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白茶>福建名茶背后的古老传说

福建名茶背后的古老传说

2019-03-22 访问量: 34 茶礼仪网

福建名茶背后的古老传说查看图集


 

 

 据了解,福建有十大名茶,十大名茶是指乌龙茶中有武夷岩茶铁观音等,红茶中有正山小种、坦洋工夫、政和功夫,花茶中有福州茉莉花茶,绿茶中有天山绿茶、石亭绿等,白茶中有福鼎白茶。可以说,福建茶叶能闻名于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有丰富的种类和优异的品种。

 

安溪铁观音

 

  安溪铁观音的传说,分“魏说”和“王说”。“魏说”是观音托梦。相传,1720年前后,安溪尧阳松岩村(又名松林头村)有个老茶农魏荫(1703-1775),勤于种茶,又笃信佛教,敬奉观音。每天早晚一定在观音佛前敬奉一杯清茶,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一天晚上,他睡熟了,朦胧中梦见自己扛着锄头走出家门,他来到一条溪涧旁边,在石缝中忽然发现一株茶树,枝壮叶茂,芳香诱人,跟自己所见过的茶树不同。第二天早晨,他顺着昨夜梦中的道路寻找,果然在观音仑打石坑的石隙间,找到梦中的茶树。仔细观看,只见茶叶椭圆,叶肉肥厚,嫩芽紫红,青翠欲滴。魏荫十分高兴,将这株茶树挖回种在家一口铁鼎里,悉心培育,因这茶是观音托梦得到的,取名“铁观音”。
 
  “王说”是乾隆赐名。相传,安溪西坪南岩仕人王士让(朝雍正十年副贡、乾隆六年曾出任湖广黄州府靳州通判,曾经在南山之麓修筑书房,取名“南轩”)。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的春天,王与诸友会文于“南轩”。每当夕阳西下时,就徘徊在南轩之旁。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层石荒园间有株茶树与众不同,就移植到南轩的茶圃,朝夕管理,悉心培育,年年繁殖,茶树枝叶茂盛,圆叶红心,采制成品,乌润肥壮,泡饮之后,香馥味醇,沁人肺腑。乾隆六年,王士让奉召入京,谒见礼部侍郎方苞,就把这种茶叶送给方苞,方侍郎闻其味非凡,便转送内廷,皇上饮后大加赞誉,垂问尧阳茶史,因此茶乌润结实,沉重似铁,味香形美,犹如“观音”,赐名“铁观音”。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的传说有很多,而最让人印象深刻就是“秀才说”。相传,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

 

  福鼎白茶


  传说,太姥山古名才山,尧帝时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种兰为业,为人乐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将其所种绿雪芽茶作为治疗麻疹圣药,救活很多小孩,人们感恩戴德,把她奉为神明,称她为太母,这座山也因此名为太母山。到汉武帝时,派遣了侍中东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为太姥山,现今福鼎太姥山还留有相传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树绿雪芽古茶树、太姥娘娘发现绿雪芽的山洞和浇灌绿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约1857年),有柏柳乡竹栏头村(今点头镇过笕村竹栏头自然村)陈焕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以上就是关于福建名茶的的一些古老传说,看了这么多,是否对福建名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过福建茶历史悠久,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

 

 

 

微信公众号:请关注 "心馨茶艺"

 

福建名茶背后的古老传说

 

 

有用+10
分享

安吉:生态修复千亩白茶园

  万亩茶园生态修复,党员茶农先行一步。

  日前,党的十八大代表、安吉县女子茶叶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宋昌美第一个带头在自家白茶山上开展生态修复——套种苗木。

  “以前种白茶没考虑那么多,只顾开山垦荒,不注重水土保护,结果是生态环境被破坏了,尤其是去年的一场历史罕见旱灾,给我们敲响了生态警钟。”宋昌美一边种下一株桂花苗,一边对记者说,作为一名党员,不仅要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员,而且还应该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践行者。

  记者在茶园入口处看到一块标牌,上面写着党员生态修复承诺书,宋昌美的照片、姓名,茶山面积,套种苗木株数,种植完成时间等一一列明,公开接受村民监督。

  “这片茶园大约有50亩,根据生态专家的意见,规划套种200株桂花和200多株山核桃。”宋昌美介绍说,目前苗木已经由乡政府帮助预订了,接下来几天就是集中种植,预计一个星期之后全部可以落实到位。

  顾不上休息,宋昌美和姐妹们沿着茶园的山路向上,先后种上了10多株大小不一的小树苗。

  听说宋昌美和姐妹们带头在茶园种苗木,溪龙乡和黄杜村的干部们也赶来了。登上山头,来到茶园,干部们拿起了锄头,甩开膀子挖垦、培土,不一会儿一株株小树苗就在身后挺立起来。

  当天下午,黄杜村的党员张明星也在他的茶园里上演了生态“修复战”。

  “我的茶园将全种上山核桃,不仅保护环境,提升品质,还能多增加一块收入。”张明星认为茶园生态修复是件一举三得的好事。

  “我的10多亩茶山,已经种好了桂花树。效果显而易见,去年旱灾影响较小。”特地赶来帮忙的党员张银林介绍说。

  据悉,当天下午,全村有6名党员加入“生态修复、党员先行”的行列,共完成修复面积近400亩,种植桂花、香樟、山核桃等苗木近2000株。

  “这些幼苗虽不起眼,可带给茶园的效益却是不可估量的。”参与植树行动的溪龙乡副乡长王伟星介绍说,该乡将利用三到五年时间,对全乡万亩白茶山进行生态改造。

  据了解,溪龙乡是安吉白茶之乡,通过去年的小范围生态修复试点,效果十分明显。为此,该乡确立今年生态修复目标:确保2000亩,力争3000亩。

  党员先行,不仅要亮证,更要晒结果。在全乡收集的党员信息中看到,仅党员修复的茶园就占据1850亩,党员完成情况直接影响整体成效。为此,在生态修复行动中,一方面各村支部与乡党委签订责任状,党员参加承诺书的签订;另一方面,行动成果纳入村党组织和党员的年度考核。

白茶不白却为什么叫白茶?

白茶是中国的六大茶叶之一,白茶的工艺非常简单,没有复杂工艺,不加以过多人工干预,白茶呈现出的,是最接近自然的鲜甜口感茶叶摘下来,经过日晒或阴干,自然萎凋然后干燥,就成了白茶。白茶不白却为何叫白茶呢?

白茶不白却为什么叫白茶?

 

太姥山人古法制白茶

太姥山所在的福鼎茶区在茶业发展历程中,引进过绿茶、红茶、花茶等制茶工艺,并延续至今。但值得庆幸的是,太姥山白茶古法制茶并没有因此在福鼎湮灭。那些隐身在崇山峻岭之中的太姥山山民和僧侣们,由于缺乏与外界的交流,仍执著地沿用 晒干或阴干方式制茶自用,无意问将古白茶制作工艺保存了下来,并默默延续了千余年。

山民这种自制的茶,俗称“畲客茶”、“白茶婆”。保留至今。今天,太姥山山民们将这种茶泡在大茶缸里,味道清爽,而且久置不馊。是夏天防暑良饮。太姥山区还有一项民俗,清明祭墓时顺手采摘一些茶叶芽芯,回家后放在灶台烘干,留作“退火”之药,其成品类似白毫银针。

太姥山人古法制白茶

白茶山

太姥山出白茶的最早记载是陆羽的《茶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椽教授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其实,这句话也不是陆羽的原创,他是从《永嘉图经》上摘录来的,《永嘉图经》是隋唐时期的温州地方志,可惜已经失传。陆羽的这项记载,让我们获得一个重要信息,太姥山的古白茶早在隋朝时就已被外人所知。

大约到了明朝,太姥山古白茶开始走出山门。被称作“绿雪芽”,并很快在名茶丛中占据一席之地,这就是明《广舆记》所说的“福宁州太姥山出名茶。名绿雪芽”。明末清初时,太姥山茶(尤其是绿雪芽)的声名更盛,清初周亮工《闽小记》、郭柏苍《闽产录异》、吴振臣《闽游偶记》、邱古园《太姥山指掌》都有绿雪芽茶的记载。

太姥山人古法制白茶

古法制白茶

另外,明・陈仲溱看到有人在太姥山古道上卖茶,可见此时的太姥山区不但广泛种茶,而且开始出售,太姥山茶种植和精加工的历史不会晚于明朝。其上品就是被世人视为珍品的绿雪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