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华茶史>川茶与火锅有什么关系

川茶与火锅有什么关系

2019-03-07 访问量: 41 茶礼仪网

前几年,为了宣传成都,成都市政府花了大价钱请张艺谋拍了部宣传片,名字叫《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成都的民俗人情、地理风貌、历史古迹且不说了,片子中用了一杯“青山绿水”来表现成都茶文化,倒是遭到了成都不少老茶客一致声讨,怎么也要用点碧潭飘雪或者是竹叶青嘛!也许是张艺谋没有在成都住上一段时间,没有体味到正宗的川味生活吧。

在一个城市住的久了,自己往往会和这个城市的性格融合在一起,也会在城市中需找一些符合性格的参照物。有时候觉得,成都,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城市,这个“一年成邑,三年成都”的城市,有其刚猛豪爽的作风,一如流行于巴蜀的麻辣火锅,也有其温文尔雅姿态,一如茶杯中泡着的清茶,火锅与茶两相融合构成了这个城市的主题,火与水代表了这个城市人的性格,所以有人说—火锅川茶是成都。

众所周知,麻辣火锅发源于重庆, 1947年,四川着名作家李劼人在成都出版的《风土杂志》上发表文章,对重庆火锅做了可信的考证。文中说:“吃水牛的毛肚火锅,发源于重庆对岸的江北。最初一般挑担子零卖贩子将水牛内脏买得,洗净煮一煮,而后将肝子、肚子等切成小块,于担头置泥炉一具,炉上置分格的大洋铁盆一只,盆内翻倒滚着一种又辣又麻又咸的卤汁。于是河边、桥头的一般劳力朋友,便围着担子受用起来。各人认定一格,且烫且吃,吃若干块,算若干钱,既经济,又能增加热量……直到民国二十三年重庆城内才有一家小饭店把它高尚化了,从担头移至桌上,泥炉依然,只是将分格铁盆换成了赤铜小锅,卤汁、蘸汁,也改由食客自行配合,以求干净而适合各人的口味。”由此可见,重庆火锅发源于长江之滨,最初为船工所用,继而发展开来是毫无疑问的了。

但是,重庆火锅满街是,如果要想闯出名气的话,就必须来成都市场上试水,成都人对火锅的热情可以是守候、可以是排队、可以是预定2个月也终不悔,只要成都人认可了这个火锅的味道,也就在中国成功了。成都人吃火锅有一个习惯,必须饮茶。而火锅与茶的结缘,不是什么高端的茶叶,而是“老鹰茶”或者是“红白茶”, 采其嫩枝嫩叶哂干后,可当茶泡饮,当地人称它为老鹰茶,也叫作老阴茶,特别是四川的农村有自采自制自饮老鹰茶的习惯。但是前几年,老鹰茶被查出农残和重金属铅含量超标,人体食用过量的铅可能引发血液中毒、肝肾中毒等,使器官功能下降,甚至造成神经系统损伤等问题。于是成都的火锅店开始提供花茶和毛峰供顾客品尝了。

而川茶则是成都人每日都在消耗的物品,1935年,成都报载,成都共有茶馆599家,每天茶客有12万之多,是一支不折不扣的“十万大军”,而当时成都的人口也就60万。成都人一日无茶,一日不在茶桌前摆几句龙门阵,或者不搓几圈麻将,那就不叫成都生活,成都火锅多,茶馆也多,据不完全的统计,现在成都市大大小小的茶馆就有5000多个,真正的一座“浮在茶上的城市”,成都人喝茶喜欢在太阳出来的日子,河边上,农家乐里,三俩个好友,搓麻将,掏耳朵,舒筋骨,擦皮鞋,谈生意,闷瞌睡,写文章,百业千行都对茶馆情有独钟,所谓“闹中取静喝杯茶去,忙里偷闲拿杆烟来。” “竹叶青”和“碧潭飘雪”是点的最多的茶。成都人的逍遥派头可见一斑,难怪郭沫若一边品茶,一边发着感慨:“川人不出夔门难以成大材”。

成都虽说有古寺众多,文殊院、大慈寺、宝光寺、昭觉寺,但是我觉得,成都人这种既火爆,又闲适安静的性格,却是深得道家文化的精髓,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忘记了成都是道家文化的发源地,道家借着这一方水土才真正的光大。道家讲究的是一阴一阳,一刚一柔,一黑一白,讲求的是尊人、无己、贵生、坐忘。至虚极,静守笃,这些思想好像就是专门为成都人而设计的,火锅不麻、不辣、不烫,成都人不喜欢;茶叶不静、不柔、不温,成都人也不喜欢,烈要烈到极致,柔要柔到别致。成都人的烈,在于他们敢于承担,举个例子,地震的时候,成都的出租车司机让无数国人感动,这就是成都人的道义。成都人的柔,在于他们的乐观与闲适,在于能够接受包容一切,有滋有味的过着自己的茶水生活。

成都以茶载道,以茶悟道,只有一种“悟”才是茶中惟一不可随心的“道”。观之于是一种宁静,一种至极,是参,是隐,是生活的全部。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