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天心禅茶寺的老和尚与大红袍

天心禅茶寺的老和尚与大红袍

2019-01-30 访问量: 62 茶礼仪网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的一种。武夷岩茶是我最喜欢的茶之一。

武夷岩茶有着众多的品种,也有与生俱来的“岩骨花香”。花香是很平常的,品质好的茶如铁观音、碧螺春等都有花香;但是“岩骨”使武夷岩茶从群芳中出挑出来。

一泡茶,自从她滋生出芽叶的那一刹那,就在等待,等待着经历光与火的褪变,等待着在水中复活。或许有人读懂了她的种种,或许只是随便喝掉,或许泡过了却忘了喝终被倒掉,或许根本连喝都没有喝,只是因为时间太久走了味儿而被丢掉。等待仿佛是茶的宿命。

岩石是不怕等待的,千年的沧海桑田也只能在岩石上留下一层风化的壳。所以岩茶有一种的精神。一泡好的岩茶,其中既有果敢与坚忍,亦有无量的慈悲。而这其中的滋味与韵致,存在于很久之前的那个传说中。秀才只是成百上千个赴京赶考的秀才中的一个,同别的秀才一样的穷,所以,他不得不在赶考途中借住在一间寺庙里。

秀才进门时并没有看清这间庙的名字,他白天淋了雨,加上泻肚与旅途劳顿,终于支撑不住,发起热来。他是被僧人搀扶进庙里的,昏昏沉沉地倒在床上,迷糊间仿佛有人给他盖上了棉被,可白天的泻肚已让他连说声“谢谢”的力气都没有了。寺院里香烛的气味使他很快放松下来,疲倦同时袭来,秀才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这一觉不知睡了多久,待秀才幽幽醒转过来,发觉自己躺在一张竹床上,床顶挑着一顶破蚊帐,床畔点着一盏油灯。藉着昏暗的灯光,秀才看到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和尚坐在床前,着一身百衲的袈裟,正在为他搭脉。

旁边打着灯笼的小和尚说:“师父,看,他醒了。”老和尚笑着点了点头,道:“只是饮食不当,加之受了些风寒,不妨事的。”说着,将秀才的手放回被中,又将被子掖掖好道:“施主不必忧心,且在小庙安养几日。”

这时,一位中年僧人端着一只热气腾腾的大碗进来,向老和尚道:“师傅,茶煮好了,现就给他喝吗?”老和尚点点头,接过茶碗,递给秀才道:“快喝吧。”

秀才接过茶碗,顿时有一股奇香窜鼻而入,闻之口舌生津。秀才忙饮了一口,如玉般温滑的茶汤顺着喉咙一直熨贴入肚肠,四肢百骸莫不透出一口浊气。秀才顾不得烫,直将一碗茶灌下肚去,只听得肚肠间咕咕作响,额头沁出一层汗来,浑身顿时轻快了不少。

老和尚扶秀才躺下道:“你才出了汗,躺在这里捂一捂,一会儿我让徒弟煮些芋子粥来与你吃。”秀才谢过老和尚,很快又睡过去了。

秀才在床上躺了整整三日,喝了寺僧煮的茶与粥,身体渐渐轻安了。这一日,秀才吃过茶后下床将书理过一遍,觉得比病前还要智敏些。他想,该去向方丈和尚道谢了,便步出了房门。

刚出门,便嗅到一阵茶香,正是前几日自己喝的那茶的香气。

秀才寻着香味走到厨房,见老和尚正满头大汗地站在锅边炒茶。小和尚搬进茶青来,老和尚便将之倒在锅里翻来洒去地进行炒制,倒进去的一大堆茶叶不一会儿就变成了一小堆。

老和尚因为年老驼背,脚下还放着几块火砖垫着,不多时,衣衫都被汗水浸湿了。火候到时,他将茶叶扫进旁边的一只箩筐里,小和尚再搬去与送茶的那位僧人一道烘焙。

炒够一满筐够一次烘焙用的茶青,老和尚这才从灶旁撑着腰走下来,坐在石凳上擦着汗,自他面上、颈子上淌下来的汗水将一条布巾都湿透了。

秀才忙解下自己的汗巾递了上去。老和尚笑道:“我用这个就行,你那个怪干净的,白弄脏了。”秀才道:“晚生一身一命都是方丈救下来的,再要见外,晚生无地自容。”

老和尚见他如此说,便笑着接过他手上的汗巾擦汗,一面与他聊着天:“小施主是去京中赶考吗?”

秀才点点头道:“晚生刘长顺,自安徽往京中赶考,谁料途中多受风寒,多亏恩公茶饭相济,才得活命,请受晚生一拜。”说着便拜了下去。

老和尚忙将他扶起:“刘施主不必多礼,这茶树生在我们寺院附近,本就是菩萨用来度化众生的,只不过假我们这些衲子之手罢了。”

秀才叹了口气道:“只是这茶得来实在不易……”

一旁正在烘茶的小和尚插话道:“是啊,你看我师父的手,年年炒茶,都跟树皮一样粗了。”

秀才携过老和尚的手来看,果然同树桩一样,手掌上结了厚厚一层茧,指关节也变了形,指甲粗糙不平。秀才握着老和尚的手感叹不已,老和尚收回了手,边搓边轻声说:“炒茶也是修行,僧人本分。”

秀才在寺里又住了两天,怕耽搁了上京赶考,第三日一早便收拾行装准备上路了。老和尚带着两位徒弟送他到寺门外,将一个纸包交给他道:“这是你先前喝过的茶,路上再遇风寒疟疾,饮此茶当可无事,只是去年炒制的茶已吃完了,今年刚下的新茶却又得褪火,不得马上吃,这一小包,施主万请收好。”

秀才收下茶,从怀里摸出一包钱币交给老和尚。老和尚笑推道:“有远近檀那才有此庙,既能受寺庙之惠,累世累劫必在此庙培积过福报。施主不必客气。”

秀才无法,只得再三致谢,往山下走去。走了几步回头看时,老和尚一行还站在那里目送他。他向几位法师挥着手,这才注意到山门前一片木板上刻着的寺名“天心永乐禅寺”。

秀才转回头,一径赶路,一径想,这竟是我重生的地方,我今日才知此庙叫作天心永乐禅寺,只是我一介穷书生,蒙法师慈悲赠茶,却无以为报,它日若金榜题名,定要回来重重谢过几位法师才好。

秀才心挂科考,日日风餐露宿不肯停歇。这一日进了直隶境内,却是离京城不远了。秀才松了口气,遂找了一家干净客栈投宿。

至晚间,秀才洗漱了正欲收拾安寝,却听到隔壁房间传来混乱的声音,还夹杂着病人痛苦的呻吟声。

秀才推门出去,正看到店小二拎着热水匆匆跑过来,忙问缘故,店小二说:“刚住进来一个客官,想是白天吃了不洁净的食物,上吐下泻的,还发热呢。”

秀才趴在窗棂上看了一眼,只见一位蓄须的中年男子躺在床上,面色煞白,两个随从在旁急得如热石上的蚂蚁,不停支使着店小二:“大夫呢?快去请大夫!镇上可有药房?”

回到自己房里,秀才忽然想起天心寺老和尚赠的茶来,心想:看那人病症与我当日差不多,用此茶应当能治好。遂从箱笼中翻出茶叶,正欲送去,忽一转念,萍水相逢,我又不是大夫,人家未必肯信,再说此茶只这一包,给他用了,万一我在京中再遇风寒,怎生是好?

秀才正犹豫这当儿,那边大夫已然请来,只是此地无甚良医,大夫把了半天脉,一会说是肠梗,一会儿又说是伤寒,到底也没说出个所以然。秀才听着旁壁的声音越来越小,越来越弱,忍不住拿起茶包走了出去。

那病人的随从听了秀才讲清此茶的来龙去脉,倒颇有三分相信,再向那位束手无策的大夫请教,大夫支吾半天,只说想是可行的。那二个随从倒是甚为不放心,病人自己却说:“寺里制的茶,是有佛菩萨护佑着的,现下无法,我且试试无妨。”

秀才忙如法煮制茶饮,不一时,一碗热气腾腾的茶汤便端了进来。那病人倚在榻边慢慢喝完,出了一身大汗,再盖上被子捂了半晌,寒气全都发出来了,然后又要粥要汤地忙乱了一场方才消停。

第二日,秀才又煮茶呈上,那病人已能下床行走了,只是秀才急着赶路,便将余下的茶留给那二位随从。病人仔细打听了秀才的名字、籍贯,说日后必重谢。秀才只说茶是天心寺老和尚给的,若谢,就将这谢记在天心寺老和尚名上便罢。

别过众人,秀才连日赶路,入京后参加秋试,竟一举中的。殿试的题目又恰好是在天心寺中温习过的,秀才有如神助,顺顺当当地点了头名状元。按照往年的例,五天以后在皇宫里举办宴会,皇上要钦赐御酒金花等物。

秀才如今已中了状元,可背筐里仍是那几件旧衣服。他将仅有的几套衣服一一摊在床上,挑视半日,一阵自卑感袭上心头。“唉,让人家看到状元穿的这般寒酸,也未免太……”

状元仰躺在床上,随手拿起一本书无心地翻着,从书中悠悠地飘下一片叶子,落在了状元脸上。那是他住在天心永乐禅寺养病时,为了让自己记得老和尚的茶得来不易,才采了一片鲜叶夹在这书中。状元回想起自己看到穿着破旧百衲僧衣的老和尚的情景,抚摸着这一片干萎的茶叶,忽然觉得自己想通了。

御宴那天,状元穿的是一件半旧的竹青色的长衫,但是浆洗得很干净,还喷了酒,熨的平平展展的。满朝文武皆穿金戴银,有的人还用怪异的目光打量着他,他却坦然自若,丝毫没有不自在的感觉。

“皇上驾到!”宦官高声宣道,众人统统伏在地上,黑压压跪了一片。“平身!”皇上的目光扫向众人。在遍地绮罗丛中,身着布衣的状元十分显眼。“咦?是你!”皇上惊道。状元闻言抬起头,发现皇上竟是那天在客栈遇到的病人。

皇上喜道:“我回宫中着实休养了几日,正想科举过后要着人寻你——只听人说新科状元是穿布衣的,未料是你,选得好!选得好哇!哈哈!”看到皇上龙颜大悦,众人皆附和着笑起来,并向状元投来妒羡的目光。

宴席时,状元坐在皇上身旁,皇上仔细打听了那茶的来由,当听到老和尚的手因为炒茶而起茧变形时,皇上忍不住啧啧称赞:“这份辛苦,这份心意,果然难能可贵!”

御宴后赐状元服,准还乡十五日。状元特请皇上将状元红袍赐与天心永乐禅寺的方丈和尚。皇上予准,并赐御碑,记明天心岩茶救驾之事。

几天后,状元来到了那座山脚下,坚持不坐轿,一步一步登了上去。进了寺庙,却不见老和尚。

老和尚的大徒弟——那位中年僧人带着他来到一堆由石块堆成的小塔前,告诉他,老和尚在他走后不久就安然圆寂了,就埋在那塔的下面。

状元的泪滴在石上,自石上生出几株枝蔓,蔓上盛开着洁白的牵牛花。状元解下肩上鲜艳的红袍缚在石塔上。

常跟着方丈的小和尚捧来一个茶坛送给状元,道:“师父临终前已将茶分好了,他说,如果你来了,就交给你一坛。”

状元手捧着茶坛,感慨万分。茶坛中的一枝一叶,都经过老和尚亲手炒制,这茶坛,沉甸甸地满是慈悲与希望。

中年僧人另将一小包茶交给状元,“我已跟师父学会了炒茶,制茶,这是我试制的,施主且尝尝。明年秋天还有茶,请再来……”

你也许想知道,后来状元成为怎样一个官员,僧人成了怎样一个和尚,状元跟僧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但其实很多传说都没有后来。

后来,正如你或许知道的,在福建武夷山九龙窠这个地方,有两棵被保护起来的茶树,如果你旅游时经过那里,会发现两棵树上系着许多的红色的布条,很多人在那里拍照留念,那就是史称御茶的大红袍茶树了。

当你步入传说中的天心永乐禅寺,石碑早已不复存在(或许从来没有存在过),状元早已作古,老和尚与那两位徒弟往生已久,正宗的大红袍也非我辈能喝到的。可是当你坐在岩壁间,饮一杯武夷岩茶,会有一种感动在心间流淌。所以我们要说的其实不是大红袍,不是花香,不是岩骨,而是慈悲,是仁爱。

大红袍一年总能收获一次,好人一生中总能遇到很多次,当你疲倦了,无力坚持了,泡上一盏武夷岩茶吧!滚烫地入口,然后去爱,然后永不放弃地活下去。

有用+10
分享

大红袍母树在哪有什么传说

这棵大红袍母树可以说是相当昂贵的 哦,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大红袍母树在哪有什么传说

大红袍母树

大红袍母树知识介绍

大红袍(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岩茶(乌龙茶)中的名丛珍品。是武夷岩茶中品质最优异者,产于福建崇安东南部的武夷山。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生长环境命名的不见天、金锁匙;以茶树形状命名的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

大红袍的来历传说很好,传说古时,有一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a href='https://z.xiziwang.net/cong/'>葱悴沤鸢裉饷辛俗丛贡徽形叉饴怼R桓龃喝眨丛吹轿湟纳叫欢鳎诶戏秸傻呐阃拢昂艉笥担搅司帕剑捅谏铣ぷ湃旮叽蟮牟枋鳎σ斗泵伦乓淮卮啬垩浚谘艄庀律磷抛虾焐墓庠螅肥强砂@戏秸伤担ツ昴惴腹恼筒。褪怯谜庵植枰杜莶柚魏谩:茉缫郧埃糠甏喝詹枋鞣⒀渴保兔恼偌汉铮┥虾煲驴悖郎暇诓上虏枰叮粗坪笫詹兀梢灾伟俨 W丛艘蟛芍埔缓薪被噬稀?/p>

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召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武夷岩茶——“大红袍”身世的大揭秘

“大红袍”自古是万茶之尊,是武夷岩茶的代名词,也是武夷山的第二张名片。但因为历史久远,战乱频仍,文献流失,“大红袍”的身世和武夷山的船棺一样,成了一个千古之谜,招引着人们去苦苦探寻和考证。但大都没有结果,仍然停留在民间说法和神话传奇的层面。这些说法归纳起来无非“状元报恩说”、“皇后治病说”、“县丞祭茶说”、“猴子采摘说”、“县长命名说”等几个脚本。

“皇后治病说”纯属无稽之谈。历史上离武夷山最近的京城是南宋的杭州城,依当时的信息和交通条件,从皇后“突然得病”(急性病),到找到“大红袍”治好病,起码要花费几个月时间,远水解不了近渴,这个说法显然不符合一般的逻辑。

“县丞祭茶说”也十分牵强。武夷山虽然自古有祭茶的习俗,但县丞作为七品小官穿大红袍祭茶也不合乎古代严格的着装礼制。

“大红袍”虽然生长在岩壁上,但不至于高不可攀,早在3000多年前,武夷山的山民们都能把船棺安放到几百米高的悬崖上,何况那区区的几十米岩壁。无疑,“猴子采茶说”严重藐视了武夷山人的智慧。

最令人信服的还是“状元报恩说”。其故事梗概是:明初举子赶考途经武夷山,中暑昏厥路边,被天心寺僧人所救,以茶入药为其治疗。举子病愈后高中状元,回天心寺报恩,方丈说救他性命的不是僧家,而是茶叶,嘱其以红袍披盖茶树,以表谢恩。“大红袍”故事从此不胫而走。靖难之变后,朱棣夺取侄子建文的帝位,为追杀传说出家为僧的建文帝,便派胡潆遍访寺院宫观,以寻访张三丰为名查询建文帝的下落。胡潆也因此到武夷山,入驻天心寺,爱喝茶的胡潆听了“大红袍”的故事,更加喜爱天心寺的茶,便请旨敕封,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并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

 

那么大红袍的真相到底怎样呢?

饮水思源,喝茶寻根。笔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跑遍了图书馆、资料室,查阅了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采访了多位权威茶人,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对各种民间说法和神话传说予以一一求证和排除,终于得以按图索骥地把点滴的历史碎片加以精心拼接,基本上还原出了“大红袍”的本来面目,以飧世人。

“大红袍”因何得名

顾名思义,大红袍,就是红色的袍服。在中国服饰的发展史上,衣着大红色的袍服主要见于明朝。继元之后,汉族统治者重新建立了延续近300年的明王朝,包括服装制度在内的汉族礼制得到了全面的恢复。

明朝洪武时期,依据周礼,参考汉、唐、宋历代的服饰,花了20年时间确立了基本的官服定制。服装的类别基本延续过去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的区分,官品、职位、身份在服装的颜色和配饰上却有更加明显的辨别。

《明史》记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

在公服穿着上,明朝廷也明确规定“一至四品着绯袍,五至七品青袍,八、九品绿袍。”文中“赤”、“绯”都是指大红色。因此,明以后红袍渐渐成为清廉高官的代名词。如成书于清代的《海公大红袍传》、《海公小红袍传》,描写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海瑞一生的遭际,刻画了一个忠于职守、无私无畏、敢于锄强诛暴、关心百姓疾苦、清廉耿介的清官形象。

可见,“大红袍”是明代清官的指代。那么为什么又引以借代武夷山的茶树呢?可以推测:“大红袍”茶出现于明代,并与当时某位清正廉明的高官或朝廷有一定的联系。

这一推测与“状元报恩说”比较接近。

“大红袍”身世大揭秘

如果按“县长命名说”,虽然有“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的摩崖石刻,从而有人推测“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武夷山茶与风景》一书出版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书中却清楚地交代大红袍“成名虽然出于品质的优良,但大半还是宣传的功效。”假使大红袍得名于1943年,但在命名不到一年,又值战乱年代,显然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宣传功效。而且,在成书于1921年的《蒋叔南游记》(蒋希召着)第一集《武夷山游记》中写道:“如大红袍,其最上品也,每年所收天心不能一斤,天游亦十数两耳。”可见,在1921年之前武夷山便有“大红袍”茶了。

清朝道光年间,着名学者郑光祖撰写的百科全书《一斑禄·杂述》(1839年)卷四里说:“……若闽地产‘红袍’建旗,五十年来盛行于世”。“建”,即指建宁府(武夷山当时隶属建宁府);“旗”,指的是茶(古代新采茶芽状似旗、枪,古人常以“旗”、“枪”指代茶叶),按照“五十年来盛行于世”推算,“大红袍”在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了。这段文字的发现填补了清朝“大红袍”文字记载的空白,把“大红袍”有据可考的历史至少往前推了二百年。

经过茶叶科学部门检测,现存母树大红袍的树龄在360年以上。360年前,正是明末清初。现在“大红袍”母树仅剩一处,不排除天游、北斗等他处的已故“大红袍”母树的树龄超过360年的可能。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大红袍”的历史就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明代。

近年来,随着“大红袍祖庭”——天心永乐禅寺佛教文化和寺院历史的深入挖掘,为“状元报恩说”、“大红袍”始于明代增添了诸多佐证。1991年,天心永乐禅寺大雄宝殿重建时,工地挖出两个明代的圣旨碑、一对石龙和三尊石雕佛像。从中可以断定天心永乐禅寺受明代朝廷敕封。那么,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受封呢?

《明史·胡潆传》记载: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五年,遣潆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邋遢,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潆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所至,亦间以民隐闻。母丧乞归,不许,擢礼部左侍郎。十七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潆至,急起召入。潆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潆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

这段文字说的是:明成祖夺取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有人说建文帝流落海外了,有人说建文帝出家当了和尚。为了赶尽杀绝,免除后患,明成祖派礼部官员胡潆(1375—1463)与宦官郑和分别以寻访张邋遢(张三丰)与“下西洋”为幌子,在国内与海外排查建文帝的下落。同时,文中“遣潆颁御制诸书”之句,其实是指明成祖为了掩人耳目,收买人心,忏悔恶业,广泛“颁御制诸书”敕封寺院宫观。受封的寺院宫观大都冠以“永乐”字号,至今在全国许多省市仍有许多以“永乐”年号命名的寺院。天心永乐禅寺于此际受敕封,自在情理之中。

上文虽然只交代了胡潆“十七年(公元1419年)复出,巡江浙、湖、湘诸府”,并没有明确说明他来过武夷山。但在《武夷山志》(清·董天工着)专门记载来过武夷山的历代名贤的篇章《名贤下·遗补》中有“胡潆,字源洁,武进人,明建文庚辰进士,官礼部尚书”的记载。说明胡潆确实来过武夷山。《武夷山志》还收录了他的《题画武夷图》、《望武夷,因文公精舍在此,不胜感慨》诗两首。此外,在佛教古籍《瑞岩实录·诗偈》(清释元贤着)中有胡源洁的《夜宿天心》诗:

云浮山际掩禅院,月涌天心透客居。

幽径不寒林影下,红袍味里夜可无?

这首诗描述了作者胡潆夜宿天心寺,彻夜品饮“大红袍”的情形。可见在当时,尚在明初的时候,天心寺的茶就已经冠上了“大红袍”之名。这些事实与“状元报恩说”几乎吻合。

圣旨是古代最高规格的文书,颁发给寺院的圣旨一般是敕封或表彰功德。圣旨碑,一般是作为门坊等建筑的构件,或单独立在显眼的地方,告诉人们这里曾经受过皇帝的敕封或嘉奖。但天心永乐禅寺为什么有两个几乎一样的圣旨碑呢?另一个是否是“状元报恩说”所指的朝廷对“大红袍”的敕封呢?

初品大红袍

周六在上海的街头随意漫步,因为有一个半小时的等待,不想买什么东西,只为消磨这点时间,随意地走,随意地看街头的景,路过一个公厕,门前几株月季长得出奇地好,忍不住驻足多看了它两眼。往前走,是上海第二食品商店,很漫不经心地朝里面望了一眼,一楼竟然全是茶叶柜台,于是逛进去。一家一家地看,每家都有一个人坐着泡茶给顾客品,穿着旗袍,泡着茶,大概算是表演着每门每家的茶道吧。龙井、乌龙……这样一家家看过来,看到武夷岩茶,驻足下来,因为小外甥每次喝我泡的茶,总是评价道:好喝,但没有大红袍好喝。为了小外甥的这句话,我坐下来想品一下这味好茶。

接道我的小姑娘看起来还很小,是北方的,我问她年纪这么小怎么会喜欢喝茶。她说朋友介绍来的,泡着就喜欢上了,已经二年了。我看她利索地烫壶,烫完以后,茶叶放进去,盖上茶盅的盖,使劲摇了几下,把盖递给我,让我闻一下,一股沁人的香气直入心肺。接着是熟悉地洗茶,出水,分茶,她嘬一口,含在嘴里一小会儿,然后再吞下去,我知道她是给我演示。我喝一小口,大红袍除了香,还有一股火烧味。我买了一两回家,晚上泡与先生喝,他说,很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