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寻找中国茶叶失去的历史——安化千两茶

寻找中国茶叶失去的历史——安化千两茶

2019-04-24 访问量: 23 茶礼仪网

 

寻找中国茶叶失去的历史——安化千两茶

 

  时间如同一个滚轮,前一秒钟还在进行中的事情,下一秒便在时间滚轴的碾压下成为了历史。中国茶人刘秋萍老师说过:“中国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火温暖、饭是根本、油滋润万物、盐增鲜味、酱添色、醋增添滋味,茶排在最后一位,是物质向文化的最后升华,一直穿越到灵魂深处。”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茶品质及口味的极致追求,从未止步,尽管这只是一个工艺的调整,但无疑是从古至今茶叶发展历史的一个延续,然而部分由于缺乏市场关注的传统工艺,却在时间的消磨下慢慢褪去色彩,导致大部分新生代对此是不得而知。

 

   茶叶制作工艺的发展,不仅仅是非物质文化的一个传承与创新,更多的是商品市场化后消费者偏好与产量之间的矛盾,从而诱发的产业调整后所带来的一个结果。但我们始终相信,每一款历经艰辛成功研制的茶品,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每一款优质茶品背后的故事,都值得我们去倾听、感受。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是人们生活水平开始逐步提高的一个起点,从结婚“三大件”变迁史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精致度要求的一个情结也是越来越浓。如绿茶作为中国六大茶类消费之首,以“鲜”、“嫩”著称,明前西湖狮峰龙井更是得益于此,身价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然而身负政治重任的黑茶,也称为边销茶,以四川边茶、云南普洱茶、湖南黑茶、湖北老青茶及广西六堡茶六个细分品种为主,却由于粗枝大叶的传统形象,未能博得国人的欢心而落在大众的视野之外,直到台湾茶专家邓时海及香港茶商陈国义等从经济、文化角度对普洱茶的挖掘,掀起了至今未息的“普洱热潮”,而同具收藏属性的安化黑茶,也重新进入了普罗大众的视野。

 

寻找中国茶叶失去的历史——安化千两茶

 


  据记载,一直以来,为人们所熟知得茶马古道,分别有三条,包括:陕甘茶马古道、陕康藏茶马古道、滇藏茶马古道。其中,滇藏茶马古道形成于公园六世纪后期,南起西双版纳易武、普洱市,直达西藏拉萨,其来往运输的茶叶便是普洱茶;而陕康藏茶马古道则始于唐代,最繁华的蹚古道则是运输陕南茶与南方茶,南方茶以自四川地区及湖南安化地区的原料在陕西泾渭一带制成的砖茶为代表。


据明代许次纾《茶疏》古今制法篇中记载,古人制茶,尚龙团凤饼,杂以香药。由此可见,紧压茶的工艺早有历史。而收藏篇中记载,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以苎麻紧扎,压以大新砖,勿令微风得入,可以接新。凸显了当时茶叶加工工艺在未出现成熟的茶叶发酵工艺之前,通过紧压茶叶以达到的缓解茶叶氧化的方式(如今推崇的后发酵方式)早有使用。因此在大部分墓穴的发掘中,我们不难发现当中的茶叶均是成块状的茶团。

 

  道光元年(1820年),陕西商人驻益阳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买茶叶原料,踩捆成包,以利运输。最初大小形状和重量不一,后来逐渐统一为小圆柱形,重约老秤100两,称为“百两茶”。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成圆柱形,每支净重1000两,称为“千两茶”。这便是安化黑茶花卷茶的最早记载的历史。

 

 由于千两茶的加工技术性强,做工精良,工艺保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2年,湖南省白沙溪茶厂聘请刘家后人进厂带徒传艺,使少数工人掌握了千两茶的加工工艺技术,亦使白沙溪茶厂成为独家掌握千两茶加工工艺技术的厂家。据统计,白沙溪茶厂从1952~1958年共生产千两茶48550卷(支)。由于千两茶的全部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劳动强度大,工效低,白沙溪茶厂始创了以机械生产花卷茶砖取代千两茶,停止了千两茶的生产。


就在60年前,当亚洲许多地区还依靠人力和牲畜运输的时候,茶马古道仍是连接中国汉地和西藏的主要贸易通道,然而事实上,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中国正势不可挡地冲向现代化,用沥青马路飞快地抹煞着自己的过去,而便于马背驮运的千两茶,也失去了它的“使命”。

 

 1983年,白沙溪茶厂惟恐千两茶加工技术失传,决定将当年在厂加工生产千两茶的老技工聘请回厂传艺带徒,如今的千两茶制茶工艺大师肖益平就是学徒之一。从初夏至深秋历时四个余月,共制作出千两茶300余支。这批千两茶后来以不同渠道和形式,一部分流入各阶层百姓家庭中消费和收藏;一部分被各地博物馆收藏,而一部分却流至海外及港澳台地区。

 

 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黑茶制作技艺,肖益平从当年的学徒成为了今天安化黑茶制作技艺的顶级技术权威。肖益平还参与制订安化黑茶地方标准,实现安化黑茶地方标准国标化,并获得“千两茶外包装”国家发明专利。直至1997年,以刘新安、肖益平、王新德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千两茶传承人已经成熟起来,他们不仅带领工人生产千两茶,还培养出大批年轻技术人员,将千两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发扬光大,并从此彻底恢复了历史名品——安化千两茶的生产。

 

 随着保护知识产权思想认识的提高,为使千两茶这一民族品牌持续发展,1998年白沙溪茶厂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了国家专利申请,获得批准,从而使白沙溪茶厂成为全国惟一合法生产千两茶的厂家。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