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4组数据告诉你古树普洱的最佳生长环境

4组数据告诉你古树普洱的最佳生长环境

2019-03-18 访问量: 28 茶礼仪网
  云南普洱、黄山毛峰西湖龙井、安溪铁观音……不同品类的茶叶受特定地理生态区域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形成独特的香气和滋味。云南低纬度、高海拔的地理特性,加之热带雨林季风气候使其形成了优越的自然生态循环系统,这里有占全国80%以乔木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以及居全国之首的药材、花卉、香料、菌类等种类,让其成为世界生物的标本库。

  在得天独厚自然循环生态系统里,生长着一种“古董”——普洱古茶树,每一棵古茶树上都隐藏着上亿的微生物生态,保护其生长,给予其养分。同时酸性的土壤、特定的温度和降水量,让云南古树普洱茶拥有不可复制的地理系统,今天,摆尾箐古树茶就用四组数据全方位解读古树普洱的生长环境。

 

  4.4-5.5:最适合古树普洱生长的土壤PH值区间

 

  酸性的土壤、有机质和无机养分的含量对古树普洱有极大的影响。土壤呈酸性,微生物菌类促进腐殖质的形成和分解,古茶树的树根深植土壤,可吸收到更多的养分。

 

  1500-2000:最适合古树普洱生长的海拔区间

 

  “高山云雾出好茶”,低纬度、高海拔造就古树茶优质口感。高海拔茶区云雾弥漫,漫射光促进古树茶叶中氨基酸的形成,从而茶汤香气馥郁、滋味甘甜。据《云茶大典》中介绍,低纬度有利于茶叶中碳素的代谢,多酚类积累较多,利于香气的形成。

 

  15-30:最适合古树普洱生长的温度区间

 

  温度影响古树普洱茶生长发育的快慢、采摘期的早迟和长短、鲜叶的产量以及成茶的品质。古树普洱茶在34℃以上高温的条件下,茶树生长会受到抑制,幼嫩芽叶会灼伤,在10℃以下生长缓慢或停止。例如:今年春季云南气候反常,80%的茶山都出现了减产情况。

 

  1200-1800:最适合古树普洱生长的降水量区间

 

  水是古树普洱进行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原料之一,幼嫩芽叶的含水量74%-77%,嫩茎的含水量80%以上,当叶片失水10%时,光合作用就会受到抑制,但也不能长期积水,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1800毫米,相对湿度以80%-90%最适宜古树普洱茶生长。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茶饼什么时候开始出现?

       说起普洱茶,大多第一印象是一个圆圆的“饼”。茶饼的诞生最早是为了方便运输和存储。现在,从普洱茶本身收藏陈化特性出发,饼茶依然最经典、最具美感的款式。在制作细节上,近年的石磨压制工艺水平更是在整个饼茶发展史中登峰造极。

 

  很多茶友喜欢品饮普洱茶,也喜欢收藏普洱茶,可是有多少茶友知道普洱茶茶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又要压成饼?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

 

  一、饼茶,源起三国

 

  唐代茶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用了三国时期魏的张揖《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即是中国关于饼茶的最早记载。

 

  二、兴于唐宋
 

       茶叶制成饼,并在技术上和质量上有所突破,应在中国的唐代。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制作饼茶有“采”、“蒸”、“捣”、“拍”、“焙”、“穿”、“封”这样七道工序,最终拍制成饼茶。这跟现在的“采”、“晾”、“炒”、“揉”、“晒”、“拣”、“蒸”、“压”、“封”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宋两代是中国饼茶生产的鼎盛时代,“蒸而饼之,蒸而团之”,当时有饼茶、团茶之称。唐代饼茶表面无纹饰,或图案简单,而宋代饼茶表面龙凤纹饰极为讲究。现在此类茶饼被称为工艺饼,多用于装饰。

 

  三、衰于元明

 

  元代,团茶逐渐被淘汰,散茶得到较快发展。到了明朝,因为的工艺流程复杂讲究,颇为奢侈,于是朱元璋“废青团,兴散茶”。而在这次改革中,云南地处偏远,普洱饼茶,团茶等各种形状的工艺得以保留。散茶保留了原味,但是对于长期存放来说,空气接触面过大,茶内质散失快。饼茶复兴成必然。

 

  复兴于清

 

  到了清代,经典的饼茶再次盛行。清廷甚至还颁布条例,规定饼茶的份量为当时的“七两”。《钦定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年)提准,云南商贩茶,系每七圆为一筒,重四十九两,征税银一分,每百斤给一引,应以茶三十二筒为一引,每引收税银三钱二分。于十三年始,颁给茶引三千”。

 

  四、繁荣于当代

 

  建国后茶叶产业得到全新发展,因为出口创汇与国际接轨,普洱茶饼再次被国家重新制定标准,357克标准饼诞生。津乔叁伍柒,从一个里程碑式的数字符号,追溯普洱茶发展史。

 

  357克饼的诞生:30公斤的标准件、每件12筒(一打),都是国际惯例,而每筒7饼是普洱茶传统,30公斤除以12再除以7,就得到了当今的普洱茶饼的重量“357”克,约等于七两,也称作“七两饼”。

 

  至今,我们最熟悉普洱茶饼大小莫过于“七两饼”(357克饼),事实上,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茶饼并非是357克,其大小随着每个朝代“度量衡”及“计算习惯”经历着变化。

普洱茶活水源头与越陈越香

  为何会将此两个概念一起谈论呢?因为目前正流行的普洱茶,大家好象只谈论已的结果越际越香,却鲜少有人去论及它越陈越香的过程与越陈越香之前的形成与工艺,所以就用活水源头来与越陈越香做引喻l让越陈真的变越香!

  古训有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萁器”、说明了“利其器”方能有效“善其事”当红之中国十大名荼,普洱茶当应该属“名列前茅”之贡级茶品,它的特殊功效与商业价值在此不多谈,就谈论它成品前的传统工艺有无对他越陈越香做加分,如原料、采摘、初制、干燥、精制等有无用心呵护细心产制.让它赢在起跑点也轻易坚持到终点。

  不愿看到消费音一窝疯的追求年代,追求多几年或少几年,就连贵为云南的会长就也只会讲年代、讲包装,真不知普洱茶还会有明天吗?若普洱茶只有年代和包装那也没什么好推广了,因为其它茶类的价值与历史都不输普洱茶,越陈越香,其它茶类有些也有此特性阿!远愿这篇文章短文能唤起大家的注意,普洱荼才能承传百世,让人喜爱让人追求

  越陈越香要有活水源头先前供给方能达到相得益彰的美好境界。

决定普洱茶生茶品质的原因要素:工艺篇

如上文所述,要打造一款高品质普洱茶茶品,得先有高品质的鲜叶作底子。然而,如何保证在拥有好鲜叶原料的基础上,制作出好茶?这自然和后期的加工工艺有关了。

决定普洱茶生茶品质的原因要素:工艺篇

普洱茶生茶的加工,分为毛茶初制(初制工艺)和成茶精制(精致工艺)两个环节。毛茶初制,就是将鲜叶做成晒青毛茶的过程,其工序为摊晾、杀青、揉捻、干燥几个步骤。一款成品茶的品质特征,在加工过程中制茶人用心与否,做工火候如何,开汤品饮便可揭晓。比如,我们喝生茶时说的“腥味重”“青草味重”,通常是杀青不足的表现。反之,出现“焦糊味”,叶底整体现鲜亮度低,光泽暗沉、叶片有焦斑,通常是过度杀青的表现。

在普洱茶晒青制作过程中,揉捻也是很有讲究的一道工序。揉捻力度的轻重视鲜叶的老嫩而定,一般而言,较细嫩的鲜叶在揉捻时力度不宜过大,需保证叶片的完整性,揉捻时间可加长,采取一次揉捻即可。相反,粗老的鲜叶或老嫩不均的鲜叶需加重力度揉捻,否则达不到揉捻成茶品质的要求,可进行两次揉捻。

再者,揉捻工艺不仅关系到成茶外形、冲泡滋味,而且还会影响到茶叶后期仓存的转化情况。比如,经轻度揉捻制成的茶制品,条索相对粗松、紧结度较小,成品茶耐泡度相对较高。由于干茶条索相对粗松,其成品茶的内部空间透气性较好,在后期存储中陈化速度也就相对较快。相反,揉捻的程度较重成品茶,耐泡度也相对较低,在后期存储中陈化程度较轻、陈化速度也较慢。

总体来说,揉捻程度不同的晒青毛茶制成的成品普洱茶,在相同的存储时间空间里,陈化效果大不相同。故制作一款茶,加工的每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环环相扣。

在成茶精制过程中,主要加工工序分为原料拼配、筛选、半成品拼配、蒸压、干燥、包装等。其中,“拼配”这一工序对品饮口感起关键作用,这也是评判各大茶厂软实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故笔者在此着重描写拼配这一环节。

“拼配”是计划经济时期,为了使茶叶大众化而衍生出的技术,故国营茶厂时代的常规茶以拼配茶为主。在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经济性,产品结构多样性,口感要求等诸多因素的考虑,成茶既可以是纯料也可以是拼配,有了更多的选择。在制茶过程中,各大厂商结合现在市场上消费者对普洱茶的偏好,和现拥有的制茶技术,同早先的拼配工艺相结合,不断革新茶叶的拼配技术,以此来打造出更高品质的茶。故拼配是很多大厂的秘密武器,配方从来不会告诉别人。目前流行于市场上的很多“号级茶”“印级茶”等传世经典茶,都是靠老一辈茶人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作风制作出来的,故如今勐海老茶厂的老技术员工身价百倍也在情理之中。

拼配茶最大的优势在于扬长避短,优势互补。通过纯熟的拼配技术拼配出来的茶,通常能使茶品滋味丰富,层次感明显,稳定性更高,香气更加馥郁持久。比如,某种原料耐泡度不足但香气高扬,另一款耐泡度高但香气弱,两相结合即可互补,制出来的茶,不仅香气好,还耐泡。此外,拼配还能大幅增加产品产量和消耗掉不同级数不同时期(春茶、夏茶、秋茶)的原料。

之前提到过“纯料茶”“单株茶”,当然,拼配茶和纯料茶到底哪个好?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得根据个人喜好而定。但单从拼配这一环节就可以看出,工艺对普洱茶品质优劣、口感风格起关键作用。

其后的蒸压、包装环节,可以说是成品茶的“面子工程”,把控了消费者对茶制品的第一印象。外包装设计美观、饼型周正(以饼茶为例)、厚度适中、茶条完整匀称的茶制品,自然会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