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当我们谈论台湾茶道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台湾茶道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2019-03-22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三联周刊又出了一期《茶之道》,这已经是这个系列的第三期,比前两期的内容又有所深入,开始探讨山场和茶境。但是也引起某些大陆茶人的争议,主要可能还是以台湾茶道为参考点的视角,当然也不是没有谈到大陆茶人,但可能有人感觉上偏弱了一些。我对争论不感兴趣,只想就着这个话题梳理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首先先明确两个前提:第一,对于一个周刊文章的选择角度,这个其实谈不到批评,因为一个刊物有自己的风格和受众,不是代表国家进行权威评判,你不喜欢买别的刊物就好。如果某些大陆茶人因为选择不够全面有意见,我觉得可能是搞错对象,把一个刊物看得过重了。

 

  第二点,讨论应该建立在具体问题的基础上,不能空泛的以情绪去谈。不能仅仅因为台湾茶道占得比重大就觉得不妥。台湾茶人的哪些观点,你觉得有商榷的地方,这个可以提出来探讨,如果真的有理有据自然会被大家接受。最反对的是先有立场再去论战,那就有失一个茶人的风度了。

  先说一下我看到这期的总体感受。山场这个话题需要长期深入才能有大概的认识,作为记者只能通过采访人物来了解,苛求全面不现实。即使这样,仍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对我来说就是难得的一本刊物,已经体现了意义。至于说到视角,难免会有一点偏差,只说一个我熟悉的例子:自然农法在台湾茶园中只占极少的部分,基本可以忽略,但是透过台湾茶人的叙述,好像代表了台湾茶的总体高度。而云南古树茶园的总体生态环境要远远好于台湾,但是在叙述中好像每况愈下岌岌可危,这都是由于单一信息来源造成的误差。

 

  不去详细分析这些文章,我们不妨从这里延伸一下,看看应该跟台湾茶人学习什么,而哪些可能是局限,我们应有所察觉。

 

  工业化农业的教训和未来农业的发展

 

  现代农业的种植管理方式、农药化肥会对茶品质带来哪些影响,这方面台湾茶人或者说茶农已经经历过一番反思和转变,经验十分宝贵,没必要重走弯路。虽然特别需要引起关注,但根本上也是要靠市场来引导,否则难以避免。现在这种趋势在普洱茶领域已经逐渐显现,古树茶园的管护提升,台地茶园的改造都在悄然发生,这和市场对品质的要求密切相关。

  传统文化理念的体认与运用

 

  因为近几十年的文化自戕的历史,尤其是从小的唯物教育,大陆对传统文化的理念存在一种距离感,部分人甚至会产生反感。其实对于宇宙人生,东西方有不同的解释体系,茶道本身就是东方文化的综合体,如果不谈茶气,不谈意境韵味,回避禅与道这些东方文化的核心理念,那也就失其风骨了,总不能大家在一起服用茶多酚吧。这方面台湾茶人秉承传统,有诸多感悟,是宝贵的文化经验,传统精神与品鉴的结合也是茶道的根本,值得学习借鉴,至于个别人故弄玄虚以谋私利,大可不必以此否认台湾茶道。

 

  传播茶文化的方式

 

  三联之所以更多的选择台湾茶人来切入,很大的原因是台湾茶人经历商业社会的洗练,对于如何与媒体结合,以恰当的方式向大众表达茶文化,有着更多的经验。这本身并不是问题,而是大陆茶人可以学习借鉴的地方。如果你能心平气和的让大家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说的东西有见地,入人心,不仅听众喜欢,媒体自然也乐于合作,对于传播茶文化不无裨益。

 

  自身的修养

 

  这个这样说可能会有误解和争议,整体的来谈修养这种问题肯定会有偏颇,我们换个角度来说罢。从经济发展的阶段来看,大陆还处在一种努着劲儿竞争的态势,这种社会总体气场颇强大,有时难免会失去平和与从容,这对于茶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品质,台湾经济已经进入一种相对平衡态势,茶价已经一二十年不变,人心也相对平和一些。再加之传统文化的熏染,台湾茶人的谦谦君子之风也是自身修养的体现。

  接下来说哪些东西我们需要用更宽广的视角来看。

 

  器物和泡法

 

  这方面,台湾茶人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但主要是以民国潮汕功夫茶或者福建老人茶为基础加以改造的,这个无论从时间还是地域上看,都应该有更大的可能性,不一定要局限在这里,发挥空间很大。据我所知,大陆有些人做的茶器水平已经不低于台湾昂贵的名窑,当然这还只是技术上的突破,但也可以看出蕴藏的潜力。

 

  台湾经验的局限

 

  这个主要是地域和接触面带来的,不是说台湾茶人有什么问题。以普洱茶为例,台湾茶人往往会以所存的老茶作为模板来选择原料,并指导新茶的制作。但是经香港流传到台湾的老茶,从选料上来看有其地域的局限,而港仓转台仓的存储亦只是众多可能之一种,以近年的研究来看,也不是最理想的一种,经验可资参考,奉为圭臬未免偏颇。

 

  同样的,虽然在茶园养护管理方面台湾茶人有一定经验,但是否能移植到大陆,还需要考虑实际环境与品种的差异。比如乌龙茶茶园的管理与普洱茶茶园的管理有哪些共性与不同,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同时独特的本土经验同样值得重视,比如今年才开始受到较多人关注的普洱茶中的藤条茶,即是云南独特的一种传统茶园养护方式。

  修道的后发优势

 

  说到茶道,或者干脆说“道”探求与体证,人们往往认为大陆肯定是先天不足了。其实也未必,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方面,大陆地域广博,文化土壤深厚,必然孕育出更多的可能,即使就传统的传承来说,也有很多只在大陆保留。比如我们常常说台湾人间佛教如何如何,但岛内以禅修著称的中台山前些年还是需要迎请本焕长老去把禅堂的仪式与传承带到台湾,即是一例。

 

  另一个方面,大陆传统文化的毁灭性经历,带来的也不一定完全是弱势。宗萨在访谈中多次谈到,他很喜欢和大陆的青年人交流,因为这些人没有文化的负担。怎么说呢?当你谈到一个问题时,台湾人可能已经先有了传统带来的答案,但这个答案其实他并没有究到深处;而大陆的青年对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这对于晚近传统的延续来说是弱势,但对于体证“道”,或者所谓修行来说,却是好消息。

 

  茶道要说到究竟的层面,必然还是从品茶到修心,传统文化的内核所在,这方面,大陆倒是真的没什么亏欠的。如果说未来大陆茶道真有超胜台湾茶道之处,我想应该不只是泡法和器物上多了一些发明,而是说的这个罢。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