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将普洱茶制成沱状,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

将普洱茶制成沱状,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

提问者:小猫眯提问时间:2019-09-06
已采纳

  

  第一次看到普洱沱茶,深感新奇。它和平常大家所见的散茶、饼茶都不一样。沱茶的样子和窝窝头一般无二,想象着冲泡时,难道要和吃窝窝头般,一点一点掰下来吗?真的是太神奇了!

  我们知道,普洱茶通常分为散茶与紧压茶。其中紧压茶就包括方茶、饼茶、圆茶、球茶、团茶、贡茶还有普洱沱茶等。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大家需要区分“普洱沱茶”和“云南沱茶”两个概念,虽然都叫沱茶,但仍有一些区别。

  通常,沱茶根据原料不同可以分为“绿茶沱茶”和“黑茶沱茶”,两者加工一样,皆经蒸压制成。但绿茶沱茶原料为较细嫩的晒青绿毛茶,黑茶沱茶原料则是普洱茶。而黑茶沱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普洱沱茶”和“云南沱茶”。

将普洱茶制成沱状,难道只是为了好看吗?

  云南沱茶,是以一、二级滇青为原料,蒸压成碗形的沱茶,其特点是外观显毫、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喉味回甘,汤色橙黄明亮。

  普洱沱茶,则是用普洱散茶蒸压而成,其特点是外形紧结、色泽褐红、有独特的陈香,其滋味醇厚回甘,汤色红浓明亮。历史上,普洱沱茶曾运销海内外,非常受消费者欢迎。

  所以,归结起来,“普洱沱茶”和“云南沱茶”的区别正是在于:原料的不同。

  我们常见的沱茶,从面上看似圆面包/窝窝头,从底下看像一个厚壁碗,中间下凹,每个净重100克、250克不等,现在市场为了迎合消费者需求,还开发出了便携易带的“迷你小沱茶”,每个净重2到5克左右。

  有人正是根据沱茶成品形状如团,团由沱转化而来,故称之为“沱”。当然也有人认为,沱茶过去都销往四川沱江一带,因此得名。不管怎样,沱茶的大名是流传下来了。

  那么,普洱茶为什么要制成沱状?是为了更好看?还是因为模样新奇,销量就会好一点?也许两者兼有之,但最根本原因是:方便储存与运输。

  就拿散茶与普洱茶饼对比,普洱茶饼是经过加压、加热等一系列工序才制成,其独特之处就在于茶饼制成后,可将其放在适宜的环境后发酵一段时间,在这个过程中,茶叶中的活性成分与空气接触发生氧化,进一步抑制了细菌的生长,因此很少发生变质现象。沱茶,也是一样的道理。

  但散茶就未必了。相信有很多老茶客都有这方面的经验,普洱散茶年份一般都比较短,因为不适宜长期储存。

  之所以制成沱茶,除了方便储存,还有就是为了方便运输。沱茶压制成沱状,能够节省下很多包装空间。如今,很多沱茶包装仍采用“每五个用竹箬包成一包”的传统形式,以树皮绳或竹篾捆绑,结实牢靠,这也是出于运输方便考虑。

回答者:爱性回答时间:2019-09-06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冷后浑是怎么回事浑浊的普洱茶是劣质茶吗

在评价普洱茶的优劣时,常常以普洱茶汤的清澈、明亮为标准,但有时冲泡普洱茶汤时,会发现普洱茶汤的颜色浑浊,放凉茶水后也会出现浑浊现象,这被称为冷后浑。一些茶友会担心这是不是代表了自己喝的是劣质茶?普洱茶汤的冷后浑是怎么回事呢?

造成普洱茶汤浑浊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普洱茶的春茶芽头上绒毛较多,冲泡时茸毛混入茶水中就会显得浑浊。而且普洱茶汤中的茶多酚与空气接触氧化,也容易导致普洱茶汤变色,在喝普洱茶时应该及时欣赏汤色,然后趁热饮下,普洱茶汤冷却后香气就会流失了。

普洱茶汤的浑浊还可能是在撬茶时撬碎得太碎而导致的,要注意撬茶的手法,尽量保持茶叶条索的完整。而且在泡茶的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要将沸水快速冲入茶叶中,而是沿着盖碗边缘缓缓注入,这样可以减少茶叶与水间的冲撞,让茶汤保持清澈,也不会过于苦涩。

普洱茶汤的冷后浑是最常见的一种浑浊现象,也称为乳凝。我们都知道,普洱茶的茶汤浓,茶汤冷却后会出现浅褐色或橙色乳状的浑汤现象,拿起杯晃动时,有一些象丝络状的物质在飘浮着。有些茶友认为,出现冷后浑证明普洱茶的品质好,只要再次加热就可以让茶汤转为清透。

辨别普洱茶的香气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辨别茶叶的香气,靠嗅觉来完成。通过浸泡茶叶、使其内含的芳香物质得到挥发刺激鼻腔嗅觉神经进行区分。有“干嗅茶香”和“湿嗅叶底”两种方法。 干嗅茶香,是对未浸泡的茶叶进行香气辨别。其方法是双手(或单手)握住茶叶,靠近鼻腔细细嗅别,如遇香气低淡无法嗅到茶香时,可用口对着茶叶呼热气,茶叶受热后,香气就会挥发出来,此时,应及时嗅香,辨别茶叶的香气类型。 湿嗅叶底,就是趁热对第一次浸泡后的茶叶叶底进行嗅香。由于浸泡后的茶叶在热作用下,其内含的香气物质能充分的挥发出来,一些不良气味也能随热气挥发出来,所以,趁热湿嗅叶底,最容易辨别出茶叶的香气类型。其方法是一手拿住已倒出茶汤的茶杯(壶或盖碗),另一手半揭开杯盖(壶盖或碗盖),靠近杯(壶、碗)沿用鼻轻嗅或深嗅,也可将整个鼻部深入杯内接近叶底以增加嗅感。为了正确判别茶叶的香气类型、香气高低、香气持续时间的长短,嗅时应重复一两次,但每次嗅的时间不宜过久,因为人的嗅觉容易疲劳,嗅香过久,嗅觉的敏感性下降,嗅香就不准确了,一般是3秒钟左右。另外,如果需要嗅别的茶叶较多时,每次嗅香的时间延长,同时辨别的茶叶冷热不同,就很难辨别出前后茶叶的好坏了。嗅香的时候,每次都应将杯(壶、碗)内叶底抖动,使其翻个身。辨清茶叶香气之前,杯(壶、碗)盖不得打开。 嗅叶底辨别茶叶的香气,分热嗅、温嗅、冷嗅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相互结合才能准确评定出茶叶的香气特点。每个阶段辨别的重点不同,详见下表。

辨别方法

辨别重点

注意事项

热嗅

香气类型,香气高低,茶叶有无污染

叶温65℃以上时,最易辨别茶叶是否有污染

温嗅

主要辨别香气类型和茶香的优劣

普洱茶原料中的纯料是什么意思?

大家常常把纯料与拼配放在一起对比,并且普遍认为,纯料的相反面就是拼配。实际上,拼配的确是茶叶制作中的一个工艺环节,但纯料一直都是茶圈的一个江湖概念,从没有出现在正式的官方或学术文件里。

许多茶叶的制作都会用到拼配技术,目的是扬长避短,做出滋味、香气、口感都上佳的茶叶。但纯料似乎只出现在普洱茶中,因此纯料与拼配这两个概念也是普洱茶中大家争论最多的。

有人说是2012年前后,有人说是更早的时候,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在讲普洱茶的纯料和拼配,而且几乎一边倒地认为纯料比拼配好,所以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普洱茶商家都说自己的茶是纯料茶。

那么,纯料与拼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市面上的茶到底是“纯料”为主呢还是“拼配”为主?

要说真有纯料,那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严格说来,单株才能算做纯料,也就是说一款茶叶全部来自同一棵茶树,这才是100%的纯料。

但现实情况是,能产数十斤的千年大树不仅数量十分稀少,而且早已经禁止采摘;几十年的小树或者百年的古树,单独的一棵其实也采不了多少,有的还不够炒一锅。

所以,茶农一般将树龄较大、且近似的茶树鲜叶,进行统一采摘和炒制,这样做成的毛茶原料,都算做单株料。

以上就是大家常听到的单株的真实情况,可见已经不那么“纯”了。那么除却“单株”,“纯料茶”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呢?怎样的茶才算“纯”?

如果一定要有“纯料”这个概念,那就是把在同一个时间、同一个特定区域,采摘的同一个品种、同一个级别的茶,压制成品,这样才能称之为“纯料茶”。

再来谈一下茶友们都会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纯料茶好还是拼配茶好?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一切都应该以品质为评判标准。如果品质不好,不管纯料还是拼配,都不是好茶;如果品质好,无论是纯料,还是拼配,都是好茶。

前面说了,拼配的意义,在于扬长避短,创造更多变化。好的拼配茶,内质更丰富,层次感更强,未来的变化也会更惊奇。

大多商家,喜欢用纯料茶的标签,主要是为避开矛盾,用概念卖茶,而不是就茶论茶。大多数消费者,对茶的鉴别能力不是很专业,也没有条件用大量的茶品进行对比。

比起如何让消费者了解茶质,或许做概念,可能会相对容易一些,因此,市场中也就存在着“拼配”与“纯料”之争,但其实,这种争执最终是没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