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中国茶业如何突围?急需“世界语言”!

中国茶业如何突围?急需“世界语言”!

2019-04-04 访问量: 23 茶礼仪网

中国茶业如何突围?急需“世界语言”!

茶走出国门,演绎了一条与传统中国完全不一样的道路。

不同之一:文化语言

茶在中国,从植物到食物,再诗化为精神的寄托与审美的客体。历代文人争诵从来都是竭泽自己的才华,穷尽汉语最靓丽的字词,从灵草、灵芽、嘉木英、瑞草魁,到移人尤物、破睡当封不夜侯等等,无以复加,蔚为大观。

日本人也尊崇茶,但与我们有所不同。日本历史上有“茶旅行(上贡)”“茶芝居(一种品鉴茶游戏)”,创设了崇尚自然、宗教色彩浓厚、庄严平等的日本茶道。

为什么是“吃茶去”而不是“喝茶去”?日本煎茶道解释说:吃,就是一小口一小口,有节制的,是享受的过程。卢仝谓七碗茶,每碗都有其品咂的滋味性。

日本茶道从抹茶道到煎茶道的诸多流派,也是删繁就简,强调简练、实用、朴素的过程,体悟茶的真味。

不同之二:科技语言

茶被引进到印度、斯里兰卡,就与我们有明显分野了。资本的力量、现代的科技元素与现代化的生产组织,充分渗透进茶业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印度茶业协会1900年就有科学技术部,推出了不少科技著述,如迈恩与乔治·怀特的《茶树病虫害的研究》。

中国传统上一直延续着茶叶的手工制作方式,迄今仍引以为荣,而茶叶一经西方人传播,他们琢磨的是用机器来取代,所以发明了诸多制茶机。威廉姆·杰克森1872年就发明了揉茶机,并且不断改进;1884年,发明干燥机,1887年推出碎茶机,1888年推出捡茶机,1898年推出装箱机。

不同之三:消费语言

中国是一茶一世界,不将其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殆尽终不罢休,即使在今天产业化的大背景下,产业的思维也偏于单向。如乌龙茶,链条单一而精致;而日本则没有那么多拘束,是相互交叉碰撞,激发新的产品与产业。这点,与西方无二致。中国茶传到西方后,当地人充分与西方的生活习俗结合,茶中加入糖、牛奶、柠檬、番红花等,或几种茶的拼配,演绎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1979年,当时日本很受欢迎的女子两人歌星组合,有一次说“我们喝乌龙茶来减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人们对乌龙茶的认识提高了。从此之后,乌龙茶罐装饮料为人所接受了,不久又开始流行兑乌龙茶的威士忌酒或烧酒,这样乌龙茶饮料逐渐成为日本人的时尚饮料。

无论中国茶还是日本茶,本来都是用茶叶冲泡喝的,但用茶叶冲泡时需要专门茶器,比较麻烦,而且喝完后的清理也令人感到繁琐。乌龙茶饮料的发明让他们认识了罐装饮料的方便性等好处。尤其是年轻一代,他们在家里不怎么冲泡茶,喝了很容易买到的罐装饮料,很快就习惯于这种方便省事的饮用方式。

1993年,混合茶饮料也陆续上市,它们不仅有茶水,还有薏米等对身体健康的原料一起混合的茶。这时罐装饮料是以塑料瓶为主,若喝不完一盖儿,也不必担心漏茶水,携带也方便。就这样,罐装茶饮料,尤其是塑料瓶饮料在日本普及起来了。

2007年,大红袍罐装饮料出现;2008年,老丛水仙与武夷肉桂的饮料也出现了。但中国市场似乎没怎么认可。

不同之四:传播语言

中国茶书、茶诗词,多是文化人或学者操刀,而国外的多是茶企茶商的杰作,如19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国外茶书。

1819年,伦敦茶叶公司出版《茶树的历史》。1843年,茶商何塞在巴黎出版了图文《茶叶丛书》。1878年,萨缪尔·菲利普斯·戴在伦敦出版《茶的神秘与历史》,其背后是霍尼曼茶叶公司。1880年茶商亨利出版了《茶叶通论》。1882年,威廷盖姆公司推出《茶叶拼配技术》。1890年,芝加哥茶商豪涩推出《茶叶起源、栽培、制造及用途》。1892年,《茶叶拼配艺术》出版,作者是一位茶叶零售商。接下来的几年美国推出了茶著述,都是为推销而作。1924年,德国慕尼黑茶商奥托·施莱恩特弗在德国出版《茶叶》。1929年,伦敦茶商斯代福卡尔推出《茶与茶叶买卖》各类茶投资交易手册。荷兰人贾克布森长期在爪哇推广种植茶叶,1843年出版《茶叶的生产与制作手册》,1845年出版《茶叶的筛分与包装》,都属于技术性书籍。

中国茶贸易一度左右着世界,但茶思想却是短腿,很明显地宣传缺乏组织与力度。

中国茶产业的发展,有人说,一是融合,茶与茶的融合,茶与其他食物的融合;二是引入科技、资本等元素;三是文化资源的挖掘;四是茶叶的宣传推广。这听起来可能有些道理。但在新时代“走出去”的氛围中,中国茶还需要寻找“世界语言”。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