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英德茶场接纳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

英德茶场接纳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

2020-08-25 访问量: 49 茶礼仪网

生息在广东英德市东部东华镇的华侨茶场的归侨,如今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他们仍保留着东南亚民俗风情生活方式。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给他们的生活平添了不少情趣。


浏览大图

自娱自乐使归难侨生活快乐

自发组织“东南亚风情民歌舞蹈”演出成了归侨的娱乐方式。前不久,记者慕名观赏了“东南亚风情民歌舞蹈”表演,结果一饱眼福。

演出还没开始,这时,只见 “露天剧场”已围座了不少观众;穿着艳丽的演员不时在人群中出现、穿行,十分抢眼。“这是印尼服饰,这是泰国服饰——而这些服饰都是归侨的珍藏品。” 陪同人员告诉记者。

一会,演出开始了,伴随着阵阵节奏明快的舞曲,首先登场的是一群天真烂漫的女小演员。据介绍,年龄最大的只有8岁,小的才5岁。别看她们年纪虽小,但一点也不怯场,跳起舞来有板有眼,活泼可爱。“这些小演员舞为什么跳得这么好?因为她们从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艺术熏陶,从小习舞。” 陪同采访人员又对记者说。演毕,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接着,穿着各种外国服饰的“演员们”纷纷登场,依次为观众表演了《泰国舞》、《印尼苏拉维西舞》、《印度天竺少女舞》和歌伴舞《哎呀妈妈》等节目,把东南亚的异国民俗风情演绎得淋漓尽致,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华侨茶场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息在这里的归侨乐观向上。他们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生活条件逐年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劳动之余,能歌善舞的归难侨经常集合在一起,自发组织一些具有东南亚民歌舞蹈演出,表达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后来场里根据归侨的爱好加以引导,有组织地组织她们开展演出活动,并不断丰富演出内容,使演出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观赏性。归侨不定期的自娱自乐活动,不仅使自身的生活得到了充实,而且给乡亲们带来了快乐,丰富茶乡文化生活,使茶乡英华充满生机。

小小茶场接纳了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难侨

华侨茶场建于1957年,土地面积21平方公里。接待安置第一批归侨也是建场那年,最后一批是1979年,先后接待安置了来自印尼、马来西亚、印度、新加坡、越南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1万多人,目前仍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归侨近5000人居住,印尼归侨居多。主要以种植茶树及加工、销售茶叶为主。

各级领导和侨务部门十分关心英华归侨的生活。2001年1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率中央“五侨”负责同志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英华茶场视察慰问,送来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2001、2002年,联合国难民署驻华官员多次到英华视察慰问,其中驻华印度籍官员到英华后,品尝正宗的印度小食,赞不绝口。印度的归侨用流利的印度语与官员交流时,印度籍官员倍感亲切,并说:“你们真不容易,回中国这么多年还没忘记印度语!”

2000年8月英德华侨茶场撤场建镇,保留英德华侨茶场,成立了英德市英华实业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撤镇合并大镇镇,后大镇镇合并东华镇。

京珠高速公路的建设,使这里变成了一方投资热土。京珠高速公路自北至南贯穿英德东部,并分别在茶场南端的鱼湾镇、北端的大镇镇设立两个进出口。为加快茶场的发展,市里依托京珠高速公路,紧紧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规划设立清远华侨工业园。

清远华侨工业园管委会设在镇里。而华侨茶场是园区的核心部分。随着大批外资项目的落户和建成投产,部分归侨也改行了,进厂当了工人。归侨的生活开始有了实质性的改善和提高。

这里的归侨仍保留着异国饮食习俗

据该场的干部说,茶场虽然倚近当地农村,但并非“近朱者赤”,这里的归侨虽然都会讲当地话,但平日交流用的是准普通话,这是归侨进场后通过培训学习学会的,但真正认识中文的归侨并不多。不过他们的后辈不同,与当地的孩子一样接受的是中文教育。但在语言交流方面,大部分家庭仍沿用传统的外国语。

这里的归侨的着装已基本“汉化”,他们大都珍藏有原国籍的民族服饰,但平日他们已很少穿。这里仍保留着浓浓的东南亚生活习俗,还表现在饮食文化方面,比较突出的有印尼风味小食。在当地农村,逢年过节或重要客人来了,一般是宰鸡杀鸭来款待,而这里的归侨就不同,他们兴做各国传统糕点。演出当天,热情好客的归侨兴师动众,做了10多种各国糕点,主要有印尼糕、印度咖喱、越南棕子以及类似牛肉串叫“沙嗲”的东西,用于接待来客。该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说,这些都是各国有名的风味小食。看侨胞们吃得那么香,记者也起筷品尝了越南糍粑、印度粑拉大等风味小食,但却难以咽下。不是记者“嘴筒花”,而是饮食习惯不同,口味不一样。据说,这里的归侨还把自己制作的糕点作为探亲访友的最好厚礼品哩。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