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2019-05-18 访问量: 19 茶礼仪网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1》


喝茶,真是一个奇妙的体验。


当赤金橙红的茶汤入口后,各类微妙的体验应运而生。


有的岩茶,它在口腔里的表现,是清新,清爽的,在这爽口的茶汤里,藏着巨大的香气能量物质,宛若原子弹一般,忽而爆炸,一波强而有力的气流,席卷口腔。


这股茶香,还会因品种而改变。


有时,它是花香,味香气馥,像兰花,像栀子,像含笑,像香樟树的花儿,一浪又一浪的花香,只教你沉迷。


有时,它是木质香,气质沉稳,刚健,敦厚。南有乔木,不可休思。但这股木质的香气,却让你倍感舒服,似盛夏时,你在一树荫下纳凉,风送来阵阵木质的香气。


有时,它是桂皮香。这是一种极有辨识度的气味,芳香物质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具备了一定的辛辣风味,香气极有穿透力,闻过后,便会在你的嗅觉系统里中下记忆。


当然,还有一种更奇妙的体验忽而发生。那就是你在喝过一款苦味重的岩茶后,会觉得特别甜。


尤其是在喝过一些火功较高的黄观音之后,它的茶汤苦味较重,咽下后便会有一股特别强烈的甜味产生。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2》


咽下后产生的甜,谓之“回甘”


为什么越苦的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你把这个问题抛给有喝茶经历的茶友,他们多半会告诉你:“这是因为回甘的存在呀!”


那什么是回甘呢?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中,回甘指的是“回味较佳,略有甜味”。也就是说,茶喝完之后,有甜味产生,这一现象,称之为回甘。


这是一种奇妙的味觉现象,并且,回甘只有喝完茶之后才会产生。


而要论述回甘的出现,它跟我们的口腔唾液和茶叶当中的茶多酚含量,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每一款岩茶,都有茶多酚存在,唯有含量高低不同。


当这些茶多酚随着茶汤一起进入口腔后,就会快速和口腔上的蛋白形成一层薄膜。


这层薄膜,就像是蔬菜大棚里的那层塑料膜,防水还不通气。


当这层薄膜,牢牢地覆盖在舌头上,将味蕾包裹地密不透风,这时候,舌面还会形成一种“涩”的感觉,仿佛舌头都变得像木头一般,不再灵活,无法在感受到各种风味的存在。


此时,你觉得自己仿佛与滋味失去了联系,再也感受不到味道。


但别担心,这层薄膜的存在,只是暂时的。


它也会消失,当唾液中的酶将其分解后,或者是一口接着一口的茶汤喝下后,这些附着在口腔中的薄膜,会被冲刷掉,味蕾又会回归,重返自由。


重获自由的味蕾,可以再次感受到茶汤中丰富的味道,鲜、香、甜等滋味,悉数重现。


当这层薄膜破裂之际,就是回甘诞生之时。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3》


是不是只有特别苦的岩茶,才有回甘?


不是!


要寻找这个答案,首先要知道苦味与回甘,到底是什么关系。


前文提到,回甘的产生,与茶多酚相关联,是茶多酚与味蕾形成的一系列反应。


形成薄膜→薄膜破裂→回甘产生。


但茶多酚,是涩味的来源,与苦味无关。


即茶多酚会让我们感受到舌头起褶皱,有涩味,却不会让我们体会到强烈的苦味。


至于茶叶中苦的味道,则是咖啡碱的分内工作。咱们喝茶时体会到的茶汤苦味,是因咖啡碱而存在。


那为什么苦味浓的茶,咽下后特别甜?


这与两个因素有关。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第一,茶多酚与咖啡碱,如影随形!


在一款茶叶中,茶多酚、咖啡碱、茶多糖、茶氨酸等物质,是共存关系,彼此相互融合。


有茶多酚的存在,必然有咖啡碱的身影,且咖啡碱极容易溶于热水。


换言之,当我们在一款茶里头,感受到苦味的同时,茶多酚也会在水中存在。甚至于它们的含量不分伯仲。


所以,当我们感受苦味的同时,涩味也伴随而生。


倘若茶汤里的苦味存在感比较强烈,盖住了涩味给人的感觉,就会出现我们体会到甜味之前,先感受到苦味。


自然,就有了茶汤越苦,甜味越好的错觉。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第二,甜与苦形成强烈的味蕾差异


苦与甜,是一对反义词。


先苦后甜,也成了一种自然的味蕾体验。


苦与甜,是一种强烈的味蕾差异。


而涩与甜,就无法直接关联,难以形成强烈的味蕾对比。


当味蕾在茶汤里感受到苦味后,而后的瞬间,又形成了一层薄膜,这时候味蕾对苦味就会形成一短暂的记忆。


等到这层薄膜破裂,我们再次感受到茶汤里的甜味后,味蕾又会重新获取记忆,产生回甘的感觉。


当你喝茶的时候感觉到口腔越苦,咽下之后就会感觉到味蕾越甜。


至此,就会向大脑传递一个信息:越苦的茶,喝完后越甜。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4》


是否能根据有回甘,判断岩茶好坏?


其实,回甘这个东西,跟茶叶好与不好,没有太大的关系,它只是好茶的一个参考指标,却不是唯一属性。


如果单凭有没有回甘,或者回甘快和慢,以及回甘浓和淡,来判断一款茶是不是好茶,那真的是有失偏颇。


之所以我们会觉得越苦的岩茶,喝完后越甜,这是因为在味蕾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从而有了错觉。


好比你喝完黄连后,哪怕是吃青苹果,也是觉得甜。


但真正要判断岩茶品质的优劣,还需从以下指标入手。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其一,香气是否清晰,持久。


香气,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岩茶的内质丰富情况。


在不考虑工艺因素下,香气越丰富、持久,证明岩茶中的芳香物质越充足。


像是内在物质充足的正岩茶,它的香气从第一冲到第十冲,都不曾停歇,且每一冲的香气,都不一样,层次变化丰富。每一泡,斗湖带给你全新的期待。


至于内在物质匮乏的岩茶,香气则是底气不足,不过三四冲,就败下阵来,溃不成军,难以继续发挥作用。


内质的缺失,是品质低劣的一种先兆,日薄西山,强弩之末罢了。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其二,茶汤是否清澈透亮。


茶汤清澈透亮,意味着工艺、储存妥当,并未出现闷青、走水不当,炭焙过头等情况。


工艺到位,这是作为优质茶最基本条件。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其三,滋味丰富,层次多变。


汤水,最能反映出一款茶的品质优劣。


沸水,就是那照妖镜,茶叶品质是好是坏,无所遁形。


香气溶于水中,层次变化多。


茶汤甘醇、圆润、立体、饱满,入口滋味多元化,才是好茶的做派。


而茶汤薄、寡、淡,水味重,毫无醇厚度,这类茶,乏善可陈,只能划分到劣质的阵营。


为什么越苦的武夷岩茶,喝完后觉得越甜?


《5》


真正好的武夷岩茶,当是让人心情愉悦的。


它出生的山场条件好,积累下来丰富的茶氨酸,以及丰富的内在物质,在天然的山场环境下, 还会形成特色:茶氨酸多,茶多酚少,咖啡碱适中。


入口,就是香甜顺滑的,并不费吹灰之力,茶汤就滑下去,同时还给口腔带来清甜的感觉,口腔感受到汤水的多元化。


才不必像茶多酚高的茶,先要费力地形成一层膜,等膜破了,才能感觉到甜。


好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才不必像品质差的茶,通过强烈的苦,换来短暂的甜。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岩韵”是怎么形成的

武夷岩茶“岩韵”是怎么形成的

主要关于武夷山茶的文章、知识;制茶、评茶经验交流,还有一些知识文章分享。

武夷岩茶味甘泽而气馥郁,不同岩茶品种有不同的喉韵特征。本文对武夷岩茶“岩韵”的形成谈几点看法:

1 “岩韵”与气候、土质有关

武夷茶区气候温和,冬暖夏凉,年平均温度18-18.5℃之间,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00mm左右,山间常年云雾,年平均相对湿度在80%左右,日照较短,既无风害,更无冻害。

武夷山土壤地质,属白垩纪武夷层,下部为石英班岩,中部为砾岩、红沙岩、贡岩、凝灰岩及火山砾岩五者相组成。茶园成土母岩,绝大部份为火山砾岩,剖面发育颇不完全,具有母岩的棕红色,径风化、冲蚀,表面呈棕色松散状,厚度1m以上,PH值为4.5-5.2之间。

据省茶科所对武夷山土壤调查,正岩茶产地:慧苑坑、牛栏坑、大坑口、流香涧、悟源涧等地号称“三坑两涧”,由于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挡冷风,气温年变差和日差较小。正岩茶园土壤含砂砾量较多,达24-29%,孔隙度50%,土壤通透性能好,土层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制出茶岩韵特别显。

2 “岩韵”与树龄有关

笔者多年对“三抗两涧”等地采下的鲜叶进行加工,发现幼龄茶尤其是水仙,其香气容易做出,但韵不明显。树龄短的茶树则有岩韵,20年树龄以上的老茶树,采制的茶不仅香气高,且岩韵十分明显。

3 “岩韵”与鲜叶老嫩度有关

大开面鲜叶表皮细胞较厚,角质层已分化完全,角质层外复盖的腊质含有高碳脂肪酸和高碳一元脂肪是形成乌龙茶香气的成分,较成熟的鲜叶中类胡萝卜素,淀粉、糖类,醚浸出物含量高,有利乌龙茶“岩韵”的形成。

4 “岩韵”与加工技术有关

武夷岩茶加工工艺独特,做青时采取“两晒两凉”,重轻结合,看青做青,双炒双揉、去沤提香、成条为主,初焙、复焙,熟化香气,色味俱全,是“岩韵”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

5 “岩韵”与武夷耕作法有关

由于武夷茶区地形复杂错综,岩茶区大部分利用幽谷、深坑、岩隙、山凹和部份缓坡山地,以石砌梯,填土建园,另有竣险石隙,砌筑石座,运填客土,以土代肥。在“武夷耕作法”中较突出的是“深耕吊法”、“客土法”,八九月挖山深翻时,将近根部有效养分吸收吊向行中,根部经日光曝晒、起除虫灭病和土壤熟化的作用。客土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如:Fe、Cu、Mg、Zn、Mo、Cl等是形成岩韵的重要特质。

6 “岩韵”与施肥关系

在武夷茶区以施有机肥为主,不施或不施化肥,种植夏、冬季绿肥来提高土壤肥力,冬季茶园铺草,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创造“岩韵”提供条件。

7 存在问题

①采茶时间提早,鲜叶过嫩,制做不易形成岩韵。②大量施用化肥,采制的鲜叶不易形成岩韵。③一些老龄茶树台刈改造后又成了“幼龄”茶园。制出的茶也无明显岩韵。④初制工艺简单,茶叶洪峰期到来时,茶叶做青时间不够,制出的茶也无明显岩韵。

8 针对上述状况,提出如下意见,仅供参考

①掌握80%以上鲜叶达中大开面开采。②以有机肥为主,结合武夷耕作法、客土法,种植绿肥,茶园铺草,提高土壤有机质。③对老龄茶园改造时,尽量保持树龄,采用重剪办法。

鸣谢: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在此表示感谢!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历史上武夷岩茶的分类,大致如下几种方法: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一、是根据拟人手法命名,如叶嘉、晚甘侯;

二、是根据成品茶形状来命名,如唐代的团茶、宋代的龙团凤饼;

三、是根据茶泡煮后的表面状态等命名,如唐代的碾膏、蜡面,元代的石乳等;

四、是根据成品茶的形状来命名,如明代的粟粒、紫笋、灵芽等;

五、是根据制作方法来命名,如武夷松萝等;

六、是根据采制时间先后来命名,如雨前、明前、先春、次春、探春等;

七、是根据生长地域来命名,如清代、民国划分的正岩、半岩、洲茶、内山、外山等;

八、是将同一种茶树菜茶的成品茶分为各种等级,既是茶类又是等级,如清代、民国间的小种、奇种、奇茗、名种、工夫等。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近40年来,多用茶树名称来命名,如采于水仙树的则名为水仙,采于肉桂茶树的名为肉桂。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武夷名丛、花名源于武夷山传统的菜茶品种,但它内质高于一般菜茶,且拥有个性特征,源远流长。名丛是有茶树的,花名是无特定茶树的茶品。

武夷岩茶在历史上是如何分类的?

至清末民初,武夷岩茶的名丛、花名有千个之多,大致可分为八类

1、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有:半天腰、不见天、石脚、岭上梅、过山龙、水中仙、金锁匙、吊金钟等。

2、以茶树形态命名的有:铁罗汉、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国公鞭、一枝香、水金龟等。

3、以茶树叶色命名的有:太阳、太阴、白吊兰、水红梅、绿蒂梅、黄金锭等。

4、以茶树发芽迟早命名的有:迎春柳、不知春等。

5、以成品茶的香型命名的有:肉桂、白瑞香、石乳香、白麝香、十里香等。

6、以传说的栽植年代命名的有:正唐树、正唐梅、宋玉树等。

7、以神话传说或几种因素相结合而命名的有:大红袍、白鸡冠、水金龟、吕洞宾、白牡丹、红孩儿等。

所有原创文章,言论仅代表本人。

本刊转载文章及图片非盈利用途,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起源于南北朝!

武夷山不仅是武夷岩茶的原产地,也是中国红茶的发源地,又是宋元两朝的贡茶基地,茶叶栽培和制作历史悠久,在茶叶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丰富和发展茶学,繁荣我国经济作过杰出贡献。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吧!

武夷岩茶的起源与发展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

纵观《茶经》及其以后的茶学典籍,武夷茶最早见诸于文字的记载,是唐朝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才子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孙樵以拟人化的笔法称武夷茶为“晚甘侯”,书中写道:“晚甘侯十五人,遣侍斋阁。此徒皆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盖建阳丹山碧水之乡,月涧云龛之奥,请勿贱用之!”自此,“晚甘侯”成为武夷茶之别称,成名于世。

然而,“晚甘侯”是不是就栽于唐代呢?由于缺少文字资料可考,我国著名茶学家——安徽农学院教授陈椽就以“晚甘侯”出现的时间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的齐时起源”。陈椽教授考证发现:“晚甘侯”最早出现于南齐(公元479—502年)尚书右仆射王奂之子王肃死后,同人送给他的谥号,以表其节。王肃在南齐是个谏官、诤臣,“御使都谏”。王肃嗜茶,故同人送给的谥号为“晚甘侯”,这是“晚甘侯”最早出现的时间和来源。据此陈椽教授推断武夷茶约在南北朝齐时起源。

武夷茶起源于南北朝,与茶史专家郭孟良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茶叶生产已遍及东南各地,茶产区域已初具规模”的观点相一致。由此印证了陈椽教授的推断是正确的。

为什么“晚甘侯”就是武夷茶呢?有三个依据可以解疑:(1)丹山碧水是武夷山特指,是南朝江淹给武夷山的题词。这个题词来自于九曲溪二曲渡口,当时武夷山市的前身崇安县尚未建县,属建阳县,故孙樵写建阳丹山碧水。茶是武夷山的特产,送礼佳品。孙樵《送茶与焦刑部书》实际上是一封夸“晚甘侯”名贵,以期引起受礼人重视的信。(2)古时,古人对茶特别崇尚,认为茶品圣洁森然,品质高尚。又认为做人也要有人品,要刚直不阿,清正廉洁。(3)王肃嗜茶,是一位精于品茶的人,同时又是一位谏官、诤臣,其人品如茶品,故同人为表其节,私谥为“晚甘侯”。因此,可以认为“晚甘侯”是一个双关词,将它称之为武夷茶的名字或别称,就好理解了。

武夷茶四度名冠天下

首度名冠天下于北宋,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崭露头角期。

武夷茶真正名冠天下,是在北宋盛行的斗茶风中脱颖而出,范仲淹的《和章岷斗茶歌》便是北宋时期斗茶盛况的写照。武夷山提供参赛的是按当时制作方法制出的粟粒芽茶,以“味兮轻醍醐”、“香兮薄兰芷”味香双绝夺魁,而闻名天下。北宋斗茶目的不是为游戏而游戏,而是用民间斗茶的方式采集贡茶入贡,这在斗茶歌里已有交代:“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英豪先斗美”。苏轼的“咏茶”诗也印证了这点:“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于武夷茶香气与滋味好,被时任北宋福建路转运使蔡襄(1012—1067)看中,入选为贡茶。

再度名冠天下于元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崛起期。

据明·许次纾《茶考》说:至元十六年(1279年),浙江行省平章高兴,路过武夷,监制了“石乳”茶数斤入献,受到朝廷重视,至元十九年(1282),朝廷令县官岁贡二十斤,武夷茶的“石乳”品种再度入选为贡茶。大德五年(1301),高兴之子高久住任邵武路总管,就近到武夷山,督造贡茶。大德六年朝廷干脆在九曲溪的第四曲设立“御茶园”,专制贡茶入贡。建御茶园后,据清周亮工《闽小记》记载:“至元设场于武夷,遂与北苑并称”而名冠天下,入贡数量上仅次于北苑茶,文献记载,元至未六年(1368)全国贡茶4022斤,福建占一半,福建贡茶主要来自于北苑和武夷,北苑1360斤,武夷940斤。

三度名冠天下于清朝,我们称这个时期为武夷茶大繁荣期。

明代崇安县令招黄山僧以松萝法制茶,即炒青茶制法,武夷茶的品质又有提高。明末清初,在武夷山桐木村创制出红茶,从此,桐木红茶越卖越红火,风行欧美,武夷山的桐木村成了中国红茶的发源地,成为世界红茶的始祖。

四度名冠天下于当代——武夷茶的再发展时期。

2006年,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此前,2002年武夷山被国家列为武夷岩茶原产地。

如今,武夷岩茶已走向全国,在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大城市,品武夷岩茶的风尚开始形成,品饮武夷岩茶的人越来越多,武夷岩茶将再度进入大繁荣和大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