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白茶>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

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

2019-07-26 访问量: 13 茶礼仪网

什么茶叫做白茶呢?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呢?一般来说,将那些芽头作原料,呈白色或者银色的茶叶成为白茶,白茶也是中国传统的六大茶类(绿、红、白、黄、黑、乌龙)之一,下面就来看下白茶的分类情况。

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

白茶原产地主要分布在福鼎、政和、建阳、松溪等地,是福建特有的茶类之一,其中约60%产量产自于福鼎。白茶制造历史已有200年,由福鼎首创,进而传到水吉,最后传到政和。独特的加工工艺、独特的原产地环境、独特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白毫国家级良树品种造就了福鼎白茶外表天然素雅、内质清甜爽口的独特品质。

白茶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是人们送礼、自品、保健的茶中佳品。

白茶的类别是根据茶树品种的不同而区分的,采自大白茶茶树的品种叫“大白”,采自水仙茶树的称为“水仙白”,采自菜茶茶树的称为“小白”。又因为采摘标准的不同,而将选采大白茶单芽制成的称为“银针”(也称为白毫银针);将选采嫩梢芽叶,其成品茶茶色如花朵的,称为“白牡丹”。

白茶的种类:

1、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简称银针,又叫白毫,因其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其香气清新,汤色淡黄,滋味鲜爽,是白茶中的极品,素有茶中“美女”、“茶王”之美称。 由于鲜叶原料全部采自大白茶树的肥芽,其成品茶,长三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

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

白毫银针产于福建省福鼎县的太姥山麓以及政和县,现今白毫银针的茶芽均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的良种茶树,大白茶为迟芽种,茶芽肥壮,多酚类、水浸出物含量高,成品味鲜、香清、汤厚。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称赞道:“今茶之美者,其质素良而所植之土又美,则新芽一发便长寸余。”这些良种的大白茶便是制造白毫银针的必要基础。

2、太姥银针

太姥银针芽针肥壮、满披白毫、毫香幽显,世博十大名茶美誉, 她精选蕴育于太姥山麓的国优茶树良种福鼎大白茶(华茶1号)、福鼎大毫茶(华茶2号)的明前单芽,只采新梢肥壮饱满之单芽,长度达2.7CM以上,每百克单芽数不多于3200枚,经自然萎凋、烘培干燥特殊白茶工艺精心历炼制作而成,因仅采春茶头一两轮银针用于制作太姥银针,因此产量非常有限,极其珍罕,太姥银针是2010年上海世博十大名茶及联合国馆专用茶美誉,天毫茶业是上海世博会特许商品供应商,其出品的太姥银针获得2010上海国际茶博会【特别金奖】更显得品质出众。

3、新工艺白茶

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按白茶加工工艺,在萎凋后加入轻揉制成。新白茶对鲜叶的原料要求同白牡丹一样,一般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品种的芽叶加工而成,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

其制作工艺为:萎凋、轻揉、干燥、拣剔、过筛、打堆、烘焙、装箱。在初制时,原料鲜叶萎凋后,迅速进入轻度揉捻,再经过干燥工艺,使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略带褐色。这种茶清香味浓,汤色橙红;叶底展开后可见其色泽青灰带黄,筋脉带红;茶汤味似绿茶但无清香,又似红茶而无酵感;其基本特征是浓醇清甘又有闽北乌龙的“馥郁”。

新工艺白茶外形叶张略有缩摺呈半卷条形,色泽暗绿带褐,香清味浓,汤色味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布无酵感,浓醇清甘是其特色。因其条形较贡眉紧卷,汤味较浓,汤色较浓,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4、白牡丹

白牡丹何以冠此高雅之芳名?白牡丹因其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形似花朵,冲泡后绿叶托着嫩芽,宛如蓓蕾初放,故得美名。白牡丹是采自大白茶树或水仙种的短小芽叶新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是白茶中的上乘佳品。

白茶的种类怎么分的

白牡丹茶于1922年创制于福建省建阳县的水吉,水吉原属建瓯县,据《建鸥县志》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广袤约三十里。此后,政和地区也开始产制白牡丹,并逐渐成为白牡丹茶的主要产区。目前,白牡丹的产区广泛地分布于福建省政和、建阳、松溪、福鼎等县。

5、贡眉

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它是以菜茶茶树的芽叶制成,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来制造白毫银针等品种,但后来则改用“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白就用来制造贡眉了。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但近年来则一般只称贡眉,而不再有寿眉。

白茶的种类一般分为以上的五大类,更多有关白茶的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请关注养生之道网茶道养生频道,或者在站内搜索“白茶”,可以了解更丰富的内容。

有用+10
分享

白茶是什么茶从白茶的特点看白茶的属性

白茶是什么茶?很多人如果不是茶叶方面的专家,对茶叶的了解都是很表面的,有时甚至分不清楚到底是哪一种茶。平时对茶叶了解多一些还是有好处的。而白茶是常常会接触到的茶叶,所以大家要有所了解。下面介绍一下。

之所以叫白茶,其实这与它的颜色是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很多人觉得白茶的汤色犹如白雪一般,所以便把这一种茶叶称为白茶了。白茶是中国最古老、最健康的茶类,被称为六大茶类中的珍品“贵族”。中国福建福鼎是白茶的主要产地,此外政和、建阳、松溪等地也是白茶的产地。据了解全国60%以上的白茶产量都来自福建福鼎,固有福鼎白茶一说。由于白茶大部分都是外销品种,大部分都销往国外,很少量的白茶才内销,导致很多中国茶客都不知道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是什么茶?其实白茶也只是笼统的叫法,因为如果是细分的话,白茶也是可以分为具体好几种茶叶。为了让大家更加明白,现在就来介绍一下,根据白茶的采摘标准不同,白茶有芽茶和叶茶之分,单芽之称的茶成为“银针”,叶片制成的茶成为“寿眉”,芽叶不分离的茶称为“白牡丹”。根据茶树种类将白茶分为大、小白和水仙白之分,一般福鼎白茶都称为小白,采自大白茶茶树者称大白,采自水仙茶树者称水仙白。在大白茶茶树只采一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

白茶是什么茶?不要小看白茶,其实它除了历史悠久外,它的作用功效还是很不错的。而在中国典籍《茶经》中,早就对白茶的功效有描述。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据茶史专家陈橼考证,“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

以上就是“白茶是什么茶”的介绍,大家在看完后相信对白茶的看法又多了一些了解。总的来说,白茶的作用功效还是不错的,如果大家需要喝白茶的话,就要懂得如何挑选。

红巧梅花茶-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

有什么好的茶叶 红巧梅花茶-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



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传统工艺制作的白茶能喝到“阳光的味道”,因为整个制作工序不炒不揉,鲜叶采下后要让茶青吸饱太阳光,这全靠制茶人手工操作;白茶只有萎凋和干燥,两步成茶,这对制茶人的经验要求是非常高的。

传统白茶初制作工艺

白茶的制作工艺是最自然的,把采下的红巧梅花茶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的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



采用单芽为原料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而成的,称之为银针白毫;白茶一般多采摘自福鼎大白茶、泉城红、泉城绿、福鼎大毫茶,泉城红、泉城绿、政和大白茶及福安大白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一二叶,按白茶加工工艺加工制作而成的为白牡丹或新白茶;采用菜茶的一芽一二叶,加工而成的为贡眉;采用抽针后的鲜叶制成的白茶称寿眉。

红茶每天喝多少克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要根据气候灵活掌握,以春秋晴天或夏季不闷热的晴朗天气,采取室内萎凋或复式萎凋为佳。

其精制工艺是在剔除梗、片、蜡叶、红张、暗张之后,以文火进行烘焙至足干,只宜以火香衬托茶香,待水分含量为4~5%时,趁热装箱。白茶制法的特点是既不破坏酶的活性,又不促进氧化作用,且保持毫香显现,汤味鲜爽。

1、采摘

白茶根据气温采摘玉白色一芽一叶初展鲜叶,做到早采、嫩采、勤采、净采。芽叶成朵,大小均匀,留柄要短。轻采轻放。竹篓盛装、竹筐贮运。

2、萎凋

采摘鲜叶用竹匾及时摊放,厚度均匀,不可翻动。摊青后,根据气候条件和鲜叶等级,灵活选用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或加温萎凋。当茶叶达七、八成干时,室内自然萎凋和复式萎凋都需进行并筛。

3、烘干

初烘:烘干机温度100-120℃,时间:10分钟;摊凉:15分钟。复烘:温度80-90℃;低温长烘70℃左右。

4、保存

茶叶干茶含水分控制在5%以内,放入冰库,温度1-5℃。冰库取出的茶叶三小时后打开,进行包装。

白茶历史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喝绿茶和红茶哪个好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荼”的注解,用“槚、茗、蔎”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茉莉花茶得功效“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绿茶功效与作用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喝白茶的禁忌-历史上的十大茶痴

小茶王 喝白茶的禁忌-历史上的十大茶痴



历史上的十大茶痴

1、陆羽



天宝十五年,陆羽被封为“考察茶事”,游历巴川蜀峡,一路上他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辨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考察”期间,陆羽常身穿短褐脚踏芒鞋,独行荒野之中,采茶觅泉,闻香品茗,或与茶农交流种植经验。经过长年的积累,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得以面世,陆羽也被世人尊为“茶圣”。







2、卢仝

卢仝嗜茶成癖,他的“七碗茶诗”被人千载传唱。诗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七碗茶歌》后来流传到日本,并深深影响了日本茶道。此外卢仝还著有《茶谱》,世人尊称其为“茶仙”。

喝白茶的禁忌3、白居易

白居易曾自称是“别茶人”。

黑茶属于什么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白居易做江州司马时,好友李宣给他寄来新茶,正在病中的白居易为此欣喜莫名。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一诗,记述的正是此事,诗云:“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详细记录了煮茶的全过程。

4、皮日休

皮日休,晚唐著名文学家,精通茶事,善写茶诗,他自制了一套精美的“袭美茶具”,写过《茶中杂咏》,为今人了解唐代茶园、茶舍、茶农、茶具以及茶业的种植、焙制、烹饮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资料。

5、李清照

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与丈夫都是茶道中人,他们旅居青州时常以茶为戏:“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李清照夫妇在饭后间隙,一边饮茶,一边记忆学习,此乃“饮茶助学”也。

6、张岱

张岱,明末人,

曾戏谑地自称“茶淫枯虐”。在他的家乡山阴有一种茶,叫“日铸雪芽”,宋代时曾被选为贡品,但到了明代却已没落。张岱联合他人,对其改用另一名茶松萝茶的制法并加入茉莉炒制,提升了雪芽的品质。经过张岱的改造,此茶名声大噪,并更名为“兰雪茶”。不久后,兰雪茶重新雄踞江南第一名茶的宝座。

7、乾隆

乾隆曾六下江南,微服私访的同时也饮遍了江南的名茶。六下江南五次为西湖龙井作诗,龙井之所以能够脱俗扬名,还拜这位皇帝的御赐。乾隆一生嗜茶,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85岁高龄时,乾隆欲隐退让位,有大臣劝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回曰:“君不可一日无茶也!”

8、蒲松龄

蒲松龄久居乡间,知识渊博,他自制了由桑叶、菊花、枇杷叶和蜂蜜组成的菊桑茶,具有补肾、抗衰老的药效。他在家乡设了一个茅草茶庭,为喜茶为什么不给加盟过往行人义务供茶,饮茶者不需付茶钱,只需口传故事和传说。这些用茶换来碧螺春是红茶还是绿茶的故事,后来成为《聊斋志异》中490多篇文言体小说的素材来源。

形似花朵9、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是“八怪”中与茶结缘最深的一位。黄山的云雾名茶培育了他从小对茶的嗜好,他一生品茶无数,对各种茶叶的形状和味道了如指掌,闭着眼睛品茶都能说出茶叶的产地,甚至是几时采摘的茶叶。这位艺术天才还称得上是“茶癖茶仙”,他用来煮茶的水只取三种,分别是山泉、雪水和花须水。他从不喝泡茶,而是用专门的茶具煎茶。

10、千利休

日本茶道之集大成者千利休,一生钻研茶道且技高一筹,受到了统治者的赞赏和尊重。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千利休与丰臣秀吉的关系彻底破裂,最终秀吉赐予利休切腹。赐死当日,秀吉派来三位使者前往千利休处监督,没想到千利休却邀请三位到茶室一坐,且尽心点茶。茶事一结束,千利休便从怀里拿出短刀切腹自尽。

死亡近在眼前,千利休却可以如此坦然,不愧是茶道中的得道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