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2019-04-04 访问量: 24 茶礼仪网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马云说过一句话:忽悠是自己不相信,让别人相信;信仰是自己相信,不管别人信不信。“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一句烂熟于心的宣传语,随着对白茶学习的深入,我便愈少提这句话。之前看到骆少君先生关于茶叶农残的论述,一句:茶农要吃饭,深受感动。

去年学习袁弟顺教授《中国白茶》一书时,看到袁弟顺教授对老白茶持保守态度还十分不解,随着深入学习,尤其是近期不断接触老白茶后,越发对袁弟顺教授的严谨态度感到钦佩。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现如今自媒体风行,什么样的资讯都可以在网络上传播,尤其是一些不需要审核的平台,无论是什么样的观点都可以传播出去,正所谓“众口铄金”,传播开了、传播久了,不是真理的也变成真理了。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千万别把老茶与传统文化扯上,老祖宗不喝老茶》,虽然谈的是普洱,对于白茶同样具有现实意义。文末的观点:老茶非好,好茶也不一定非要老,应该说值得茶友们参考。

前几天朋友圈又在热传一篇文章《揭秘:老白茶到底价值几何?这几个数据说明一切!》文中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是降低,只有黄酮一项增加,却也敢堂而皇之曰“老白茶好”。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搜集过大量资料,发现黄酮增加这组数据在各类文章中使用的都是同一组,也就是说这组数据到底有没有普遍性,是不是大量的数据汇总,我们依旧不得而知,一些商家,反复的、泛滥的、普遍的使用这组数据,却没有更新的研究成果,我们不禁疑惑,这些数据是否是普遍性真理,不得而知。此文还说道:“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这种民间说法马上要被官方禁止(仅供参考)。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白茶,盛产于政和和福鼎,而南方的春天潮气非常重,过去容器的密封性差,白茶的存储是个非常大的问题,所以能完好的保存到七年肯定是少之又少,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这里的“七年宝”我更愿意理解为物以稀为贵。

至于“三年药”我相信传统工艺白茶具有转化的空间,因为低温干燥保存了酶的活性,而这里的“药”更多的偏向于中草药,“良药苦口”“是药三分毒”是我们对“药”的常见描述,还很少看到有人说“药”好喝,醇厚、爽滑、香气浓郁之类的形容。

而“一年茶”则最好理解,其实对于白茶,存储半年左右的白茶香气与口感均要好于新茶,经过适当的转化,毫香、花香、豆奶香显露,汤水也更加清甜,少有苦涩感。所以品茶,建议还是品新茶,至于要喝“药”那当然是老茶了。

随着接触老茶越多,交的茶友越广,交流越深入,发现真正好喝的老白茶就像是“鬼神”,大家都听过,见过的人则是少之又少,偶尔喝过的朋友又传的神乎其神,于是,如果你说没有喝过好喝的老白茶,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爱茶之人。言白茶必曰之“老”,可见舆论的怪圈有多强大的吸力。

老白茶:忽悠还是信仰?

白茶越老越好,即使是真理,应该也有很多前置条件,就像化学上的氧化还原反应,反应需要一定的温度、压强、催化剂等等……,白茶的转化也是一样的道理,除了选择传统工艺低温干燥的白茶,存储的环境、含氧量、茶叶的含水量等各种变量均对转化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属于必要条件,只要有一项出问题,那么这批茶绝对是废了。

各类官方宣传都在宣称:白茶工艺天然,只经过萎凋和低温干燥,白茶在存放过程中,内在的多酚氧化酶及其他各种生物酶会持续不断起作用,把白茶中的茶多酚、咖啡碱、茶氨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物质转化为芳香类物质、茶黄素、茶褐素等,使白茶的香气与滋味不断出现变化。

理论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如今要命的是,市面上有很大一批高温白茶(60度以上温度烘干),茶叶中的活性酶已基本失活,根本不具备转化的前置条件(包括茶饼),有朋友有疑问:为什么茶饼更好喝?这个问题我们有机会另写一篇详细解答。

机械干燥,含水量控制理想,适合长期存放,就像前几天喝的一款三年白牡丹除了有略微陈味,香气、口感均接近新茶,几乎没有转化。对于转化需要怎样的含水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也许这也正是我们很难遇到优质老白茶的原因之一。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忽悠还是信仰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最后赠送大家一句:收藏有风险,跟风需谨慎!当然土豪可以无视。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