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水为茶之母,古人择水五字诀

水为茶之母,古人择水五字诀

2020-07-2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水为茶之母,古人择水五字诀

茶叶必须通过开水冲泡才能为人们所享用,水是激发茶性获得好茶汤的重要因素,所以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泡茶用水。自古茶人就强调“水为茶之母”,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一书中写道:“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到:“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茶十分,茶只八分耳。”因为水中不仅溶解了茶的芳香甘醇,而且溶解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理念。只有精茶和真水的交融,才能达到至高的品茗境界。烹茶鉴水,也就成为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择水标准古今而异,下面就将为您介绍烹茶之水的选择要诀以及不同水源的评析。

一、活
在宋徽宗饮茶之水“以清轻甘冽为美”的基础上,古人又提倡和强调 “活”。
宋人唐庚《斗茶记》说:“茶不问团銙,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 。活,即流动之水。苏东坡《汲江煎茶》诗云:“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临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茶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说的是月色朦胧中用大瓢将江水取来,当夜便用活火烹饮,这才是好水配好茶。
南宋的胡仔认为这是深知茶与水之中的三味者之论。他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赞叹道:“茶非活水,则不能发其鲜馥,东坡深知其理矣!”

二、甘
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下山汲井得甘冷”(《谢木韫之舍人分送讲筵赐茶》)。古人品水觅泉,尤崇甘、冷,或甘、冽。水一入口,舌尖顷刻便会有甜滋滋的感觉,颇有回味。
明人屠隆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这句话倒过来说就更准确,即凡水泉甘者,能助茶味。也有人认为最上等的水不甘,是淡而无味的,泰西熊三拔“试水法”的“味试”条曰:“水无形也,无形无味,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清为主,味甘者次之,味恶为下”。此说主张无味之味为至味,颇有道家审美精神,不失为一家之言,但一般人还是推崇水以味甘为上。

三、冽
“冽”,就是冷、寒。古人认为寒冷的水,如冰水、雪水,滋味较佳,如果从水在低温结晶过程中,杂质下沉,冰相对比较纯净的角度来说,也是不无道理的。讲水的冷冽,古人最推崇冰水。
如唐代诗人郑谷有诗句:“读《易》明高烛,煎茶取折冰”,宋代诗人杨万里有诗句“锻圭椎璧调冰水”,说的都是用融冰之水煎茶。

四、清
“清”,就是要求水质无色、透明,无沉淀物,即“澄之无垢,挠之不浊”。明代的田艺蘅论水的“清”,说“朗也,静也,澄水貌”,将“清明不淆”的水称作“灵水”。
不清净的水烹出来的茶汤自然浑浊而不入眼。只有水质清洁并且没有杂质而无色透明,才能显现出茶的本色来。古人样水,重在“山泉之清者”,水质定要清。

五、轻
如果说“清”是以肉眼来辨别水中是否有杂质,那么,“轻”则用器具来辨别水中看不见的杂质。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乾隆以银斗量天下泉水。其实,这也不是乾隆的发明,明代泰西熊三拔“试水法”已云:“第四秤试,各种水欲辨美恶,以一器更酌而秤之,轻者为上。”古代有“以水洗水”之说。乾隆皇帝出巡时以玉泉水随行。“然或经时稍久,舟车颠簸,色味或不免有变,可以他处泉水洗之,一洗则色如故焉。”
洗的方法是:以容量较大的器具装若干玉泉水,在器壁上做上记号,记住分寸,然后倾入其他泉水,加以搅动,搅后待水静止时,则“污浊皆沉淀于下,而上面之水清澈矣”。因为“他水质重,则下沉,玉泉体轻,故上浮,挹而盛之,不差锱铢”(《清稗类钞》)。这就是借助于水质轻重的不同来以水洗水。

佳茗宜好水,由此,水质对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只有精茶和真水的交融,才能达到至高的品茗境界。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