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红茶>滇红茶>滇红化学成分与质量检测(一)

滇红化学成分与质量检测(一)

2019-03-26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滇红化学成分与质量检测(一)

茶叶的化学成分是茶叶品质和保健功效的基础,茶叶的化学成分由3.5%~7.0%的无机物和93.0%~96.5%的有机物组成。构成茶叶有机化合物或以无机盐形式存在的基本元素有30多种,主要为: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钼、氟等。到目前为止茶叶中经分离鉴定的已知化合物有700多种,其中包含蛋白质、糖类、脂肪三大自然产物及茶树的次生代谢产物——多酚类、氨基酸、生物碱、色素、芳香物质等。茶叶化学成分是茶叶品质评价的定性和定量指标,茶叶化学成分含量的多少与鲜叶原料成分含量和加工工艺有很大的关系。

红茶属全发酵茶,其品质特征的形成取决于鲜叶所含化合物的种类,其中对红茶风味影响最为重要的是茶多酚(尤其是儿茶素类)和多酚氧化酶。红茶制造与绿茶黄茶乌龙茶黑茶最大的区别在于通过萎凋提高鲜叶中酶的活性,在发酵中利用酶促氧化作用,使茶叶中叶绿素的氧化降解,儿茶素及多酚类化合物的氧化聚合,生成茶黄素与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形成了红茶色泽褐红润泽,汤色红艳,香气高爽浓烈,滋味浓醇,活泼甘甜,叶底红明的特征。

云南是世界茶叶的原产地,云南茶树资源不仅数量丰富,且具有内含成分丰富的特点。其中,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等茶叶的主要成分高于中小叶种30%~50%,与印度阿萨姆种和肯尼亚种同属世界茶树优良品种。用云南大叶茶制成的滇红独树一帜,蜚声中外,在国内及外贸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茶叶界有:“云南工夫茶,色艳味且佳,做工极精细,声誉遍天涯”之称,1958年,首创国际茶市最高价。滇红是云南红茶的简称,分为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以鲜、浓、醇、爽为主,是云南省的传统出口商品。不同种类的红茶,虽由于对外形和内质的要求不同,但都要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和干燥四个基本工序,其间的茶多酚、糖、茶色素、芳香物质等发生很大变化,产生了很多的的新物质,各种化学成分含量及其合理的结构比例决定品质的优劣。

一、滇红茶中的水浸出物

茶叶中水浸出物是指能被热水浸泡出的物质,主要包括水溶性糖、水溶性茶多酚及其氧化物、咖啡碱、游离氨基酸、水化果胶等,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性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茶叶品质的优劣。

二、滇红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

茶多酚(Teapolyphenols)是茶叶中三十多种酚类物质的总称,主要由儿茶素、黄酮类物质、花青素和酚酸四大类物质组成,是茶叶中的重要活性物质,具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络合金属离子、抑制氧化酶的活性、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与其他抗氧化剂有协同增效作用、维持体内抗氧化剂浓度)抗癌、抗突变、抗微生物和除臭等多种生理活性。茶多酚无色,滋味苦涩且有较强的收敛性。茶叶中的多酚类是形成红茶品质最重要的物质,其鲜叶中的含量以及加工过程中的量与质的变化是红茶制造中品质形成的关键。多酚类物质在红茶制造过程中复杂的变化(尤其是发酵工序),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部分:(1)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并以酯型儿茶素为主;(2)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TF、TR和TB;(3)非水溶性转化产物。

(一)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

在红茶发酵中,仍保留一定数量的未被氧化的多酚类物质,主要是残留儿茶素,主体是,这些物质成分溶于水,冲泡后进入茶汤,是茶汤浓度、强度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叶是茶汤爽口和刺激性成分。

茶多酚的变化,主要是发酵工序,如发酵不足,茶多酚保留过多,特别是涩味重的酯型儿茶素过多,此时涩味的黄酮类和苦味的花青素类化合物的氧化也不足,使茶汤苦涩。发酵过度则保留量过低,使茶汤收敛性减弱,汤味变淡。只有适度发酵,多酚类保留适当并与其他水溶性物质相协调,使茶汤爽口而而不苦涩,农强度和刺激性高。据报道,红茶在发酵过程中水溶性茶多酚的保留量一般在50%~55%。

(二)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

多酚类物质的水溶性氧化产物主要是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

1.茶黄素

茶黄素是由成对的的儿茶素经氧化聚合而形成的具有苯并卓酚酮结构的化合物总称,是红茶中的重要成分,对红茶的色、香、味及品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红茶汤色“亮”的主要成分,也是汤味强度和鲜爽度的重要成分,同时还是形成茶汤“金圈”的最主要物质,含量为0.4%~2%。

茶黄素与红茶汤色密切相关,其含量越低,汤色亮度越差,反之则越好,呈金黄色。在茶黄素的组分中,TF1和TF2都与汤色审评给分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分别高达0.89和0.91;TF3叶与茶汤也成正相关,r为0.60。

茶黄素具有辛辣和强烈收敛性,对红茶滋味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红茶茶汤的浓度、强度和鲜爽度,尤其是强度和鲜爽度。Owour等根据对肯尼亚无性系茶树品种加工成的红茶分析指出,茶汤中TF1、TF2a、TF2b及TF3具有不同的收敛性,其比例分别为1∶2.22∶6.4∶2.22;不同无性系品种具有不同的茶黄素总量和比例,即当总茶黄素量相同,加工成的红茶的收敛性性有不同,而TF2和TF3当量与感官审评评价之间的相关性比总茶褐色更好。

2.茶红素

是一类相对分子量差异极大的红褐色酚性化合物,包括儿茶素氧化产物与多糖、蛋白质、核酸和原花青素的非酶促氧化反应的产物。茶黄素受偶联氧化可以形成茶红素,邻醌聚合以及双簧烷醇的次级氧化也都可以形成茶红素,茶红素是红茶中的含量最多的多酚类氧化产物,约占红茶干物总量的5%~27%。

茶红素色泽棕红,是红茶汤色“红”的主要成分,也是汤味浓度和强度的重要物质,单其刺激性不如茶黄素,收敛性较强,滋味甜醇。

经Cripin(1968)、竹尾忠一(1976)、Cattell(1977)、Ozawa(1982)及Hazarike(1984)等用LH-20柱层析分离,将茶红素分为3部分,即高相对分子质量的TR-1,中相对分子质量的TR-2和低相对分子质量的TR-3。其中TR-3的含量约占干物质的13%~18%,呈红褐色,微有收敛性,在460nm处有较强的吸收,对茶汤滋味与汤色浓度起极为重要的作用。而TR-1(含量占干物质的2%~6%)和TR-2(含量占干物质的1%~3%)呈褐色,无收敛性,在460nm处吸收率较低,能使汤色变暗,滋味变淡,阮宇成(1981)则将茶红素分为SⅠ和SⅡ两类,SⅠ对红茶茶汤的红艳色泽有积极作用,而SⅡ则有促使茶汤发暗的作用,因此,对红茶品质起消极的作用。

3.茶褐素

这是一类十分复杂的化合物,可分为透析性和非透析性两部分,除多酚类氧化聚合产物外,还含有氨基酸、糖类等结合物,其色泽暗褐,滋味平淡,稍甜,量多,茶汤味淡发暗是红茶汤“暗”的主因,其含量一般占红茶干物质的3%~9%。

红茶品质要求汤色红艳明亮,滋味浓、强、鲜爽,带“金圈”。汤色优劣则决定于上述三大色素的含量及组成比例。TF、TR含量高,比例大(一般TF>0.7%,TR>10%,TR/TF=10-15时),TB较少,汤品质优良;如TF少,汤亮度差;TR少汤红浅,说明发酵不足;TB多,红暗不亮,说明发酵过度。

红茶滋味的浓度、强度则与TR、TF、残留多酚及TR、TF的协调关系有关,鲜爽度的决定性成分则是TF、残留儿茶素以及氨基酸、咖啡碱等,所以TF、TR、儿茶素及氨基酸等是形成红茶茶汤品质及为重要的物质。

4.冷后浑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TF、TR还能跟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而微带苦味的咖啡碱形成络合物。其粒径达10.6~10.7cm。当在高温(接近100℃)时,各自呈游离状态,溶于热水,但随温度降低,它们通过羟基和酮基间的H键缔合形成络合物,茶汤由清转浑,表现出胶体特性,当茶汤冷却后呈黄浆色浑浊,这就是红茶的“冷后混”现象。

Christopher Power等(1992)在研究红茶色素对冷后浑的作用时,发现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红茶酚性色素成分茶红素类约占76%,茶黄素类约占12%,而黄酮苷约占2%。在茶乳酪形成过程中TFs和TRs之间有增效作用,咖啡碱有利于酚性物质包括TRs的沉淀。TFs、TRs与咖啡碱的络合物,与茶汤的鲜爽度好浓强度有关,因此,从冷后浑现象可间接判断茶汤品质。一般冷后浑较快,黄浆状明显,乳状物颜色较鲜明,汤质较好。

三、滇红茶中的水不溶性氧化产物

在制茶发酵过程,部分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如邻醌、TF、TR、TB会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不容于水的化合物沉淀于叶底,如TF-Pro、TR-Pro、邻醌-Pro及儿茶素-蛋白质等。在多酚类物质的酶促氧化过程中,适当的非水溶性红色产物是形成红茶叶底色泽的必要物质。如TF-Pro、TR-Pro含量偏低,通常叶绿素的破坏也不充分,而出现“花青”,是发酵不足的表现,但如发酵过度,则产生大量的TB-Pro,使叶底红暗,形成暗褐色的叶底色泽。

四、滇红茶中的香气物质

茶鲜叶中芳香物质为0.03%~0.05%,种类约80余种,并以具有青草气的青叶醇为主,制成红茶后,芳香油为0.01%~0.03%。红茶中的芳香油含量虽不及鲜叶,但经过萎凋和发酵过程,芳香物质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化,包括醇、醛、酮、酸、酯、内酯、酚酸类、含氮化合物及杂氧化合物。目前红茶中已鉴定的红茶香气物质达400余种。在红茶的香气组分中,究竟哪些成分决定红茶的香气?对此,山西贞等(1955~1969)、西条了康等(1967)致力于茶叶香气成分分析,至20世纪70代初从红茶中鉴定出240多种成分,并比较红茶和鲜叶的香气成分,发现鲜叶富含醇类化合物,而红茶则富含醛、酸类化合物。并进一步研究不同品种、不同茶季的红茶香气,证明香气组分在各品种间,尤其在远缘品种间确实存在差异(如红誉有较多的反-2-己烯醛、顺-2-戊烯醇等;而三籽所制红茶则以乙酸、水杨酸甲酯较高)。香气组分亦因季节而变化,香气总量随茶季降低。山西贞等(1967)在对斯里兰卡、秘鲁、印度、中国台湾省和日本红茶的香气比较中,发现不同红茶类型的香气,芳樟醇及其氧化物与香叶醇和苯乙醇之比有差别,并认为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的总和是品质鉴定的指标。Tirimanna(1973)在对具有花果型甜香的锡兰红茶中,鉴定出4-辛烷内酯、4-壬烷内酯,2, 3-二甲基-2-壬烯-4-内酯、5-癸烷内酯、茉莉内酯和茉莉酮甲酯等6种化合物,香气强度都胜过二氢海癸内酯和茶螺烯酮。她认为,其中茉莉酮酸甲酯和茉莉内酯似乎是决定锡兰高香茶香气特征作用最大的成分。Cloughley(1982)分析了7个无性系红茶的挥发性化合物,明显表现出中国类型茶树鲜叶制的红茶以香叶醇居多,阿萨姆类型以芳樟醇居多,而中阿杂交的大吉岭、云南红茶则属中间型。Neumann(1983)在研究中国主要红茶香气特征后指出,祁门和福建红茶香叶醇含量高,品种与印度茶相似的云南、两广红茶以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居多,香气接近印度大吉岭红茶香气,特别是云南红茶的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总量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相近,苯甲醇和α–苯乙醇(除云南红茶外)都高于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综合以上研究,竹尾忠一(1985)认为,红茶有3种类型的香型:第一种是以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占优势型;第二种是中间型,含有芳樟醇和香叶醇;第三种是香叶醇占优势型。并指出,红茶香气特征与茶树遗传特性有关,其特征香气鲜香和花香形成的基础是叶中脂类的降解物,如顺-2-己烯醛、反-2-己烯醇及其酯类,以及芳樟醇及其氧化物和香叶醇等单萜烯醇。

有很多关于挥发性香气化合物与红茶香气感官品质关系的研究。Wickremashinghe等(1973)和Yamanishi等(1978)假定保留时间比芳樟醇短的化合物对红茶香气有害,芳樟醇及其保留时间比它长的化合物对红茶香气品质有利,而将气相色谱中芳樟醇前洗脱的化合物峰面积与芳樟醇及其以后洗脱出的化合物的峰面积比作为一个指标,称为Wickremashinghe-Yamanishi比值。认为该比值愈小,则香气品质愈好。

有一些特种红茶却有自己独特的香气特征,如中国的祁门红茶、印度的大吉岭红茶以及斯里兰卡的乌瓦茶是世界最负盛名的三大名茶。祁门红茶的香气独特称祁门香,有蔷薇和木香特征,据王华夫(1993)和汪德滋(1994)的研究,其主要香气物质包括高香的的香叶醇、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苯乙醛、反-2-己烯醛、水杨酸甲酯、正己醛、β-紫罗酮、顺茉莉酮、橙花叔醇和苯乙醇等。大吉岭红茶则具有与苹果或园叶葡萄似的香气,且和祁门红茶一样,木香叶很强,其主要香气化合物有芳樟醇及其氧化产物、香叶醇、香叶酸、(E)-2-己烯酸、苯甲醇、己酸、2-苯基乙醇、(E)-3-己烯酸、2,6-二甲基-3,7-辛二烯-2, 6二醇及3, 7二甲基-1,5, 7-辛三烯-3-醇,最后这两种化合物被认为是大吉岭红茶有麝香葡萄似的清香。而乌瓦茶则有铃兰和丁香花的清香特征,其主要香气成分以芳樟醇及及其氧化产物、水杨酸甲酯、反-2-己烯醇、顺-3-己烯醇、香叶醇、苯甲醇及β-紫罗酮等。

这表明,在红茶制造中,鲜叶中的在含量和种类上。红茶的香气,主要产生于红茶的制造过程,特别是发酵过程。

有用+10
分享

红茶精品系列之—滇红茶品牌

红茶一直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其中尤以滇红茶系列为代表。为何这么说呢?让小编来给大家解读一下。说起滇红,业界人士都知道云南滇红集团,也就是现在的云南凤庆茶厂,据悉云南滇红集团率先引进高科技管理模式,详情请看买买茶报道。

  最近,记者从滇红集团2014年度全国经销商大会上获悉,该集团在今后的茶园管理、生产加工上,将投资1500万元引进卫星定位遥感监控,并通过引进“庄园化”管理打造茶叶有机庄园。

红茶精品

  相对于传统的茶叶生产,“庄园化”不仅需采用国际上先进国家农业管理方式(一般是采用GAP即良好农业操作规范),其茶园和加工厂也要按照国家有机或绿色茶叶标准建立起可追溯系统。它不同于分散式的茶叶种植的初加工模式,而是有严格的种植标准、加工标准,鲜叶流向和干茶流向也很清楚。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天权说:“"庄园化"提倡"从茶园到茶杯"的理念,我们将投资1500万元引进卫星定位遥感监控,让每一个消费者都能了解滇红的茶园管理现状和生产加工的全过程,使其放心消费、安全消费。”董事长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真正意义上生态好茶不仅讲究种植上的绿色环保,更要注重生产过程让茶叶免受污染,今后,滇红集团的茶叶加工过程将更加安全化、健康化和标准化。
  事实上,从自2003年起,滇红集团就率先实施有机茶园和有机茶叶生产的瑞士IMO国际认证,至今已连续九年通过认证,目前,通过认证的茶园总面积近1400公顷,有机茶生产能力近1400吨。今后,滇红集团将更加充分利用凤庆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打造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环境,加大茶园周边环境建设,减小自然污染,形成一个良好的茶叶自然生态圈。
  云南滇红集团的前世今身
  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滇红集团)创建于1939年3月,前身系1939年由当代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冯绍裘先生创建的“顺宁实验茶厂”,1954年随县名改为“云南省凤庆茶厂”。从上世纪40年代起,所生产的“滇红” 名茶就出口英、美等国。新中国成立后,一直是国家出口红茶定点生产企业,所生产的滇红系列产品为国家出口创汇、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其中,“滇红特级工夫茶”自1958年起至今,被国家外交部指定为接待外宾的外事礼茶。滇红集团拥有茶叶初制所80多个,主要生产线4条,CTC红碎茶生产线4条,茶叶科学研究院一个(拥有全国最齐全的茶类种质资源)。
  滇红集团拥有众多知名品牌和茶业荣誉,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凤牌滇红就是云南滇红集团的产品,其生产的滇红经典58”和“滇红金曲”红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常喝有什么好处

  相信很多朋友对于云南滇红茶红碧螺这种红茶不陌生,确实因为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在我们生活之中随处可见,很多人还是喜欢喝这种红茶的,常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好处多多的,或许你还不是很了解具体好处都有什么,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常喝有什么好处呢?

  常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的好处可以保暖身体。如果你是属于手脚冰冷的人,可以多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这种红茶中含有丰富的糖分和蛋白质,本身也是属于温热性红茶叶,对身体的保暖有很好的功效,女性在平时每天来一杯,对月经疼痛和手脚冰凉也有很好的帮助,美眉们可以每天来一杯,不过不建议过多哦。

云南滇红茶红碧螺

  常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同时帮助你养胃助消化。如果你经常有肠胃不舒服,消化不良的话,也可以多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大家都说这种红茶中含有大量的红茶多酚,对肠胃的刺激会很大,可是这种红茶和其他的茶叶相比,红茶中的红茶多酚含量很少,对肠胃的刺激不仅不大,而且还有养胃的功效,可以排除体内多余的脂肪和毒素,加速肠胃的消化功能,把体内毒素排出,让肠胃不受这些物质的影响。

  以上就是常喝云南滇红茶红碧螺这种红茶的好处,是不是觉得好处多多的哦,那么大家就抓紧时间,买点云南滇红茶红碧螺开始养生之旅吧,不过大家在购买的时候需要认准云南滇红茶红碧螺这个品牌,建议大家购买的时候要到正规的茶叶专卖店购买。

如何提高祁红品质?

如何提高祁红品质?

“秉承传统,提升品质,塑造品牌”,是我在祁红的生产和经营中一贯坚持的理念。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结合多年的实践,我有以下几点认识或体会:

原料的正统性

安徽省农科院茶叶科研所副研究员汪德滋研究发现:祁红与附近其他地区所产“祁红”相比,香叶醇含量高出7.1%—10.5%;其他如芳樟醇、芳樟醇氧化物、苯乙醛的含量也有差异。他认为,“祁门香”可视为“地域香”。这很好地说明了“原产区”祁红品质的不可替代性。

早在计划经济时期,为了解决原产地祁红与非原产地祁红的定级定价问题,中茶公司、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国家物价局都对两者的收购价和出口唛头作了明文区分,这是不争的事实。现在,有人鼓吹“大祁红”,有人宣扬“小产区”,我个人认为,还是坚持“原产区”(或曰“传统产区”)比较妥当。“原产区”的概念科学、准确,最能说明问题的实质。因为这是一个由历史、地理和人文共同构成的产业环境。人为地、无限制地扩大产区范围,既不符合产业事实,也有损于祁红品质;过于夸大资源的稀缺性,则不利于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张。

自实行祁红的规模化、品牌化生产以来,我坚持非原产区原料不用的原则,将非原产地原料拒之门外,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

提高鉴别能力,有比较才有鉴别。多年来,我走遍各祁红原产区进行实地考察,加强钻研,获得了“高级评茶师”的资格认证。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聘请的茶叶评鉴师也都有着几十年评茶经验,在我们的共同把关下,最大限度降低了原料收购上的失误。

2010年,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公司主导成立了“祁门红茶扶贫协会”,吸收了本土近50家茶农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和个体祁红初制厂,一方面通过协会的组织调节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增强会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依靠这些原料供应大户,确保了原料来源正宗、可靠。

公司通过成立合作社、土地租赁和流转,自建了生态茶园基地,对茶园进行标准化和有机化改造,首家通过了欧盟BCS有机认证,提高了茶叶原料的安全卫生质量。从2014年起,基地茶园的原料已陆续开始投入生产,到“十三五”末,公司的鲜叶原料自给率有望达到50%。

如何提高祁红品质?

加工方式有利于提高产品品质

早在1953年,茶叶专家汪瑞琦先生就制定出一套鲜叶分级标准。但在后面的精加工中,虽然实行单级付制、多级收回的工艺流程,却并不能保证各级优质鲜叶原料发挥出最好的品质特征。因此,针对这一工艺缺陷,我们制定出了将采摘质量好的一芽一叶及一芽二叶的春茶在初制阶段就融入特殊工艺,使其萎凋、揉捻、发酵、烘干的过程更为精细,或者在初制时加入“做形”工艺,使之尽量成为不进行人工分切的原身茶。

我们与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合作,突破传统工夫红茶分级制度,将拼和工序提前到初制阶段,对来自本县主产区内不同区块、不同时段采摘的鲜叶进行定级、定量调配。初制采用中央空调控温调湿,通过手工揉捻与变温发酵、微波终止发酵等技术,实现对氧化作用的全面控制,并融入提香技术提高产品品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祁红皇茶加工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今年,我们又与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继续对提高祁门红茶内质开展科技攻关。另外,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采用国家级茶树良种与独特的加工工艺相结合的办法,于上世纪末创制成一种卷曲形的祁红产品,定名为“祁红香螺”,经评审为部(省)级名优茶。

近些年来,不少厂家相继开发出一些祁红新产品,如祁红礼茶、祁红眉茶、祁红香茶、祁红毛峰等等。这些新产品在工艺上都呈现出共同的特点:对初制加工的要求更高了,手法更多了,而精制的大部分环节则省略了,所制产品“祁门香”的特质更为明显。

有人将这些有别于祁红工夫红茶加工出的产品归之为“创新型祁红”。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够准确。因为祁门红茶制作的原则就是“看茶做茶”,让好原料尽量保持“本身”状态。从当年送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的茶商后人珍藏的百年茶样来看,其茶形并非像现今“工夫祁红”那般细碎,而是显得条索肥实,形整齐长,色泽乌褐。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制茶,全凭手上工夫,不像机械制茶那样进行反复的筛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今涌现出的祁红新产品,是受到前人启发而对制作工艺的改进,是对传统制作技艺在更高层面的回归,因而是祁红制作方式与人文追求的返璞归真。

如何提高祁红品质?

清洁化、自动化是规模化生产方向

不断涌现出的祁红新产品,尽管千姿百态,争芳斗妍,但由于原料相对稀缺、制作繁杂、产量有限,是不足以支撑起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和逐步发展的产业规模。祁红产业崛起必须依赖产量、产值的大幅度提高。

目前,工夫红茶的生产面临以下几大难题:生产成本逐年加大,特别是人工成本逐年上升,企业效益下滑;用于茶园生产和管理的茶机研制和推广滞后,生产率低下;农村外出劳力有增无减,留守茶农对茶园的有机化管理积极性不高;农残检测难以达到欧盟标准,祁红出口不容乐观;祁红原产地保护工作不尽完善,市场的无序竞争阻碍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面对重重困难,我们依托由省科技厅批准成立的“安徽省祁门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有关科研院校专家的指导参与下,于2009年研建了国内首条工夫红茶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全程处于自动化、连续高效和全封闭状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通过吸尘装置集中回收,提高了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生产环境的卫生标准。此项结合了其他专利技术的科研成果获省政府2013年度科学技术奖励三等奖。

而且,由于我们从原料一进场就进行了分级把关,根据不同品质、不同阶段的原料来决定加工方式和生产预期,无形中避免了不同等级、不同质量原料间的混淆和相向流动,使工夫红茶的精制加工可以适当减少反复筛分的次数,从而使茶叶的色、形及灰分等质量指标都有所改善。

从长远看,清洁化、自动化生产线加工工夫红茶,是祁红加工工艺改革的一个方向,也是祁红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标志。相信在加大茶园基地的标准化管理和有机化改造、抓好茶园单产提高、适时推行机械采茶的同时,加快经营机制转换和茶叶科技创新,祁红产业的规模化、品质化就会更上一层楼。(作者系安徽省祁门红茶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祁门红茶协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