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黄茶>中国经典黄茶味独珍蒙顶黄芽征服世界

中国经典黄茶味独珍蒙顶黄芽征服世界

2019-03-14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中国黄茶,源远流长;蒙顶黄芽,征服世界。近日,加拿大友人嘉斯民先生走进茶祖故里世界茶源名山县,在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味独珍茶业),见到期待已久、极富盛名的中国经典黄茶——蒙顶黄芽。
  
  嘉斯民先生在加拿大魁北克省经营一家大型茶叶企业,经营范围集茶庄、茶馆和茶文化学校为一体,长期以来,嘉斯民先生为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嘉斯民先生早就听说蒙顶黄芽是黄茶经典,早就期待一睹蒙顶黄芽的芳容。他了解到味独珍茶业生产蒙顶黄芽扬名业界。今年4月初,他联系到味独珍茶业,希望参观企业、茶叶基地和蒙顶黄芽的生产过程。
  
  在味独珍茶业负责人的热情接待下,嘉斯民先生中国之行非常顺利。在看到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海拔千米的茶园基地和精湛的蒙顶黄芽生产方法时,嘉斯民先生拿出相机按动快门。
  
  最后,加拿大友人满意而归,并希望把蒙顶黄芽带到加拿大,把蒙顶黄芽的影响力扩展到世界。
  
  据了解,蒙顶黄芽采摘于春分时节,当茶树上有百分之十左右的芽头鳞片展开时开园。选采肥壮的芽和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要求芽头肥壮匀齐,每500克有鲜芽8000至1万个,蒙顶黄芽自唐始至明清皆为贡品。
  
  这次交流活动,既是加拿大茶业和中国茶业的交流与沟通,也表明中国经典黄茶在征服国人的同时,也征服了世界。
 

有用+10
分享

缙云黄茶飘香“G20杭州峰会”

  晴天水潋滟,雨天山空蒙。西子湖畔,G20杭州峰会圆满成功举办。徐徐微风,针针茶叶,喜迎八方宾朋。在这沁人心脾的茗茶中,就有缙云黄茶“三黄透三绿”惊艳的身影。 

  “此次缙云黄茶能与西湖龙井一起成为G20杭州峰会指定用茶,令人骄傲和自豪。”96日,有幸成为G20杭州峰会茶叶赞助商的缙云县轩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森洪说,缙云黄茶的恣意绽放,得益于拉动绿色引擎,专注品质提升。 

  缙云县自2011年发展黄茶产业以来,经过六年“淬炼”,缙云黄茶多次在茶博会、中茶杯评比中荣获金奖,美誉度飚升。 

  今年5月,缙云县开始为缙云黄茶亮相G20杭州峰会开展筹备工作。坐落在三溪乡海拔800米的缙云县轩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定点企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技术支撑单位,为能入选G20杭州峰会茶叶赞助商,在市、县相关部门的支持指导下,从茶叶质量、包装、配送等方面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公司顺利通过SC认证,并按照国家标准精心制订了茶企业标准,完善标准化硬件设施建设。 

  最终,缙云县轩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轩黄牌”缙云黄茶,通过严格的层层筛选,在一众“茶品牌大咖”中脱颖而出,跻身G20杭州峰会茶叶赞助商行列。 

  618日,入选G20杭州峰会茶叶赞助商的喜讯传来,我激动万分。”李森洪兴奋地说,“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缙云山青水秀,产茶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缙云黄茶多数分布于海拔500800米的高山云雾地带,生态、气候得天独厚,是真正的原生态茶。“三黄透三绿”品质更是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认可。 

  近年来,缙云县不断加大黄茶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加快标准黄茶园和育苗基地建设的同时,紧抓“授人以渔”技术培训工作,提高茶叶质量,专注黄茶品质提升,全力打造缙云黄茶区域品牌。 

  今年上半年,缙云县新发展黄茶面积400亩。目前,缙云县有黄茶面积8100亩,产量达到4000多公斤,实现产值2400万元,最高价格9000/斤,平均价3000/斤。据2016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结果显示,缙云黄茶位居最具品牌溢价力三大品牌之首。(缙云县府办)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关于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自生自灭。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据古籍记载,明未“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清康熙睥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这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未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大西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大茶、黄大茶。

近40年以来,为适应茶叶销市场的需要,大茶产区遂改制“霍红”、“舒绿”,但仍保留一定数量的黄大茶、绿大茶生产,以满足内销市场的需求。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并,则称六安。然六安仍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去也曾有少量生产。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宜茶。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黄大茶采摘标准为一芽四、五叶,春茶要立夏前后才开采,春茶采3-4批,夏茶采1-2批,鲜叶原料比较粗老,但要求茶树长势好,叶大梗长,一个新梢上长4-5片叶子以上,才能制出质量最好的黄大茶。这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粗放茶叶采摘技术,但“木已成舟”,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习惯的传统采摘制度和要求。采回的鲜叶,及时摊放于清洁的场所,以防红变。当于采的鲜叶应当天制完。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黄茶种类—皖西黄大茶

 

黄大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条相连形似钓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叶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爽的焦香。黄大茶产品按品质优次分3级6等。

君山银针简介

君山银针简介

君山银针是中国名茶之一。产于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形细如针,故名君山银针。属于黄茶。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茶芽内面呈金黄色,外层白毫显露完整,而且包裹坚实,茶芽外形很象一根根银针,雅称“金镶玉”。“金镶玉色尘心去,川迥洞庭好月来。”君山茶历史悠久,唐代就已生产、出名。据说文成公主出嫁时就选带了君山银针茶带入西藏。

中文名:君山银针

产地:湖南岳阳洞庭湖中的君山

所属茶类:黄茶

最先生产朝代:唐朝

特点:形如银针

储藏方法:瓦坛、冰箱、热水瓶、塑料袋

历史发展

君山银针始于唐代,清朝时被列为“贡茶”。据《巴陵县志》记载:“君山产茶嫩绿似莲心。”“君山贡茶自清始,每岁贡十八斤。”“谷雨”前,知县邀山僧采制一旗一枪,白毛茸然,俗称“白毛茶”。又据《湖南省新通志》记载:“君山茶色味似龙井,叶微宽而绿过之。”古人形容此茶如“白银盘里一青螺”。

清代,君山茶分为“尖茶”“茸茶”两种。“尖茶”如茶剑,白毛茸然,纳为贡茶,素称“贡尖”。君山银针茶香气清高,味醇甘爽,汤黄澄高,芽壮多毫,条真匀齐,白毫如羽,芽身金黄发亮,着淡黄色茸毫,叶底肥厚匀亮,滋味甘醇甜爽,久置不变其味。冲泡后,芽竖悬汤中冲升水面,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蔚成趣观。

自然地理

君山又名洞庭山,为湖南岳阳市君山区洞庭湖中岛屿。岛上土壤肥沃,多为砂质土壤,年平均温度16~17度,年降雨量为1340毫米左右,相对湿度较大,三月至九月间的相对湿度约为80%,气候非常湿润。春夏季湖水蒸发,云雾弥漫,岛上树木丛生,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山地遍布茶园。

君山银针品质独特,与君山岛上的气候、土质、植被密不可分:

品质特征

全由芽头制成,茶身满布毫毛,色泽鲜亮。其成品茶芽头茁壮,长短大小均匀,内呈橙黄色,外裹一层白毫。

制作工序

君山银针的采摘和制作都有严格要求,每年只能在“清明”前后七天到十天采摘,采摘标准为春茶的首轮嫩芽。制作这种茶,要经过杀青、摊晾、初烘、初包、再摊晾、复烘、复包、焙干等八道工序,需78个小时。

杀青

在20°的斜锅中进行,锅子在鲜叶杀青前磨光打蜡,火温掌握“先高(100~120℃)后低(80℃)”,每锅投叶量300克左右。茶叶下锅后,两手轻轻捞起,由怀内向前推去,再上抛抖散,让茶芽沿锅下滑。动作要灵活、轻巧,切忌重力摩擦,防止芽头弯曲、脱毫、茶色深暗。约经4~5分钟,芽蒂萎软清气消失,发出茶香,减重率达30%左右,即可出锅。

摊凉

杀青叶出锅后,盛于小篾盘中,轻轻杨簸数次,散发热气,清除细末杂片。摊凉4~5分钟,即可初烘。

初烘:放在炭火炕灶上初烘,温度掌握在50~60℃,烘20~30分钟,至五成干左右。初烘程度要掌握适当,过干,初包闷黄时转色困难,叶色仍青绿,达不到香高色黄的要求;过湿,香气低闷,色泽发暗。

初包

初烘叶稍经摊凉,即用牛皮纸包好,每包1.5公斤左右,置于箱内,放置40~48小时,谓之初包闷黄,以促使君山银针特有色香味的形成,为君山银针制造的重要工序。每包茶叶不可过多或过少,太多化学变化剧烈,芽易发暗,太少色变缓慢,难以达到初包的要求。由于包闷时氧化放热,包内温度逐升,24小时后,可能达30℃左右,应及时翻包,以使转色均匀。初包时间长短,与气温密切相关。当气温20C左右,约40小时,气温低应当延长。当芽现黄色即可松包复烘。通过初包,银针品质风格基本形成。

复烘

复供的目的在于进一步蒸发水分,固定已形成的有效物质,减缓在复包过程中某些物质的转化。温度50℃左右,时间约一小时,烘至八成干即可。若初包变色不足,即烘至七成干为宜。下烘后进行摊凉,排凉的目的与初烘后相同。

复包

方法与初包相同。历时20小时左右。待茶芽色泽金黄,香气浓郁即为适度。

足火

足火温度50~55℃,烘量每次约0.5公斤,倍至足干止。

加工完毕,按芽头肥瘦、曲直、色泽亮暗进行分级。以壮实、挺直、亮黄者为上;瘦弱、弯曲、暗黄者欢之。(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