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中国茶叶文明史的一段传奇:寻觅祖母的气息

中国茶叶文明史的一段传奇:寻觅祖母的气息

2019-05-15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短穗扦插苗圃


西坪平原村竹林派祖宇

福建茶业门户网4月23日讯 :以我依然浅薄的学术积聚和学问而言,要回溯七八十年的老光阴,复原中国茶叶文明史的这段传奇,难度一定不小。好在一些重要的历史机缘经常垂青于有预备的人,在不经意之间悄然来到我们的面前,而懵懂猎奇的我们也为文明的未知性和奇特性所吸引,情不自禁循着历史文本的“蛛丝马迹”,一路求知探寻,考虑鉴别,由此发现了自然和社会的许多隐秘。

1990年9月,“台茶之父”吴振铎回到祖地福安省亲,重启两岸茶叶界中断40年之久的交流大门。尔后,两地茶叶专家屡次组团到对方调查技术,交流文化,企业茶人之间的互动则难以计数。吴振铎到访之后,福建茶叶部门引种了“台茶12号”、“台茶13号”等6个台茶新品类。“台茶12号”、“台茶13号”于大陆茶农可能是生疏的,但假如说起“金萱”和“翠玉”,则他们便十分熟悉,“金萱”、“翠玉”分别是吴振铎祖母和母亲的名字,被他用来命名自己成功培植的“台茶12号”、“台茶13号”两个新品类。

台湾本地生产和大陆引种的金萱和翠玉,七八年前我就品味过,一脉相承的两岸制茶工艺虽然有着风土差别,但两款金萱、翠玉一样鲜爽甘醇,沁人心脾。也许是美妙名字影响的缘故,茶香萦脑的同时,一个疑问也在我心中扎下根来,吴振铎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命名这两种茶,难道仅仅是为了留念在他生命中占据重要位置的两位女性?吴振铎是台湾大学农艺系茶作学教授,生前担任过台湾省茶业改进场场长,精于茶种研讨和茶树繁育,但是,茶树繁育的最先进技术并不肇始于他,也不是他的老师茶界泰斗张天福首创,那么,它的创造者又是谁?“台茶12号”、“台茶13号”以金萱、翠玉为名,显然有着吴振铎情感要素之外的科学根据在,而这个科学根据又是什么?

人类创立社会,构成文明。在历史研讨中,我们可以创建并接受一些理论,编制一些时间表或大事纪年表来帮忙我们了解过去,但我们往往忽略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是我们一切探求的基础。在过往的中国茶叶史研讨中,相关于理论和事情而言,人往往作为陪衬而处于次要地位,我们常常忽略他们的名字——尤其是当这些人来自乡野民间,文化不多无法“立言”——而差不多无人留意其在历史和社会推进中的作用。王成文即是其中一位。

王成文是谁?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茶树繁衍技术——短穗扦插法的创造者。何许人?安溪西坪镇平原村一个普通的茶农。这是历史和事情的真实,可惜的是,表彰这项技术效果的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台领奖的并非其本人,而是安溪另一个劳动模范(王文章)和单位集体(县茶叶局)。当然,王成文从事这项研讨的初衷本不是为着日后的获奖,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无意间诠释了何谓真正的历史:民间,普通人,大地……是构成历史的实质要素,离开它们而去关注被史书神化的那些“高大全”,历史研讨也就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了。

在原安溪茶叶局干部谢志群、刘渊滇等人历时一年多(1981年3月至1982年)开展并撰写的一份《茶树短穗扦插历史渊源》调查报告中,我们清楚地看见中国茶叶文明史这段传奇的行进轨迹。是年,王成文仍然健在,他详细向调查组讲述了1936年与堂弟王维显,怎么运用短穗扦插技术成功繁育铁观音茶苗的过程。已经80高龄王成文的回想,得到虎邱乡罗岩村傅水寿(时年65岁)的证实。地缘相近的关系,傅水寿自1941年到西坪平原村学成此法后,又向邻村双都村、萍州村(现属大坪乡)传播。平原村地处偏远,罗岩村虽只与平原相隔一座大宝山,但交通便利,是通往长泰、漳州、厦门、华安的枢纽,文明的火种在平原村点燃后,便呈燎原之势,由中心向周围,一棒接着一棒,迅速扩散开来。

解放后,各级政府行为的组织推行,使茶苗短穗扦插技术效果迅速向全县、全省和全国传播。1953年,福建省农业厅派人到安溪专题总结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5年,分别在安溪、政和、福鼎等县农场建立苗圃,运用短穗扦插法规模化育苗;1956年,召集全省茶叶干部在政和县农场,现场交流茶树短穗扦插技术;1957年,农业部组织全国部分产茶县到大面积育苗成功的安溪萍州村观摩学习,尔后茶树短穗扦插技术推行到全国各产茶省,传播到印度、斯里兰卡、日本、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世界次要产茶国。

茶树苗木繁育,阅历了从茶籽直播到压条分枝,从压条分枝到长穗繁育(即一芽二至三四叶),从长穗繁育到短穗繁育(即一芽一叶,也称一叶一节扦插育苗)数百年漫长演化过程。从唐朝陆羽的《茶经》到晚清、近代,中国总共留下110多种茶书,这些茶书中,《茶务佥载》和《种茶良法》是最为特别的两部。前者为中国人胡秉枢所著,外国人翻译后在外国出版,后者为英国人高葆真所写所译,在中国出版。《茶务佥载》专章讲述茶籽植茶之法:“宜于茶树结实之初,择植株长势强旺、结籽壮硕者采之。至初春惊蛰之时,要将茶籽浸水令湿透,耕作其种植之土……”;《种茶良法》则介绍中国栽茶之法,“其茶秧法,以修剪茶树之枝,插入泥内,迨茁芽生根……始移栽大园”。

讲的是长穗扦插繁育。《茶务佥载》光绪三年(1877)初撰成,《种茶良法》撰写时间不详,翻译本出版于宣统二年(1910),两部茶书成书及出版年代说明,彼时茶树短穗扦插技术尚未创造。中国种茶、制茶历史悠久,但茶业近代化进程缓慢,不断到1936年王成文改进茶树繁衍方法,创造短穗扦插技术后,中国茶业才迎来革命性的时代。

而西方,依照《茶务佥载》和《种茶良法》的说法,则是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种植并从中国学习种茶、制茶技术的。西方茶业界吸收中国茶叶数千年生产加工经历,并利用那时西方近代科技效果,如高葆真以为中国那时的茶叶生产最缺少的土壤化学、耕作施肥等方面的知识,对茶业进行全方位创新改造。大约自1850年往后,借助于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各种用于茶叶加工的机器相继创造并投入运用,印度、锡兰对采摘后的茶叶加工逐渐完成了机械化,不仅加工水平高,速度快,而且本钱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大大提升。而此时的中国仍完全利用传统手工操作,效率低下,而且质量没有保证,谈何竞争力?胡秉枢和高葆真两部茶书的编写和翻译出版,就反映了这一事实。

技术效果的推行运用,在茶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览中国历朝历代留下来的这110多部茶书,充斥其中、大量重复的是民众饮茶的风气情趣和茶器茶事,较少涉及茶叶生产加工技术,加上近代中国的内忧外患、动乱战乱,1890年代之后,茶业蒙受重创一蹶不振,被印度、斯里兰卡等国迅速赶超。新技术的研讨推行,关于解放后中国茶业凤凰涅槃的重要性,使我们应该重新评价王成文的重要历史奉献。1936年以来,几十年过去,王成文创造的茶树苗木短穗扦插法,仍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茶苗无性繁衍技术,它运用苗穗最省,成活率最高,最关键的是既能保持母本特性,不致变种,又能大面积大量快速育苗。

当我追随历史的影踪,来到王成文一辈子生活的村庄,翻看着产第乡(平原村旧名)竹林派族谱,听着他的侄子王益忠对其不无敬仰的讲述,我忽然明白了吴振铎将“台茶12号”“台茶13号”命名为金萱、翠玉的缘故。吴振铎不仅为了留念他生命中两位重要的女性,还由于茶树的无性繁衍,一代代的传承,永远保持着母本的特性。今日的每一杯金萱、翠玉,每一杯铁观音,都潜藏着我们每个人熟悉的祖母、母亲的气息,意味深远,割舍不掉,这份熟悉的气息,是故乡家园的气息,是历史文化的气息,同时也是我们民族一代代人传承、生生不息发展的精神和力量加持!

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不断挖掘的历史,缺陷是进步之母,不论是自然还是社会,永远存在缺陷,永远有待改进,一代人的发现创造、设计创新,都是站在前一代人肩膀上的改进改进,王成文也不例外,如此,观照茶树无性繁衍技术数百年漫长的演化史,我们应该铭记的何止王成文一人?光阴无情,先贤的背影已经走远,埋没在漫漫的风沙中,但他们用心用脑挖掘出的一段段传奇,因其推进过世界茶叶史的演进,而该当永世镌刻在人类文明的谱系坐标上,像那一杯杯潜藏着祖母气息的茶,留存在我们的记忆深处。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