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大红袍>大红袍泡法>大红袍制作过程有何特点,大红袍应如何冲泡

大红袍制作过程有何特点,大红袍应如何冲泡

2019-11-18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大红袍的精制主要流程包括:毛茶→初拣→分筛→复拣→风选→初焙→匀堆→拣杂装箱。成品大红袍很耐冲泡,冲泡七、八次仍有香味。品饮“大红袍”茶,必须按“工夫茶”小壶小杯细品慢饮的程式,才能真正品尝到岩茶之颠的禅茶韵味。注重活、甘、清、香。

大红袍制作过程特点

大红袍的采摘与一般红绿茶不同,其鲜叶采摘标准为新梢芽叶生育交成熟(开面三四叶),无叶面水、无破损、新鲜、均匀一致。鲜叶不可过嫩,过嫩则成茶香气低、味苦涩;也不可过老,过老则滋味淡薄,香气粗劣。而且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采和带露水采;不同品种、不同岩别、山阳山阴及干湿不同的茶青,不得混淆。

大红袍的制作工艺结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工艺,是工序最多、技术要求最高、最复杂的茶类。其制法极为精细,基本制作工艺包括:萎凋→摊晾→摇青→做青→杀青→揉捻→烘干→毛茶等工序。

大红袍的特点

大红袍独有的“活、甘、清、香”的岩韵,饮后齿颊留香,香高而悠远;喉底回甘味,味醇而益清;绿叶红镶边,七泡有余香,令人心旷神怡。它的高贵品质和美德,集中表现在:一是能给人以解渴、疗疾、健身物质上的享受;二是能给人以愉悦身心精神上的享受。喜欢不同味道的武夷山大红袍岩茶就可以选用不同的方式,这是武夷山岩茶的优势。

大红袍的功效

明目益思,轻身(减肥)耐老(延缓衰老),提神醒脑,健胃消食,利尿消毒,祛痰治喘,止渴解暑,抗辐射,抗衰老,降血脂,降血压,降胆固醇等等。

大红袍应如何冲泡

1、洗杯

首先,冲泡大红袍茶的第一个步骤就是进行洗杯,这也是基本的首要步骤。要先把杯子洗干净,不仅仅是杯子,凡是冲茶所需要使用到的茶具,包括飘逸杯和喝茶杯都需要高温冲洗一次。

2、温杯

然后,冲泡大红袍茶的第二个步骤是进行温杯,虽然第一步已经是使用了高温为各种茶具进行了一次大致的消毒,但还是没有完成温杯这个行为,因为温杯其实是需要高温的热水在杯中停留大概是需要1分钟左右的。

3、投茶

接着,冲泡大红袍的第三个步骤是进行投茶,即用干净的勺子取出适量的大红袍茶叶,然后往飘逸杯的内杯中放入一定量的茶叶,具体需要的茶叶还是需要按照具体的喝茶人数而定。此处提醒大家,投放茶叶的数量不适宜过多,因为浓茶喝了对身体是不好的。

4、洗茶

再来,冲泡大红袍的第四个步骤是进行洗茶,即我们常说的头道茶为洗茶或醒茶。我们可以先进行一次简单快速的洗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去掉茶叶中的杂质以及污垢;或者也有另外一种目的就是为了醒茶。不过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洗茶醒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泡茶,而不是让茶叶的味道随之而溜走,所以动作要快速,不要让茶叶在洗茶这个步骤中停留太久。

5、泡茶

最后,冲泡大红袍的第五个步骤是进行泡茶了,而大红袍的冲泡方式一般使用的是高冲。也就是直接是把滚烫的热水冲熬到茶叶上去,让茶叶进行翻滚,这样的话茶的味道会释放得更为彻底。水加到茶叶里之后再泡上个10秒左右就可以饮用了。饮茶的时候先是闻一闻,感受一下大红袍浓郁的气味,然后再进行饮用。

大红袍属于乌龙茶系列,是武夷岩茶的代表,此外,武夷岩茶还有肉桂、水仙、奇丛等。大红袍属于功夫茶,因此一般采用白瓷盖碗或者紫砂作为茶器,使用95°的山泉水最好,切忌不可坐杯,即入即出方可品出茶性。盖碗要选取比较简单的白瓷,釉层不宜过厚,否则影响挂杯香。闻香和品水是大红袍的基本品饮方法,如果茶器影响挂香就可惜了。

有用+10
分享

武夷山大红袍岩茶之陈茶存储


对于一个喜爱饮茶的人来说,不可不知道茶叶的保藏方法。因为品质很好的茶叶,如不善加以保藏,就会很快变质,颜色发暗,香气散失,味道不良,甚至发霉而不能饮用。

陈年大红袍

 

 茶叶变质的原因

茶叶品质劣变的主因在于受潮与感染异味。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在感染异味方面,因茶叶中含有帖烯化合物和高分子棕榈酸,这些能很快就吸收其它物质的气味而改变或掩盖茶叶本来的气味。如把茶叶和樟脑丸、香料、药物等放在一起,或把茶叶放在气味较浓的新木器、新漆器里,在几个小时后就会感染到这些东西的气味,轻则喝了使人不快,重则不能饮用。

另外,茶叶具有"后熟"的特点,即贮藏过程中茶叶的许多化学成分发生氧化作用,导致茶叶陈化和劣变。影响品质的化学成分主要是叶绿素、茶多酚、维生素、胡萝卜素、氨基酸以及多种香气成分等。

1.叶绿素的变化叶绿素是形成绿茶色泽的重要成分。叶绿素在嫩芽叶中含量较高。它由呈蓝绿色的叶绿素a和呈黄绿色的叶绿素b两大部分组成。在茶叶中两者比例和保留量决定了成品茶的色泽。然而,它又是一种很不稳定的物质,在光和热的条件下(尤其是紫外线的照射下),易分解,因失绿而变褐,形成脱镁叶绿素。一般情况下,脱镁叶绿素含量占70%时,茶叶色泽出现显著褐变。

2.茶多酚的氧化和聚变茶多酚与茶叶滋味、汤色的关系最为密切,它的含量多少决定着茶汤的滋味浓度。茶多酚本身无色,但在红茶加工过程中被氧化、聚合形成茶黄素与茶红素,进而成为褐色素(高聚合物),使红茶汤色加深变暗。在绿茶中,茶多酚的保留量较多,同样在贮藏过程中易发生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导致色泽变褐。同时这些物质还能与氨基酸类物质进一步反应,促使滋味劣变。
 
3.维生素C减少维生素C是茶叶具有营养价值的重要成分,其含量多少与茶叶品质关系密切。维生素C也是一种易被氧化的物质,越是高级的绿茶,含量越高,也越难以保存。维生素C被氧化后生成脱氧维生素C,它与氨基酸相互作用,生成氨基羰基,既降低了茶叶营养价值,又使颜色变褐,同时滋味也失去了鲜爽味。如果绿茶中维生素C保留量达80%以上,绿茶品质不会发生变化;一旦下降到60%以下,品质就明显变劣。
 
4.类脂物质的水解与胡萝卜素的氧化茶叶中约含有8%的脂肪类物质,在贮藏过程中同样会被氧化、水解而成游离脂肪酸、醛类或酮类,进而出现酸臭味。已有研究证明,随着茶叶中的游离脂肪酸含量增加,不仅茶叶香味显陈,而且汤色也会加深,导致商品价值降低。 

保藏的方法

为防止茶叶吸收潮气和异味,减少光线和温度的影响,避免挤压破碎,损坏茶叶美观的外形,就必须采取妥善的保藏方法。

贮藏大批茶叶的仓库,应根据茶叶劣变的原因要求进行设计和修建;而小批茶叶可采用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这种生石灰或木炭的保藏法是准备一个陶瓷罐(或用马口铁桶),大小视保藏的茶叶多少而定,要求干燥、清洁、无味、无锈;把未风化的生石灰块装入细布口袋内,每袋重约半公斤;茶叶用干净的薄纸包好,每包重半公斤,用细绳扎紧,一层一层地放进坛的四周,中央留下空位,放置一袋生石灰,上面再放一包茶叶,如未装满,还可依次再装一、二层,然后用牛皮只堵塞坛口,用草垫或棕垫盖好,这样可藉生石灰吸收茶叶和空气中的水分,使茶叶保持充分干燥。生石灰吸潮风化后要及时更换,一般装坛后过一个月就要更换,以后每隔一、两个月更换一次。如果木炭吸潮,要先将木炭烧红,冷却后装入布袋,每袋重约一公斤;每一、二个月要把木炭取出烧干再用。

一般嗜好饮茶者或家庭购买的茶叶数量很少,没有必要用坛子保藏,可装入有双层盖的马口铁茶叶罐里,最好装满而不留空隙,这样罐里空气较少,有利于保藏。双层盖都要盖紧,用胶布黏好盖子缝隙,并把茶罐装入两层尼龙袋内,风好袋口,另一个办法是把茶叶装入干燥的保温瓶中,盖紧盖子,用白蜡密封瓶口。采取这两种方法,可以较长时间使茶叶品质保持不变。(为了泡饮方便,可用茶叶盒少装一些茶叶,每次取用后注意盖紧盖子;绿茶容易受到光线影响,不适宜用玻璃瓶保藏。)

我们也可采用真空充气的保藏方法。真空保藏法是把茶叶装入马口铁罐,焊好接口,用空气唧筒抽出罐内空气,使成真空。充气保藏法是在装茶叶的铝箔袋中填充高度纯化的惰气。使用这两种保藏法,在常温下保藏一年以上,仍可保持茶叶原来的色、香、味;在低温下保藏,效果更好。保藏时注意事项 须注意的是,茶叶在保藏中的含水量不能超过5﹪(绿茶) ~7﹪(红茶),如在收藏前茶叶的含水量超过这个标准,就要先炒干或烘干,然后在收藏。而炒茶、烘茶的工具要十分洁净,不能有一点油垢或异味;并且要用文火慢烘,要十分注意防止茶叶焦糊和破碎,以防止柴炭的烟味或其它异味污染茶叶。

 

扩展阅读——陈香凝韵话陈茶

清初周亮工《闽茶曲》之六说:雨前虽好但嫌新,火气教除莫接唇。藏得深红三倍价,家家卖弄隔年陈。
 
新岩茶会有火气,一般是存放二三个月后更醇。但现在清香型的似不必存放。隔年的岩茶一定要是妥善存放的,否则就走味了。
 
前几日看到一则报道,说泉州陈茶走俏,市民争相搜购。恰好茶友新赠若干陈年武夷岩茶,心有所动,当即取来冲泡,以解茶渴。
 
此茶已有六年。外观条索较紧细扭曲,乌黑似枯,尚匀整,有细末,远不及新茶好看。取三件套白瓷茶杯。一水润茶后弃之,二水冲泡,一分钟取出过滤杯别置。便见茶汤金黄带红,清彻透亮;举杯嗅之,仅有些微带陈气的淡淡清香。入口初尝,便觉醇厚甘爽,甚于新茶;再细品,有一股极幽极深之香韵,如绝柔绝韧之细面筋,缓缓沉浮于汤中,口感绝佳。因此生出一些感概来。
 
泉州陈茶走俏,直接原因是连年酷暑高温。而在民间,一直流传着陈茶有解暑祛毒,消积止泻药效之说。事实上,闽省许多山区农家,都有贮茶当药的习俗。方法是将干茶叶纳于掏空的柚子中,然后用线扎牢封好。置厅堂香案之上自然风干,或者挂于灶头上任凭烟薰火燎。如遇风寒感冒或中暑腹泻,便将陈年柚茶取出,放于陶罐中大火熬煎,倒出时茶汤浓黑如膏,入口亦苦涩如药。但只要半碗下肚,立时大汗淋漓,百窍俱通,直有回肠荡气,飘飘欲仙之感。陈茶的这一药效,与神农氏发现茶的本意,以及李时珍本草纲目上所记茶之功效完全一致。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人们更多地发展茶的保健休闲功能,而淡化了它的本来意义。泉州人看好陈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让茶的本性回归而已。
 
不过,对于一个爱茶者来说,也许更注重的是陈茶所特有的那种沉香凝韵。凭心而论,陈茶香气已淡,年代久的甚至有一股明显的陈气。但泡出的茶汤,一般都较新茶更为醇厚甘爽。这是因为经过岁月的冷热催化,新茶中易挥发的挥发了,易变化的变化了,沉淀下的多为比较稳定的精华,才使陈茶汤有如此的厚实内涵。这也是为什么有许多人喜欢普洱茶的缘故。而普洱茶是所有茶中唯一以“陈”取胜的茶类。泉州走俏的陈茶不是普洱,而是乌龙茶,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以及凤凰单丛等等。而且以传统重发酵高火功工艺制作的为佳,有“十焙值黄金”之说。虽然如此,并非是陈茶就好,更不是越陈越好。我喝过一些普通乌龙陈茶,也喝过存了50年的名茶大红袍,都很难找出上述传统岩茶陈茶的那种美妙感觉。至于轻发酵低火功的新工艺乌龙茶,以及不发酵的绿茶黄茶白茶类的陈茶,因我未喝过,无从感受其韵。曾看到一篇茶文,说绿茶陈茶的滋味,“涩涩的,又不全是涩涩的;苦苦的,又不全是苦苦的;略带一丝薄薄的绵甜;”这样看来,不管哪类陈茶,只要是好茶,又陈的恰好,用心去品,就一定能品味出凝聚于其中的沧桑变幻,悟出一些人生真谛来。
 
[30多年前的水仙]:武夷山某国营茶厂70年代茶样.
审品结果:
香气:沉香、似普洱。
汤色:深红褐色,似酱色。
滋味:醇滑,汤润无苦涩感。
叶底:全黑,3、5泡后方稍展。
汤色、滋味减淡缓慢,极耐泡。 
 
[百年陈茶]:武夷山某农村旧房梁上悬挂物内取出,旧房具说百年前盖建。
与上泡茶的感觉差异:
滋味更淡、更顺滑、更耐泡。前泡汤水至舌根略有收敛,该泡汤水过喉无感觉。
叶底焦黑似碳化、久泡不展。
两泡茶香、水中均无一丝的火功味,倒似久的干木头的香气。
 
 
已上品审感觉仅供鉴别陈年武夷岩茶的参考。
欢迎大家提供品陈茶的感觉。
 
 
[百年陈茶]:武夷山某农村旧房梁上悬挂物内取出,旧房具说百年前盖建。
与上泡茶的感觉差异:
滋味更淡、更顺滑、更耐泡。前泡汤水至舌根略有收敛,该泡汤水过喉无感觉。
叶底焦黑似碳化、久泡不展。
两泡茶香、水中均无一丝的火功味,倒似久的干木头的香气。
 
已上品审感觉仅供鉴别陈年武夷岩茶的参考。
欢迎大家提供品陈茶的感觉。

关于大红袍的历史传说

历史传说关于大红袍这一美名的由来,民间广为流传着美妙动人的传说。

传说一

关于大红袍名称的来历,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是传说明代有一上京赴考的举人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一和尚取所藏名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他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

传说二

传说每年朝廷派来的官吏身穿大红袍,解袍挂在贡茶的树上,因此被称为大红袍。流传更广的是每当采茶之时,要焚香祭天,然后让猴子穿上红色的坎肩,爬到绝壁的茶树之上采摘茶叶。所以广东话把这种猴采茶称为“马骝茶”(广东人管猴子叫马骝)。正由于数量稀少,采摘困难,这种茶在市场上是价格昂贵的珍品。

京漂与大红袍的邂逅


他们是京漂,因为热爱北京,所以选择在这座城市里漂泊。他们多年来都从事着和文化有关的职业,某一年的某一天,遇上了来自武夷山的大红袍。

李彬——要做人群里的大红袍

李彬,1962年出生于四川省。198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油画专业。1992年作品《戴项链的女子》参加广州90年代双年展,并被收入油画作品文献。2001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二工作室。2002年油画作品《女人体》入选在校生优秀作品展。油画作品《老磨》被英国伦敦XQ画廊收藏。近年来有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画廊、美术机构收藏。

今年四十六岁的李彬先生住在望京一个高层社区里。从他二十三层的画室朝下看去,隐约可见城铁十三号线从远处的楼群之中蜿蜒而出,驶向京郊;还可以看到很多很多车蚂蚁一样在马路上挤着。李彬很少朝楼下看,甚至很少下楼。他说,楼下是一个世界,而我的画室又是一个世界,我尽量自成体系。

下面是李彬先生的自叙:

我是今年三月份去武夷山写生的。刚下火车的时候,我就对身边的人说:“这里的空气跟我的家乡很像。”也许是因为对武夷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李先生很快就结识了一个新的朋友——大红袍。

在北京,我尽量远离喧嚣,而在武夷山,我很快融入了自然。大红袍是珍贵的,也是浑厚的,我喜欢她那种厚重的味道,也喜欢那种厚重之后的芳香。我个人觉得,大红袍和我以前喝过的任何一种茶都不一样。另外,武夷山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也让我十分震惊,那里被称为茶乡,真是名不虚传。

但是,我觉得武夷山的大红袍推广还缺乏力度,要在全国的主要媒体上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宣传,这样才能让全国的人都认识大红袍的魅力。这么好的东西,不推广出去,可惜了。

从武夷山回来的时候,那里的朋友送了我一些大红袍。我现在每天下午睡醒之后都要喝一些、不过,我始终学不会像南方人那样用小杯子,一杯接一杯的喝。我在生活上是个比较马虎的人,年轻的时候大碗喝酒,现在上了岁数,就大杯喝茶了。如果哪天朋友来了,要喝茶,我就给他们说:“喝吧,这个茶好,喝着舒服。”我这人不善表达,“舒服”是我对大红袍口感的最直接的描述了。

现在,我正在着手画一些和武夷山有关的画。在绘画的时候,我经常能想到大红袍。因为在大红袍身上,我看到一种尊贵的气质。这种气质督促着我更加勤奋地面对我的绘画,更加严谨和认真地对待艺术。我希望我能做一片人群中的大红袍,不仅仅因为她高昂的价格,还因为她身上所拥有的那种气质——厚重。

秀之树——假惺惺地来说茶

女,33岁,编剧,猫科女子,昼伏夜出,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硕士,中国大陆最早进行系统研究韩国电影者之一,注重法国艺术电影、好莱坞与香港电影的商业模式的研究,提倡电影的“娱乐性”和“类型特征”,回归平民视角。

谈茶,我是粗人。

朋友邀约聊下武夷岩茶,第一反应:嗯?容我先网上百度去。她倒一副司空见惯的架势,循循善诱的举个例子:在我家喝的大红袍,就是武夷岩茶的一种。

有印象了。虚心的给足表情和语气:哦,大红袍啊。

她忍不住纠正:顶级大红袍!

我附和:对,顶级,最好的那种!

两厢笑起来。

身为传统的北方人,所谓“茶”几乎等于“茉莉花茶”。从小跟着父母长辈喝花茶,馥郁芳香,浓烈弥久,茶酽而色沉。仰脖,一茶碗喝下去,贪图的正是解渴,兼齿有余香。《红楼梦》说茶要“尝”,是个讲究曼妙精微的意思。妙玉姐姐称第三杯已为“饮牛饮骡”,我笑很久,深知自己一贯的刘姥姥水平,粗疏之迹无从遮掩。

兴致所至,跟朋友喝个功夫茶,我属于会被警告要“安分守己”的选手。一旦谈兴略盛便忍不住辅以手舞足蹈,以致茶海内那些莹白脆薄的器皿屡临险境。人无静气,索性就把自己搁远点,以免扬手间飞溅一片茶雨。

某年聊部年代戏,主战场在一家茶楼。是业内人经营,主要用于影视剧运作的平台,来往者颇多有趣的人,其中有位福建投资人,常年驻扎于此,四处结交主创人员。每次碰到,都殷勤热情的送来白茶,称是自家茶园出品,只送不卖。已能吃得出好坏,可惜,聊戏是个一切感官皆被屏蔽的过程,唯有心神在张扬在敏锐。直到30集的梗概写完,也没能实实在在记住那茶的感觉。

倒是几次吃“大红袍”,因为闲暇,反而感受性更诚恳。经由朋友之手冲泡,出色出香,众人慵懒围坐一圈东拉西扯,有时只顾了聊天,将手误伸向别人的杯子。发觉时,自己面上先浮出一层轻笑。那样松弛美好的散淡午后,固然不能通彻人生,却有生活平和静美的气息暗游。细想来,只有茶,才担得起一段如此的时光吧。

曾小亮——我想,我会是一个很好的推广者

33岁的曾小亮现在是《名仕》杂志的记者。在杂志行业浸淫多年,曾做《时尚健康》,《好管家》等多家知名杂志主编,编辑。已在近百余家期刊发表过两百多万字的作品,曾经在《女报》、《男友》、《时代姐妹》、《新生活》、《好主妇》等杂志开设专栏。

北京男性成长沙龙的召集人,长期关注两性,心灵成长等议题,坚定的女权主义者和男性主义者。曾于2005年底在北京发起“男性解放沙龙论坛”,致力于“新男人”成长事业,其倡导的男性解放新思维被多家媒体报道。

首先,我对大红袍没有特别的了解,最近这段时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喝了一些大红袍,感觉口感比较重,有一些茶香。如果让我像很多品茶专家那样来评判大红袍,恐怕我还做不到。

但是,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我本人非常感兴趣。我觉得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一大贡献,而且,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有一种补救的作用。现代社会是很浮躁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以平和、清静、审美为其核心特质的文化形态,确实是现代文化的一种有效补充。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那些所谓的时尚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内心的需要,而茶,是解决现代人浮躁心态的一剂良药。

例如,人们在一起喝茶的那种放松自然的状态,比如茶友们在一起时的那种相互信任,亲切友善的氛围,就是现代人忙碌生活里缺少的,需要好好的推广。再比如,很多茶园都生长于高山之中,远离尘世,远离喧嚣和污染,应该说这种有机的生活方式,也值得推广。

不过,茶文化不应该是僵化的,而应该是与时俱进,有所改变的。茶文化是一种慢热的文化,不会在第一时间里给人造成视觉的冲击,更不会瞬间击中人的心灵。如何把茶文化和现代生活结合在一起,是茶文化从业者应该好好思考的问题。比如星巴克咖啡这样的连锁店,是不是就需要我们来借鉴一下?还比如韩国人在推广自己国家传统文化时的一些方式,是不是也需要借鉴?他们很好地保持了传统文化的内核,但是又在现代社会力传播了出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只要这些问题解决了,“大红袍,红天下”的理想指日可待,我想我会是茶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推动者。

何倩——感觉到了她的醇厚

女 30岁,女,尝混迹某旅行网站,现《OUT》电子杂志半吊子编辑,年至而立,事业无成。自觉做行业翘楚无望,遂转而寄情山水,四处瞎走,喜徒步,乐登山,攀岩骑车游泳摄影跑步……涉猎甚广,但无专精,每个项目都处于业余爱好起步状态数年,幸不好大喜功,可以自得其乐。

与人说起来茶,总是不自觉的羞惭,愚钝如我,从来分不清林林总总的那些茶的差别,更被各个分类搞得头晕脑胀。想来我不是喝茶的人,从小爱喝的,也北方人喝惯的茉莉花茶而已——后来别人告诉我,在南方人眼里,喝茉莉花茶,那根本不叫喝茶。

第一次接触武夷岩茶,是在好友家里——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武夷岩茶”这个名字。好友从武夷山住了长长一段时间回来,带回来据说是最正宗的大红袍。春日迟迟,有阳光的房间里,好友一边用一套在我看来无比精细的茶具泡茶,一小盅一小盅送到我们手里,一边给我们讲着曾属于武夷山天心寺那几棵被奉为正统的大红袍茶树的传说。故事终究飘渺,那味道倒是至今记得,对茶如此无知的我,也会感觉到入口的那一种醇厚。

再后来看了好友写的书,记住了“过江龙”,慢慢知道了大红袍、乌龙茶,以及武夷山茶商的一些往事。但“武夷岩茶”几个字,究竟是什么,是不是只是指乌龙茶,这样的问题,在我脑海中依然找不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