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千年古茶乡 国粹昌宁红

千年古茶乡 国粹昌宁红

2020-08-21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网讯: “古茶飘香飘绿了一方山水,古茶飘香飘在了我的家乡;古茶飘香飘出了一片芳馨,古茶飘香飘出了一片梦想……”这是一首在昌宁广为传颂的茶歌。位于边陲小县的云南保山昌宁让茶界震惊、茶客惊羡:这个人口不足35万的地方竟有超过20万株古茶树,平均每两人就拥有1棵古茶树。古茶树是指生长存活了百年以上的老茶树,分为自然繁衍的野生型古茶树和人工栽培的栽培型古茶树两种。

昌宁县坐落在滇西高原的群山中,在海拔1400米~2500米的区域内古茶树散落分布,既有野生型的大理茶树,又有栽培型的普洱茶树,还有两者自然杂交后代的过渡型茶树。据初步调查统计,在昌宁,生长着42个野生古茶树群落,有古茶树20万余株。其中,基部径围50厘米以上的古茶树有 39000余株,有118株的基部径围超过了300厘米,最大的4株超过了400厘米。这些珍稀的古茶树,有的生长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有的就散布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千百年来,这些古茶树与村民的生产生活紧紧地融合在了一起。

昌宁的古茶树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在昌宁,无论是历史还是人文,都深深刻上了茶的痕迹,茶叶成为了昌宁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悠久的历史文化及茶叶品质,为昌宁赢得了“千年茶乡”的美誉。

6月14日,“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走进昌宁,在千年茶乡寻找原始昌宁茶的秘密,在古茶树中探索昌宁茶的发展历程。

昌宁有古茶树,那昌宁茶的历史究竟从何时开始?据《昌宁茶叶志》记载:从当地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部分陶器残片,类似后来的陶制茶具。由此推测,境内的先民应该从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就有用茶、饮茶的习俗。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途经昌宁保华寺,因兵士痪疫,后得“姜糖茶”而祛,则令将士采而带之继续南下。

虽然上述只是推测和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的实证,但从史料中能看到真实的昌宁茶叶记载。翻开唐代陆羽之《茶经》和唐代《蛮书》,从“茶,南方之嘉木、茶出银生城界诸山”的记载中,就能找到今天昌宁茶的记载。唐代,昌宁县全境属永昌节度地,今发现大量野生茶的沧江流域正好处在银生、永昌两节度地之间。历史上,昌宁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昌宁县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右甸碧云寺的《碧云仙茶》曾做贡品上奉朝廷。明景泰年间《云南图经志书》记载:“孟通山(今勐统)所产细茶名湾甸茶,谷雨前采者为佳。”民国《云南行政纪实》记载,昌宁境内百年老茶树触目皆是。

昌宁县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国相告诉记者,根据国内权威专家考证,这些千年以上的古茶树,证明昌宁茶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1974年,昌宁被列为全国茶叶百强县之一。到了1986年,昌宁与铁观音原产地福建安溪、西湖龙井原产地浙江富阳、毛峰原产地安徽岳西一起被命名为全国首批优质茶叶基地县。2006年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茶叶协会副主席陈宗懋欣然为昌宁赠词:“千年茶乡昌宁”。

昌宁茶从古代碧云寺飘来,“碧云仙茶”如诗一般刻印着茶马古道上通往宫殿的足迹,茶马人载着从碧云寺出产的神秘传说,进入以茶韵书写的茶叶历史。之后,茶乡的“明前茶”“春尖”“雨水茶”“谷花茶”记载了茶历史的变幻。“尼诺”“树根地”“河尾”“云宁”“美簇王”“瑞虎”“昌润”“文笔”“青岗茗”“鑫言”“勐禾”等茶叶品牌,正以它们独特的形象诉说着茶世界的历史。如今,昌宁县内茶树资源十分丰富,如昌宁大叶茶、漭水源头种、温泉源头茶等。昌宁的尼诺绿茶是云南八大名茶之一,素有“滇绿珍品”之誉。昌宁茶的品牌还有“昌宁红”“碧云银毫”“雪兰”“漭波”“佛昌碧毫”“鹅鼻毛峰” 等。龙润茶业集团的普洱生茶全部产自昌宁。

6月14日下午,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在这里,记者看到一座用纯木料建造的老建筑。昌宁龙润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文军告诉记者,这是当年昌宁茶厂建厂时,由苏联专家帮助设计建造的一座茶库房,一直使用至今。这座库房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使用面积5000平方米,整座库房可储存1500吨茶产品。在这里储存过的精制红茶,曾长期作为国家出口创汇重点产品,远销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被酷爱红茶的苏联人誉作中国的“伏特加”。

昌宁县茶办副主任李湘说,昌宁茶好,好在生态。昌宁位于东经99度16分~100度02分,北纬24度14分~25度12分之间。在茶界,北纬24度被视作最宜茶叶生长的地带。全国首批四大优质茶叶基地县中,就有三个贯穿于北纬24度线左右,昌宁就是其中之一。李湘介绍道,昌宁全年温暖如春,境内多高山丘陵,大部分地区多雾,全年雾日有100多天。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空气湿度大,云雾期长且漫射光多,形成了昌宁县独特的适宜茶树生长和茶叶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同时,昌宁年平均气温14.5℃,年降雨量1000毫米~1600毫米,土壤中红黄壤类占80.5%,土壤属酸性,少磷,肥力中等,这些都是茶树生长的良好环境。

走在昌宁,到处都是一片片望不到尽头的茶园,一行行茶树整齐美观。李湘告诉记者,昌宁对茶叶的种植有严格的管理规范,无论是古茶树还是茶园都不准打农药。对付害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利用有害昆虫的趋黄性,在茶园里插黄色黏虫板,可有效防治蚜虫、粉虱、蓟马等多种害虫;另一种办法是安装太阳能杀虫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诱杀害虫。

昌宁最美之韵莫过于茶韵。在昌宁红茶业集团总部,一个巨大的茶杯形状的展厅最为显眼。展厅内全面展示了昌宁茶叶的历史、优势、特色,并与昌宁的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城市文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使人“到了这里,就能全面感知昌宁”。品一口昌宁红,满口留香。“美色惹得陆羽补卷,香味引来吴刚换杯”讲的就是昌宁茶之色、香、味俱全。用昌宁茶制作的红茶昌宁红香气馥郁、口感饱满甘甜、留香持久。凭借其卓越的品质,昌宁红在中国红茶中独占鳌头,堪称世界红茶极品,深受国内外茶家的青睐,其独特典雅的包装也彰显了茶文化的艺术魅力。

人生天地,领略万物之妙,茶叶其一也;饮贯乾坤,数来百品之珍,“昌宁”唯独焉。不羡珍珠如土,不慕白玉为堂,堪君子所爱,唯昌宁红耳!

寻踪故事:

“小罐茶”的故事

昌宁人喝茶的传统与千年古茶树相生相伴,其独特的品茶方式伴随着每一代人的生活,延续至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许多昌宁老辈人都爱喝“小罐茶”。据介绍,独具风情的“小罐茶”是昌宁重要的民间茶俗、茶艺文化。

6月15日上午,“宋韵中国 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茶叶路特别报道组一行来到昌宁漭水镇王文荣老人家中,坐在火塘边一边品尝他的“小罐茶”,一边听他讲述“小罐茶”的故事。今年71岁的王文荣是一名退休老师,但在老家还有古茶树,每年他都会亲自采茶、制茶。他告诉记者,在昌宁的山区,老人每天清早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火塘边烤茶喝。说话间,王文荣取出一小撮自家土法晒制的干茶,放入一只土陶茶罐中,在火塘上烘烤,并不时把茶罐取出来摇抖几下。几分钟后,茶罐中的茶叶变得有些焦黄,王文荣提起大炊壶,把刚烧开的滚水注入茶罐内。

王文荣告诉记者,用这种方法烹制出来的茶水,浓香四溢、茶味浓烈、浓度极高。王文荣将第一泡“小罐茶”分递给特别报道组的记者们品尝。据了解,第一泡“小罐茶”只有家里的尊长和尊贵的客人才能享受。

王文荣说,在昌宁的传统中,青年男子由媒人带着到心仪的女子家中提亲,必须先为女方父亲烤一罐“小罐茶”。如果烤茶不合格,这门亲事就很难说成。“烤茶烤的是耐心,要是一个男人连耐心都没有,谁能放心把姑娘嫁给他。”王文荣说。

事实上,昌宁“小罐茶”本就有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很久以前,天上一位美丽的仙女下凡到昌宁,与当地一个农村阿哥喜结连理,过着男耕女织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仙女下凡的事被王母娘娘发现了,并派天兵天将把仙女抓回了天庭。仙女走后,阿哥日思夜想,相思成疾。一天夜里,仙女托梦给阿哥,告诉阿哥如果想她了,就去山上采一种叫“茶”的树叶,回家后炒、揉,并晒成干叶,在土陶小罐里烤后添加滚水,便能在腾起的雾气里看到她的影子,在散发的香气里闻到她的香味。阿哥依言而做,身体渐渐好了起来,便把山上的茶树保护了起来。后来这个故事一传十十传百,这种饮茶方式也保留了下来。

王文荣介绍,当地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是无“小罐茶”不欢。每早起来烤“小罐茶”,喝够了,下地干活才有劲,整天都不口渴。在当地相对潮湿的环境下,喝“小罐茶”还能除湿抗病,是很好的保健饮品。

记者手记:

茶乡人对茶的热爱、对客的热情

在两天的采访中,记者深深感受到茶乡人对茶的热爱、对客的热情。无论是在茶厂、酒店,还是在普通居民家中,记者首先品尝的就是昌宁茶。

一杯好茶,不仅是昌宁人每日必饮之物,更是大自然对昌宁的眷顾。若是有人问我昌宁茶好在哪里,我只能说,此茶之美妙早已超过“好喝”的境界。用一壶普通的开水冲泡,竟将昌宁红茶的黄亮汤色与浓郁香气演绎得如此透彻。一口呷下,茶水如丝般顺滑入肚,顷刻间,唇舌之间浓郁的香气与甜美弥漫开来,令人如入仙境。在王文荣老人家中,“小罐茶”让我们品出了茶乡人对茶的热爱、对客的热情,更感受到昌宁茶叶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以茶相邀天下客,以茶相敬,相敬四海宾……”这是昌宁另一首人人熟知的茶歌。正如歌中所唱,有着“千年茶乡”之称的云南昌宁,正以茶之名,邀请天下所有爱茶者到这里,与千年古茶树结缘。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