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叶知识>茶叶小识:茶之道 闲话茶叶的安神功效

茶叶小识:茶之道 闲话茶叶的安神功效

2023-10-1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喝茶有益健康,几成常识,特别是中国人,不仅能把茶这样一片树叶,发明成为饮料,用来消食解渴、补充营养,还能在种茶、制茶、品茶中阐扬出我们的文化和艺术之美,而那些更进一步的妙人们,还能在一碗茶汤中,表述出我国最为深邃的哲学和宗教。

中国古人的学问,并不如今日这般,有如此精细的分科别类,中国的古人,也没有如今人这般,有这么强烈的行业和专业意识。因此,古人记载饮茶之有益健康,首先并不是刻意为之,要把茶叶研究透了来为我所用,也并不是为了要成为茶叶的专家或茶文化的学者,以此可立身社会。要明了中国古人之所以推崇喝茶养生,还要从对于“学问”的认识开始说起。

古人的学问,其构成的核心有两个方面,一个是“谦卑”,一个是“利人”。首先是面对他人和自然,认识到一己生命之孤独和有限,从而引发思考和探索,以求超越和明了,这便是谦卑的意涵,是学问之所以发生的缘起和立意,而后,才有学问之所以成其为学问的因由和种种成果。

古人因为谦卑而求学求真,因为求学求真,从而渐渐有其所得,有其所得以后便自然而然地思及并对比于他人,从而明显看见了他人的一些糊涂和不是,因而产生恻隐之心,便会有各种“利人”的自然行为,要去劝世醒人,或者著书立说。因此,中国古人的学问,只是源于“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之“义”的情怀,而绝非是因为弱肉强食的所谓丛林法则的“利”的驱动。物质和名声的那些利益,都是在真诚地奉献以后的水到渠成和瓜熟蒂落之事,他们要么并不在意,要么是在意得极其有限。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史学、文学,其本来面目都莫不如此,是人类社会真诚自然的一个行为和结果,而绝非是基于利益的追求,轻佻肤庸地先在心中谋划出一个某种学问的“蓝图”,然后步步去实现它。后者的所谓“学问”,其实一开始,就与真正的学问背“道”而驰。

之所以要讲讲以上的这些题外话,是因为若是不先明了这些背景,我们就总会落入用现代人的眼光和立场去解读古人的窠臼,从而导致误解和轻慢。比如古人讲“茶为万病之药”,讲“茶能轻身换骨”,等等,一系列讲到饮茶有益养生和健康的话语,其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一来并不是文字本身所看起来的那么简单,二来也并不是从我们现代人的立场所可以武断地加以测度和评判。

茶对于养生和治病的功效,综合古人的记载,一共可归纳出二十四条,称为茶的“二十四功效”,比如有“少睡”、“消食”、“下气”、“利水”、“安神”等,而其中,最为明显的,或者说其实最为医家所推崇的,应该是“安神”这一项。

为什么这么说呢?中医的理论基础是来源于“精气神”的哲思,而这三者中,最根本的便是人体之“神”。一个人能做到精神内守而不散乱游离,就自然能够暗合妙道,顺与自然,从而精气充盈,在人间“度百岁乃去”。《上古天真论》中有一段很精妙的话把这个讲得很清楚:“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最后的一句“德全不危”可视为这段细论“精气神”之道的高度总结。我们眼下的社会,一提“道德”二字,就敬而远之,总觉得其严肃、无趣,甚至于虚伪。然而道德,是我国文明的核心,所有的学问都以此为归宗。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一个人学习德行的目的,并不在于标榜自己,而只是在于明了和知道一己之心,不被外境和内心的胡思乱想所抓住,其实是很自在的一个环节,而其目的,则在于能够渐渐入于道途,最终达到生命质量的升华。这就是“德全不危”的意涵。而生命质量的提升,核心在于精神的内守,所谓“守静笃、致虚极”,从而使得人体真气从入,精力充沛。

因此,中国人“道德”的概念本身,从来就没有人我对立的二元色彩。而中医,和我国的哲学相辅相成,以其一整套的技艺和药理,帮助人体回归其“神”,进而使得“精气”能有其所遵循和生发。孙思邈说一个人神若散乱,便“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说得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饮茶可以“安神”,是怎么个安神法呢,不是说从外界有一个东西进来,自然而然就对我们的精神“动手术”,使其安定起来,而是茶叶首先有这个物理功能,这是茶叶作为“药效”的一面,但更重要的是,这个物理功能还应该和人的心理功能相互契合,如此才能事半功倍,让茶呈现出其“茶德”来,而这才是中医认为茶可以“安神”的最根本缘由。

研究中国的茶,首先要真诚地追求中国的“道”,如此才能融会贯通,品得其个中滋味,包括茶与健康的关联种种。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