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传播茶文化佛教奉献多

传播茶文化佛教奉献多

2019-05-15 访问量: 16 茶礼仪网



■圣辉大和尚、孙剑霖副部长、赖永海教授、朱汉民教授、绍根长老等嘉宾出席禅茶胜缘学术研讨会开幕式。

在8月30日举行的第一届湖南安化黑茶暨禅茶胜缘学术研讨会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湖南省佛教协会会长圣辉大和尚表示,佛教在中国兴起往后,由于坐禅需求,与茶结下不解之缘,并为茶文化在中国和全世界的传播作出重要奉献,其核心是「茶禅一味」的理念。禅的本意是「静虑」,茶的功能是「清心」,这样,禅与茶中间便有了相通之处。自唐代以来,中国的茶文化所以得到迅猛发展,与佛教特殊是禅宗有很大关系。

 圣辉大和尚以为,佛教对中国茶文化次要有四大奉献。

奉献一 推进饮茶之风

 佛教以为,茶有三德:一为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静思;二是帮忙消化,整日打坐,容易积食,饮茶可以助消化;三是使人不思淫欲。僧人清闲,有时间品茶,禅宗修炼也需求饮茶,唐代佛教发达,僧人行遍天下,比普通人传播茶艺更快。毫无疑问,正是佛教的发展有力的推进了饮茶之风的盛行。

奉献二 促进茶叶生产

 据《庐山志》记载,早在晋代,庐山上的「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庐山东林寺名僧慧远,曾以自种之茶款待陶渊明,吟诗饮茶,叙事谈经,整天不倦。陆羽的师傅也是亲身种茶。唐代寺院经济很发达,寺院又多在深山云雾之间,正是宜于植茶的地方,僧人有饮茶喜好,所以寺院植茶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普陀山寺僧人便广植茶树,构成著名的「普陀佛茶」,不断到明代,普陀山植茶传承持续。唐代的许多名茶都出于寺院,陆羽、皎然所居之浙江湖州杼山,同样是寺院胜地,又是产茶盛地。正是这些佛教僧人们探索并发展了茶树栽培以及茶叶加工的技术,促进茶叶的生产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奉献三 挖掘饮茶意境

 中国「茶道」二字首先由禅僧提出,「茶禅一味」便是湖南石门夹山禅寺的圆悟克勤所倡。所谓「茶禅一味」,即是说茶道精神与禅学相通、相近,而非说茶理即是禅理。禅宗主张「自心是佛」和「明心见性」,主张事物有即无,无即有,因缘和合而成,缘散则无,缘合则有,有无皆无自性,无我而同体大悲,明白这个道理,心胸自然就豁达。所以经过坐禅的定慧双修,从而把世上的苦难和懊恼的本源认识清楚,则能达到懊恼即菩提的境界。从这点说,茶能使人心静、不乱、不烦,有乐趣,但又有节制,与禅宗的止观双运是相通的。所以,僧人们不只饮茶止睡,而且希望经过饮茶把自己与山水、自然、宇宙融为一体,在饮茶中求得美妙的韵律、精神开释,这与禅的思想也是一致的。僧人在品茶中得到精神升华,也是一种「悟」,可以说饮茶即可得道,茶中有道,佛与茶便连结起来,经过饮茶意境的挖掘,把茶从人生日用提升到精神的高度。

奉献四 茶文化传国外

 熟悉中国茶文化发展史的人都晓得,第一个从中国学习饮茶,把茶种带回日本的是日本留学僧最澄。他于公元805年将茶种带回日本,种于比睿山麓,而第一位把中国禅宗茶理带到日本的僧人,即宋代从中国学成归去的荣西禅师(1141-1215年)。今日,在韩国、日本、越南、新加坡等地的寺院和其他场所均盛行的各种「茶道」,也多与中国佛教的茶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切都说明,在向国外传播中国茶文化方面,佛家作出重要奉献。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