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儒学与中国茶道发展的“千年情愫”

儒学与中国茶道发展的“千年情愫”

2019-03-21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自古以来,历代儒士都是中国茶道最主要的创新者、推动者和传播者。

 

  他们用中庸思想,以一个“和”字沟通联系了儒、释、道三教,使得精深难解的佛理禅机,玄妙难懂的道家真言,以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思想在茶道中得到融合,并在茶艺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本期陈升学堂,就为大家讲述儒学与中国茶道发展的“千年情愫”。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以“清”为美,儒学充实了中国茶道的美学理论

 

  儒士们在人格上追求清高,这就使他们在茶事活动中追求以“清”为美的表现形式。

 

  茶生长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本是“致清导和”之珍木灵芽。要品味出茶之“清、香、甘、活”,中国古代儒士茶人有很多讲究。

 

  明代著名茶人朱权所著《茶谱》提出:“凡鸾俦鹤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镜,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时俗。”只有这样的境界,拥有超然脱逸的情怀、清静的心境,才能去感悟大自然的玄机妙理。

 

  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朱熹,曾以茶喻理说:“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

 

  另外,儒士们还以书画助茶,添茶道之清新;以茶辅雅事,添茶人之清兴;以茶讽世,显儒士才子之清傲;以茶会友,表平淡脱俗之清谊。在历代儒士的发扬光大下,“清”成了中国茶道美学所追求的一个崇高意境。

 

  “茶通六艺”,儒学丰富了中国茶道的表现形式

 

  中国文士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在儒士的眼中“茶通六艺”,茶可以醒诗魂,解酒困,添画韵,增书香。

 

  茶可以使琴声的意境更幽逸,如陆游的“玩易焚香消永日,听琴煮茗送残春。”再如孟郊的“夜思琴语切,昼情茶味新。”

 

  茶可提神益思,使棋者思路无穷。如李德裕“茶炉依绿笋,棋局就红桃”,陈陶“幽香入茶灶,静翠直棋局”,陆游“堂空响棋子,盏小聚茶香”。

  茶与诗结缘较早,唐代以前茶诗不多,到了唐代随着茶事兴盛、茶道流行,饮茶吟诗就成了诗歌的一种创作形式。

 

  正是这样“茶通六艺”,使六艺助茶,形成了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的茶道表现形式。

 

  儒学倡导“仁者寿”,升华了中国茶道养生的思想内涵

 

  儒家以孔子为宗师,提倡“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被列为中国古代“九流十家”之首。

 

  历代儒者都特别强调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意义,如“仁者寿”、“大德必得其寿”、“义以养其心”等。他们将养生与积极的入世精神结合起来,倡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些理论都升华了中国茶道养生的思想内涵。

  身为儒家经典之一的《春秋繁露》,其中的一些养生名言也都丰富了茶道养生理论。如“循天之道”、“中和养生”以及“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等。

 

  中国茶道“以茶养身,以道养心”的理论框架,就是源于《春秋繁露》。

 

  结语

 

  儒学,即儒家思想,由春秋末期大思想家孔子创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影响极其深刻。大到治国安邦,小到待人接物,无不深深反映出儒学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中国茶道形成于儒学之后,深受儒学熏陶,其二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思想,与中国茶道中人们所提倡的“修身养性”有诸多相似之处。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它也是人们不可或缺的修身养性之琼浆玉露。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