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中国茶文化>长日清谈,茶事旖旎

长日清谈,茶事旖旎

2019-03-21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我喜欢喝茶,觉得比饮料好,苦涩中有清香且能提神。由喝茶而想了解茶,于是去翻阅了一下《茶经》,知道茶有“轻汗发而肌骨清”、“有力悦志”等好处,能“与醍醐甘露相抗衡也。”然而我却不是那种会品茶的雅士,仅仅一直喜欢喝茶而已,或可说是那种喝“自然主义的茶(冈仓觉三语)”的人吧。东坡居士有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那爱好喝茶,岂不是贪恋美色乎,难怪世人好喝茶也。人心之不古,久矣。茶在中国的历史颇为悠久,据说公元500年左右饮茶的习俗开始在华夏大地广为传播,那是南北朝时代。到了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对饮茶进行了最初的文化阐释: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茶经》成为对茶的书写的经典之作。后来陆羽这本书传到日本,日人林左马卫藏著有《茶经解说》一书。茶在日本变得神圣起来,饮茶成为“茶道”。

 

  茶道的提倡者,16世纪的日本艺术鉴赏大师千利休主张茶道的宗旨是培养和陶冶人的“和、敬、清、寂”之情。这的确不失为一种高尚情操。其实中国也有自己的茶道。譬如福建的“功夫茶”。据《潮嘉风月记》载,功夫茶要“细炭新沸连壶带碗泼浇。斟而细呷之”。其茶具小巧精致,伺候喝茶的亦是丫鬟书童,甚至还规定火与茶具相距七步为度,这样沸水从火上拎下至沏茶时的温度才合标准。其“道”有很大的表演色彩。喝“功夫茶”你得有“功夫”,有那份闲情逸致才行。

 

  知堂老人在散文作品《泽泻集》中对日本的“茶道”做了精辟的解释。其云:“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此种风尚或与中土的僧人饮茶有点仿佛,譬如《五灯会元》卷九如宝禅师条下载:“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茶不仅仅是东方人的爱好,西方人对茶也非常有研究。譬如英国著名作家,《动物庄园》及《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平生就最喜爱喝茶,他还为调制出一杯风味绝佳的茶进行了长期的探索。1946年,奥威尔在伦敦的《旗帜晚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一杯好茶》的文章,在其中描述了泡制一杯完美的茶所需的十一个步骤。奥威尔还认为,喝茶就要喝不加糖的浓茶,因为加糖会破坏茶的风味。其实水的出处也很关键,故《茶经》有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不过这样的讲究就非西人所能领会了。

 

  古代的中国士兵有“醉卧沙场君莫笑”之说,而近代的英国士兵则是“不先喝下午茶不出征”,可见英国人是无茶不欢也。英国大作家王尔德的《不可儿戏》一剧,是以喝茶开始的,里面的《茶话》很多,可说尽得英国茶道文化的本色。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名仅仅是第七位。而英国本国不产茶,其开门七件事,竟是茶茶茶茶茶茶茶。学者钱穆曾云:“中国人饮茶,另有一番情味,在安闲无事中,心气平和,或一人独品,或宾朋聚赏,或幽思,或畅谈,不能限以时刻,或羼以他事。否则茶既淡而无味,饮之亦仅解渴,无可欣赏。”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