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鉴别>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武夷岩茶种类有哪些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武夷岩茶种类有哪些

2019-06-08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武夷山有“奇秀甲于东南”的美誉。三弯九曲溪蜿蜒于群山中,三十六峰七十二岩犬牙交错。一丛丛的茶树、一片片的茶园就点缀在这溪坑岩壑之间,竟然是有岩皆茶,非岩不茶,此茶因此被称为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属于什么茶武夷岩茶种类有哪些

武夷山平均高度为650米,山区峡谷纵横,溪流环绕,气候温暖,冬暖夏凉,形成了孕育武夷岩茶的优越自然条件。武夷岩茶具有一种独特的“岩韵”。岩茶的外形肥壮均匀,紧结卷曲,具有绿褐鲜润的色泽和馥郁隽永的香气,其味浓郁醇厚,鲜滑回甘,汤呈橙黄色,清澈而艳丽;叶底软亮,边缘朱红,而中央为淡绿带黄,称作“红镶绿玉片”。在武夷山,有一种岩茶树和梅花、木瓜相邻,因而染了梅花香和木瓜味,独具“花香”之美。

武夷岩茶根据茶树种植地点的不同,有正岩茶、半岩茶和洲茶之分。正岩茶是其中品质最好的,在慧苑坑、牛栏坑和大坑口一带出产;这“三大坑”范围之外出产的称半岩茶;武夷山平地茶冈和沿溪两岸产的称洲茶。

岩茶有多种品类,品质各有其特色。采自正岩而制成的茶,称为“正岩奇种”或“奇种”;在正岸中选取优良茶树单独采制而成的,称作“单枞”,品质犹在“奇种”之上:各岩又专门选择一两武夷山风景区

武夷山风景区地处武夷山脉的中部、福建省武夷山市境内,面积60平方公里,景区内有盘曲山中的长约9公里的九曲溪,以及夹崖森列的36峰。武夷山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山。朱熹、陆游、辛弃疾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都曾经在武夷山生活、讲学,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1999年1 2月1日,联台国教科文组织将武夷山列人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今天的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已经是人们欣赏大自然美景,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理想之地。株品质特优的茶树单独采制,称作“名枞”如被称为“四大名枞”的“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等。这些名树均有独特的名字,有的以茶树的生长环境来命名,如“不见天”(长在不易见到太阳处的山阴之下)和“金锁匙”(生长在两块巨大的岩缝中间,树根和两岩紧紧相连);有的以树的形状来命名,如“醉海棠”、“钩金龟”等;有的以树叶的形状命名,如“瓜子金”、“金榔条”等;有的以茶树的发芽迟早来命名,如“迎春柳”、“不知春”等;有的以成茶的香型来命名,如“白瑞香”、“石乳香”等;有的以传说的栽植年代来命名,如“正唐树”、“宋王树”等。这些“名枞茶叶”的产量极少,成品外形、内质各有特点,又有动人的传说使其成为珍品。此外,还有以无性繁殖优良茶树品种而制成的岩茶,如“水仙”、“毛蟹”等,则分别以这种茶树的品种名称作为茶名,其品质常常独树一帜,各具特色。

目前,武夷岩茶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武夷水仙和武夷奇种。武夷水仙有这样的品质特点:外形上,条索肥壮而紧结匀整,叶端折皱扭曲,似蜻蜒的头,色泽青褐黄绿,油润而有光,具有“三节色”特征;内质上,香气浓郁清长,“岩韵”显著;汤色为深而鲜艳的金黄色,滋味醇厚而回甘爽口,叶底肥嫩而明亮,红边绿叶。

有用+10
分享

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详解


前阵子中央四套的走遍中国节目也播放了武夷茶文化,其中也有专题对武夷红茶进行介绍,相信大家也有一定的了解。

为了让茶友们更深入的了解武夷山正山小种红茶,特收集整理了相关正山小种的资料,以问答形式进行表述,水平有限,不全之处,望谅解!!注:该部分资料经引自友人。

1.正山小种红茶的由来?
答:“正山小种”红茶它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文化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红茶。据史料记载,桐木在宋代称崇安县仁义乡,周村里桐木关,这里的劳动者主要经济来源靠桐油及制作绿茶类的“龙团凤饼”贡茶为生。由于桐油生产的繁荣,当地大量地种植油桐树,受桐油发展的影响,故此整个这一地区大地名——曰桐木,出入中原的关口——曰桐木关。但因明末清初时局动乱不安,且桐木是地外入闽的咽喉要道,有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福建过境桐木,占驻茶厂,待制的茶叶无法及时炭火烘于,产生红变,茶农为挽回损失,采取易燃松木加温烘干,形成特有的一股浓醇的松香味,既桂圆干味。口感受极好,有特色,稍加筛分制作即装篓上市,得到海内外消费者喜爱,由此产生“正山小种”红茶又称桐木关小种。

2.为什么叫正山小种红茶?
答:“正山小种”红茶一词在欧洲最早称武夷BOHEA,就是现在所说的武夷地名的谐音,在欧洲(英国)它是中国茶的象征,后因贸易繁荣,当地人为区别其它假冒的小种红茶(人工小种或烟小种)扰乱市场,故取名为“正山小种”,“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星村小种”。

3.何谓“正山小种”与“外山小种”?
答:正山小种红茶原产地就在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一带。据《中国茶经》介绍,正山小种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的“高山地区所产”之意,原凡是武夷山中所产的茶,均称作正山。而武夷山附近或者其他地区所产的茶称外山(人工工夫烟小种),因此桂圆味的正山小种在市场独树一帜,故正山小种又称“星村小种。和桐木小种”以区别武夷山以外所产之小种。“正山小种”的命名必须通过中国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原产地标记注册保护—原产地标记注册,否则是不能命名为“正山小种”红茶的,最多只能称为小种红茶。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制定的《原产地保护标记管理规定》正山小种的原产地初步界定范围为东经117°38 ′6′ ′~ 117° 44 ′ 30′ ′北纬27 °41′ 35′′ ~27 ° 49 ′00′′。方圆50平方公里,东至麻栗,西至挂墩,南至皮坑,古王坑,北至桐木关。

4.为什么说正山小种是红茶的发源地?
答:自“正山小种”红茶出世以后,先后产生了四大红茶既祁门红茶、印度阿萨姆红茶、大吉岭红茶及斯里兰卡高地红茶,据史料记载祁门红茶是1876年由一个在福建崇安县任县令的余干臣回家乡后,把福建“正山小种”红茶制法带回去,在至德渡街设红茶庄试制成功的。后来工夫红茶品种不断增多。见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所著《茶经述评》中详细记载了红茶的传播是由武夷山(崇安)向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产生祁门红茶。“正山小种”红茶早在1604年以前就由荷兰商人带入欧洲,最先它是以治病功能在药店出售,而此时世界其他红茶均未诞生。由此可以推断“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之祖,桐木是红茶的发源地。原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全国政协常委吴觉农先生所著《茶经述评》中“茶类发展与制茶工艺”所述福建省是红茶的发源地,其制作工艺传播是由武夷山先向江西铅山的河口镇,再由河口镇传到修水后又传到安徽东至,最后才传到祁门,产生祁门红茶,由此推断正山小种红茶是红茶之鼻祖,桐木是武夷红茶的发源地之一。

5.“正山小种”红茶的生长环境?和采用的原料?
答:正山小种红茶生长在“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其环境也是独一无二,正山小种茶园散步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的黄岗山山麓,平均海拔1200~1500米,冬暖夏凉,昼夜温差大,年均气温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对湿度80%左右,大气中的二氧化炭含量仅为 0.026%。其具有气温低降水多,湿度大,雾日长等气候特点这些优越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为正山小种红茶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正山小种红茶的原料主要为不同地域的武夷菜茶群体品种所制。其为野生,半野生的菜茶品种。正山小种茶园土壤主要由侏罗系兜岭群火山岩和燕山期花岗岩分化而来,保护区内山高林密,随着四季的变化,落叶,枯萎的植物植被,成为了,正山小种天然的绿色肥料,所以目前正山小种茶园基本不施用肥料,偶有施用小量有机肥。关于农药方面:因保护区境内冬季气候寒冷有积雪,冻土可达4CM左右。此外茶虫天敌有70多种,所以正山小种茶园基本不施用用任何的化学农药。


6.正山小种红茶的制作工艺技术?
答,大体分为:初制技术分为:采摘茶箐—萎凋—揉捻—发酵—过红锅(炒)—复揉—熏焙—复火—毛茶等过程。

精制工艺分为:定级分堆——毛茶大堆——筛分——发酵——风选——拣制——烘焙——匀堆——装箱——成品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武夷岩茶名枞之白鸡冠的介绍

武夷岩茶名枞之白鸡冠的介绍

武夷岩茶名枞之白鸡冠的介绍,白鸡冠,主要成分是茶多酚、咖啡碱、脂多糖等,中医指出,它具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饮用白鸡冠,通常会出现周身煦暖、手心出汗、排尿量大、身心通泰情况,有以茶调气、行气通脉的特殊功效。如此好茶,茶友们有兴趣也来品饮一番吧。

白鸡冠是武夷山四大名丛之一。因产量稀少,一直被蒙上一层“犹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产地一说在慧苑岩火焰峰下外鬼洞,一说在武夷山大王峰下止止庵白蛇洞,相传是宋代著名道教大师武夷山止止庵道观主持白玉蟾发现并培育的茶种。其树势不大,枝干坚实,分枝颇多,生长旺盛。叶色淡绿,幼叶薄绵如绸,树梢顶芽微黄且弯垂,茸毫显露似鸡冠,故得雅名。其干茶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条索较紧结,一部分是黄绿色,一部分嫩得呈砂绿,可以见到红点。香高,回味极长。

品过白鸡冠的茶友,常常会因白鸡冠的色、香、味、形没有通常意义上武夷茶的香韵而困惑。其实了解白鸡冠要先了解其“道茶”渊源,才能掌握品饮白鸡冠的切入点。不同的茶在色、香、味上所呈现的参数是完全不一样的。茶汤的浓淡,带有品茗者的主观色彩,品茗者的品茶经验和味蕾敏感不同,茶汤的浓淡感受也不同,品茗之真味,在于为茶叶配以相应的茶器和泡法,让茶叶的色香味得以尽情的发挥。白鸡冠作为“道茶”,真味得经由沸腾来启动,用文火煮才是启动的原点。它必须遵从道家“红泥小火炉”的煮茶方式,方能激发白鸡冠的行气解表功效、启动其真韵。静下心来,从道家的“气感”及“无为”中去品茶,方能体会到白鸡冠为“道茶”的无味之味,亦是极致之大味。

白鸡冠主要作为该庵道士静坐修道的辅助调气养生茶饮,相对于武夷山天心寺发源的“佛茶”——大红袍,白鸡冠是武夷山唯一的“道茶”。武夷山在道家眼里是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白鸡冠正是以其独特的调气养生功效成就了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从而登上四大名丛的金榜。因为它的叶齿形似鸡冠,又为白玉蟾所创,故名“白鸡冠”。

品鉴白鸡冠时,一泡香气菲微,鼻端习习,微有淡淡烟草味,入口甘淡、滑软,余后气,稍有津、韵味佳;二泡香蕴藉,口吻喉间气味丰润,胸腹间有一股平和之气,行遍周天,令人全身温暖起来;三泡香味竟不减,汤色淡黄清亮,水中仍有余香,引人遐思。

武夷岩茶可以泡几次

正常条件下岩茶应该是七泡有余香,但岩茶初喝的时候,不是所有的人都为感觉到香,因为条索紧结,要到三泡的时候才会真的发散出它的原香气和滋味,滋味是慢慢出来且富有层次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茶友们都偏爱岩茶的原因,因为它内容丰富,且带着神秘色彩。

武夷岩茶可以泡几次

一般来说,焙火火工足的传统岩茶,第一泡开始就已经有滋味了,而只有内质丰富的岩茶,才耐得住10泡以上的冲泡考验。

冲泡品饮岩茶,可以说每一泡都是精华,都是不容易错过的;很多人都认为,岩茶冲泡都需要洗茶,但往往很多时候,优质的岩茶在第一泡的时候营养成是最为丰富的时候,洗茶的话会把茶叶营养物质都倒掉;其实,在福建省武夷山当地,很多人冲泡岩茶,第一泡茶汤不仅不要倒掉,而且还需要留起来,然后品尝到头几泡以后,再回头去感受,俗称为“还魂汤”。

岩茶冲泡3-4泡后,称之为是精华,无论是茶叶的本质还是工艺,都会展现再这两泡当中;等到第5-6泡以后,茶味开始下降,但茶味依然悠长,但不然3-4泡那般浓郁。

7泡以后,余香明显,一般工艺到位的茶叶在第7泡就可以从它的余香中体现出来;8-9泡以后,表现的主要是岩茶的岩韵,也只有真正来自于武夷山好山场的茶,才有如此的内攻的;这个时候,即使是茶味淡了,那么闻的时候,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一股古的花香,喝的时候,水柔绵甜。

武夷岩茶的冲泡方法:

正确的冲泡和品饮才能充分发挥出岩茶风韵和每泡茶的特征,领略茶中真谛,体会茶的无穷乐趣。

一、泡茶器具:准备乌龙茶专用茶具一套(冲泡壶宜选用90-150毫升的紫砂壶或三才杯)。

二、投茶量:冲泡壶具容积的1/2左右(1/3-2/3)。

三、泡茶用水:以山泉水为上,洁净的河水和纯净水为中,硬度大或氯气明显的自来水不可用;水温需现开现泡为宜;水温低于95度或长时间连续烧开的水都略逊。最好配备“随手泡”。

四、浸泡时间:1至3泡浸泡10-20秒,以后每加冲一泡,浸泡时间增加10-20秒。浸泡时间的调整原则为1至7泡的汤色基本一致,且可冲泡10余泡。冲泡次数与浸泡时间有关。

五、浓淡调整:用投茶量进行。需淡些则投茶量少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3-1/2,需浓些则投茶量多些为冲泡壶具容积的1/2-2/3。

六、品茶要领:岩茶滋味醇厚,内涵丰富,有特殊的“岩韵”。茶树品种特征能从滋味中体现;香气或高或长,高则浓郁,长则幽远,香型多样化,如花香、果香或带乳香、带密香等等;品茶时先嗅其香,再试其味,并反复几次。闻香有闻干茶香、盖香、水香、杯底香、叶底香等等;尝味时须将茶汤与口腔和舌头的各部位充分接触,并重复几次,细细感觉茶汤的醇厚度及各种特征,综合判断茶叶的特征和品位。

喝武夷岩茶的好处

1、提高免疫力:茶可提高CONA刺激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保护和调整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脉(MNNG)导致免疫功能,提高体内抗病性。

2、抗衰老:茶中有茶多酚,提高全血(GSH—PX)的活力,有助于清除体内生物自由基,减少伤害,从而延缓了人体的衰老。

3、防止眼病:茶中胡萝卜素B-紫萝酮是维生素A原,它可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防治上皮组织角质变性增殖泪腺细胞病变,防止角膜角质增厚,防止眼疾。

4、防治心血管病:茶可减少主动脉内膜质斑块和含量,降低毛细血管脆性,抗性增强。茶多酚类化合物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脂含量,减少脂质沉积,并对血液粘度下降、减少血液高凝状态、防止血拴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

5、保护泌尿器官:茶中含黄酮醇类及苷类化合物,能利尿,抑制肾小管再吸收,促进氟化物排泄。同时还有6.8-二硫辛酸对心脏性水肿、肝脏性水肿和妊娠生水肿都有治疗作用。

6、对消化器官的保健:茶中的儿茶素对胃粘膜起收敛作用,适当抑制了胃液的分泌,对胃起着保护作用。

7、对牙齿的保健:茶中氟的含量为27.3-146.6PPM,这种适当含量氟,能防治龋齿,增强骨骼坚韧度。

武夷岩茶所含的矿物质微量元素丰富,如钾、锌、硒的含量较多。1847年罗莱特在茶叶中发现“单宁”(儿茶素)并从武夷岩茶中分离出“武夷酸”。1861年哈斯惠茨证实武夷酸乃是没食子酸、草酸、单宁和槲皮黄质等的混合物。18世纪传入欧洲后,倍受当地群从的喜爱,曾有“百病之药”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