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广州十三行: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中心

广州十三行: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中心

2019-04-04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广州十三行: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中心

图为:王恒

清朝,广州十三行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十三行亦在中国茶叶对外贸易中做过辉煌贡献。

近日,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在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落成。1月9日,记者前往博物馆进行采访,同时对无偿向博物馆捐赠文物1500件的广州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进行专访,了解他眼中的广州十三行。

不受待见的十三行文物

明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海贸易,设立了粤、闽、浙、江四海关。在开关初期,由于清政府并没有成型的外贸体制,使当时接待西方商船的制度极其混乱,遇到大量船只到来,官员经常招架无方,洋船常被堵在港外迟迟不得贸易。

1686年春,广东官府招募了十三家较有实力的牙行经纪人,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由于他们须经政府批准,发给行贴,故具有官商性质。这被普遍认为是十三行外贸组织建立的标志。

为了整肃浙省海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夷船)将来只许在广州收泊贸易。”

据悉,广州十三行出口的产品是外国人到广州定制的艺术品、工艺品,国内基本不流通,遗留的非常少,基本都是国外回流的。王恒表示,他捐献给博物馆的文物多是在国外买回的。

十三行的东西一直不太被中国收藏界认可,很多人对这些文物有偏见。王恒说,有人认为,这是外国人的文化,不是中国人的。有人认为,这些出口用于创汇的东西,其艺术价值并不太高。“其实不然,在嘉庆以前,广州十三行出口的物件艺术水平都是很高的。”

王恒说,虽是民间手工艺作品,但有些物件,现在的工匠们都不一定能制作,可见当时手工艺人水平之高。“我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这段历史,这些文物,希望广州本土的古老文化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正好十三行博物馆在筹建,我就将这些物件捐出去了,而且十三行博物馆就在曾经的广州十三行旧遗址上,非常有意义。”

十三行最兴旺的时候也是清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这个时期对产品要求最高。王恒说,如乾隆时期,从中国进口的货物如精美的瓷器、刺绣等,受到欧洲贵族们热烈的追捧,就像现在的LV、爱马仕一样。

这些飘洋万里的中国的商品是作为传家宝,得到了妥善的保管。例如,长时间的海陆运输,广彩瓷破碎率是很让洋商头疼的问题。破碎的瓷器很多洋商也不舍得丢,而是采用独特的技法,将他们粘合起来,继续使用。足可见这些“舶来品”的珍贵。

14-17世纪欧洲进过文艺复兴,解放思想。1746年,欧洲经过第一次工业革命,逐渐强盛。那个时代的中国,国力也确实强盛,但也就是这时候开始故步自封。19世纪中后期,电力开始成为欧洲主要能源支持,将还处于农耕社会的中国远远甩在身后,广州十三行曾经的优势渐衰。

王恒说,以广彩瓷为例,乾隆朝时期的广彩瓷非常精美,每一个瓷器上的画都不一样。“岁无定式”就是对其丰富创作内容的赞美。“其实这个时期,国外已经可以烧制瓷器了。为了抢占市场必须进行更多的创制,才能得到客源,但出口量还是日益下降。”

光绪帝时,清朝国力已经开始气息日沉。这时候,行商们改变策略,不再以精取胜,而以量取胜。所以不在重工艺,如广彩瓷表现为主要生产批量化的日用瓷,鲜见画工。王恒说,这些变化都清晰的表现在藏品上。可能受这一阶段的影响,人们对广州十三行的印象不太好。

“我认为收藏要溯本回源,民俗的就是世界的,作为广州人应该放眼广州本土的艺术品。”王恒表示,应该用系列的眼光来看待收藏活。精致美好的,低劣下层的,都应该有涉及,它们代表着那段历史和工艺的高低,能让人正确的看待文物背后的历史的兴盛。

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中心

茶叶、瓷器和丝织品是当时广州输出的主要货物。由于当时经营出口贸易除领贴的官商外,还有未经批准的散商,遂于1720年成立官商的组织——公行,规定共同遵守的行规,包括垄断出口价格、独占价格、独占贸易等。茶叶是清政府限定由公行垄断经营的主要商品,外商购入茶叶,只能委托公行代购,并在公行货栈中重新过秤打包、加戳,并代缴关税方能出口。外国商馆也设在十三行,当时的广州十三行街是中国茶叶对外贸易的中心,呈现出一派繁荣兴旺景象,茶叶外销日渐发达。

王恒说,茶之所以在外国受欢迎,主要原因是茶被认为是包治万病的药物。还有一种说法是,长时间的吃不到鲜蔬果的航海生活,很多人患上坏死病,但茶就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能给水手们提供维生素。

据悉,清雍正八年至乾隆五年(1730—1740年),广州出口茶叶平均每年4.76万担,到乾隆五十年至十九年(1790—1794年)增至23.11万担,以后继续增加,道光十六年至十八年(1836—1838年)约40.27万担,当时广州出口茶叶约占中国九成以上。

还有一次特别有意思的事,前段时间在广州十三行研讨会时,有一个外国人找到了一篇文献。大意是他们在本国喝的茶,口感不如他们在广州喝的茶。他们怀疑,是因为装茶时,人们用脚踩紧,使得茶叶被污染了。“我认为应该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茶叶运输的路程要几个月,海上湿润的气候,使得茶叶有一定程度氧化,其次是水的不同了,再次呢,就是泡茶的技法不同了。”

“据我所知,那个时候中国对茶叶保护还是比较严格的,严格限制国外人看到茶苗、制法等。”

除茶叶外,其它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广州本土的的手工艺品。如茶具,很难看到如盖碗这种功夫茶具,因为广彩瓷都是按照外国人的需求来制作的,所以西式下午茶茶具就很多。

王恒表示,广州十三行的手工艺有一些在传承上断了,比如通草画。直到七八十年代,外国友人送了一批通草画,人们才重新认识这种画作。

现在十三行的文物慢慢的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了。王恒表示,这一现象令人很欣慰。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