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文化>茶道文化>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2019-03-26 访问量: 30 茶礼仪网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最近在研究佛教理论,发现了一个可以类比到茶的问题。佛教的学问里,有个很重要步骤,叫“判教”。

佛教门槛特别低。你会念南无阿弥陀佛,可算是信佛;你的智慧如龙树菩萨一般大,也是信佛。但是面对不同环境不同思想的人,他们产生的问题是截然不同的。所以佛教才有那么多的经典,有那么多的教法,去分别对治不同的问题;如果不理解“判教”这个步骤,佛教理论就会让人一头雾水。不同经书中,会发现很多东西自相矛盾。

我简单说一下佛学的判教。这得从佛教的诞生说起。古代印度有个很特别的文化,它普遍信奉的是三世生命说,就是人会不断转世。同时古代印度人又有普遍的厌世情结,怎么样能死了之后不转世,跳脱轮回,解脱,成了智者思考的问题。

这里就有两个概念产生,“出离心”和“菩提心”。想自己解脱的,就叫有“出离心”;想让众生都解脱的,就叫有“菩提心”。发“菩提心”的典型理解就是地藏王菩萨的“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兼具“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就可以修大乘佛教;有“出离心”,尚未有“菩提心”的,可以修小乘佛教;没有“菩提心”,没有“出离心”,觉得活得挺好,希望求下辈子再投个好胎的,也可以信佛教,修个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不同的结构当中,所构建起来的知识体系差别很大。判教,就是把不同的众生分个类,判出不同的根性。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对治问题:你的问题在什么层面上产生?那就需要相应的对治方法。

学茶也一样。茶,门槛太低,你只要会说一句,“茶无绝品,适口为珍”,你就可以算是茶圈中人了。但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满足于这一句话。

根据对茶的不同需求,我们也构建出了不同的体系路径。我将之姑且分为三个大类。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第一类,理论构建在感性认知上,也能构建出一些体系,这就是江湖派。江湖派的主要问题是由于个体差异较大,要寻求普遍认知比较困难。

江湖派可以有无数种类别。比较有特色的是两类,一类只是为了寻求一个心安、感觉好了什么都好,“茶无绝品,适口为珍”,这是“感觉派”;另一类是有大量的经验,但理论构建全凭归纳法,特点是喜欢说数字,喝过1万种茶,炒过1万锅茶,采过1万棵茶......这算是”经验派“。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第二类,理论构建在理性认知上,研究的对象是茶怎么治病养生。研究的主体,是茶多酚。这个层面构建了今天的茶叶科学学科,我们在大学里头学茶学,主要学的就是这个,所以叫学院派。这里再强调一下,学院派认为,茶学研究的核心是茶多酚。我记得上学时,老师上课还说过,要是没有茶多酚,我们这个学科就可以取消了。

第三类,理论构建也在理性认知上,它的研究方向是茶为什么好喝,试图构建的是一个理性的审美体系。我姑且称为先验派。

每一个派,每一条线,都会产生这一条线上独特的问题。当你产生了问题,比如:这树龄是不是500年的?这就属于一个典型的江湖派问题。要对治,要解决,就需要相应体系的知识。

有时候学茶会产生一种疑惑,就是用第二条线的思路,去考虑第一条线上的问题。这当然疑惑,你要解答你那个问题,你就只能在你那条线上去对治。

学茶不懂这一点,十分努力,九分无用

这几条线路,没有次第关系。不是说由低向高地顺着学习过来。而是喜欢哪个,适合哪个,就学哪个。我喜欢刨根问底,喝个究竟,喝个明白,我就往理性方面走。重在养生,我就研究学院派;重在享受,我就研究先验派。我要是觉得理性构建太累,喝茶才不要那么累,也很好呀,我就当个感觉派。

都是喝茶,总是好的,先“判教”,再讲茶。理解这一点之后,你才会发现什么是真正值得讨论的问题。(本文来源:茶业复兴,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