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沱茶>重庆沱茶:难以忘却的那一缕沱香

重庆沱茶:难以忘却的那一缕沱香

2021-06-30 访问量: 41 茶礼仪网

渝茶网9月21日发布:每个地域都有一个专属自己的茶叶密码,它们关乎生活习惯,关乎地域性格,关乎历史记忆。就像单枞之于潮汕,普洱之于广东,而对于川渝地区来说,最难以忘却的,是一缕沱香。

不少老重庆人爱喝的就是沱茶。他们觉得,喝沱茶安逸得很,提神解乏。因为沱茶跑出来特别酽,刺激性也就格外强烈。那浓烈的味道刺激口、舌、鼻、喉,就会感到特别安逸。这也许与重庆人性急又喜欢刺激的性格特点有关吧。男人们一般沱茶放得较多,二两沱茶一般泡不了几天。

重庆人喝茶外地人是看不惯的。江浙人喝茶喜欢用宜兴紫砂壶,小茶壶装不了多少水,不够重庆人喝两口;福建的功夫茶那杯子也不够重庆人喝两口。重庆人喝茶不讲啥子过场,一律牛饮。

南京沦陷后,张恨水不得不跋山涉水来到山城重庆,担任《新民报》俯瞰的主编,并以“最后关头”命名之,表示这个刊名是包含“呐喊”之意的。此后的三年半时间里,他在这个副刊上写下了为抗战呐喊的杂文一千余篇。在他奋笔挥毫的一千多个日日夜夜里,伴他作战的便是最酽最苦的沱茶,因为他那时的收入已经买不起西湖龙井碧螺春和他最爱的六安瓜片了。

过去他曾说,宁肯将着饮食,将就衣着,而茶叶却是绝不能将就的。这可是他一生中唯一的奢侈了。可在重庆他能喝什么呢?于是他发现“渝人上茶馆则有特嗜,晨昏两次,大小茶馆均满坑满谷。粗桌一,板凳四,群客围坐’各于其前置盖碗所泡之沱茶一盏"。这种沱茶试啜一番后张恨水便相见恨晚,于是每日必去小茶馆,“大呼沱茶来。此时闲啜数口,较真正龙井有味多多也。尤其郊外之小茶馆,仅有桌凳四五,而于屋檐下置卧椅两排,颇似北平之‘雨来’。仰视雾空,微风拂面,平林小谷,环绕四周,辄于其中,时得佳趣。

八年中抗战生活,特足提笔大书者也"。从此,沱茶即成了他在川八年的贪啜之物。有一次,饮茶时兴之所至,张恨水欣欣然漘墨走笔,写下了一首寓辛酸苦涩于恢谐之中的《浣溪沙》:“把笔还须刺激吗?香烟移后诗少抓,卢仝早已吃沱茶。尚有破书借友看,却无美酒向人赊,兴来爱唱泪如麻。”

解放初期,刘邓大军在重庆组建西南区茶叶公司,1951年8月1日建军节,改建为重庆茶厂,集西南片区的人才和优质茶原料,实行统购统销。这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叶加工企业,职工多达千人。

上世纪50年代初,重庆茶厂开始研制重庆沱茶,这款茶叶以川东、川南14个产茶区的优质茶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属于上乘紧压茶。在此之前,重庆并没有属于自己的沱茶,这一点在《重庆市南岸区志》也有记载。

《重庆市志·大事记》中有记载,1983年8月23日,在罗马举行的第22届世界食品评比会上,重庆沱茶摘得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国际金奖。阙成清经历过重庆沱茶的黄金时代,他是那时重庆茶厂的厂长。此后的重庆茶厂获奖不断,生产也达到顶峰,最高年产量达到2500吨,不仅国内热销,还出口到欧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阙成清回忆说,上个世纪80年代,国家经济体制逐渐转向市场经济,茶叶生产有所放宽,私营茶厂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兴起,抢食重庆沱茶的市场。到上世纪90年代,重庆茶厂受到了最为致命的重创:统购统销待遇被取消。

这带来的结果是,优质茶叶原材料不再只供应茶厂,私营企业的竞争抬高了收购价,原料采购成本急剧上升。当时重庆沱茶仍供不应求,原材料的紧缺给生产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重庆茶厂终于难以为继,2003年年底停产。

沱茶是老重庆人的年代记忆,虽然喝的方法很粗狂,但味道和记忆却很细腻。很多人都还记得分沱茶时“咔擦”的声响,记得用秤砣、砖头来敲,甚至拿木质的门板去夹的场景。那个年代,火车、轮船到达重庆,广播里最先介绍的特产就是重庆沱茶。

对他们这个年龄的人而言,沱茶是过去的时光。热水一壶,冲下去,腾起的热气和香味,都让她回忆起当年的光景,那些绿皮火车的画面、轮船鸣笛的哨响,和山城的热闹模样。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