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茶叶资讯>茶行业>茶业动态>中国古地理、古气候与茶树起源

中国古地理、古气候与茶树起源

2019-04-04 访问量: 25 茶礼仪网

中国古地理、古气候与茶树起源

张宏达教授认为:“被子植物区系,是从当地起源的前被子植物发展起来的。”吴征镒、王荷生等“根据北纬20°~40°地带富有古老植物的科和属,是第三纪古热带区系传下来的成分。”作者事先并未读过他们的论著,1993年提出了茶树原始起源地在三江热带的时候,仅凭对古地理、古气候及茶树特性研究后的推理。2002年读到吴、张、王的理论,没有料及这一推理竟与植物学家的结论一致。

一、中国侏罗纪至晚第三纪的古地理演变

晚侏罗纪是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开始分化形成的初期。这时,中国的西南,从班公湖起,沿古昆仑山,古巴颜喀拉高地,沿怒江南折到腾冲一线。以南、以西为大海,北部是高地,东部是山地,三江峡谷以南为两个狭长的盆地,面对大海的山地、盆地交界处应是裸子植物生长繁荣的理想地带。

到了早白垩纪,三江峡谷以北的盆地由于燕山运动而升高,以南的盆地则不断长大。从丽江石鼓起延伸到勐腊,盆地东沿金沙江一线生出古横断山脉,盆地与山地交界处是稳定的陆地,应是裸子植物繁荣区。在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禄丰有大量恐龙化石,恐龙以裸子植物为食,支持这一论点。

到晚白垩纪(1。35亿年前)、早第三纪,距今6千万~7千万年前,被子植物诞生时,北太提斯海封闭于察隅以西,滇西盆地形成。由于燕山活动强烈,澜沧江断裂形成,滇西盆地与川滇盆地相连,大理以南、以西,楚雄以东,昆明以北至成都为盆地。滇西盆地北段的东西两侧,靠山面海,条件优越,是被子植物分化,形成茶树前植物木兰生长的稳定陆地。

早第三纪(4600万~7000万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运动初期,滇西盆地与川滇盆地均受地壳抬升而破碎,太提斯海全部退出云南。大海在西藏已退至拉萨以南,墨脱以西,古横断山向北移至滇川边界,树起了高山屏障,金沙江、红河断裂和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断裂形成。这时,距太提斯海较近的山盆交界的稳定陆地,石鼓~临沧地段被喜马拉雅山运动逐渐抬高,生态环境渐变,给山茶植物形成分化出茶亚属,茶组,茶系提供了基础条件。

晚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中期,印度板块继续向北俯冲,喜马拉雅山升高。在原已形成三江断裂基础上,呈弧形皱缩,将宽阔的三江地带变成了三江上游峡谷,下游宽谷,上游地面缩短了约1500~2000公里,茶组植物可能完成了构架。

第四纪更新世,三江河流已经形成,同时金沙江~红河断裂被北东向断裂在丽江的石鼓错断。在石鼓以南的通甸至白汉场出现东西向皱褶隆起,阻隔河水南下,迫使金沙江改道北东而去。三江流域的高山深谷,湍急的江流给茶树种类多样性形成和茶树的自然传播提供了条件和能力。

由于上述古地理演变可知,从侏罗纪末到早第三纪始新世一亿年的时间,正是裸子植物繁荣、被子植物分化,山茶植物起源、多样性形成,原始茶种诞生的时期。古太提斯海东岸的石鼓——普洱、临沧一带,长期处于靠山面海的山坝交接带,具有茶树起源的两个基本条件——裸子植物繁荣与稳定的陆地。

二、中国晚侏罗纪——晚白垩纪古气候演变与茶树起源

早侏罗纪,热湿气候控制了中国南部1/2的国土,为裸子植物的繁荣提供了极好的气候条件。晚侏罗纪,中国绝大部为半干旱亚热带、热带气候控制。从克什米尔——玉树——昌都南折到勐腊,以南以西是泰提斯海,是湿热地带。在大海之中仅有拉萨以北一条长弧形岛屿是湿热气候,以北以东是干旱气候。可以推想,由潮湿变为干旱、半干旱,这对裸子植物种子的保护是极不利的。因而,可能这就是孕育被子植物直到诞生的最初机制,这些受干旱锻炼的裸子植物,有的仍然趋湿,有的灭亡,有的就改变了生态方向。故而能在后来的白垩纪第三纪产生多样性与十分广泛的被子植物基础。

早白垩纪,中国气候潮湿热带、亚热带与半潮湿干旱亚热带的分界线是印度河——察隅——施甸,以南以西为热带、亚热带,以北以东为半潮湿、半干旱亚热带、热带。在这交界线以东一侧,具有被子植物分化形成的气候条件。南部的腾冲一带虽同为热湿气候,但早期属太提斯海西岸,亦可能是海洋或印度板块,不可能在那里起源,但可以传播到那里。

晚白垩纪,潮湿的热带不变,以北以东向干旱发展。半潮湿干旱热带、亚热带变成了干旱亚热带和热带,在两种气候的界面可能已开始出现了被子植物。山茶植物是趋湿植物,它是在木兰植物的基础上进化而来的早期被子植物代表,只能在山坝交界的热湿气候条件下才能出现。这样的条件,在那时的中国,唯有滇西盆地金沙江、澜沧江两江一带才具有。(请注意:在晚白垩纪印度板块尚未俯冲藏滇陆地时,这里是滇西古盆地,今天的三江位置与那时印度的位置相距甚远。)

三、山茶植物原始起源中心的推断

根据上述古地理与古气候演变的分析,以及裸子植物繁荣探讨,猜想山茶植物最初产生的具体地点可能是石鼓—临沧这个澜沧江为主的滇西盆地山坝交接的边缘。它的北部是巴颜喀拉古陆高地,西部是太提斯海,东南部是干旱热带亚热带。当时喜马拉雅运动尚未开始,两江之间,一马平川,相距千里之遥,金沙江还可能是向南流。可见当时的裸子植物是何等繁茂,在这里产生山茶植物和茶树植物的原始种类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这里具有被子植物山茶植物产生的裸子植物的基础,有稳定的陆地和湿热气候,三个基础条件无一缺乏。同时,又处在湿润与干旱的界面上,具有被子植物诱发机制。

植物的变异来源于环境的变化和多样性。在早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运动初期,原始山茶植物,随着海拔升高,一面进行分化,一面进行自然传播。生态环境日趋多样复杂,经科、属、组的分化,在近热湿区的边缘和山下,形成了原始茶种——普洱茶种的原始种。喜马拉雅山运动后期,喜马拉雅山全面长成,三江的高山深谷形成,生态环境更趋多样,分化变得更为复杂。

特别声明:(www.ishuocha.com)转载此文仅作交流,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其他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有用+1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