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2019-04-04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云南的景谷、镇沅一带是著名的盐、茶产地,而地处景谷县东北部的凤山乡与镇沅交界,境内有凤岗、抱母等盐井,临近的镇沅也有按板、恩耕等盐井,构成了滇西南著名的产盐高地,在历史上是富得流油的地方,谁控制了盐井就等于控制了当地的经济命脉,成为富甲一方的地方豪强。在旧社会,盐业一方面制造了惊人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也破坏了生态环境,大量的财富积淀在官府与豪强手中,当地许多老百姓依然贫困。本文要讲述的就是无量山深处的一个明朝遗民避乱的贫困山村,与盐业经济的百年恩怨,及其以后艰难的独立自主发展道路,其堪称中国最后扶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

以盐兴茶的财富密码

景谷、镇沅的盐井大规模开采始于明代,大量从江南迁徙过来的汉人就在无量山深处,威远江边以开灶熬盐为生,昔日荒无人烟的地方聚集起上千户人家,成为著名的因盐而兴起的繁华集镇。其出产的、炒菜与腌制咸菜特别香的锅盐,要运往四面八方,而成百上千的灶户、聚集在这里谋生的各色人等,他们需要吃的稻谷、蔬菜,穿的衣裳,用的各种生活用品,许多东西需要从外面拉进来,于是一条条以盐井集镇为中心的交通运输道路被开发出来,不断向远方延伸。

滇西南在明清两朝大规模开发盐矿,使得交通条件极大改善,盐业的巨大利润也足以支撑许多穷山僻壤兴办各种事业,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有了盐业这个国家管制的土豪经济,以及滇南锡矿、滇西南孟连宣抚司境内银矿的大量开采,就为滇西南普洱茶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多少江西、湖广、四川人士举家迁徙,或抛妻别子,远离家乡,在滇西南、滇南的盐矿、银矿与锡矿奉献了自己辛勤的一生,换来了蛮夷之地经济的大腾飞。一些著名的大矿,比如澜沧募乃银矿聚集的矿工达数万人之多。这几十万以矿为生的人口进来了,先是搞矿,然后再逐渐拓殖其他产业,因而带动了滇西南百业的兴旺,一片片良田被开垦出来,到处种植蔬菜与养殖牲口,他们也找到了除盐巴之外的高利润商品,于是茶叶与大烟得到广泛种植,按照市场需求来加工,并组建各种商号,将滇茶、云土(鸦片)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到了清朝中后期与民国,云南到处是马帮铃铛响,驮着茶叶走四方,于是云南的交通系统就被称为茶马古道。

纵观普洱茶的兴起,走的无疑是以盐养茶、以矿养茶的路数,许多地方的茶马古道,比如普洱市景景镇地区(景东、景谷、镇沅)叫“盐茶古道”更为合适。

事实上,普洱市最大的古茶产区就在景东、景谷、镇沅三县,被我们称之为“景景镇”茶区,就像石屏人用经营个旧锡矿的利润来开发版纳的古六大茶山一样,盐巴的巨大利润也支撑了“景景镇”茶区种茶、制茶与贩茶。而澜沧景迈山一带到处种茶,我估计是跟孟连宣抚司以及邻近的现为缅甸掸邦一部分的木邦宣慰司商品经济繁荣有关,这两个土司地方政权都以产银著称,而木邦茶(其在当代的代表就是果敢茶)在清代往往用来冒充价高的普洱茶。

茶、盐巴、大烟与各种矿产,都能带动商品经济的繁荣,但最健康、影响最深远的还是茶叶,所以云南古代与近代交通要道上运输的大宗物质,茶叶数量肯定远没有盐巴、矿产与棉花大,但茶叶的意义最深远,所以还是被有识之士命名为茶马古道。其原因在于,鸦片是毒品,是非常时期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云南地方政权比如龙云,要靠云锡、云土赚钱以维持财政的正常运转,而盐巴与矿产不是可持续产业,对生态环境破坏大,而且其是典型的官富民穷产业,开矿富的是官家与地方豪强,当地老百姓依然普遍贫穷。而茶叶是可持续的生态产业,是民生产业,茶叶价格即便不好也可养农,价格好了就可富农,是典型的藏富于民的产业。

2003年借普洱茶崛起的东风,云南山区到处种茶,一些土豪茶山富得流油,让茶商与城里人都非常艳羡。其实这不过是重复普洱茶在历史上兴旺的轨迹,普洱茶的第一次辉煌,乃清朝中期发轫于古六大茶山,后因杜文秀起义的沉重打击而衰落。第二次辉煌,发生在清朝末年与民国,是云南经济与近现代社会接轨的产物,其必然导致茶叶经济的蓬勃兴起,这一次的普洱茶原产地,从古六大茶山一直扩张到勐海、澜沧、江城,乃至澜沧江中游的双江、凤庆、云县、永德、昌宁、景东、镇沅、景谷、墨江等地。第三次就是如今正在波澜壮阔进行中的普洱茶热。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明朝遗民的熬盐事业

还是让我们把话题从宏大叙事拉回到凤山来,在凤山这个盛产盐巴与茶叶的风水宝地,还有着大面积的贫困,历史上最后控制凤山盐井资源的景谷大地主,被人民政府视为地主恶霸的李希哲,早于1949年底逃往缅甸,解放后其控制的盐井大都相继关闭,这盐巴聚集的财富故事消散在历史烟云之中,留下的是贫困的父老乡亲。而顺南是凤山海拔最高的一个村,其位于凤山乡最高峰、海拔2527米的光山山麓,其也是景谷著名的“困难光山”。这里居住着汉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祖籍大都是江西。他们中许多人是朱元璋的后代,明朝灭亡以后随永历帝从东南沿海来到云南,在永历帝逃往缅甸的途中被清军打散,辗转来到无量山深处隐姓埋名。

美丽的顺南,就是这些明朝皇族的隐居之地,被他们当做避乱的世外桃源,他们在光山的东北边,也就是镇沅的田坝乡境内,发现了盐井,开始是秘密小范围引卤水开灶熬盐,其非常感谢老天的帮助与馈赠,于是将之称为恩耕井,再过了一两代人,清廷已经推行开恩与包容政策,于是他们大着胆子,走出深山主动向镇沅府申请盐井官办,从此恩耕井结束了熬制与贩卖私盐的历史,进入了轰轰烈烈大规模开发的时期,巨额的利润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前来投奔与定居,寻找自己想要的生存与发展机会,于是恩耕以盐为主产业,带动了百业兴旺,走向了多元经济共生的快速发展路途,其地形成了一个上千户人家的大集镇。

一个因盐兴起的地方,必然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他们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进行了分工,每个地方专门从事某种生产,其在东边的瓦桥村种茶,就是流传今天镇沅著名的“老海塘茶”;开发了附近一个更为宽阔的坝子——田坝,建立了繁华的街道,作为专门用来赶集,交易商品的地方,这里后来就成为镇沅田坝乡政府的驻地;在北边的一些地方,恩耕井人用来养马和烧制瓦、坛罐,这就是今天田坝村的大马厂社、小马厂社、瓦窑社。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富得流油的盐井,贫困的光山

而这些明朝遗民最先隐藏的光山,则成了柴火基地与种大烟的地方,他们将光山的大树一片片放倒,然后拖下山,在恩耕河的源头利用雨季发洪水,将柴火顺河运到恩耕井烧火熬盐。这样一百多年下来,原本叫“官山”的这座凤山最高峰许多地方的森林被砍光,其就由“官山”变成了“光山”。顺南这个美丽的地方,也因生态被破坏,成为生态难民村,被视为景谷著名的“困难光山”。

顺南在历史上被卷入以盐业为中心的残酷的社会分工之中,其与用于商品交易的集镇无缘,也没有种上福佑子孙后代的茶叶,也不是靠手艺赢得尊严的烧瓦制陶人,也没有养上能卖上大价钱的马匹,而是不幸沦为恩耕井的柴火基地,牺牲了自己的生态环境去成就一个著名盐井的辉煌。而恩耕井由于周边森林破坏,也在嘉庆元年遭到了山洪携带大量泥土与石块的袭击,财产与人员伤亡严重,矿井被灌进大量的洪水,从此恩耕井盐变得味淡,开发价值大不如以前,最终于镇沅解放伊始关闭。

从恩耕井盐大规模采制以来,顺南村就被卷入了盐业经济的大漩涡之中,成为典型的依附经济,走上了贱卖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不归路,无量山东边是富得流油的恩耕井,西边是穷得叮当响的顺南村。嘉庆元年,恩耕井被洪水袭击而衰败,这是恩耕的不幸,却是顺南人的大幸。洪灾之后盐熬得少了,到了1950年盐井被人民政府关闭,顺南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如今的顺南到处良田、村舍、树林,鸟语花香,堪称隐藏在无量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其地处小黑江源头、数万亩天保工程林的腹地,四处郁郁葱葱,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城里人来了不想走的地方。顺南也走出了片面依附盐业的发展怪圈,走向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顺南出了个“景谷的陈永贵”

可是顺南基础条件太差,其海拔1800米以上,山高、箐深、水冷、地瘠、山多田少,老百姓连杂粮都吃不饱,要发展的话首先要解决吃饭的问题。数百年以来,顺南除了曾经砍伐木材与种大烟之外,生存主要靠种包谷与小麦,缺水、田地少、经济作物少成为制约顺南发展的最大问题。这时顺南的传奇人物,被誉为“景谷的陈永贵”——谢宣登就登上了历史舞台,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扬现代愚公精神,带领乡亲在穷山恶水的顺南村重整山河,开了上千亩良田,凿石山建引水渠灌溉庄稼,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在狠抓粮食这个主产业的同时发展茶叶、苹果、三七、养殖业,走上多元经济的发展路途。顺南也因此成为思茅地区“远学大寨,近学顺南”的先进典型。

出生于1917年的谢宣登是凤山区顺南村汉族人,195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乡(村)长、大队党支部书记、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地区和县革命委员会委员,多次出席地区先代会和劳模会。

谢担任乡(村)干部后,把带领全村人民改变山区面貌“拔掉穷根栽富苗”作为己任,提出“条条水沟环山绕,层层梯田满山腰,实现点灯不用油,种田不用牛,盖房不用草,吃米不用舂”的奋斗目标。他在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治山、治水中,没有水平仪,就用竹槽土法测量;没有资金,就动员群众集资和投劳,坚持年年修沟开田。

经过20多年努力,全村修水沟28条,全长100公里,开新田922亩,改台地500亩,粮食产量由解放初期的23万公斤增至54万公斤。1966年,他带领群众开展多种经营,引进药材“三七”种植,全村先后收入70多万元,集体提留大大增加,社员生活有了很大改善,推动了农村电气化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全村办小水电站7座,80%的社员家庭用上电灯;购置了各种农业机械39台,办起集体瓦厂,全村90%以上的农户住上了新瓦房,村村寨寨安装了广播喇叭。他还说服干部、群众,借款20万元支援景谷河水电站建设。1971年带领干部、群众向荒山进军,种茶、种苹果,引进细毛羊,发展山区经济,同时计划修通顺南公路……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一片叶子承载的脱贫梦想

谢宣登终因积劳成疾,于1977年病逝。病危时仍念念不忘“有几条山沟未填满,几座山头未改造,顺南公路未修通”。

客观来说,这位传奇人物虽然为改变“困难光山”做了巨大的努力,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在那个国家普遍贫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的年代,加上体制僵化,顺南的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老百姓的日子好过许多,但因基础太差,社会整体条件的制约,还是处于温饱线以下。一个地方要真正富裕,除了抓粮食生产解决吃饭问题以外,还要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养殖业以及其他的副业,在当地极具竞争力的主产业带动下,走多元经济发展的路途。谢宣登是个意识超前的能人,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在顺南推行粮食、三七、茶叶、苹果、细毛羊等多元经济,但在那个以粮为纲的年代,投入的精力极大,未必能有太多的收获。以茶叶为例,谢宣登举全村之力,在光山社种了四百亩茶,结果1982年包产到户,老百姓毁了茶树种苦荞,留下来的茶树没有几棵,这就等于谢发展茶叶经济的努力前功尽弃。

前文说过,凤山乡是著名的盐茶产地,相比盐巴,茶叶是生态健康的永续产业,是云南许多山区养农富农的支柱产业。顺南历史上以砍柴、种大烟、种粮食为主,茶叶许多人家也种,但种得不多,缺乏连片规模种植的茶园。但顺南野生茶资源富集,主要集中在光山海拔2300米到2500米的高处,有1000亩。而人工大规模栽培的茶树就是上世纪六七年代谢宣登在光山种的四百亩,可惜80年代初期被毁了。不过其给顺南后来的村干部带来了发展的思路。

顺南穷,早在1983年许多年轻人就跑到版纳的大渡岗茶场开茶沟。大渡岗是云南整个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风头最劲的茶企,因云南第一个万亩连片的现代化茶园而笑傲江湖,其生产的“岗绿”绿茶,曾经是每个云南老百姓的口粮茶与待客佳品。这些来自闭塞落后山区的青年在大渡岗开了眼界,他们中有个叫佘志学的有为青年,返回家乡,于1985年按照大渡岗模式种了顺南村第一块现代化茶地,虽然只有一亩半,却在村子里炸了锅,大家纷纷翻山越岭前来参观膜拜,学习外地传来的先进经验。村干部也眼前大亮,于是顺南村在时任村支书李天洪的带领下,利用世界银行一百万元贷款于1986年到1987年种了2000亩茶,都是像大渡岗那样开成现代茶园。

从此,顺南村将茶作为当地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90年代初建立了顺南茶厂,专门生产名优绿茶,在思茅茶叶市场打响了“顺南光山茶”的名声,这也是顺南人最傲娇的时光,前途一片光明。

可惜,顺南的支柱茶企顺南茶厂在2005年因经营不善倒闭,茶叶长期陷入了小散乱无序发展的困境,茶叶卖不起价,大量茶园被抛荒,只是春茶价高胡乱采摘一下,造成要产量没产量,要卖相没卖相,茶价也起不来,老百姓收入低,许多人被迫到版纳种茶叶、咖啡、橡胶。如今咖啡与胶价极不理想,顺南人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局面,留在家乡,茶叶很难做起来,仅靠烤烟不是长久之计,在外面谋生的,咖啡、橡胶市场低迷,顺南人路在何方?顺南,该如何产业脱贫……

景谷顺南村:明朝皇族隐居的世外桃源

探索中国精准扶贫新模式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支柱产业长期缺位,导致顺南村在2007年以后,茶叶卖不起价,仅靠种烤烟还能赚点钱,茶园纷纷抛荒,乏人管理,仅采春茶,夏茶不采,秋茶也采得很少,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包茶地、咖啡与橡胶地种,全村2000多人,有将近一半长期外出谋生,留下来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病人与残疾人,成为典型的“空心村”。

顺南村是典型的因产业空心化从而导致社会空心化、贫困化。通过梳理顺南从解放前到现在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由于底子太薄,顺南一直没有摘掉贫困的帽子,但只要顺南大力培育自己的支柱产业,比如六七十年代的粮食产业,八九十年代大力发展茶产业,都使得社会经济长足发展,老百姓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因此,顺南的精准扶贫事业要放在产业扶贫上,以茶产业的培育为核心,带动其他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走多元化产业振兴之路,并通过脱贫致富效应吸引外流人口回来参加家乡建设,以改变“空心村”的现状。

2016年,云南农科院携手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来了,将顺南作为科技扶贫、互联网+扶贫的一个范本,开启“互联网+科技+茶农+扶贫”普洱茶发展新模式。

以顺南茶产业开发为核心,围绕凤山生态茶、凤山古树茶的深度开发,来打造凤山茶公共品牌。在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的指导、培训与扶持下,在茶园种植方面推行生态留养模式,将之改造成生态茶园的典范;在加工方面推行分类精细化采摘、分类精细化加工,引入全手工制茶技术,大幅度提升顺南初制水平,并通过与外地优质原料进行拼配提升产品品质。有了一流的产品,云南省茶叶电商协会将搭建互联网+销售平台,用新型的营销模式迅速打响顺南乃至凤山茶的名气,大幅提升茶叶卖价与销量,做大做强茶产业。

将包括顺南在内的凤山茶包装成为公共品牌,用名茶来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用“科技+互联网”的全新模式来带领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让明朝遗民隐居的世外桃源,不再因贫困而淡淡的忧伤,这就是我们走进顺南村正在做的事,也希望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理解与大力支持!(文/白马非马,图/陈绪武,请上帝喝茶工作室出品)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