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鉴别>大红袍和小红袍的区别

大红袍和小红袍的区别

2019-10-05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红袍与小红袍皆为武夷岩茶的名枞,它们同样都有着优秀的品质,但它们是不一样的品种,二者在品质特征上也有许多不同。下面由和茶网来详细阐述二者的差异之处。

"大红袍"是武夷岩茶中的品质最优异者。武夷岩茶原产于福建的武夷山脉,位于福建崇安东南部,方圆60公里,武夷山有36峰、99名岩,岩岩有茶,茶以岩名,岩以茶显,故名岩茶。武夷产茶历史悠久,唐代已栽制茶叶,宋代列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九曲溪之四曲畔设立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

"大红袍"名枞茶树,生长在武夷山九龙窠高岩峭壁上,岩壁上至今仍保留着天心寺和尚所作的"大红袍"石刻,这里日照短,多反射光,昼夜温差大,岩顶终年有细泉浸润流滴。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大红袍的特异品质,大红袍茶树现有6株,都是灌木茶丛,叶质较厚,芽头微微泛红,阳光照射茶树和岩石时,岩光反射,红灿灿十分显目。

"大红袍"茶树现经武夷山市茶叶研究所的试验,采取无性繁殖的技术已获成功,经繁育种植,已能批量生产。"大红袍"茶的采制技术与其他岩茶相类似,只不过更加精细而已。每年春天,采摘3-4叶开面新梢,经晒青、凉青、做青、炒青、初揉、复炒、复揉、走水焙、簸拣、摊凉、拣剔、复焙、再簸拣、补火而制成。

"大红袍"的品质特征是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典型的叶片有绿叶红镶边之美感。大红袍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有兰花香,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韵味。

小红袍是采取大红袍母穗无性繁殖而成,每次冲泡取7克茶叶,用95℃水冲泡。饮后滋味浓厚香醇,该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茶素、黄酮醇类和嘌呤碱类化合物等多种营养物质,饮后品饮对降低血压、血糖、胆固醇和防治心血管病有明显调节作用。

大红袍和小红袍的区别只在于小红袍是从大红袍的母株上无性繁殖下来的,两者的价格差距也是很大的,现在市面上的基本上都是“小红袍” 但是大家都习惯统称“大红袍”。真正的大红袍我们一般人是喝不到的,因为就那几颗老树上的才能真正叫做大红袍。

有用+10
分享

大红袍的名称来历

  大红袍是绿茶吗?大红袍按照茶叶分类,它是一款乌龙茶,产地在福建武夷山脉。大红袍是一款十分优质的好茶,为何会取名大红袍呢?它的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呢?小编又来给大家说历史故事了。

大红袍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读 kē)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

  茶叶命名跟各种历史人物或者故事有关,大红袍也并非是先例。比如绿茶中的碧螺春就是康熙皇帝的金口一开,也有西湖龙井就是的源于产地。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去品味一番。

武夷奇茗——大红袍

提起武夷山,除了诗画般的山水和隽永厚重的文化,您一定还想到了飘香的武夷。

武夷盛茶,红袍为最。正是天心岩九龙窠崖壁之上的六株大红袍茶树,“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品具岩骨花香之胜”,如王者,见证着武夷的风生水起。

大红袍,名列武夷五大名丛之首,世称“之王”。相传,康熙皇帝南巡时,因水土不服而抱病卧床,几经名医施治,均不能愈。后有臣献武夷茶,康熙一饮病去。龙颜大悦之际,当即脱下红色御袍,命人送往武夷山,披挂于茶树之上以表谢意。“大红袍”自此得名。

且不论传说真实与否,大红袍的药理价值确是有据可考的。十九世纪中叶,酷爱武夷茶的欧美茶叶专家从大红袍中分离出草酸、单宁酸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这些物质不仅有营养价值,而且兼具药理、保健功能。因此,常饮武夷可延年益寿并非虚言。北宋文学大家范仲淹就曾叹道:“长安酒价减千万,成都药市无光辉。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飞。”

武夷大多生长在岩壁沟壑经过数万年风化的砾壤中,倍受滋养的茶树所含钾、锌、硒等微量元素相当丰富。更何况“大红袍”,据峡谷峭壁,沐甘霖,食岩乳,坐拥佳境,品质天成,如此成五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大红袍的传世盛名虽缘自“康熙的故事”,却万万不可将其“药物化”了。真正使大红袍成为“之魂”的,是它“香幽而奇,味醇而清”的绝佳内质。而赋予它这一切的,是武夷茶人的精诚所致。

“武夷焙法,实甲天下”,说的就是大红袍独特的焙制工艺。制作大红袍,只选摘驻芽三四叶,就原料而言已是好中选优。初制时,摇青与晾青交替进行,动静结合,茶叶“退青”复“返青”;后以炖火,低温火烘,雕琢岩韵。“大红袍”成茶,如条索般,紧结、壮实、舟扭曲,色泽带宝色或油润,外形匀整。汤色清澈明丽,呈深橙黄色,香气锐,浓长或清远;汤味岩韵明显、醇厚,回甘清奇。

作为家族的一员,大红袍被人们钏爱得无以复加。从寺僧驯猴采茶到焚香礼拜,众入贡朝延到民国时的驻兵看护,大红袍的神秘日久弥浓。年产不足500克,20克拍出18万元天价,人保公司以1亿元承保6株母树……大红袍演绎的诸多传奇难免让人心生疑惑:闻名和品饮大红袍难道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指望大红袍“飞人寻常百姓家”真是奢求吗?

回答是否定的。上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通过无性繁殖,异地政工干部大红袍获得成功。经福建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无性繁殖的大红袍保质了母树的优良特征特性,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在武夷山特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可以推广。从武夷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于1985年尝试奖大红袍推向市场至今,无性繁殖大红袍已大批量生产,“可闻其名而难品其醇”已成往事。 大红袍固然是人们极品,肉桂、水仙等武夷茶才是撑起武夷山文化天空的中坚力量。早在南北朝时(公元479年),武夷就以“晚甘侯”著称于世,唐代成为士大夫上层贵族馈赠佳品,宋元两代人贡朝廷,盛极一时。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于九曲溪畔设置御茶园。明代罢造龙团,改蒸青团茶为炒青散茶,随后又改制三红七绿的乌龙茶,即武夷。自蔡襄以后,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叶除寺僧供献游客外,主要作为贡品。元末明初罢贡之后,世人争先恐后地购销于国内外市场,成为世界闻名的茶叶。约在十六七世纪,英国、荷兰等欧洲国家的贵族阶层,已把饮用武夷茶作为集会宴客的一种高尚礼节,西欧人还把茶称为“武夷”,并成为习俗。18世纪中期,瑞黄植物学家林奈在《植物种类》一书中分世界的茶为2茶,其一即为var•bohea(武夷变种)。由此,武夷誉满全球。

茶,是武夷山的骄傲。这里的武夷位列中国十大名茶之首,是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品种。这里是公认的“茶树品种王国”,武夷产乌龙茶品种多达260余种,肉桂、老枞水仙、铁罗汉、半天腰、白鸡冠、素心兰、水金龟、白瑞香、不知春等珍贵品种,香气、汤色、滋味无不各具风韵。这里近8万亩茶园每年为武夷山创造着近亿元的产值。

走进武夷山就能发现,由茶而衍生、传承的文化魅力是无穷的。无论在农家、民宅还寺庙,每一杯如兰幽香的都传递着武夷人的淳朴和盛情。“客至莫嫌茶当酒”的敬茶、擂茶,婚礼上的“和合茶”、“谢恩茶”、“认亲茶”,御茶园祭祀茶神的喊茶,清新淡雅的茶宴,无处不在的茶联,四年一届的国际无我茶会,民间斗茶赛……只要去听,去看,去思考,去感悟,茶文化,就在心间,就在身边。

感受差异,亲历是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武夷山已经开发了大红袍茶文化旅游线路。可泛舟九曲溪,观御茶园,游宋街茶观,赏碑林“仙山一啜”,朝圣九龙窠大红袍。带上好奇、疑惑,甚至是爱慕,背上行囊,和“大红袍”来一次而对百的交流,和武夷实现“零距离”接触吧。

武夷山已经准备好了,浓香诱人的大红袍一定会让您留连忘返。

大红袍泡多久

大红袍泡茶的注水时间一般掌握在10至15秒之间,四到六泡则延长到20秒。

大红袍泡多久

大红袍茶最适合8克一泡,大多泡袋包装都是8克装的,当然,如果口味比较淡的,有放6克、7.5克,出水快一些,像云霄和潮汕喝浓的地区十克十二克的都有。

大红袍第一泡洗茶不喝,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有余香,茶汤清澈不浑浊为上。

大红袍泡多久

大红袍的保存方式:

大红袍是不抽真空的,大红袍有焙火的工艺,所以条索易碎,很忌讳抽真空,密封避光就很好保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