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的影响因素

武夷岩茶的影响因素

2019-10-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好的茶叶可以冲泡出好的茶汤,茶叶的品质对于茶汤的口味影响最大。对于茶叶来说,其本身也存在一些影响因素,那么对于武夷岩茶来说,影响其品质的因素有哪些呢,下面我们就让和茶网小编我带大家来看看吧。

 

茶树品种:由于茶树的种类不同,使得武夷岩茶的茶叶在品质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别,茶树的品种,对于茶叶的香气和外形上都有决定性。像肉桂茶茶叶闻起来有桂皮的味道,水仙茶闻起来会有粽子叶的味道。

发酵程度:发酵的程度不同,对于茶叶的香气品质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对于茶叶来说,在发酵的过程中会经过从青香到清香,到花香,再到果香的过程。因此,在发酵的过程中,发酵的程度不同,对于岩茶茶香的形成来说有挺大影响的。

焙火程度:对于岩茶来说,焙火程度的高低对于岩茶的茶香类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岩茶来说根绝焙火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轻火,中火,足火这三种岩茶。

有用+10
分享

关于岩茶的五十七句精髓语录

1、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武夷岩茶的所有品种、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山场出产的武夷岩茶、还没有一个人喝遍所有做茶师父做的茶。

2、不要以为所有的武夷山人都很精通岩茶,恰恰相反,大多数武夷山人对岩茶的认知水平还不如一般的岩茶友。

3、马里亚纳海沟里的水有多深,岩茶的水就有多深

4、岩茶很容易上瘾,甚至比毒品还容易上瘾

5、对初学者而言越喝得多岩茶就越糊涂

6、当你越深入的了解岩茶时,你会发现你对岩茶的知识越缺乏

7、千万不要相信刚喝岩茶不久就能喝出岩韵

8、没有几个人能在一辈子的时间里把岩茶弄懂的

9、当你能把水仙肉桂喝得明白无误时,你就是高手中的高手了

10、看干茶就能知道是否正岩,看图片就能知道是否有岩韵,那绝对是骗人的鬼话

11、不要一味的追求正岩,高贵的出生不一定代表有高贵的品质

12、喝岩茶的定位很重要,否则很容易误入歧途

13、自以为很懂岩茶的初学者往往最容易被奸商忽悠

14、多喝多对比是提高岩茶品饮水平的唯一途径,久病成太医

15、岩茶的“选择题”相对容易些,“填空题”就难太多了

16、如果你只喝一个山场的茶,或只喝一个企业的茶的话,那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成为这个山场或这个企业的专家

17、一泡茶的确切山场往往只有做茶人自己才知道

18、社会在与时俱进,岩茶也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19、大红袍最能体现儒家思想,是最中庸的

20、做青就像打太极一样,时动时静,动静结合

21、一泡岩茶往往能体现做茶人的性格,茶通人性

22、做茶是辛苦的,喝茶是快乐的

23、没有几个武夷山做茶人会说自己的茶很差,虽然也许这是事实

24、买茶要夸大缺点,蹭茶要夸大优点。

25、买茶要买对的,蹭茶要蹭好的。

26、岩茶因为复杂而吸引人,岩茶因为复杂而忽悠人。

27、随着时间的推移,八仙不苦了,肉桂不辛了,105不香了,奇种不贱了。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关于武夷岩茶中的岩中皇后——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传统五大珍贵名枞之一。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晚生种。二倍体。原产福建省武夷山市隐屏峰蝙蝠洞(在武夷宫白蛇洞口和慧苑岩火焰峰下之外鬼洞亦有与白鸡冠齐名之树),相传明代已有白鸡冠名。主要分布在武夷山内山(岩山)。20世纪80年代以来,武夷山市已扩大栽培。

关于武夷岩茶中的岩中皇后——白鸡冠

白鸡冠是武夷岩茶中特点明显的茶,就是那种默默的在角落,不说什么,气场一直就在,李鬼做不了李逵的高大上的一款茶。

不信,你看茶叶。度娘上这么介绍: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和武夷山公祠后山的茶树,芽叶奇特,叶色淡绿,绿中带白,芽儿弯弯又毛绒绒的,那形态就像白锦鸡头上的鸡冠,故名白鸡冠。

制成的茶叶色泽米黄呈乳白,汤色橙黄明亮,入口齿颊留香,神清目朗,其功若神,人们就称这棵茶树为“白鸡冠”。如同武夷岩茶中的“皇后”,比起其他品种的岩茶,干茶叶底黄绿色,显得纤柔的多;香气上给我一种梨的清甜香,淡淡的,很舒服。

个人感觉来,在岩茶种很特殊味道的一种茶,泡的时候是快出的,茶汤软柔回甘清甜。是一种清清淡淡的茶,喝来倒也神清气爽。而欣赏茶叶与叶底的美丽,倒是胜过口感上带来的愉悦。

武夷岩茶如何传遍世界各地

唐宋时,茶禁甚严,“载建茶入海者斩”。明初还规定:“铢两茶不得出关。”(见陈继儒《茶小序》),因而限制了武夷茶的传播。

明永乐年间,郑和七下西洋,携带大量包括武夷茶在内的各种名茶做为礼品赠给各国,打开茶叶之门,外销从此开始。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从澳门收购武夷茶,经爪哇输往欧洲试销。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朝廷允许民间进行茶叶贸易,武夷茶出口大量增加。由于当时还实行海禁政策,海路不畅通,陆路上则出现了由山西商贾组成的茶帮,专赴武夷山茶叶市场采购茶叶运往关外销售。其时武夷茶便越分水关至江西河口上船,由信江顺流而下波阳,沿着“丝绸之路”的路线,跃身于国际市场。

明崇祯十一年(1638),俄国大使斯塔尔科,在恰克图以貂皮、麝香等物,从蒙古商人门塞手中换得武夷茶64斤带回彼得堡,献给沙皇,从此沙皇及朝廷贵族便爱上武夷茶。随后俄国就从中国进口茶叶。清康熙三年(1664),俄国商人向英国国王送了一普特的中国武夷红茶,受到皇室的青睐。随后英国朝廷官员也从东印度公司运销市场得到茶叶,逐渐品尝起茶的味道。于是茶叶又从彼得堡来到伦敦的商店,出现在欧洲市场。茶叶在西欧有了市场,俄商对茶叶需求量就与日俱增,成为当时中俄贸易的主要大宗商品。清朝理藩部会奏称:“蒙古商务,向以茶叶为大宗。”

康熙十九年(1681),江西茶商、山西茶帮,经过数度与俄商货物交换接触,获得厚利,便沿信江抵武夷山下的河口镇(铅山县城),过分水关,来到闽北茶叶集散地——下梅、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当时星村、赤石茶行林立,生意兴隆,分别被誉为小苏州和小上海。民国《崇安县新志·物产篇》载:“清初茶市本在下梅,道光咸丰年间,下梅废而赤石兴。盛时每日竹筏三百张,转运不绝。红茶、青茶向由山西茶客到县来采办,运往关外销售。一水可通,运费节省,故武夷之利,较从前不啻仅蓰(蓰,五倍之意)。”山西帮茶商运载砖茶、布疋等物资到库伦和恰克图参加互市,一条自崇安武夷山经邻县——江西铅山县北上直至恰克图的陆路运茶之路应运而生,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沟通了国际商品交流。清同治《广信府志》引《紫溪桥记》云:“铅山为八闽门户,车马之音,昼夜不息。”《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县(崇安)西北分水岭上,接江西铅山县界,……商旅出入恒为孔道。”

雍正五年(1727),中俄签定《恰克图界约》,确定恰克图为两国商人互市地点,边界分设中俄市场,即称中国街和俄国街,两国商队都将货物运到这里进行互市交易。武夷茶北运时,由武夷赤石启程,经过分水岭,担挑马拉,入铅山装船。顺信江下波阳,穿湖而过,出九江入长江;溯江抵武昌,转汉水至樊城(襄樊)起岸。贯河南入山西晋城;经潞安(长冶)抵平遥、大同到张家口。再由张家口启程走军台三十站,转北十四站到库伦北行十一站达恰克图。全程经福建、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河北等省,近5千公里。《清稗类钞》记载:在这条南路上,有车帮、马帮、驼帮。夏秋两季运输以马和牛车为主,每匹马可驮80公斤,牛车载250公斤。由张家口至库伦马队需40天以上,牛车需行60天。冬春两季由骆驼运输,每峰可驮200公斤,一般行35天可达库伦,然后渡依鲁河抵达恰克图。骆驼或车皆结队而行,每15驼为一队,集10队为一房,每房计驼150头,马20匹,有20人赶骆驼。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茶叶贸易繁盛,茶叶之路的驼队经常是累百达千,首尾难望,驼铃之声数里可闻,这是继“丝绸之路”后代之兴起的“茶叶之路”。闽北茶区年产数万箱,雍正十三年在这条路上运输的茶约为一万多普特。道光十年(1820)就达3万普特,三十年达到5万普特。闽北一带的茶叶源源集于赤石、星村、待客而沽。

十八世纪末,“茶叶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为了满足贵族们对武夷茶的偏爱,英国有关部门还特别规定,每船都必须载满七分之一的武夷茶入口。荷兰当局则通过法规:高级的茶要先用精致的白金器皿分装后再装箱,以免中途破损受潮霉变。茶商对武夷名丛,更是倾慕不已,甚至指株索购:“茶之至美者名为‘不知春’,在武夷天佑岩下,仅一树,每岁广东洋商预以金定此树,自春前至四月,皆有人守之……”(见《寒秀堂笔记》)“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岁运番舶,通之外夷。”(见《归田琐记》)

18世纪中叶,武夷茶又率先进入美洲。美洲商人们还以广告、传单等形式宣传武夷茶,甚至保证:“武夷茶若不合口味,可以退货……武夷岩茶传遍世界各地,香飘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