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得怎么喝才会更健康?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得怎么喝才会更健康?

2019-06-08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包括了大红袍、水金龟、铁罗汉、白鸡冠,喜欢喝岩茶的茶友们相必十分了解这四大名丛吧!这四种茶除了好喝外,最重要的还有它的茶效,特别是和其他中药一起冲饮,养生保健效果会更好!

大红袍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得怎么喝才会更健康?

大红袍在四大名丛中独具鳌头,有“武夷茶王”的美誉。发酵程度较高的大红袍性温而不寒,能提神健脾。当地人喜欢将大红袍、乌梅和干姜一起合用炮制成中药,专治伤风头疼和脾胃虚寒。每次冲泡3-6g茶,加入3颗乌梅和一片干姜,冲水量一般在150到200毫克最好。

铁罗汉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得怎么喝才会更健康?

铁罗汉既能通络祛湿,又能温脾和胃,所以本身比较适合那些容易受湿热的人品饮。知母、贝母各取6g,用矿泉水冲洗闷泡两分钟,再用热水冲泡,之后加入3g铁罗汉,再闷多一分钟。这种茶对于治疗肺火高热烦渴的人比较有效,同时也有清热润肺、祛风散寒和活血化瘀的功效。

白鸡冠

武夷岩茶四大名丛得怎么喝才会更健康?

和大红袍不一样,白鸡冠属于武夷岩茶中发酵程度比较轻的茶类,所以炎热夏天来一杯白鸡冠可以让你清暑化积。选取桑叶、白菊花各10g,甘草3g,还有白鸡冠茶水800毫升。将桑叶、甘草和白菊花洗干净,再煮十分钟,去渣取汁,和白鸡冠茶水一起饮用。对于改善风热感冒,目赤晕花有一定帮助。

水金龟

有用+10
分享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昨天掌柜在文章里提到了武夷岩茶的“香、清、甘、活”四个字。

 

有茶友就问说:经常看到香清甘活这几个字,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不知掌柜能否详细地说一下?

 

掌柜相信不少喝岩茶的朋友也是经常听到这四个字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首先来说,“香、清、甘、活”这四字最早见诸文字是在清代梁章钜《归田琐记》品茶一文中。

 

原文是

 

品茶

 

余侨寓浦城,艰于得酒,而易于得茶。盖浦城本与武夷接壤,即浦产亦未尝不佳,而武夷焙法,实甲天下。浦茶之佳者,往往转运至武夷加焙,而其味较胜,其价亦顿增。其实古人品茶,初不重武夷,亦不精焙法也。《画幔录》云:“有唐茶品以阳羡为上供,建溪、北苑不著也。贞元中常衮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研之,谓之‘研膏茶’。丁晋公为福建转运使,始制为凤团。”今考北苑虽隶建州,然其名为凤凰山,其旁为壑,源沙溪,非武夷也。东坡作《凤咮砚铭》有云:“帝规武夷作茶囿,山为孤凤翔且嗅。”又行《荔枝叹》云:“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直以北苑之名凤凰山者为武夷。《渔隐丛话》辨之甚详,谓北苑自有一溪,南流至富沙城下,方与西来武夷溪水合流,东去剑溪。然又称武夷未尝有茶,则亦非是。按《武夷杂记》:“武夷茶赏自蔡君谟始,谓其过北苑龙团,周右父极抑之。盖缘山中不晓焙制法,一味计多狥利之过。”是宋时武夷已非无茶,特焙法不佳,而世不甚贵尔。元时始于武夷置场官二员,茶园百有二所,设焙局于四曲溪,今御茶园喊山台,其遗迹并存,沿至近日,则武夷之茶,不胫而走四方。且粤东岁运,番舶通之外夷,而北苑之名遂泯矣。武夷九曲之末为星村,鬻茶者骈集,交易于此。多有贩他处所产,学其焙法,以赝充者,即武夷山下人亦不能辨也。

 

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今城中州府官廨及豪富人家竞尚武夷茶,最著者曰 ‘花香’,其由‘花香’等而上者曰‘小种’而已。山中则以‘小种’为常品,其等而上者曰‘名种’,此山以下所不可多得。即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号称‘名种’者,实仅得‘小种’也。又等而上之曰‘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亦不可多得。大约茶树与梅花相近者,即引得梅花之味,与木瓜相近者,即引得木瓜之味,他可类推。此亦必须山中之水,方能发其精英,阅时稍久,而其味亦即消退,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装在名种大瓶中间,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其中小瓶装赠者,亦题‘奇种’,实皆‘名种’,杂以木瓜、梅花等物,以助其香,非真‘奇种’也。至于茶品之四等,一曰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以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曰‘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则曰‘甘’。清而不甘,犹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则曰‘活’。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须从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此等语。余屡为人述之,则皆闻所未闻者,且恐陆鸿渐《茶经》未尝梦及此矣。忆吾乡林越亭先生《武夷杂诗》中有句云:“他时咤朋辈,真饮玉浆回”。非身到山中,鲜不以为欺人语也。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原文大概的意思就是:

 

梁章钜去武夷山游玩,从天游观一位叫静参的道士那里听说了武夷茶分为四等:香、清、甘、活,等而上之。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而这个论述,如今也一直被认为是喝武夷岩茶的进阶范本。

 

现代喝茶人对“香、清、甘、活”的理解:

 

 

 

 

很好理解,就是茶香。

 

喝一泡茶,能从五个地方闻香:干茶香,杯盖香,茶汤香,杯底香,叶底香。

 

其中香型又分为:品种香,工艺香,地域香,树龄香。

 

品种香:不同品种的茶,有自己自带的独特香型,这种香型有别于其它品种。水仙有兰花香;肉桂有桂皮香;水金龟有腊梅香;佛手有雪梨香;奇兰有杏仁香;铁罗汉有草本香等等。

 

工艺香:制作工艺所产生的香。做青的花果香,焙火的火功香。

 

地域香:山场或小环境产生的香。所谓的山场味或者说小环境的味道。

 

树龄香:枞味。

 

把各种香单独列出来,似乎很容易,但是一泡茶的香,或是每一冲的香往往都是几种香融合在一起,要能找出来就需要学习和训练了。

 

 

 

 

意指纯正清楚:

一、茶汤清澈透亮,不浑不浊。

二、茶香清新纯正,无异杂味。

三、茶味纯正清甜,非“青”味。

 

 

 

 

意指茶汤滋味甘甜与饮后回甘。

 

入口甘甜。似饮泉水,茶汤鲜爽,茶韵厚重,苦尽甘来。

 

岩茶味重,往往先感受到的都是苦涩味。然好茶苦涩化的快,转为甘甜,两腮生津,就像吃生橄榄似的。

 

 

 

 

活是品味武夷岩茶的最高境界。

 

“活之一字,需从舌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

 

岩茶的种植,要与山场环境融为一体,方能体味风土。

 

岩茶讲究“死去活来”,不论是做青还是焙茶,都要活。

 

活字又表现在茶汤入口的感觉,山场活、工艺活、泡茶之水活,在入口时,才真正的能体现岩茶极富变化的秉性。

 

茶事|喝武夷岩茶的进阶,香清甘活

 

因此,总的来说:

 

喝茶的第一个阶段,常常会追求香气。

 

总希望茶很香,更香点。

 

等喝茶慢慢进入下一个阶段,就不再执着于表面香气了。

 

进一步探寻后,往往会“看见”茶汤里的“清”。

 

“香而不清,凡品。”

 

好比胭脂俗粉总不如清水芙蓉那般雅致耐品。

 

“茶有真香”、“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说的都是茶汤之清透、干净。

 

反过来说,茶味若“清”,其“香”也舒服。

 

而茶味之“清”,并不意味着寡淡如白水或者苦涩不已。

 

“清而不甘,苦茗也”。

 

茶味清和、清爽、清透之余,回味甘甜,下咽有内容。

 

所谓舌面生津、喉间清凉。

 

最为极致的茶,往往也是茶性最“活”的。

 

“甘而不活,亦不过好茶而已”。

 

而从品饮的角度,这也是最难体会,也最不可强求的。

 

好茶,好器,好水,好心境,所有的合力在一起。

 

于一杯茶汤中,望见一方山水。

武夷岩茶的鉴别

武夷岩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假茶开始味淡

武夷岩茶外形条索肥壮、紧结、匀整,带扭曲条形,俗称“蜻蜓头”,叶背起蛙皮状砂粒;汤色橙黄,叶底匀亮,边缘朱红或红点,中央叶肉为黄绿色,叶脉为浅黄色,耐泡。假茶开始味淡,欠韵味,色泽枯暗。

武夷岩茶崛起之谜


北宋太平兴国初年,朝廷特置龙凤模印,遣使到建州,监造团茶以别一般的庶饮,龙团凤饼从此诞生。当然也包括产于碧水丹山的武夷奇茗。由于当时崇安尚未建县,而建州的州治建安县已为人们所熟知,所以龙凤团茶也称为北苑茶。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崇安县正式建县,武夷山逐步走向兴盛,文人墨客,达官显宦,释家羽士纷至沓来,名声日高,武夷渐脱“北苑”之统称而独步傲立于茶坛,加之诗人的吟咏,武夷岩茶的名气大盛。民国《崇安县新志》载:“宋时范仲淹、欧阳修、梅圣俞、苏轼、蔡襄、丁谓、剂子翚、朱熹等从而张之,武夷茶遂驰名天下。”苏轼在咏茶诗中写道:“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由此说明武夷岩茶已经脱颖而出,崛起于岩壑之间,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步入皇家宫室,享誉于朝廷。与此同时,武夷名丛如铁罗汉、坠柳条也开始形成。清朝学者郭伯苍在《闽产录异》中曾记述:清时山中仍有这两种名丛,皆为宋朝留存下来的茶树,“各仅有一棵,年产少许,为无价宝。”宋朝南渡以后,来武夷山游览、讲学、隐居者日增,武夷山极为兴盛。儒家羽士、文人墨客,荟萃山中,斗茶品茗,以茶论文,以文论道,极一时之盛,茶事因之兴旺。著名诗人陆游到此赞曰:“建溪官茶天下绝”。(按,建溪起源于武夷山,流经崇安、建阳至建瓯。建溪泛指该三县。)从这诗里,足证武夷茶新军突起,已与北苑茶同负盛名。朱熹在隐屏峰下构筑精舍,著书立说,授经讲学,聚友品茗,可谓是山中大隐者,颇具雅兴,他利用九曲溪上的一块有罅隙的天然石头当做茶灶,以倡导茶事,并咏诗曰:“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传说隐屏峰下,旧有朱熹手植茶一株,因山僧不堪县官铢求,潜以沸汤浇之遂枯的故事。有清人诗句为证:“县官不解修祠祀,但索文公手植茶。”朱熹在寓居武夷山之时,还亲自携篓去茶园采茶,以此为乐事,并以《茶坂》为题赋诗曰:“携籯北岭西,采撷供茗饮。一啜夜心寒,跏趺谢衾影。”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的游武夷诗也咏及武夷茶:“所将白石与青精,漫燃龙竹闲烹煮。武夷之山秀且高,参元堪把死生逃。”(见《武夷山志》22卷)青精指武夷茶,这位云游道士对武夷山水、茶叶注满情感。“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这是武夷著名道士白玉蟾的《水调歌头·咏茶》中词句,茶如灵丹,清人脾胃。近年,武夷山市志办方留章先生,收到来自蜀省万源县友人惠寄的信札、资料等,言及于1988年在该县石窝乡古社坪村,发现一方完整的石刻,记载着北宋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王雅父子从福建武夷山移植茶苗于本地种植的始未。碑云“……时在元符二载,月应夹钟,当万卉萌芽之盛,阳和煦气已发。前氏府君王雅与令男王敏,得建溪绿茗,于此种植……”。此碑中虽写的是“建溪绿茗”,但在此的前几十年,范仲淹诗已经说明“溪边之茶”乃“武夷仙人从古栽”,因此说其是武夷之茶,并不牵强。可见,由于武夷茶在当时享誉极高,名声远播,身价不凡,为国人迢迢而求之品。其青出于蓝,返回巴蜀,荣归故里,理所当然。转载本文请注明来自沁人茶香。

凡此说明在宋代脱颖而出、崛起于碧水丹山的武夷茶,与武夷名山同映辉煌,为名家所津津乐道,并开始跻身于皇家宫廷,享誉于朝野,与当时全国兴起的品茶、斗茶、分茶之风尚和合共鸣,集一时之盛,享非凡之誉,乃武夷岩茶千古流芳之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