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慢话普洱茶:茶区考察散记,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慢话普洱茶:茶区考察散记,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2019-03-26 访问量: 37 茶礼仪网

慢话普洱茶:茶区考察散记,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考察栽培型古茶树,是普洱茶产区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栽培型茶树主要特征是:以灌木或小乔木型居多,树姿多开张或半开张,嫩枝多见有毛;叶长6~15cm,叶革质或膜质,叶面平或隆起,叶缘有细锐,越冬芽鳞片2~3个。

我们先后到了勐海县的南糯山、贺开曼迈村和布朗山班章古茶园,到了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前些年,茶叶发展规划上犯了一个错误,片面强调高产,强调低产茶园改造,大片古生茶园消失了。国家茶叶质量检测中心骆少君主任对我说,万亩成片集中的良种茶园不是好事。生态环境没有了,病虫害发生频繁,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由于欧盟提高了茶叶农残限制标准,我几次到欧洲拜访德国茶叶协会和汉堡附近的0TG茶叶公司。0TG主管考夫曼先生在交谈中说,中国的“六六六”农药化学结构特顽固,施到土壤里二十多年不分解。长出的草有农残,兔子吃草农残转移到兔肉里,人吃了兔肉农残转移到人体。现在已有科学证据,这些农残是致癌物质。几年来,我们只好避开农残高危地区组织茶叶加工生产。茶叶是健康饮料,不是垃圾食品,如有农残可就健康不起来了。

慢话普洱茶:茶区考察散记,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南糯山的居民主要是哈尼族。唐代南诏时期,聚集在红河中游两岸的部分哈尼族逐渐向南迁移,经元江、墨江、江城进入西双版纳。但哈尼族并不是南糯山最早的居民。哈尼族一千多年前到达南糯山时,山上已有蒲蛮人抛荒的茶园。蒲蛮人即今布朗族,是古我培型古树代濮人的后裔。濮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民族,被称为“古代茶农”。1951年12月,云南省茶叶研究所当时称省农林厅佛海茶叶试验场)在南糯山发现株高550厘米、基部干颈达138厘米的古茶树,被尊称为“茶树王”。1954年,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考察了“茶树王”。1957年,国内茶叶界的专家、教授和学者对“茶树王”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论证,确定“茶树王”属于栽培型古茶树,是中华民族驯化茶树的活化石。南糯山大茶树主要特征是叶长椭圆形,叶长响山我培型古茶树11厘米,宽4厘米左右,叶着生状态上斜,叶尖渐尖:叶色浓绿,叶肉厚而软,叶缘平,锯齿密而浅,主脉明显。芽头粗壮,淡绿色,茸毛多,育芽能力强。80年代以来,参观游人、车辆不断增多,“茶树王”周围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树体也受到许多损伤,1995年,南糯山栽培型古茶树王不幸“仙逝”2002年5月8日,省茶叶研究所所长张俊及勐海县茶办主任曾云荣等人在南糯山偏远的山坡密林中新发现一棵较为古老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张所长和曾主任引领我们在古茶园中徒步行走几个小时。这一带有一万多亩的栽培型古茶林。南糯山年雾日为126天,年降雨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80%以上,海拔1400米左右,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具有大叶种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真是一方水土一方物。勐海现存古茶园五万多亩,主要集中在交通不便的山区和半山区。新发现的古茶树在半坡寨的一个山沟里。树高530厘米,树幅935×750厘米,主干基部直径76.4厘米,胸径40厘米,第一分枝距离地面60厘米,主干分6枝,树姿开张,树幅宽大,为大叶柳芽茶种。那天哈尼族正好在过他们的“洪喜节”,也就是春茶开采节。我看到两岁左右的小哈尼已经抱着竹杯在喝茶了。当晚我们的营地扎在离大茶树50多米远的山脊上。茶林里常见几个人才能合围的参天大树。这些树,年龄肯定比茶林老。我们都感到很奇怪,先人在开山种茶时,怎么没有毁林?难道他们当时已经注意到茶树与其它植物的生态关系。夜里又明又大的月亮静静地爬上茶叶树梢。一天又天,一年又一年,几百个春秋几十代人,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林在云南高原上默默地生长繁衍贡献,丰富着人类的生命状态。

慢话普洱茶:茶区考察散记,古茶树考察的重要内容之一(二)

古茶园的自我生态平衡能力令我们惊叹不已。这里是茶中有林,林中有茶。古茶树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寄生植物,连罕见的兰花都开到茶树上。景迈古茶园的一棵茶树生虫了,成千上万的红蜘蛛蜂拥而上,撕咬那些虫子。马嘉小姐急忙叫来郭明辉同学。我们的摄影师不负众望,飞快地摄下那惊心动魄的场面。

古茶园里难得找到一块像样的平地,我们只好用树叶铺地扎帐篷。哈尼族每家都在木屋前修一个水泥平台,用来摊晾茶叶。生产普洱茶的原料晒青毛茶,用阳光干燥,水分般还会保持在12%以上。晒青毛茶含有高水分,在交易、储藏和运输途中仍在继续自然发酵。红茶绿茶讲的是新茶好,称茶中古玩的普洱茶讲的是特殊加工,岁月积累,陈化够。强调的方向完全不同。台湾有人出了一本画册,说他的普洱茶经冷库长期保存。前些天我同香港港九茶叶商会副会长、汇源茶行经理谭松发先生看后相视而笑。谭松发先生幽默地说,让他卖他的冰冻普洱茶去吧。陈年普洱不是在现代冰库里,而是在漫长岁月的青石路面上磨蚀出来的。那些年,我们几乎把昆明所有的防空洞租下来存放普洱茶,后又多次改造宜良茶厂普洱茶发酵车间,组织和科研人员进行普洱茶陈化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和防治螨虫试验。这些活动,为普洱茶的成功制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常有人问我,云南前些年为什么没有见过这种普洱茶。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普洱茶是晒青毛茶后发酵的产物。后发酵有两个途径,一是自然陈化,成型时俗称生茶生饼(或青茶青饼),自然陈熟后,称为“原旧普洱茶”或“生普”。二是人为加湿加温渥堆,成型时俗称熟茶熟饼。如前所述,我省是1974年才开始在昆明茶厂试验人工发酵普洱茶。这以前只是生产烘青茶、晒青茶及紧压茶运销四方。普洱茶是长途运输交易和长期存储过程中自然发酵形成的商品,因而形成云南人在产区喝的是上段——晒青毛茶和由晒青毛茶加工的滇青茶,广东、港澳和东南亚茶客在销区喝的是下段——普洱茶的消费格局。正是这种格局懵了许多消费者。香港每年消费四千多吨普洱茶,日销量都在十吨以上。在香港上茶楼酒家,如不事先声明要香片、龙井、铁观音或红茶,提供的肯定是壶消滞去积的普洱茶。60年代,为援越抗美,香港德信行鼓励茶商向越南采购普洱茶原料。文革期间,大陆供应断档,云南腾冲人周琮等一些香港茶商到泰国人工发酵普洱茶应市。80年代中,我还专门邀请周琮先生到昆明和勐海茶厂交流普洱茶制作工艺。有人拿了块说是60年代思茅生产的熟饼请我鉴定,我没开汤品尝先告诉他是吹牛的。什么都可以作假,但岁月假不了,沧桑岁月流淌在普洱茶上的陈香和滋味假不了。

本文节选自《漫话普洱茶》,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