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广州普洱茶商面对“普洱茶致癌”说

广州普洱茶商面对“普洱茶致癌”说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作者:谭佑棠
       近日微博中很多人都在转发“喝普洱茶致癌”的新闻。作为云南著名的“三宝”之一,被世人追捧的养生普洱茶,一夜间竟然被冠上了“致癌”的称号。这究竟是一次食品安全事件,还是妖言惑众的谣传?此次“黑天鹅”事件对广州普洱茶销售带来什么影响?

  起因:微博引爆普洱“致癌说”

  日前,一个微博实名认证用户“人体工程学李建军教授”发布消息称:“喝普洱茶是得癌症最快的方法,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霉素是致癌物。”“喝普洱茶致癌”的言论一出,即被网友大量转发评论,纷纷“要真相、求科普”,更有普洱茶商与之叫板。

  北京大学免疫学系博士王月丹据此在博客中提醒,黄曲霉毒素是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呕吐毒素则可以导致急性中毒症状甚至死亡,因此应高度重视并进行严格检测。

  但是,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这个“李建军教授”的说法源于此前网上一个流传甚广的帖子,帖子中除了“普洱茶致癌”的说法,还有“牛奶致癌”等多种所谓的健康提示,但大多数“提示”都没有写明科学原理及出处。

  普洱茶中是否含有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其含量是否足以诱发癌症?据了解,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寄生曲霉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在湿热地区食品和饲料中出现的几率最高。1993年,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其危害性在于对人及动物肝脏组织有破坏作用,严重时可导致肝癌甚至死亡。在天然污染的食品中,以黄曲霉毒素B1最为多见,其毒性和致癌性也最强。

  辟谣:专家驳斥普洱“致癌说”

  此事引起知名营养师顾中一的关注,他在网上发文驳斥“喝普洱会最快致癌”。顾中一说,普洱茶是后发酵,特别是湿仓储存的过程中会出现霉变的可能,受到真菌毒素污染,这些毒素中就包括黄曲霉毒素。

  但他强调:“谈到致癌物不谈剂量,都是在耍流氓。”根据美国的规定,除奶制品之外,所有食物中的黄曲霉总量不超过20ppb。尽管目前我国对茶叶中黄曲霉毒素B1的限量标准尚未制定,但普洱茶导致癌症的风险并不高,无需担心。

  素有“茶院士”之称的陈宗懋院士则称,过去很多地方对普洱茶中是否含有黄曲霉毒素做过测定,只在极个别的样本中发现过,而且含量非常低。“有害的东西没到量就不构成毒害,普洱茶致癌是绝对不可能的。”

  陈宗懋院士解释,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好几年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几种菌群参与发酵,从而构成普洱茶的香味。这几种参与发酵的菌群均是有益菌群,没有黄曲霉菌。

  发酵:昆明茶协或起诉“造谣者”

  普洱茶“致癌论”在网上“发酵”,让茶人“很受伤”。日前,昆明茶叶行业协会发出公告,驳斥普洱茶致癌论,并将保留法律追究的权利。

  “当然,不排除个别极端案例。在严重受潮发生霉变的普洱茶中,有可能存在微量的黄曲霉毒素。但其含量是否足以致癌,目前尚没有科学依据证明。”昆明市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刘益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普洱茶由生茶变成熟茶要经过数年时间,在此过程中参与发酵的几种菌群都是有益菌群,能抑制有害菌生长。正常情况下,普洱茶存储的环境中相对空气湿度保持在65%,既满足了发酵过程中的水分含量需求,也避免严重受潮的情况出现。

  业界:广州普洱茶市场反应平淡

  为了解“喝普洱茶致癌”事件对广州普洱茶销售的影响,记者最近走访了部分广州普洱茶经销商,据了解,市场对此事件反应很平淡,无论是普洱茶的销量还是价格都没有出现大的波动,春节后普洱茶量价齐升的势头没有改变。

  芳村茶叶城一位经营普洱茶十多年的茶商表示,黄曲霉毒素喜欢潮湿,茶叶在从采摘到烘干的这道工序,最容易产生黄曲霉毒素。相对而言,自然晾干的茶叶容易有黄曲霉毒素,而人工烘干的基本不会含有黄曲霉毒素。普洱茶有生熟之分,熟普洱茶的烘干工艺是人工烘干,所以几乎不会含有黄曲霉毒素。

  龙园茶业总经理杨世銮说:“谣言止于智者,普洱茶致癌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稍微懂点常识的人都知道,云南普洱市当地人是全国喝普洱茶最多的群体,但并没有出现过普洱市民得癌症的几率高的报道,其实只要不买到变质的普洱茶,这种担心是多余的。普洱茶在广州推广多年,市场比较成熟,消费者也比较理性,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这次事件的争议可能更多停留在网络上,真正了解普洱的人是不会相信这种新闻的。”

  还有茶商抱着乐观的看法:“这次事件对于普洱茶行业说不定‘因祸得福’。”荣昌号茶行销售总监杨玉英女士就持有这样的观点:“就像娱乐明星靠炒作来提高知名度一样,普洱茶致癌的‘丑闻’对提高普洱茶的认识度说不定有积极的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这次风波中认识到普洱的真正价值。”

  广州茶叶批发市场的普洱茶经销商普遍对普洱茶致癌事件反应平淡,消费者又有何看法呢?记者在芳村茶叶批发市场随机采访了几位消费者,他们对此事件看法不一。大部分人认为:“这种说法有点夸张,有点不靠谱,还是坚持喝普洱。”但也有一些人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会考虑改喝绿茶铁观音。”

  据记者观察,一些消费者在选购普洱茶时明显谨慎了许多,对普洱茶的质量和包装看得更加仔细,问得更多。

  业内人士支招,选购普洱茶时,对茶饼的表层要细看,一看是否有霉变现象,此外还要看茶饼表面是否有刮擦等痕迹,如果有明显的痕迹,就不能排除商家是在刮霉时留下的痕迹;此外,购买普洱茶时还可闻一闻茶饼,因为普洱茶易吸收异味,一旦保存不当,一些异味就可能被吸附到普洱茶上,不要购买有异味的茶叶。

  微博热议

  永刚:前几年喝普洱茶好处多多,什么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瞬间普洱茶价格猛涨,明星张国立一块陈年普洱茶拍卖出天价。现在媒体又说普洱茶致癌了。叫百姓信不信呀。以后致癌的东西慢慢越来越多了吧?

  纪录片导演冯晓华:普洱茶致癌?目前没听说。普洱茶已有数百年历史,藏区、云贵川地区饮用已逾千年,如普洱致癌,那不知已致癌多少!怎么没有记载?只是提醒饮者:癌变普洱茶不可饮用,任何霉变食物都会致癌。

  不知所谓:这样不负责任地传播健康知识,误导大众,真是不应该!

  正宏:我勒个去,那些致癌论者我看你只能把自己找个套子装起来,与世隔绝你就绝对的安全了!我就搞不明白:那些活着什么都不敢享受,你活那么健康长久干什么玩意儿?

  龙民:普洱可能致癌,因为放了太久,里面有大量的黄曲毒素。所以我一直对普洱的怀疑是正确的;再对减肥茶质疑,那种破坏你的肠胃让你拉稀,和病后消瘦不是一样吗?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后发酵”之谜


  现代普洱茶标准中,将普洱茶定义为后发酵茶类,其后发酵形式,主要分为两种:

 

  一、自然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及其紧压制品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陈化,使其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残余酶作用和缓慢自然氧化的共同促进下逐渐形成独特的色、香、味,具有越陈越香的特质,俗称“生普”。

 

  二、人工快速后发酵

 

  即将晒青毛茶洒水堆积,在湿热作用和微生物作用的共同促进下促使叶内多酚化合物快速转化,形成色泽褐红、汤色红浓、醇厚陈香等近似于陈年生茶的品质特征。“发酵”完成后经筛分拣剔为散茶,或经蒸压为紧压茶,即一般俗称的“熟普”。

 

  众所周知,人工湿水渥堆快速后发酵的工艺最终成熟定型是在1973~1975年左右。那么,在此之前的普洱茶是否具有后发酵特质?是否同样具有上述两种后发酵形式?这两种后发酵形式最初是如何形成的?其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又是在何时为人们所发现和利用的?其早期以何种形态存在?

 

  下面,就让我们结合一些文献资料来进行逐一的分析和探讨:

 

  普洱茶相关资料

 

  一、关于贡茶

 

  1、“普洱茶于二月间采蕊极细而白,谓之毛尖,以作贡,贡后方许民间贩卖”。(清·阮福:《普洱茶记》)

 

  2、“为礼饬遵办事照得本府于2月初2日案,奉思茅府谢札开除原文有案外封实采办,先尽贡典,生熟蕊芽办有成数,方准客茶下山,历办在案,兹当春茶萌发之际,及应乘时采办,切勿迟延致干参究等因,奉此惟今本府票差前往各寨坐催外,今行札知。为此仰本山头目及管茶人等遵照,渝到即行饬令茶民,乘时采摘贡品芽茶及天水细嫩官茶,速急收就运倚交仓,以恁转解思辕,事关贡典,责任非轻,该目等务须认真札催申解,勿得延埃迟误摘采,即期不缴,立即严相比追不贷懔之,切切特札。右札仰本头目及管茶人准此。光绪二十九年二月日札”。(清光绪二十九年思茅官府向倚邦茶山催交贡茶的文书)

 

  3、雍正七年己酉,总督鄂尔泰奏设总茶店于思茅,以通判司其事。六大山产茶,向系商民在彼地坐放收发,各贩于普洱,上纳税课转行,由来久矣。至是以商民盘剥生事,议设总茶店以笼其利权。于是通判朱绣上议,将新旧商民悉行驱逐,逗遛复入者俱枷责押回。其茶令茶户尽数运至总店,领给价值,私相买卖者罪之。稽查严密,民甚难堪。又商贩先价后茶,通融得济,官民交易,缓急不通。且茶山之于思茅,自数十里至千余里不止,近者且有交收守候之苦,人役使费繁多,轻戥重秤,又所难免,然则百斤之价,得半而止矣。若夫远户,经月往来,小货零星无几,加以如前弊孔,能不空手而归?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公元1737年倪蜕,《滇云历年志》)

 

  简析:以上资料反应了清代普洱茶初制主要是由茶农完成。首先将春茶中最好的鲜叶加工成芽茶、蕊茶、宫廷团茶作贡后,才将其它相对粗老的鲜叶初加工为毛茶后运出产区,至思茅、普洱等加工地(总茶店)再加工为成品后方进行集散贸易,而进贡的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与普通茶的包装截然不同)、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定义的生茶。并提出了“贡茶”和“客茶”的区分概念。

 

  二、早期的快速后发酵

 

  1、茶叶形成商品后,民间制作绿茶类的晒青茶,有将鲜叶炒软、揉紧、晒干的,有蒸软、摊凉、捂堆、失水的。早在500多年前,每逢“清明”、“谷雨”节令期间,民间有结队进山砍集“大山茶”之传统,将原始森林中的“苞红茶”、“大山茶”等野生茶,用刀刈其枝梢,或人挑或马驮,集运回家,再用快刀轧切成3-5厘米左右,用木甑子蒸软叶片,然后摊凉,凉后捂堆,捂后再摊开散失水份,最后用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包装储藏,销与藏民商帮。《顺宁府志》记载:“只销行西藏古宗等地”(凤庆县茶叶志)

 

  2、晒青毛茶的包装,旧时以底宽30厘米左右,长高60x50厘米左在的大孔篾篮,内附龙竹笋叶,盛装茶叶运输,民间俗称“花篮”包装。为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一般在包装前8小时左右,视茶叶干燥程度,用清水喷洒在茶叶上,翻拌均匀,将茶潮软。包时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再在外层笋时上标明级别,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花篮”,钻上气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每件一般约直穿3-5孔,横穿2-4孔,穿毕即可起运。这一包装法,是晒青毛茶在长途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凤庆县茶叶志)

 

  3、民二十三四年期间,著者尝以佛海(今勐海)附近所产茶叶,制为“红茶”(指有一定发酵程度的普洱茶)寄请汉口兴商砖茶公司黄诰芸君代为化验,通函研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4、佛海茶叶制法,计分初制、再制两次手续。土民及茶农将茶叶采下,入釜炒使凋萎,取出竹席上反复搓揉成茶,晒干或晾干即得,是为初制茶。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別品质裝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齏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蘀(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此项初制之茶叶,通称为“散茶”。制造商收集“散茶”,分别品质,现加工成“圆茶”、“砖茶”或“紧茶”,另行包装一过,然后输送出口,是为“再制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5、紧茶以粗茶包在中心曰“底茶”。二水茶包于底茶之外曰“二盖”。黑条者再包于二盖之外曰“高品”。……“高品”须先一日湿以相当之水分曰“潮茶”。经过一夜于是再行发酵。成团之后,因水分尚多,又发酵一次,是为第三次之发酵。数日之后,表里皆发生一种黄霉。藏入自言黄霉之茶最佳。……印度茶业总会,曾多方仿制,皆不成功,未获藏人之欢迎。这或者即是“紧茶”之所以为“紧茶”之唯一秘诀也。(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6、佛海一带所产茶叶,品质优良,气味浓厚,而制法最称窳败,不规则之多次发酵,仅就色泽一项而论,由绿而红以致暗褐,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勐海文史资料:李拂一1939年所著《佛海茶业概况》)

 

  7、茶叶原料的收购,习惯上有现购、预购两种。预购:根据买卖双方协商,预付订金,俟茶农采回茶叶初步加工成散茶后,买主到各有关村寨预售人家验收过磅,结清价款,仍寄存原处,按计划雇用牛脚运回厂内,最后揉成紧茶。……紧茶制成后,经过约半个月的冷却发酵时间才进行包装。(云南文史资料选辑:张相时著《云南恒盛公商号经营史略》)

 

  简析:综上所述,早至五百多年前,云南民间所制晒青茶已有类似现代黑毛茶初制的捂堆“发酵”(少数民族称其为“发汗”),而清代以后,云南各茶区茶叶初加工由茶农完成,后各商号购买并运到总店加工后出售,在进行晒青毛茶和紧茶的加工和运输时,已形成或有意或无意的“后发酵”行为,从而促使部分茶品在进行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区别于普通绿茶的“后发酵”品质特征。

 

  三、自然陈化的的发现与盛行

 

  1、江城一带产茶,但以易武所产较好,这一带的茶制好后,存放几年味道更浓更香,甚至有存放到十年以上的,出口行销香港、越南的,大多是这种陈茶。因为一方面经泡,泡过数开仍然有色有香;另方面又极易解渴,且有散热作用;所以香港一般工人和中产阶级很喜欢喝这种茶。这种茶一部分还从香港转运至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饮用,因而销量也比较大。……由于越陈的茶价值越卖得高些,我们一方面在江城收购陈茶,一方面增加揉制产量……到了1940年冬季……(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马泽如口述《原信昌商号经营泰国、缅甸、老挝边境商业始末》)

 

  2、我们对茶叶出口一事,在抗战时期是很重视的,它给我们带来的利润不少。易武、江城所产七子饼茶,每筒制好后约重四斤半,这种茶较好的牌子有宋元、宋聘、乾利贞等,稍次的有同庆、同兴等。在江城所加工的茶牌子较多,但质量较低,俗语叫“洗马脊背茶”,不像易武茶质细味香。这些茶大多数行销香港、越南,有一部分由香港转运到新加坡、马来亚、菲律宾等地,主要供华侨食用。也有部分茶叶行销国内,主要是新春茶,而行销港、越的多是陈茶。新是制好后存放几年的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有的茶甚至存放二三十年之久。陈茶最能解渴且能发散。香港、越南、马来亚一带气候炎热,华侨工人下班后,常到茶楼喝一两杯茶,吃点点心,这种茶只要喝一两杯就能解渴。……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前两者就地取材,后者购自缅甸,在缅加包。(云南文史资料选辑:马桢祥著《泰缅经商回忆》)

 

  简析:综上所述,最迟于30年代,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陈年普洱的需求,且商家也认识到普洱茶“存放时间越长,味道也就越浓越香”,而刻意将新茶加入存放陈化后再进行销售,包装材料为竹篮、笋叶、麻布。

 

  四、作者介绍

 

  1、李拂一的详细介绍见《普洱》杂志第一期。

 

  2、张相时:已故云南省致公党省委主委,其张氏家族,解放前曾是鹤庆帮的大商号之一——云南恒盛公商号,并在省内外甚至印度都建有分号。

 

  3、马泽如:清朝中期至解放前,云南马帮掀起了一股到缅甸、泰国、老挝、越南等周边国家做生意的高潮,由此而引出了许多著名的马帮巨头。其中,曾在昆明开设信昌商号的马泽如就是那个历史时期产生的杰出的马帮首领代表。

 

  4、马桢祥:滇南商人,在江城开设“敬昌茶号”,从事茶叶加工的运销贸易,其商号生产的茶叶最初行销省内、国内。后来行销到香港、越南,有一部份甚至从香港远销到了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

 

  简析:综上所述,所引资料均为云南地方政府正式出版史料,且撰稿人分别为当时各大商号主人,亲身参与当时普洱茶的加工和销售。而各资料均表明当时已有有意或无意之后发酵形为,当属可信。

 

  工艺和原理

 

  一、早期的渥堆工艺

 

  这里所选是近代渥堆工艺,主要是用于帮助一些对渥堆方法不熟悉的朋友作初略了解,对比其主要促因以便理解旧时“渥堆”的原理,故选与其外部条件相近的“湖南黑茶”、“六堡茶”的渥堆工序为例,但非指旧时“渥堆”等于现代工艺,请区分。

 

  一、湖南黑茶初制渥堆方法:渥堆场所要求洁净无异味,室温要求25℃左右,相对湿度85%左右。揉捻叶下机后,不经解块,立即堆成高约1米,宽约0.7米的长方形茶堆,并稍加紧压,上面加盖草包等覆盖物,以防止水分蒸发和保持堆内温度。渥堆过程中要进行一次翻堆,将堆外围的叶子翻到中间,以利渥堆均匀。堆内温度以45℃为宜,渥堆时间需12-24小时。(《茶叶初(精)制技术》,农业部工人技术培训统编教材)

 

  二、广西六堡茶初制渥堆方法:通过湿热作用,破坏叶绿素,促进内含物质转化,苦涩味减除,汤色加深,滋味变醇,叶底颜色转变。渥堆叶堆积厚度依气温、湿度、叶质老嫩而定,一般堆高33-50厘米,若用箩筐渥堆,每筐湿坯20公斤左右。气温高时薄堆,嫩叶薄堆,老叶厚堆压紧,渥堆中翻堆1-2次,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渥堆时间,视叶质老嫩、气温高低和天气等情况不同而异。一般气温低、雨天,叶质较老,渥堆时间略长,反之,则较短。通常为10-15小时。(《制茶学》全国中等农业学校教材)

 

  注:以上所指渥堆叶均为鲜叶经杀青、揉捻后直接渥堆,因未经干燥,叶内含水量较高,无需再行湿水。

 

  简析:综上所述,现代渥堆工艺的主要促因在于茶坯含水量、温度、湿度、氧气、时间。

 

  二、现代渥堆原理

 

  渥堆,是酶、微生物、湿热三种动力综合作用,引起叶内物质的相互转化,特别是多酚类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从而形成茶品独特的品质特征。

 

  根据变化的主要内容来看,渥堆也可以说是氧化作用,不同于一般生物发酵,改为“堆积做色”更为确切,是指用含水量较高的茶叶进行堆积,以促进微生物旺盛繁育,从而利用微生物的不同呼吸体系及其产生的不同性质的胞内胞外酶取代鲜叶中酶的作用来促进茶内多酚化合物产生氧化缩合等化学变化。

 

  同时由于茶坯内含物质发生激烈的化学变化,产生热能,且堆内大量嗜热菌的繁殖也释放大量热量,使堆温不断升高,又进一步促进了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下的非酶促自动氧化,产生茶黄素、茶红素等多种化合物,而使叶底和汤色从绿转黄,从黄转红,而茶内不溶于水的多糖成分在微生物水分酶的作用下分解为可溶的双糖、单糖,且茶内具较强苦涩味的酯型类黄酮化合物在微生物和湿热环境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氧化缩合、异构化等变化,使其含量降低,使茶汤从原来的苦涩向醇厚甜滑转变。

 

  三、旧时后发酵成因分析

 

  根据资料篇的记述,我们可归纳出当时毛茶包装法对“后发酵”形成的几个主要促因,并加以分析:

 

  1、洒水:毛茶洒水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紧实而茶条不致断碎”,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起到增加茶内水分的作用。

 

  各类微生物虽有各自不同的最适温湿环境,但一般而言,当茶叶水分含水量在12%以上,温度22℃以上,环境湿度大于70%,即可大量生成繁殖。而微生物的繁殖将促使茶坯内含物质进行氧化、分解等激烈的化学反应以释放热量,从而使堆内温度逐渐升高,形成堆内适当的湿热条件,进一步促进叶内多酚化合物在湿热条件进行非酶促自然氧化,并促进不同适应能力的微生物在不同阶段的生长繁殖。

 

  因云南晒青茶属低温日晒干燥,初制毛茶含水一般约在12%-15%之间,再加湿水至“将茶潮软”,叶内水分含量较高,若遇上适当的气候条件(云南大部分茶区所特有的湿热气候均可符合要求),可以促使形成上述变化。

 

  2、用棍棒将茶条紧塞于内附笋叶的篮内,篮口覆盖笋叶,用细篾缠牢。堆积紧塞和以笋叶包严在当时是为了使茶叶在运输途中不致受损,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它对篮内茶坯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能在较长时间内有效保持茶内水分和堆内因微生物繁殖等因素形成的堆内湿热环境,从而达到促进内质变化的目的。

 

  3、大孔篾篮、笋叶、气孔。钻气孔的作用类似成大堆时“开涵洞”,或压小篓茶时的“打气针”。在当时是为了利于湿水后的干燥。而采用大孔篾篮和笋叶包装则是就地取材,降低成本。但对“后发酵”的形成来说,具有透气性的篾篮、笋叶加上气孔,为好气性微生物的繁殖和茶坯内含物的有氧氧化提供了足够的氧份,促进了其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气孔还起到适当散发堆内高温的作用,避免了因堆温过高而导致烧坯。且利于在堆温升高的同时缓慢蒸发水分,从而使茶坯在一定时间内达到自然干燥,因此而结束茶坯内激烈的化合变化并抑止微生物的继续繁殖,不致因长时间沤堆而产生腐败、霉烂等劣变,同时固定已经形成的良好品质。

 

  4、以现代渥堆工艺相比,当时的“后发酵”缺少了一个翻堆的过程,而翻堆的作用,成大堆时主要在于散发堆心过高温度避免烧坯,成小堆时主要在于将边上茶翻入堆中,促进质变均匀。对于堆心温度的问题,因晒青茶是毛茶湿水冷发酵,不同于上述黑茶杀青揉捻后的带热发酵,且茶堆较小而透气,堆温不至达到烧坯的程度,但因无翻堆,故温度高的堆心茶变化较深刻,而温度低的堆边茶变化较少,致使发酵不匀,符合李拂一先生记述中“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的实情。

 

  综上所述,旧时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运出茶区时,若气候条件适合,将促进其完成一个初步的冷发酵,形成独特而良好的“后发酵”品质,近于现代轻发酵“熟茶”。

 

  结论

 

  五百年前,云南少数民族即有釆野生茶经捂堆“发酵”制成茶品行销西藏古宗的记载。而云南省茶叶研究所于50年代调查傣族晒青毛茶制法时发现,这种传统晒青毛茶制法仍为许多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使用。是云南茶品“发酵”制法的早期形式。

 

  清代以来,普洱毛茶的初加工主要由产区的茶农完成,作贡后,将初加工后的毛茶运出产区,在思茅、普洱等地再进行精加工并集散。贡茶因采制精细、包装完善、且运输途中倍加小心,因此不会形成较大程度的后发酵,不同于一般民间食用茶品,应属现代所说的生茶(滇青);而部分客茶在从产区运出到集散地时,因包装、气候、运输时间等因素的促进,已完成了一个初步的冷发酵,成为轻发酵毛茶。这样的毛茶再经筛分拣剔后蒸压成各种形式的压造茶(紧茶则经再次发酵),运往最终销售地。包装时对其包装物“龙竹笋叶”的喷水软化和长时间(长的可达一年以上)的运输过程,对其后发酵再次起到了促进作用。故在最终销售前已形成完全不同于普通绿茶品质特征。

 

  由于云南地处高原,多崇山峻岭,旧时交通不便,将晒青毛茶运出产地全靠人背马驼,一般到达思茅、普洱等加工地因路途远近不同,需时约一、二十天不等,加之当地气候湿热,所以将晒青毛茶洒水后用篾篮、笋叶包装是晒青毛茶在运输中自然形成特有陈香的普洱茶品质的重要原因。后随着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制茶技术的进步,仓储和包装的改善,由运输、包装引起的自然后发酵条件已不复存在。

 

  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湿水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性促进已为制茶者所充分认识到,并成为一种刻意行为,具有一定保密性,故“印度之依制无成,或以此耶”。虽尚未成为一种完善的加工工艺,但已初具形态,可视为后世发水茶及普洱熟茶的雏形。

 

  而同样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左右,以香港为代表的部分海外市场已经有了对普洱陈茶的需求,从而引发了商家将新茶存放陈化后再抬高价格销售的行为,证明当时商家和消费者们对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特性已经有了清楚的认识。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旧时普洱茶的“后发酵”是在特殊历史、地理、气候条件下,因当时的特殊包装方式,在运输过程在无意中形成的,因史料记载的缺乏,其源自何时尚不能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至迟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后发酵”对普洱茶品质的良好促进已经被当时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所充分的认识和利用,并一直延续至今。在现代制茶科技不断提高,制茶技术不断改进的情况下,现代普洱茶的湿水后发酵已经发展成一种完善成熟的加工工艺,区别于其它茶类加工。并形成现代普洱茶独特的品质特征。同时,自然后发酵形成的普洱茶的越陈越香品质,也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了现代品饮者们品鉴普洱茶时的一个重要标准。而普洱茶正因为具备了越陈越香的特质,才能在现代各类名茶中异军突起,成为“可以喝的古董”,被不同人群所钟爱和收藏。

细说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竟有如此渊源!

细说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竟有如此渊源!

云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丰富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地理奇观。

细说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竟有如此渊源!

云南普洱茶的地理价值,源于云南特定的地理系统。这个特定的地理系统包括自然地理、气候及生态多样性相融合而产生的自然生态及造就的物种多样性。


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大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造就了云南特定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与物种多样性的特征。由于当地茶农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与茶有着深厚的渊源,把茶树看作是神圣的代表,保护着古老的茶树,因此云南的古茶园保存完整。

细说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竟有如此渊源!

它的水生生态系统有河流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云南的六大水系,即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依洛瓦底江、元江和南盘江构筑了云南淡水生态系统的基本框架。而以滇池、洱海、抚仙湖、异龙湖和泸沽湖为代表的云南高原湖泊,反映了中国淡水生态系统的一些特殊性。

细说普洱茶的地理价值,竟有如此渊源!

云南从北到南,从高海拔到低海拔分布着从高山针叶林到热带雨林的105个主要的森林类型。森林类型之多也为全国罕见。因此,云南堪称世界生物的标本库。


普洱茶就是诞生在这样一个大的自然生态系统里,当云南的古人把这个系统中的某一类或几类物质融合到普洱茶中时,普洱茶的物质组合,不单单是几片茶叶的叠加,而是地理特征与自然生态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其中,参与普洱茶发酵的微生物菌群,有的竟繁衍达上亿年之久。因此,一片普洱茶,不单单是一个商品,更多的是地理价值的再现。

易武倮德寨古树普洱茶口感特点

茶人皆道易武好,深山倮德无人知。

要说离易武最远的寨子,倮德寨必定在其中。倮德寨甚至比我们之前介绍的一扇磨还远,它距离易武乡政府所在地61公里,处于易武的最北边,是西双版纳州勐腊县与普洱市江城县交界处的一个寨子。

倮德寨在江城往易武及勐腊的218省道旁,相对其他寨子,交通便利。但因为历史上离易武较远,受人为影响较小,自然环境保持得非常好。

清代咸丰以前,倮德寨的茶园东连曼乃,西接象明的曼拱。历史上,这里属于倮德土司管辖。相邻的,还有整董土司和倚邦土司,倮德土司实力最强。

倮德寨是一个多民族混合居住的寨子,哈尼族、瑶族、汉族和谐生活在这里。倮德寨属于倮德村委会管辖,另外还有杨家寨、整阳河、新山等14个村民小组。

倮德寨现在有保存得非常完整的古茶园,这还得益于曾经的一段动荡的历史。清代时,这一带茶山曾连年战火,动荡不安;倚邦作为当时的茶叶集散中心又经历了几场大火,因此这一带茶山逐渐没落。人们不再关注这里,反而变相保护了这里,因而才有我们今天见到的珍贵古茶园。

整个倮德村的茶园面积大约在四十亩左右,没落期,没多少人关注这里,直到近年名气也远远不如其他茶园那么大,因此倮德寨的茶叶价格一直远远低于一线茶山。

但名气不大、价格不高,并不代表茶叶不好。实际上,倮德寨普洱茶的品质足以和易武片区比较有名的寨子相提并论,所以要论性价比,倮德寨的茶可以说物美价廉。

其干茶外形条索紧结油润、显毫、香气正。开汤后茶汤金黄透亮、滋味醇和、回甘生津明显;杯底有浓郁的密香味、经久耐泡;观叶底,肥厚而柔软。

更值得一提的是,倮德寨的茶外形非常漂亮,这得益于当地茶农精湛的制茶技艺,而香气滋味也比普通的生普更优质,甚至可以和易武比较著名的几个寨子相比;唯一的缺点就是汤水略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