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功夫茶品赏在清代兴起

功夫茶品赏在清代兴起

2020-07-26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明代品茗不是文人、权贵们所独享的雅事,市井平民也逐步有所涉入。但功夫茶的品赏是在清代真正兴起。
所谓功夫茶就是一种品茗的方法,不同于茶的种类工夫红茶。17世纪后期,由于武夷山乌龙茶的研制成功,乌龙茶味甘醇,气馥郁,并兼红绿茶之特色,具有“香、清、甘,活”之特殊韵味。因而得到世人的好评。清代华文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号乐圃)品后记载着:“子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岕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他不必问矣。岕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士,皆可为岁寒之交,”对其推崇备至“高士”自然品高。
乌龙茶的制作成功和建盏为功夫茶提供了物质条件。乌龙茶制作工艺使武夷岩茶的品质大大提高,品尝艺术也更为高雅,内容更加丰富,奠定了功夫茶的品赏基础。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秋,大文人袁枚游武夷,僧家道人多有敬茶献盏,袁枚《随园食单》记载:“杯小如胡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徐徐明嚼而体贴之……”使用核桃般小巧的茶杯,品赏岩茶,该多么美妙呀!武夷山让袁大才子领略到绝妙的品茗艺术,使他感慨:“始觉龙井虽清而味薄矣,阳羡虽佳而韵逊也,有玉与水晶品格不同之故,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袁枚品茗得个中三昧,传为佳话,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袁枚见到的武夷品茶之法,当是至今流行的乌龙功夫茶品饮艺术的雏形。
武夷岩条独特的岩韵及高僧对此的研究为功夫茶品赏提供了标准。栖息在武夷山的僧人道士,不但精于制茶,而且精于品茶。武夷山禅院寺观,主产是茶叶,僧道们种茶,制茶、卖茶、品茶,以茶养神,以茶破睡,饮茶参禅,成了佛道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清人林估云:“武夷山上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天游观的道土静参把茶品分为四等,云:第四等茶值得一尝,首要以香馨动人;第三等茶香还要求清纯刚雅;第二等还要求甘,香而不甘,则苦茶也;但可列第一等绝品岩茶,还有更高的层次:活!活一字须从舌辨之,微乎,微乎!这实际上就是武夷岩条独特的岩韵,是其他茶所没有的,细加体会,才可悟出。
兴盛的品茶之风,已成山中之时尚,如今还遗存于慧难寺木柱上的楹联:“客至莫嫌茶当酒,山居偏与竹为邻”,不虛为其时的真实写照。所惜“酒”字被村妇叮剁菜刀而毁没。
由于乌龙茶的熏陶,因而逐渐在闽粤台等地形成了一个功夫茶的品尝体系。茶店林立,比屋皆饮,不分权宦平民,无不以赏茶为乐事。每年茶季一到,广州、潮州、漳州、泉州等地的豪商巨贾,每每携重金接踵而入武夷,把新茶囊括而去。清《龙溪县志》记载,武夷茶一旦运到,“至则斗茶,必以大彬之罐,必以若琛之杯,必以大壮之炉”,甚至还讲究“扇必琯溪之蒲”,颇有宋代斗茶之遗风。功夫茶的兴起为人们带来了新的情趣,难怪有人发出感叹:“瓦屋纸窗,佳茗清泉,若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时武夷岩茶已现存于慧苑寺的古茶联成为好茶者魂牵梦绕、目夜追思之奇品。享有台湾“太史公”之誉的连横也分别在《台湾通史》和《雅堂笔记》中载写了武夷茶传到台湾史实和台人赞赏武夷茶的言辞。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