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泡法>【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2019-03-28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导读:之前我以南茗佳人精选的《陈香砖》熟茶为例介绍过砖茶的冲泡方法(添加微信:dyshuocha可查看),这期以大益2007年《红妆》熟茶为例,再介绍普洱饼茶的冲泡方法。

陈年熟茶更适合用紫砂壶冲泡,以紫砂壶冲泡为例。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1.100ml小壶冲泡,投茶5克;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2.洗茶前沸水淋壶一次,以提升紫砂壶温度,达到醒壶醒茶的功效;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3.洗茶时避免高温,沸水先倒入公杯,再倒入紫砂壶,即入即出,洗茶2次;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4.冲泡时,注水采用沸水低冲的方式;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5.前三泡(不包括洗茶2次)即入即出,无需闷泡,第四泡开始,逐次增加5——10秒闷泡时间,第九泡时可增加至一分钟;

【图解】2007年大益《红妆》普洱茶熟茶冲泡方法

6.紫砂壶冲泡过程中,可以适当沸水淋壶激发茶的内质溢出,同时提升香气。

如果你还有不懂的,可加我个人微信:dydy800(长按复制)交流学习。

(作者董玥系南茗佳人创始人、高级茶艺师、搜狐美食频道认证专家)

有用+10
分享

普洱趣谈:从三面俱谈云南普洱茶的知识

中国到明朝时论茶的专着,成书就有55部之多,加上迄今衡量茶质高低仍未有统一的科学标准,只靠经验、口感等评价茶质的细腻区别,真是谈何容易!普洱里有春水秋香、夏苦秋淡之说,大季的春茶就要比秋茶、夏茶售价高 30% 左右。另外,投资普洱茶不能性急,好的青饼,通常要存放十年,而好的熟饼,一般也要六七年。

普洱趣谈:从三面俱谈云南普洱茶的知识

1 、熟茶是哪一年发明生产技术的? 答:熟茶的工艺发明开始于1973 年的勐海茶厂,可以说一点73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均是生茶, 73 年后才有熟茶的产生,73年是个分水岭。

2 、熟茶是怎样做的? 答“熟茶是通过“渥堆”的工艺:即是将晒青茶叶堆放在仓库中淋上一定量的水产生热量加速起陈化转变工程,使的茶叶的烈性的到快速转变,软化口感,能马上进行饮用的工艺。

3 、为何生茶才有较好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 答:因为熟茶已经是人工控制转变了的茶,其口感变化不大,所以收藏价值就不大啦,随着时间的长久价格虽然会有点攀生但毕竟无法和老生茶比拟,因为好的生茶通过在优质的储藏环境下(干仓收藏,空气湿度合适等)所产生的茶气和茶质的变化很大(所以才会有所谓的樟香、兰香、荷香等最高境界的香气及化口生津顺喉的好的口感)

一、普洱茶第一谈

一般提到的普洱茶,指的是云南思茅、普洱、西双版纳、临沧等地所产的大叶种茶,经过加工进行后发酵的茶。以年代又区分为古茶、老茶、新茶等。古茶并非全部为古代遗留,而是泛指以百年野生乔木型古茶树为原料所制作,老茶则是以树龄三十年以上的乔木型茶树为主,新茶则大半采自人工种植的灌木型茶园。云南有丰富的茶树品种资源和茶树优良品种, 据史志记载 , 云南从原茶 ( 俗称野生茶 ) 转移为家种已有 2100 多年的历史。迄今仍生长在云南勐海南糯山800余年的栽培型古茶树 , 勐海巴达 1700 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和临沧邦崴 1000 余年的野生型与栽培型之间的过渡型古茶树,被誉为”世界三大古茶树王”。它们是茶树原产云南的活化石。

二、普洱茶第二谈

普洱茶的加工

普洱茶是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加工而成,分传统和现代两种制作工序。

1 、传统普洱茶制作工序:杀青(生晒、锅炒)揉条(手工揉团)晒干;

云南普洱茶的起原地茶王树普洱茶起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勐海,勐腊和景洪,方圆2000多平方公里,为中国普洱茶的摇篮。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先人们在古六大茶山创造了深厚的茶文化,走出了一条享誉中外的“茶马古道”。

云南普洱茶的起原地茶王树普洱茶起源

相传六大茶山基诺族的祖先是三国时代跟随孔明南征而来,因途中贪睡而被“丢落”,而“攸乐”一名就是指这些被“丢落”的人们.他们虽然一觉醒来后星夜兼程地追上了孔明,可是孔明已不再收留他们.但为了他们将来的生计,孔明赐以茶籽,让他们好生种茶,同时还命他们照其帽子的式样搭屋而居。这就是基诺族的民居居状如戏剧中孔明帽.攸乐山的房屋是孔明的的丢弃的士兵建造的。

还有传说孔明南征时途径西双版纳,军队见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士兵有愿在此落籍的,他们请求孔明给以生活帮助,孔明看这里气候、土质适宜种茶,遂由四川带来茶种,令军民种植,还教以栽制,每年冬季让内地乡亲驮运内地之物来与他们交换茶叶,并看望他们一次,使落籍军属得见老乡及家乡风味,再则使少数民族人民得闻中国政治、文化、语言,永远归化中国。其实,据考证,孔明南征并未到过西双版纳。至今,攸乐山和易武人尊称孔明为“茶祖”,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这天,要集会纪念孔明,放“孔明灯”,称为“茶祖会”,以示对孔明的思念。

据传,六大茶山的名字也是孔明遗器而得名。《普洱。府志、古迹》记载:“旧时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锛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镫于革登,置撒袋于慢撒,因以名其山。”这就是六大茶山.《檀萃滇海虞衡志》记载:“普茶名居于天下……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曰攸乐,二日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日蛮揣,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八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勐海南糯山; 在傣语中,“南”意为水,“糯”意为竹笋,南糯山,即酱笋之山、水竹笋之山,山的南北长约25公里,东西宽约12公里,平均海拔为1400多米,是乔木普洱茶的发祥地之一。至今有世界最大片最古老的栽培型古乔木茶园,相传为孔明到此推广茶种的。当地生活的哈尼族(有少量傣族和拉祜族)属于爱尼支系,一直以种茶叶为主要生活来源。

南糯山北山麓有个依山傍水的哈尼山寨,名为姑娘寨,是香竹茶的故乡!每年春天首场喜雨后,茶园吐翠,姑娘们便背上竹箩上山采茶。千百万个翠芽经过炒青后,塞入生长了三年以上的老香竹筒中,每塞一些,就用木杆捣紧,最后在两头垫上几片糯米香茶(一种似茶叶的植物香叶),。再把竹筒放在木碳上烘烤,等到竹筒外面烧焦了,茶叶即成!其形如竹筒,色泽黑亮,不易受潮霉变,携带方便,融竹香、茶香、糯米香、木碳香等为一体,以山泉泡饮,此味何求!!哈尼族还有以茶作菜的习惯。他们砍来竹子,锯成长约一尺、一端留有竹节的竹筒。再将采来的嫩茶放在太阳下晒,失去二三成水分后,再用手揉搓;或者将采来的新鲜茶树芽叶用锅蒸煮,等到茶叶柔软泛黄时,起锅将茶叶倒在竹帘上再用手揉搓。然后,将茶叶装入竹筒,用木棒分层捣实。到快装满时,用竹叶塞紧筒口,把竹筒倒置,使多余的水分流出来。两三天后,再用泥灰封住筒口,将茶筒插入土中。放上两三个月,竹筒内的茶叶变成金黄色,发出一种特有的茶叶浓香时,取出筒内茶叶晾干,装进瓦罐加进香油腌渍,随时都可以取出作菜,是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菜肴。

1953年中国云南省茶叶科学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南糯山半山腰发现一棵大茶树,树干直径达1、34米,高为5、5米,有八百多年历史,经多方论证为世界最古老的栽培型茶树。1990年12月“保护茶树王管理委员会”成立,在大力“保护”之下,游人渐多,可是,茶树却在1999年枯黄,如今仅存一个黄土坑。为何保护变死亡?

基诺山

基诺山位于景洪市所辖区域内,方圆600多公里。东距勐腊县勐仑镇42公里,西距勐养20公里,交通方便。这里是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居住着18000多勤劳勇敢的基诺族人民。 基诺山距景洪50余公里,距昆洛公路上的勐养镇压19公里,从旅游热线的勐仑植物园行驶8公里,便进入基诺乡辖区,再往前走10余公里,就是基诺族的发源地--龙帕寨,几代人同居一间大草房的寨子。沿路高山林立,植物繁茂,石崖纵横,河道弯曲,公路如同羊肠小道,汽车行驶在弯曲柏油路面上似昆虫爬行,沿途景色十分迷人。生活在平原的游客更是感叹万千。

基诺族的山寨,多建于山顶或半山腰上,山寨周围和寨中无一块平地,四周森林环绕,有着独特的热带雨林奇观。这带方圆几十公里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在这些山寨旅游,时常遇到各种动物从林中来寻食,听到多种鸟啼鸣,这时心情为之一畅。冬季大雾覆盖山寨,当太阳出来后,山顶的山寨形似悬在空中,真是美景诱人。

基诺族自称是孔明的后裔,传说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三国时代,孔明南征到这里,一部分落伍的士兵在此定居下来,以后自己取了民族称号叫“丢落”,成为当今基诺族的先民。基诺族住的竹楼,形如“孔明帽”,十分别致。

基诺族尚饮凉拌茶,特别年老者更为喜爱.即可品尝茶汁的原味,又清凉爽口、润喉、回味无穷!凉拌茶是基诺族待人的一种古老习俗,其实是中国古代食茶法的延续,所以,这是一种较为原始的食茶法,基诺族称它为“拉拔批皮”。

凉拌茶以现采的茶树鲜嫩新梢为主料,再配以黄果叶、辣椒、大蒜、食盐等制成,具体可依各人的爱好而定。制作时,可先将刚采来的鲜嫩茶树新梢,用手稍加搓揉,把嫩梢揉碎,然后放在清洁的碗内。再将新鲜的黄果叶揉碎,辣椒、大蒜切细,连同适量食盐投入盛有茶树嫩梢的碗中。最后,加上少许泉水,用筷子搅匀,静止一刻钟左右,即可食用。所以,说凉拌茶是一种饮料,还不如说它是一道菜更确切,它主要是在基诺族吃米饭时当菜吃的。

基诺族的另一种饮茶方式,就是喝煮茶,这种方法在基诺族中较为常见。其方法是先用茶壶将水煮沸,随即在陶罐内取出适量已经过加工的茶叶,投入到正在沸腾的茶壶内,经3分钟左右,当茶已经浸出时,即可将壶中的茶注入到竹筒,供人饮用。

普洱茶膏形成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它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熬制方法?——是宋代制膏工艺保密性太强,不被云南茶人了解?还是大锅熬制工序简单,相比宋代制膏工艺来得更快、更直接?这已成为我们始终不解的谜。   

清乾隆年间,由于大锅熬制茶膏存在的品质问题,加上皇室从饮用安全性的角度考虑(因那时云南一直不稳定,害怕投毒),因此把茶膏的制作,直接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   

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提取、低温干燥的工艺,使其生产出的“普洱茶膏”跃上了新的台阶,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普洱茶膏”也由此正式定名。   

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纳入其中。这是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   

这里指的“普洱茶膏”就是指清朝皇宫御茶房制作出的茶膏,而非民间大锅熬制茶膏。因为《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非常严谨的著作,它是继《本草纲目》之后另一部集大成之作。其作者赵学敏又是一位治学严谨的药物学家,从他对普洱茶膏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普洱茶膏乃至普洱茶有着非常深刻的了解。他不可能将大锅熬制的茶膏——这么简单、且又丧失药效的物品纳入药学名单中。   1792年(乾隆57年),普洱茶膏首次做为国家礼品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嘎尔尼馈赠,并就此流入海外。   

1925年,清朝皇室解体,普洱茶膏的制作也随之终止。
建国后五十年代,中茶公司接受国家任务,要求勐海、下关等几个企业赶制一批茶膏,供给援藏干部,大约三千斤左右,但这几亇企业仅生产了一千多公斤后,就停产了。原因是这种质量较差的茶膏不被援藏干部接受,自然也就没有了下文。初步分析,是因为仍然沿用大锅熬制方法所致。   

茶膏自此又一次销声匿迹。   

据史料记载,御茶房加工普洱茶膏工艺非常复杂。原料选用的是指定的云南六大茶山大叶种茶,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成品除了口感润滑厚重,入口即化,沏水后汤色浓艳,呈宝石红和玫瑰红色彩外,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有药效成分。清朝药学家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一书中曾这样评价:“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受热疼痛,用五分茶膏噙口内,过夜即愈”。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普洱茶膏首次作为礼品赠予到访的英国使团。当时英国人不知此为何物,把它封存起来。据说这批茶膏现仍存放在大英博物馆。辛亥革命后,宫廷普洱茶膏的制作随之终止,制作方法也已失传。虽然后来民间也曾出现过一些茶膏制品,但基本上都是沿用云南土司大锅熬制的方法,与皇宫御茶房的制作有非常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