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的传统节日

2019-09-1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侗族的传统节日

侗族

我国的侗族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的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侗族人口数2000293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部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大。现在多数侗族人能说汉语,有的地方甚至完全说汉语。侗族原无文字,沿用汉文,1958年设立了拉丁字母形式的侗文方案。

侗族族源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来居住在广西梧州一带,后来一部分向东移动到贵州、湖南一带;另扁部分移至广西定居下来。12一13世纪,江南一些汉族人因战乱而迁到侗族地区;14世纪,从江西迁移来大批的汉族农民;14世纪末,又在侗族地区屯军,军人多为江西籍的汉族人。以上这些移民和屯军,后来有大部分融合到侗族中。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衣料,多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细布,绸缎多作盛装和配饰。喜着青、紫、蓝、白、浅蓝等色衣服。大部分地区侗族男子穿对襟衣,装束与附近汉族相似。唯南部山区,男着右枉无领短衣,包大头帕,着大管裤,云钩花鞋。有的地方,着盛装时,头插羽毛为饰。侗族妇女装束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别,大致可分为穿裙和穿管裤两种,其中又各有殊异。在天柱、锦屏和通道北部及靖县一带,妇女穿右枉无领衣,托肩滚边,订银珠大扣;侗族姑娘以红绳结辫盘头,出嫁后挽髻于头后,包对角头巾,腰系飘带。黎平、锦屏毗连地区,妇女衣长及膝,包三角头帕,但也有的与当地汉族妇女装束相似。

侗族妇女喜欢戴银饰,银器种类繁多,有项圈、项链、手镯、戒指、耳环、银花、银冠等等。在经济富裕地区,如天柱、新晃及榕江县的车江一带,侗族富家之女,着盛装打扮时,戴玉镯、金手镯、金戒指、金耳环。其他如通道、三江等县,每逢喜庆佳节,年轻侗族姑娘佩带的项链、项圈层层叠叠于胸前,手圈八九对,全副重量达一二十斤,以示富裕荣耀。手工业,侗族的民间手工艺制品有刺绣、编织、彩绘、雕刻、剪纸和刻纸等,大都实用美观,富有鲜明特色。刺绣是侗族妇女擅长的工艺,她们在服饰上刺绣出各种图案花纹,形象生动,色彩绚丽。

侗族食俗

侗族的主食是大米,山区则多食糯米。副食有猪、牛、鸡、鸭、鹅、鱼等,瓜果、蔬菜品种繁多,以青菜、韭菜、丝瓜、葫芦瓜最为普遍。侗族喜将青菜、肉、鱼腌在瓦坛或木桶里,名曰“酸菜”、“酸肉”、“酸鱼”。且以“酸肉”、“酸鱼”为贵,味道酸辣,醇芳可口,是款待宾客的上品。至于烧鱼,也是许多地方的佳肴之一。酒多以糯米酿成,酒的度数不高,但酒性持久。酒不仅是平时的饮料,也是待客不可缺少的。

侗族建筑

侗族村寨依山傍水。侗寨的房屋一般是用杉木建造的木楼,多为二至三层,在河边或山坡上的侗族房屋大多为吊脚楼。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此种建筑吸取了汉族古代建筑的精髓,又突破了塔楼的常规,下部呈方形,瓦檐呈多角形,飞檐重阁,形似宝塔,高耸寨中。鼓楼一般一姓一座,较大的寨子有三四座以上,那是侗族人民开会娱乐的场所。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各种各样的桥。最能反映侗族人民高超建筑技艺的要数“风雨桥”。这种桥因桥上建有长廊式、可遮蔽风雨的桥屋而得名。三江著名的程阳风雨桥,被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桥上建有5座宝塔形楼亭,通道两侧有栏杆,形如游廊。桥梁构造不用一根铁钉,只在柱子上凿穿孔眼以桦衔接,斜穿直套,结构精巧,十分坚固,令人叹为观止。

经济方面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也有一些林业,所产杉木非常有名。侗族民间工艺较为发达,鼓楼和风雨桥是独具民族风格的建筑物。

侗族风俗

合拢饭是侗族的社交习俗。在贵州、湖南、广西毗邻侗族地区,一位与两家以上多户侗族人家有亲密关系的客人到来,往往两家或多家合拢宴请客人。各家将所备菜肴、饭、酒端来,美味颇多,成为十分丰盛的百家宴。酒宴开始,由家长、族长、寨老等端上酒杯讲几句欢迎词,接着唱“转转酒”表示亲热,即各人都喝其邻座杯中之酒,全席同时举杯敬其邻座,团结友好的气氛极其浓郁。若宾主都能唱歌,席间还要唱酒歌。酒至半酣,主人按长幼次席轮流与客人换杯;若客人酒量小,事先声明,也可稍为抿一点,表示友好。寨与寨之间集体访问作客,必有一餐全寨的合拢饭,称为“腊也”。

侗族婚俗

侗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侗族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来访的男青年多为荣。男青年去时,每人都手提一个灯笼,晚上谁家的灯笼挂的多,说明谁家的女儿出众,其父母也很得意。过节时,男女青年唱对歌表示爱情。

侗族丧葬习俗

侗族老人去世,男子须剃发。侗族丧期孝事忌荤吃素,实行土葬。

侗族节日

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节日多,节日的活动也十分丰富。有“万节民族”之誉!

侗族的节日既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也有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侗族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正月的“为也”节,二月甜藤粑节,三月的歌会、土王节,四月的乌饭节,五月的粽粑节,六月的尝新节,七月“黄节”酸,八月的芦笙节,九月苦酒节,十月过香节,十一月的侗年(又称吃冬)、腊月的姑婆节等。
侗族的传统节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按内容可分为生产、生活性节日,祭祀、纪念性节日和社交、娱乐性节日三大类。生产生活性节日与农事活动有关,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记住,节日一过就是某项农事的开始了。

侗族祭萨

又称祭祖母。贵州省从江县贯洞地区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盛大的侗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当雄鸡一鸣,侗族人便吹笙鸣枪,主管圣母堂的寨老打开社门,摆上鸡、酒、茶、香纸等进行祭萨活动。“萨”,侗语为祖母之意。

祭萨,相传是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姑娘,她曾组织侗家人反抗朝廷的压迫,后被朝廷兵围困在从江县的九层岩地方,杏妮坚贞不屈,跳崖就义,后化为一座岩石守护着侗家山寨。人们为纪念这位侗族英雄,尊称她为“萨”,并在各寨建立“祖母堂”,每个祖母堂中都供一块九层岩的岩石,以示接杏妮到本寨。过去,若某寨发生灾祸,就要从九层岩再接一块岩石供上,还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以祈求祖母杏妮保佑。初一早饭后,全寨人盛装汇集在鼓楼坪,小伙子们身着绿衣、白裤、红头巾,身背绣花“胜”字袋,手持鸟枪、刀、矛,在寨老指挥下举行杀敌演习,直至中午。凯旋时要在田里扯一莞稻秆挂在社堂前,以示敌首级。演习结束后,侗族男女青年还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祭萨活动禁止怀孕妇女参加,也不允许她们进鼓楼坪。

侗族朝龙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

这天侗族全寨要到本寨指定的“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正月初四晚上正式出龙,龙灯队前往本村和外村无男孩人家送“龙子”。求“龙子”的人家事先作好准备,龙灯队一到,全村家家烧香点纸和放炮迎接龙灯。送“龙子”的“龙头”念完祝贺明年添龙子的吉祥令,接龙寨上的侗族人家要请玩龙灯者到家做客,热情款待。求“龙子”的侗族人家更是热情,要准备几桌酒席,把灯头请来吃喝热闹一番。话题主要是祝得龙子。倘若次年真生男孩,送龙子的和求龙子的都感到荣耀,添子的人家要带母鸡、红蛋、糖和酒等礼物,到送“龙子”的灯头家报“龙外婆”。

“龙头”要告诉灯众筹备衣、帽、鞋、袜、背袋等物,准备来年春节到“龙子”家当龙外婆。第二年春节,灯头要事先通知得龙子的侗族人家“龙外婆”来贺喜的日期。到时,龙灯队到该寨子,先挨家朗诵吉令,后到“龙子”家献礼祝贺,主人以盛情款待。

侗族活路节

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在贵州镇远县报京一带举行,是春耕大忙前的一次盛大集会。

报京一带共有九个侗寨,按传统习俗,九个侗寨要推选四个办事工整、有威信的成年侗族男子处理本地重要事务,其中的两人为活路头,即主管农事活动。当地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日开始,一律停止劳动生产,这天清早,活路头庄重宣布封存一切劳动工具,侗族各家各户便把犁耙、纺车、锄头等农具贴上封条,直到活路节前不得动用,以使大家过个清闲的年节。到活路节这天一早,侗族人们兴高采烈地集会,活路头将一捆发出青芽的嫩草放在指定的田坝上,侗族各寨男女老少身穿节日服装,吹着芦笙来到田坝上,三声铁炮后,活路头驱牛扶犁,表演犁土;接着挥锄挖窝,在刚犁过的泥土里栽上几丛嫩茅草,象征稻苗茂盛。奏起芦笙,大家围着青苗,绕成一圈又一圈,跳起欢乐的芦笙舞。风雨无阻,历年不改。当天下午,侗族家家户户撕掉农具上的封条,并在自己的菜园里栽上几丛嫩茅草,象征动土闹春耕,预祝有个丰收年。晚上,侗族妇女们便忙着织布、纺纱。第二天,春耕正式开始。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节期有异。程阳一带在正月初三举行。

梅林一带在二月初二举行,斗江一带在二月十五日举行。

节日期间的活动丰富而热闹。有游炮、斗鸡、抢炮等传统项目,也有球类比赛等现代项目,当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抢炮,是节日的高潮。

按侗族的风俗,花炮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抢得花炮者也就拥有了这份福气。日久天长,抢花炮便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侗族娱乐活动了。

所谓“花炮”,是一个外面用红绿线包扎的铁圈。

用来发射铁圈的炮则是一种以火药为动力的直膛铁炮。点炮前,众多侗族抢花炮手相继进人竞赛区,赛场外人山人海,都是看热闹的。随着“哮”的一声,炮响圈起,抢炮手蜂拥地冲向铁圈的落点,转眼间扭成了一团。

按规定获胜者必须把铁圈带到“报炮台”,经检验无误并击鼓鸣锣方可算数。如此一番从抢到报的过程少则十来分钟,多达几个小时。

侗族赶社

是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

节日这天,侗族要吃“社饭”。吃饭之前,每人要先喝点盐水,并且禁用刀子。赶社的社场设在寨外的坪坝上。四乡八岭的侗族同胞,在这里交换农副产品,买东西。多情的侗族姑娘们则身着新衣,佩银饰,系偏带,满面春风,热情地邀请小伙子共进午餐,以便互相了解,建立感情。

晚上,姑娘们又请小伙子到寨上做客吃社饭,之后又热烈地对歌。其他侗族人则杀猪宰羊,痛饮美酒,同时还要烧香祭祀以求消灾免难。

侗族斗鸟会

民间侗族传统娱乐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

有用+10
分享
上一篇花朝节 下一篇白族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