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九月初一

九月初一

2020-08-10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九日初一日整理场院,修整粮仓、粮窖。整理存粮,进行新旧粮食的交换。

治场圃

我国幅员广大,南北气候迥异,因此主要农作物的收获时间参差不一。大致长江流域,秋分前后,正是收稻耕麦的时候。黄河下游,则此时玉米、高粱都已收获完毕。黄河上游,庄稼也已经登上打谷场。周朝初年居于幽地,即现在的陕西彬县附近,《诗经·幽风·七月》一诗写道:“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缪、禾、麻、菽、麦。”《礼记·月令)中则规定,收获的准备工作要在孟秋七月就开始进行,“是月也,农乃登谷,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命百官始收敛”。(礼记·月令)关于仲秋八月,则有:“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困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元代陈皓作注解释道:“四者皆为敛藏之备,孟秋已有收敛之命矣,此又趣之以时,不可缓也。菜所以助谷之不足,故蓄之。多积聚,凡可以为岁备者,无不贮也。”

可见,《诗经》和《礼记》两书中准备收获的时间早晚,相差约有一两个月,这种差别,也许是著书人所处的时代、地域都相差较远所致。《七月》一诗,本是周朝初年便于农人记忆一年所行农事的俗谣,而《月令》则是汉初儒家学者根据《吕氏春秋》所改编,进而收人《礼记》的。按照秋收冬藏的宗旨,可大致将九月作为农家开始收获、贮藏米谷等农作物的时间。

贮新粮

粮食的囤积,足以调剂年景的丰歉,故而古人有“三年耕,必余一年之食”的做法。我国的荒政制度(古代在遇到荒年时所采取的救济措施)在周朝就出现了。常平之说(常平米,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买入,谷贵时减价卖出)始于战国,由汉代历隋唐而至宋代,三仓制度(常平仓、义仓和社仓)已经十分完备。其中由国家经营管理的,有常平仓;属于民间及村社所有的,有社仓和义仓。此外,殷实农户及商人,在秋收时常常囤积窖藏足够的米粮,以备自己食用,或者待价而沽。这种贮藏,几乎足以维持粮食供需的平衡。

当新米上市,来源旺盛时,每每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低落。等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则求过于供,价格上涨。以果米为生的人,在这样忽升忽降的过程中,生活上就极易遭到剧烈的变动,国计民生,社会秩序,就会呈现出动荡不安的现象。此时殷实农户和商人,可以将存贮的新粮随行情以增加十分之一利润的价格慢慢出售。政府和民间收购粮食的,则运用常平之法进行调节,或者平价出粜,或者账济赊欠,使一年中的粮食价格,基本保持稳定。

六月,早稻即将收获,而又正是晚稻青黄不接之际,因此地方士绅,应该分别察看所有积谷的粮仓,进行新旧粮食的交换。九月正当晚稻即将收获之时,应该再次认真检查仓储,按照收成丰歉以及米价的高低,收买新粮,或者散放存米。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