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武夷岩茶及茶之韵

武夷岩茶及茶之韵

2019-01-30 访问量: 95 茶礼仪网

茶韵就是我们品茗时获得的特殊感受。岩茶有岩韵,即“岩骨花香”;铁观音有观音韵;普洱茶有“陈韵”;黄山毛峰有冷韵,就是“轻香冷韵状元茗”;绿茶有幽韵……不同的茶品就有不同的茶韵。

什么是茶韵呢?茶韵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境界。真正喝茶时是要调动全身的官能来参与的,要用眼睛去鉴赏茶色,用耳朵去听高冲低泡的声音,用鼻子去闻氲氤的茶香,用舌头的味蕾去品尝茶味。要用双手去泡茶、沏茶、倒茶、举杯,再通过眼、耳、鼻、舌、身把末梢的官能感觉传递给心意,在心里把对茶的颜色、声音、味道、香气、触感的结果进行整合而产生一定的意识,最后在心里所意会到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韵。

关于茶韵的描述不胜枚举,但是大都停留在感性认知上。比如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用“香、清、甘、活”四字来概括武夷岩茶的茶韵。这四字无非是从色、声、香、味去记录官能感受,并非真正的茶韵。他还曾说“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这“悠然心会”、“难与君说”的“妙处”才是真正的茶韵。既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那所有的文字描述和语言记载都是不准确的、不全面的。如苏东坡形容建茶“森然可爱不可慢,骨清肉腻和且正”、乾隆皇帝“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的诗中都提到武夷茶中有“骨”的存在,后人因此把武夷岩茶的茶韵定位为“岩骨花香”。花香能闻出,但茶中之“骨”该如何理解呢?无人知晓。

如果一定要在文字中寻找关于茶韵的记载,并能明确地描述出茶韵的,卢仝的《七碗茶诗》倒可以管窥一二:“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这段文字倒是说得出茶韵了,但是,喝茶能喝出“两腋清风生”、“乘此清风欲归去”感受的能有几人?再者,这种茶韵只是一己的心领神会,他人并不一定能感同身受,往往不为他人所信。这样看来,茶韵和禅机一样,都是不可说、道不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如果一定要拿来说,那未免有诱导或心理暗示之嫌。

武夷岩茶的岩韵历来广被嗜茶之人推崇。潮州茶人叶汉钟先生谈及茶韵中的岩韵时,认为武夷山采制的茶香茶味的产生的感觉,就是脑海中呈现出来武夷山的山水风土人情,这种别处茶叶无可取代的感觉,就是岩韵。武夷茶人林治在《神州问茶》一书中有一节谈到岩韵。他认为武夷山是以石为神髓,水为灵韵的名山。在品茗时要想到岩石的安然、永恒、脉动……心领神会的吸取天地灵气、日月精华。岩韵是一种难以言传的爱石恋石情结。四川徐金华先生在《徐公品茶》"茶气"一节中也认为武夷茶的名气非同一般,其原因之一就是武夷岩茶吸收了大山之灵气。

当年大慧禅师把号称禅门第一书的《碧岩录》雕版付之一炬,就是主张禅的修行在悟,而不在学。禅的感受正如“禅”字“示单”的构字之意,是一种很单独的、很个体的。同样,茶之韵乃人在草木间的感受,浓淡由己,冷暖自知。也就是说每种茶在每个人品尝时的感受并不一致,因此对于茶韵,每个人的理解也有不同。不过还是有些共同点的,就是品茶之后体内所产生的一种太和之气,令人有一种飘渺的愉悦感,大概这就是茶韵吧。

有用+10
分享

喝大红袍肉桂茶上火,喝肉桂茶的禁忌

饮用武夷肉桂茶是否会上火其实主要取决于喝茶的量,以及茶本身的属性。那么肉桂茶如果饮用过多的话,易导致肝火旺盛、心烦上火,口舌生疮等症状的产生,所以建议大家一定要正确饮用,具体如下!

喝肉桂茶的禁忌

1、不宜与酒同饮、空腹饮

武夷肉桂茶在饮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禁忌和饮用时间,不要与酒同喝,也不能空腹的时候喝,否则感到饥肠辘辘,头晕欲吐,人们称为“茶醉”,对身体是非常不好的。

2、睡前不宜饮

武夷肉桂茶除了不要在空腹的时候饮用,在睡前也不适宜饮用。因为肉桂茶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等元素,如果睡前饮用它,很容易导致我们产生足够的兴奋情绪,将很难在正常的作息时间内得到入眠和休息。

3、冷的肉桂茶不能饮

武夷肉桂茶最好是冲泡时趁温热的时候饮用,别喝冷的茶。因为肉桂茶冷后的鞣酸可与铁结合成不溶性的终合物,冷茶入体内,体内得不到足够铁的来源,对胃不利,还可能引发冷感冒,或加剧有患贫血疾病的患者病情恶化。

喝肉桂茶的适宜人群

1、平日畏寒怕冷、四肢手脚冰凉、胃寒冷痛、食欲不振、呕吐清水、腹部隐痛、肠鸣泄泻者。

2、妇女产后腹痛、月经期间发凉冷痛、寒性闭经者。

3、腰膝冷痛、风湿性关节炎。

4、外科阴疽流注、慢性溃疡久不收口者。

喝肉桂茶的好处

1、杀菌去油腻

茶叶是公认的保健饮料。研究表明,茶叶中含有一种叫做黄酮的混合物,这些物质具有很强的杀菌解毒的功效;并且饭后一小时饮用肉桂茶,可以达到去油腻的功效哦。

2、预防骨质疏松

研究发现,肉桂茶里面的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抗化活性,可以有效的消除细胞中的活性氧分子,从而让身体免受衰老、疾病的侵害。重要的是,肉桂茶里面所含的锰、铁、氟以及钾、钠含量比,高于其他茶叶,其中尤以含氟量高名列各茶类之首,对防治龋齿和老年骨骼疏松症效果显著。

3、健胃消食

肉桂茶中含有的大量桂皮油,可以刺激我们的嗅觉,并且快速反射促进肠胃的吸收,可使分泌增强,排泄出身体内多余的垃圾,有健胃消食的功效。

4、降血压

武夷肉桂茶,可以促进体内机能低肾上腺活动,因此有降压功效。

5、暖脾胃

肉桂茶属于是温热性的茶叶,在寒冷的冬天泡上一杯暖暖的肉桂茶,那么可以达到暖脾胃的功效哦,而且效果还非常的好。

综上所得,喝肉桂茶会不会上火,需要大家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但是再此小编要建议大家在饮用肉桂茶的时候一定要合理饮用,最主要的是不要喝太多!


大红袍和武夷水仙的采摘、制作的区别

大红袍和武夷水仙的采摘、制作的都是不同的,这也是它们之间外形不同、香气不同和其他方面不同的主要原因。大红袍和武夷水仙的采摘、制作的区别是:

1、武夷水仙的采摘与制作:

(1)水仙根系分布较深,栽植时,土层宜深厚;株型高大,行株距稍放宽;分枝能力弱,应及时修剪、摘顶,促进分枝;有易衰现象,枝干害虫多,宜加强培肥,采养相结合。

按“开面”采,顶菜开展时,采三、四叶。

正常年景分四季采摘,春茶,采摘于谷雨前后二、三天;夏茶,采摘于夏至前三、四天;秋茶,采摘于立秋前三、四天、露茶,采摘于寒露节后。每季茶相隔约两个月左右。

(2)制茶过程,做青阶段一般乌龙茶基本相似。做青后的工序则有不同,闽南乌龙龙注重外形的卷曲紧结,增加包揉工序与次数。闽北乌龙茶,为条形茶,不包揉。

近来闽北水仙有的也增加包揉。杀青后的焙制工序,采用杀青与揉捻方法交叉时行,高温水焙和文火慢烤的技术又相异之处。

其制作工序是:萎凋(晒青或室内萎凋)、摇青、杀青、揉捻、初烘(俗称走水焙)、包揉、足火。

2、大红袍的采摘与制作:

(1)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

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

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2)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

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综上,大红袍和武夷水仙的采摘、制作是不同的,不要混淆了。

三从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价值

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景区的大红袍母树有三棵六株,至今已有36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三从六株大红袍母树的价值

母树大红袍,清代即已名扬天下的大红袍母树仅6株,生长于武夷山景区天心岩九龙窠,是武夷岩茶高贵品质的象征,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上个世纪80年代初,母树大红袍无性繁殖获得成功;1995年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认为,“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持了母本的优良特征特性,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下,可以大面积推广。”目前,武夷山大红袍茶叶生产已具一定规模,全市可供制作的大红袍茶园面积有4万多亩。,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根据联合国批准的《武夷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大红袍母树作为古树名木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

1998年在首届中国武夷山大红袍茶文化节上,有中国“豪宅教父”之称的澳洲许荣茂先生,以15.68万元的高价在拍卖中竞得20克母树大红袍。2005年4月13日在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拍出的19.8万元,2005年在第7届武夷山红袍节上20克武夷山母树大红袍又拍卖出20.8万元的天价。

母树大红袍的保护措施

二十世纪30年代当地政府曾派兵把守,新中国成立之后,有关部门仍雇佣一农户长年看管.自从2000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成功后,武夷山大红袍母树就被《福建省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列为重点保护对象。

2003年,武夷山市政府向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为现有六株(有两株为无性繁植所生)大红袍母株投保一亿元人民币产品责任保险。

武夷山决定2006年起,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特别管护:停止采摘大红袍母树茶叶,确保其良好生长;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对大红袍母树实行科学管理,并建立详细的管护档案;严格保护“大红袍”茶叶母树周边的生态环境。

2007年10月10日10时10分,“乌龙之祖国茶巅峰——武夷山绝版母树大红袍送藏国家博物馆”仪式在紫禁城外的端门大殿举行,2005年5月3日最后一次采摘自福建武夷山350年母树大红袍茶叶20克正式由武夷山市人民政府赠送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