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勐乐山普洱茶怎么样?带您认识勐乐山普洱茶品牌

勐乐山普洱茶怎么样?带您认识勐乐山普洱茶品牌

提问者:吕君泽808提问时间:2020-01-04
已采纳

一、勐乐山品牌介绍:

勐海第七大茶山---勐乐山茶业有限公司,诞生于普洱的圣地----西双版纳勐海县。其源于祖业广州“一德”茶行,广州“一德”茶行成立于1962年,一直致力于茶行业流通平台的经营。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及普洱茶的逐年迅速增长趋势,公司于2013年初打造出“勐乐山”专业普洱品牌。

勐乐山公司拥有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60余亩的专业生产基地,同时开发了三大价值(收藏、养生和礼仪)和四大系列(和颐、观复、永乐和七大茶山)的热销产品。在2013年被评为“2013年最活跃五大普洱品牌”之一。公司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各大重点城市,年销售额近亿,具有专业的品牌运营团队及独有的创新营销模式。在未来3年内将跻身于行业前5名,5年内将跻身于行业前3名。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始终秉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一,诚信第一”的经营理念,和“任人唯贤,汰劣留优;以品能定薪,绩效管理;优化培训,关注成长;突破自我,梯层提升;充分授权,团队合作”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树立竞争意识,吸引优秀人才,发展品牌战略,为员工和社会搭建和谐发展的平台。

公司以打造百年普洱品牌、传承中国普洱茶文化为发展使命。目前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们诚邀有志之士的加盟。在这里我们承诺:“让您选择一份好工作就是选择一份事业的开始”,我们期待您的到来!

二、公司规模:

1、拥有60余亩的专业研发团队和生产制造基地;

2、拥有合作生态茶园1600余亩;

3、拥有初制基地5处;

4、年销售额近亿。

三、研发及生产工业园地址: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8公里工业园区

古茶山产区介绍:

勐乐山,被称为勐海“第七大茶山”。位于勐海县的勐乐山全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茶树生长季节终日云雾缭绕,造就了大叶种茶树最佳的生长环境,所产的茶品质极佳。官方数据显示,有约58%的古茶树生长在普洱茶主产区云南勐海县,勐海县勐乐山茶业坐拥名山、古树,以纯料、手工精制的勐乐山茶品质可与传统产茶圣地“六大茶山”比肩,遂提出将勐乐山打造成爱茶人士心目中的又一产茶圣地,成为勐海“第七大茶山”。

勐海县被誉为普洱茶的“圣地”,素有“世界茶树王之乡”、“中国茶都”、茶乡梦海“等美誉,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和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发祥地之一。经过长期品鉴,贡茶山易武、茶井山倚邦、茶祖山攸乐、茶园山莽枝、义茶山蛮砖、茶王山革登这六大茶山被人们奉为产茶圣地。

四、勐乐山发展历程:

在2003年,于西双版纳万千群山寻找生态古茶树,发现勐乐山。

在2008年,勐乐山产品进入研发、试制阶段。

在2012年,勐海勐乐山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四大系列产品初具规模。

在。。。。。。勐乐山倾力打造勐海第七大茶山—勐乐山!

2013年,勐乐山大事记:

3月份,产品开发四大系列48款单品;

6月份,行业领先的品牌形象系统打造完成;

8月份,全国销售网络覆盖13个省份;

9月份,销售突破6200万;

10月份,勐乐山携手香港知名设计师,开始打造SI品牌形象体验中心;

11月份,参加广州秋季茶博会,在普洱馆独领风骚;

12月份,各地经销商争相加盟,创造普洱茶品牌加盟奇迹。

五、勐乐山品牌优势

天地人之和,铸就勐乐山好品质

天时:在物欲横流,鱼龙混杂的市场经济中,我们掌握好“质量、诚信、品牌”的总舵,用实力创造经典。

地利:位于众多茶企云集的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八百里工业园内,生产基地占地面积80亩,基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在西双版纳勐海地区产值居前6位。

人和:拥有一批经验丰富,长年从事茶业研究、生产、加工、营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以不断创新,严格要求,提高茶叶品质,保证产品优势、质量稳定,并通过食品质量QS-B级认证,在当地茶业界享有盛誉。“保证质量、优质服务、方便客户”是勐乐山茶业的承诺。

回答者:泡妞妞回答时间:2020-01-04
有用+10
分享

为什么称金瓜贡茶为普洱茶绝品?

普洱茶

普洱金瓜贡茶,是现存的陈年普洱茶中的绝品。港、澳、台茶界称其为“普洱茶太上皇”。该茶生产始于清正七年(1729年), 选取西双版纳最好的女儿茶,以制成团茶,散茶和茶膏敬贡朝延。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据传均由未婚少女采摘的一级芽茶。采摘的芽茶一般先放之于少女怀中,积到一定数量,才取出放到竹篓里。这种芽茶,经过长期存放,会转变成金黄色,故人头贡茶亦称金瓜贡茶或金瓜人头贡茶。其制作时间已有200多年历史,此品加工者为普洱贡茶厂,原料及初制出自西双版纳倚邦茶山。

喝普洱茶有哪些好处

客观地说,普洱茶处在饥荒的年代,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具有“明星般”的地位。因为在人们食不果腹的年代,老百姓肚里最缺的是“油水”。人们不可能去享受“解油腻”和快速消食的产品。因此,在古代,普洱茶是专门为达官贵人及皇宫提供的,非一般百姓所能享用。换句话说,处在饥饿的年代,一般百姓也无需享用普洱茶。

但现在,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生活已发生了巨变。当今的社会已处在“营养过剩”时代。“减肥”、“痛风”等名词的大量出现,就证明了这点。

富裕起来的人们很难对美酒佳肴产生抵御,而这些美酒佳肴绝大部分是高脂肪、高热量、高营养组成。现代社会很多人存在的“亚健康”现象,不是由饥饿引起的,相反是营养过剩,人体消化负担过重,机体排泄不畅引起的。当然也有不良的生活习惯、压力过重和节奏太快等原因。

①解油腻、消食快

普洱茶有众多与人体胃肠的生物酶系产生反应的酶类,增加了胃蛋白酶的分泌,促进胃蛋白酶活力的提高,使胃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能力加强,增强了人体消食功能。

②解酒护肝

普洱茶含有的L-丙氨酸,在人体中会产生大量的泛酸,以促进酒精代谢的正常进行。另外L-半胱氨酸能与酒精反应,加速酒精的代谢,并吸收一定量的酒精,提高人体对酒精的承受量,它可以转化为胱氨酸,辅以牛磺酸能修复损伤的肝脏细胞、脑细胞和胃粘膜和组织。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解酒的过程也是护肝的过程。

③养胃的功能

普洱茶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它内含的果胶物质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

④降血脂、降血压

普洱茶是发酵的产物。很多发酵类的产品,包括普洱茶,都有他汀类物质出现,如络伐他汀、辛伐他汀等,这些都属于降血脂的药用成分。普洱茶的茶色素具有潜在的降血脂功能。即通过改善血液中红细胞变形性,调整红细胞聚集性及血小板的黏附性,降低血浆黏度,从而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环。普洱茶的咖啡碱与茶碱的利尿作用,对缓解高血压及高血脂有潜在的功能。

普洱茶的存量经济效应如何发挥?

讯:茶叶流通协会日前发布中国茶叶2014形势预测报告。据统计,我国茶叶今年总体产量持续走高,将达195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增产8%左右,并且我国茶叶质量也在稳步进步,但在稳步发展中,行业所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

目前行业普遍存在盲目乐观的情绪,各主要产茶省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产业政策上依旧鼓励茶叶种植,发展茶园面积。如不能及时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限制茶园面积,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单位面积茶叶经济效益和消费市场培育上来,茶贱伤农情况很有可能发生,进而影响茶叶价格。“我手上的存茶喝到下一代都未必喝完。”

这不是一句玩笑话,在普洱茶业界摸爬滚打多年的茶商张新明,刚刚盘点完库存,从2005年到2013年底已有近100吨的库存,他自己估算了下每年的销售量,这些库存一年不进货,还可以继续卖个2~3年,绰绰有余。

这种类似的现象大多数茶商、茶客身上都可以看到,而关于普洱茶存量过多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起来,这成了业内基本公认的事实。

事实上,茶叶的存量经济效应是把双刃剑,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但也不可能无限的放大,当到了无法回避时,那么“危机”也就来了。

进入5月份,普洱茶产品开始大量上市,而名山名寨茶也随着各路进山的人分散到了终端市场中,但一个奇怪的现象是,终端市场接手的人少之又少,很多茶商的产品都压在仓库中。

各类茶叶市场的规律其实大同小异,终端行为的改变决定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上游厂家因市场需求生产产品,中间层经销商也因市场需求销售最好买最赚钱的产品,同时还将自己看到的市场信息反馈给厂里,建议或要求厂里生产因市场需求的产品,甚至定制。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的王庆表示,中国目前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产茶大国,正向茶强国迈进。但是,中国茶产业的升级已迫在眉睫,必须通过科技创新改变不足,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企业生产经营模式和流通体系。

毋庸置疑,名茶不等于名牌,强势品牌的缺失已经成为我国茶行业发展中最大的障碍!综观我国茶产业的全局,形成了名茶多,名牌少,有品类,无品牌的“囧”象。

实际上,导致我们在国际上没有“叫得响”的品牌的最终原因是这些小规模的茶叶企业,管理水平低下,茶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得不到保障;茶园资源整合基础差,组织化程度低,产出水平低下;茶叶贸易市场缺乏规划,食品安全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等。据统计,由于缺少专业化经营管理,全国营销规模能够过亿的企业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当下,茶叶行业应加强整合能力,大做专业化、品牌化文章,以消费品牌培养消费形态,推进整个消费者、渠道、企业价值链的整合,才能真正突破产业的困局。”从事茶叶行业多年的王浩表示,单个企业茶生意遇到的瓶颈主要是如何实现这四个转变:从“产地品牌”到“产品品牌”;从“价格导向”到“价值导向”;从“传统茶文化”到“时尚茶文化”;从“慢消品”到“快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