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中国茶道的苦韵之美

中国茶道的苦韵之美

2019-03-22 访问量: 33 茶礼仪网

  中国人是最早发现茶和发明茶,并且也是最早识得茶性的。他们深知茶性的最著特征,乃是其苦味也,故尔即以“苦荼”名之。苦荼者,即茶之初名也,乳名也。此外,它还有一个意味深长的别称,叫作“苦口师”—————这许是斯文者们奉赠给它的雅号罢。

  无怪乎我国许多古籍中,对于苦荼之称则皆记载得明白无误—————

  《尔雅·释木》篇云:“,苦荼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荼,苦荼也。从,余声。”

  东汉华陀《食论》云:“苦荼久食,益意思。”

  东晋郭璞《尔雅注》云:“(荼)今呼早采者为茶,晚采者为茗,一曰舛,蜀人谓之苦荼。”

  《尔雅》成书于西汉初年。而在这之前,西周则有《史籀篇》,秦朝则有《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都是研究汉字和汉语词汇的专著。其中,自然亦不乏关于苦荼的训释。且看世界上惟有作为茶树宗主国的中国,才会在距今三千年前后的先秦时代,其诸类古籍中皆不失载有关于古茶字的训释文字闻世。

  苦荼,这在今世之人看来,它只不过是一个极其寻常的称谓。然而,这个极其寻常的称谓,却历过一条极不寻常的历史演绎之漫长流程呢。———

  早在悠悠万载迤远的邃古时代,那些生活在茶树原产地一带的原始先民们,在他们尚未完全学会用火之前,其所采集来的茶树鲜叶,则一概是生嚼了吃的,正如其所渔猎之物,一概被用来生嚼了吃一样,那就叫作“茹毛饮血”嘛。而生嚼之茶,自然苦味尤酽。此种酽酽的苦味刺激给予人们的味觉感知自然也就尤为强烈。由此,茶味之苦非但留给人们以深刻的记忆,而且历久之后,则更养成人们嗜啜苦味之茶的特殊癖爱———这想必就是苦荼称谓得以发生的历史之由来罢。

  B

  最其可贵的是,酽酽的苦味之茶自有其独特的审美韵味并审美魅力在焉。———

  须知,天下那些纯粹的苦味之草和苦味之木,无计其数。然而此类苦味植物,却皆不堪与苦味之茶相媲美。只缘茶所含有的苦味,并非纯粹的酽苦之味,因而它历来深受茶人们所珍爱,所赏鉴,所讴歌。首先,茶的清苦之味是跟清馥之味两相伴随,两相依存的,彼此始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般地浑融在一起的。同时,茶的清苦之味跟清甘之味也是两相伴随,两相依存的,彼此始终亦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般地浑融在一起的。如此一来,则茶的酽苦之味,因受到清馥之味并清甘之味所起的某种调节作用和抑制作用的影响,随之即由酽苦而化为淡苦,化为小苦;故尔啜饮起来,只给人们口感上以微弱的刺激,即清苦得达于恰到好处。具体地说,这种清苦之茶,“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特殊优异之点:

  ———茶味之苦,苦得宜人;

  ———茶味之苦,苦足养生;

  ———茶味之苦,苦中含香;

  ———茶味之苦,苦而后甘;

  ———茶味之苦,苦堪品啜。

  概而言之,茶之苦味,乃至味也!它非但具有独特的养生价值并保健价值,而且更还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因之而堪以超乎天下苦味之草并苦味之木所含有的一切苦味之上,可谓清绝,妙绝,奇绝,美绝矣!”(引自拙作:《苦茶万岁》)

  C

  说到这里,我则不由联想起了苦聪人的原始茶俗之遗风———

  坐落在我国云南境内澜沧江畔的哀牢山,本是一座亘古大茶山。它周围拥有星罗棋布的原始大茶树群落,形成一方弥漫着神秘氛围的茶树王国之胜境。而被这里大茶山养大的土著族群即苦聪人,他们世世代代就繁衍生息在这方茶树王国境内,庇荫他们的则是万古长青的野生大茶树森林。他们在这里棲居,奔突,采集,觅食,尤嗜采吃茶树的鲜叶和嫩芽,用来作为他们原始食物链上的一种食饮兼用的天然美味。

  不过,此种天然美味,却完全不同于现代人们所择用的熟食之茶和热饮之茶这类吃法,而是全然生嚼了吃的,以此用来解饥,解渴,解暑,解乏。推论起来,这类生嚼之茶,就那些土生土长在茶树王国境内的原始先民来说,恐怕早在人猿相别前后就开始这般吃法了罢。如此说来,此种生嚼之茶的历史,比之后来文明时代所采用的熟食之茶和热饮之茶的历史,不知要漫长几许万年呢!

  当然喽,若干万年以前的原始茶风之生态现场,自然无法留下任何纪实图像和纪实文字。然而,最其幸运的是,苦聪人却把生嚼苦茶这种纯粹得不能再纯粹的原始茶俗之遗风传袭下来,迄今依然风靡于村村寨寨而未已。这在别国的人们看来,简直比神话还要神话,比传奇还要传奇呐。

  这里,我且把苦聪人作者描述他们酷嗜苦茶的原始茶风之景况,引录片断,奉请读者诸君共赏之———

  (其生嚼之茶的吃法是:)选择肥嫩的二叶一芽茶梢几枝,采摘下来洗净,放进嘴里慢慢地咀嚼,可以体味到野生鲜茶叶所特有的全味。当你把那些难以咽下的余渣吐出后,即刻饮上一口山涧清泉水徐徐咽下,那种无法名状的舒服感,真能使人留连忘返,大有终身难忘之感。虽然采摘有些严格的要求,但是,由于携带方便,不管是上山狩猎,还是下地干活,都能装进自己的筒帕带着走。还有,山上地旁田边都有山涧清泉水,许是随时都可以用来品味那人间少有的舒服之感的缘故罢,如今这种用茶方式在苦聪人族群中依然沿用。

  ———引自苦聪人作者吴小生、罗盛富撰写的《苦聪人茶文化探源》一文,原载《民族茶文化》杂志总第2期

  我不知道苦聪人这个族群的由来。依我揣测,大概恰恰就跟他们酷嗜苦茶的这种原始茶风密切相关罢。神医华佗不是有过“苦荼多食,益意思”之说么?这就证明着:苦韵之茶确乎有着助人神思,启人灵智之良效呢;而且再从其审美意义上来说,则亦功莫大焉。

  D

  我国古今茶人,对于苦韵之茶的赞美、讴歌,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灿若繁花。———

  或则赞曰:淡苦之茶出淡香,酽苦之茶出酽香,无苦之茶则无香。

  或则赞曰:茶品由来苦胜甜,个中滋味两般兼。

  或则赞曰:啜苦咽甘知灵味。

  或则赞曰:苦而后甘味最长。

  正是由于苦韵之茶独具其特有的感染力和诱惑力之故罢,故此当今茶人之中,竟有一些年轻的茶侣酷嗜啜饮苦丁茶,而被视为今日茶坛上的“苦丁一族”的。他们专以品赏苦丁茶的苦韵之美,作为他们茶道文化生活的一种时尚,一种审美快感并审美享受。譬如苏州茶界有一位嗜啜苦丁茶的顾君,这样写道:

  若说品茗,我选苦丁茶。碧螺春和龙井被人渲染了贵族之气,在身价百倍的同时,失去了茶应有的灵气。而苦丁茶,那种先苦后甜,苦尽甘来的味道,与人生的哲理是那么像!

  云云

  E

  至于我国古代茶坛的文士们对于苦韵之茶的讴歌,则亦不乏其人。这当中,我觉得读来尤为感人的,则当推李贽的《茶夹铭》———

  李贽其人(1527—1602),乃是明代文坛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其在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方面亦素养不凡。即如《茶夹铭》,则能以其新颖独特的审美感悟而讴歌茶性的清苦之美,从而直抒胸臆,词情悱恻地表达了茶的自然之性与作者的自我之性的契合之道。他在走笔撰书此铭时,面对清苦之茶,就劈头赞叹说:“我没有称得上知音的老友,朝夕相处的就只有你啊!至于说到世间的清苦嘛,试想,更有哪一个比得上你!”竟俨如此刻在跟一位知音老友深宵茗叙,娓娓款话。尤其在写到末尾之时,更是激情难抑,不禁擎起一盏酽酽的茶汤,直面苦韵之茶而深情喟叹道:“你啊,其实并不姓汤,而我也并不姓李;只因你我全然结缘于志同道合,彼此性味才总是一样,这就是:清苦到底!”

  原文不长,不妨附此以飨读者诸君,其铭曰:

  我无老朋,朝夕惟汝。

  世间清苦,谁能及子。

  逐日子饭,不辨几盅。

  每夕子酌,不问几许。

  夙兴夜寐,我愿与子终始。

  子不姓汤,我不姓李。

  总之一味,清苦到底!

  ———录自李贽:《茶夹铭》

  哦哦!如斯赏鉴并讴歌苦韵之茶者,古今茶坛尚未发现有第二个人!

  美矣者,酽酽的苦韵之茶!

  2006年11月17—19日

  记于金陵古都城下三味茶寮(凯亚)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