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2019-11-12 访问量: 11 茶礼仪网

普洱茶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健康

                                                                         ——沈培平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普洱市市委书记沈培平6日做客新华网全国两会访谈,就“政企结合,科学发展大健康产业,服务保障民生”这一话题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沈培平表示,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云南省普洱市、必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健康。

以下是现场实录:

主持人:

        看来我们也有一套完整系统的规划。那沈书记刚才我们说到普洱市地产非常丰富,茶文化也深受海内外网民的关注。那如何发展普洱茶产业从而起到对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对人民生活的帮助呢?

沈培平:

       你说的是问题的一方面,普洱茶的发展,我们从几个亿到十几个亿,未来将会走向几十亿甚至是上百亿的大产业,这是一个必然。我把普洱茶分成四个阶段:一是农业普洱阶段;二是文化普洱阶段。第一阶段我们走完了,是以农业为原料的低附加值的阶段,也就是2003年以前;2003年到2007年是文化普洱,这个时候用文化的理念、文化的意韵引导文化的发展;第三阶段是2008年提出科学普洱,最后第四阶段是必将走向人文普洱。

        “科学普洱”就是用人才的力量、科学的手段、科学的平台引导和构建产业的发展,这里面文化因素肯定有,但是是交叉的,以科技为主。未来是“人文普洱”,这就是充满浪漫和人文关怀情怀的普洱产业。这个产业将来在普洱肯定会形成主导产业。会带领我们150万茶农,加上销售和加工领域的,进入这个产业将会是我们普洱市发展的最大产业,同时这个产业也会有利于全人类的健康,而不仅是普洱市。如果我们在农业化的社会里,人的食品和人的健康健康都是相一致的,是一种一家一户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状况,人的身体状况大致是平衡的。但是工业社会情况下人的劳动强度很大,我们现在的社会里人的很多工作都是在用电脑、手机,购物、聊天都在网上完成,人们就失去了必要的体力劳动,失去了必要的精品文化。在今天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呼唤生命的安全、身体的健康、人情的回归,这样的概念包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这就是对自然的疾呼。

        这个产业做好了,像普洱市7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1300米的海拔,我们的茶叶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富氧离子含量超过2100的第七级含量,富氧离子含量的第一级是600以下的,是极不利于人体健康的,600-900是健康,900-1200是比较有利于人体健康,1200到1500是很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第五级1500-1800是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像普洱随便一个地方都是2100以上,是最高级别,有的甚至达到两万多。在那么一个环境里又和越南、缅甸、老挝接壤,原始森林、保护区,各种动物植物丰富,用生物、生态支撑起的这么一个妙曼城市中出产的这么一个健康产品,所以“普洱茶健康全世界”。

        我非常欣赏的是从一个人文情怀,悲天悯人的角度说,这个产业对人类的贡献可能会比对我们普洱市的贡献大得多,这是一个双向的,是一个更大平台、更大时间空间催生了这个产业的发展。一句话:普洱茶产业的发展必将有利于云南省普洱市、必将有利于世界人民的健康。

闫希军:

        沈书记刚才所说的,实际上就是我们利用一切科学技术,把喝普洱茶的历史推广为更多的人即刻的、快捷地能够饮用的,这个过程就要靠科技和工业来带动,如果让中国人大多数人和全世界一部分人都喝到帝泊洱这个产品,自然就把茶农的效益带动起来了,把地方的经济自然就带动起来了,把地方地域的文化也带动起来了。因为人们当接触了这个地方的产品和这个民族的时候,一定接受了这个地方的文化,所以这个地方的文化全部附加在这个产品上,将来“妙曼普洱”实现后人们都会去跑到那里去看这个“妙曼普洱”,进行旅游观光这就是一个双向的。一个是产品的走出去,走向全世界,二是把人文带出去,把文传出去,把人带进去,这是一个双向的,从而普洱也发展了。 

有用+10
分享

买普洱茶怎么选购普洱茶

买普洱茶怎么选购普洱茶
 

  怎么买普洱茶是喜欢普洱茶的爱好者的第一个难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喝普洱茶来保键养生,只因普洱茶有减肥、美容、保健等功效。当下无论是线上还线下都有很多卖普洱茶的店,普洱的热销导致出现次品、假货,那我们要怎么买普洱茶呢?下面介绍四点买普洱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不要以为年代越久远越好。怎么买普洱茶呢?有人说年代越久越好,其实“年代只能参考,不能尽信”,普洱生茶的生产历史有数百年了,但第一批通过人工(渥堆)后发酵技术的熟茶是该厂在1973年生产的,“因此,市面上超过35年的普洱熟茶大多是假冒的”。
  不要相信伪造的包装。消费者要注意购买普洱茶时价格与茶叶的年代和包装是否合理,比如几十年的老茶现在已经很稀少了,但市场上却是要多少有多少;红印茶也是很珍贵的,但市场上批发的所谓“红印”却便宜得很,这怎么可能是真货呢?“年代、价钱、包装不符合逻辑概念,报价不合乎市场行情的普洱茶,消费者不要贪图便宜购买,以免上当受骗”。
  二、不要仅看开汤颜色的深浅。普洱生茶只要在干净、通风好的空间陈放,慢慢发酵后,就算放上50年或者100年,茶的汤色依然不可能变黑或者变混浊,绝对是油光气十足,色金黄转枣红才对。因此,如果卖家以“汤色颜色深说明是老茶”来叫卖茶叶的话,消费者千万不要相信。
  三、不要相信添加的味道。“普洱生茶唯一的味道就是樟香味,陈年普洱老味老韵。而分辨普洱熟茶的最好方法是渥堆发酵越少的茶品及拼配蒸压时间越短的越佳。”杨庆先说,如果茶叶有霉味和其他异味,就是已经霉变的茶叶或质量较差的茶叶。
  四、不要以为树龄叶种越老越好。当下众多的消费者大多以为大叶就是野生。仔细观察叶子如果是大大的,平平的,薄薄的,一定不可能是野生种,而是在某种商业利益的需求下人工种植出来的,真正云南野生的普洱茶是没有施放肥料及农药的,所以消费者千万不要迷信茶叶的树龄和叶种。
  对于怎么买普洱茶就介绍以上四种方法,希望大家慎记于心。当下云南普洱茶是热卖产品,所以以假乱真、以次冲好的现象也是有的,所以要懂得辨别。同时做为茶商,在进行普洱茶批发时也要选择有信誉、有口碑、有品牌的茶企进行相关合作业务。
     

【茶友聊茶】清代普洱茶衰落的原因

  各位茶友,我是回归田园。

 

  前面分析了清代普洱茶鼎盛的原因,在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时普洱茶产销处于极盛时期。1799年,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志草木第十一·普茶)记载了“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的盛况。1826年,阮福的《普洱茶记》说,“普洱茶名遍天下,味最酽,京师尤重之”。近段时间周末和晚饭后到家门口的“雄达茶城”闲逛或喝茶,感到的是“门前冷落鞍马稀”,与06年、07年上半年的熙熙攘攘相比,萧条感油然而生。

 

  刚好脑海中又出现了“查尔斯道”股票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一、市场行为包含一切;二、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三、历史会重演。

  基于原因探索,又埋头于古书堆里,主要是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思茅师专的《清代普洱府志选注》及《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希望今人能从普洱茶鼎盛、衰落的历史原因中,找到解决眼下萧条的办法,别让“历史会重演”。

 

  一、外力推动、根基不牢

 

  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以大叶种为主的茶叶,抗逆性强,育芽力强,芽叶重大,生长期长,休止期短;叶质柔软,叶肉肥厚,适制性强,内含水浸出物、茶多酚以及儿茶素领先国内外。

 

  明代谢肇淛于万历年间任云南省右参政,天启元年(1621)因改任广西按察使而离滇。著有《滇略·卷三·产略》,记载: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6卷691页)

  (大理感通寺内古茶树)

 

  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于1638-1640年游历云南的有关茶叶记载,主要有昆明太华寺茶、五华寺的五华茶,以及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凤庆太平寺茶、宜良宝洪寺的宝洪茶、昭通翠华寺的翠华茶等,还是寺庙茶为代表。

 

  清代才有的普洱府,哪来那么早的普洱茶!看史料:

  (《清代普洱府志选注·三建置志·沿革》80-81页)

 

  在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云南茶的普洱茶还未量产。看史料:

  (《清代普洱府志选注·食货志·课程》130-131页)

 

  名不见经传的普洱茶能够在清代一鸣惊人的鼎盛,就其原因一是市场需求大增;二是民族融合产量提高;三是成为贡茶皇帝喜欢政府引导。本人在《茶友聊茶》第26期、27期有详解。

 

  清代是满族人统治,满族人以游猎吃肉为主,得到天下后,更是养尊处优、大鱼大肉,身体容易出问题,也需要用“藏人非车佛茶不过瘾”的普洱茶来去油腻助消化,使肠胃舒服。再加上普洱茶味酽耐泡越存越香,喝了整个身体舒服。普洱茶得以推广和鼎盛。

 

  1665年在丽江市永胜县设茶马市。

  1735年,“云南茶法”及七子饼的诞生。

 

  但一开始也就埋下了衰落的诱因,因普洱茶属于外力推动、根基不牢。受外力控制,非当地人喝茶主流,不像野生菌、云烟一样,非云南本土的菌、烟不吃、不抽,基础很牢固。就如1973年要求发展普洱茶供港澳,一大茶厂领导还问什么是普洱茶一样。我等也是2006年外地朋友委托采购,才知普洱茶名、喝上及迷上的。

 

  一旦市场变化,外地人不追捧,或外销受阻,就必然走向衰落。玛卡炒废了,小粒咖啡没推广开,已是例证。

 

  1938年成立“省茶司”。1939年筹建顺宁试验茶厂(凤庆茶厂前身)也主要是生产红茶;1940年成立的佛海试验茶厂(勐海茶厂前身)也主要是生产红茶,附带收购和加工紧茶、圆茶等;1941年在下关建立康藏茶厂,目的是生产边销茶。

 

  二、假货盛行、祸害他人

 

  由于普洱茶名声鹊起,假冒者也四处蜂起。

 

  1755年(清高宗乾隆二十年)前后,张泓《滇南新语》载:“滇茶有数种,盛行者曰木邦,曰普洱。木邦叶粗味涩,亦作团冒普茗名,以愚外贩,因其地相近也,而味自劣”。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5卷677页《肇域志·云南志》(明·顾炎武撰)

  从上图中看木邦、孟艮[gèn](今缅甸掸邦的景栋)现在已不是中国领土了,清代乾隆时划归了缅甸。

 

  木邦在今缅甸东北部,介于龙川江、潞江之间,与今中国的德宏遮放、芒市,临沧镇康、孟定、耿马,普洱孟连等相连,范围很广。

 

  清代张泓认可的普洱茶是产于西双版纳古六大茶山的茶叶,其它的认为是冒牌货。认为木邦(今缅甸)产的茶叶,但味道远不如西双版纳古六山的茶叶好。用今天的说法,就是用德宏、临沧、思茅茶来冒充版纳古六大茶山茶“以愚外贩”。

 

  今天普洱茶市场上的边境茶,量有多大难以统计,但最大厂有专业收购人员。到境外经营茶叶的大军接踵比肩,生产的不仅仅是普洱茶了。

  但并不是说边境茶或外域茶不好,要看具体位置、树种,如勐腊易武与老挝交接的普洱茶,云南十大名山普洱茶中的曼松、弯弓、刮风寨、麻黑四个就与边界很近。山连山树连树茶连茶,古六大茶山以前就是一个整体,茶质会不好?

 

  但我也买过、喝过原“木邦”现叫果敢的古树茶,叶子很肥大很美丽,但入口就甜,滋味不敢恭维,应与土壤中钾含量高,气温高有关。听讲有的茶厂还特地用来撒面,增强美感。

  上述讲的是古书中清代普洱茶鼎盛期的“造假”手段,假的当然“味自劣”,让人却步或摒弃。今天的造假可就丰富多彩了!

 

  三、茶山乱象、奸商蜂拥

 

  云南茶区多分布在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地处边疆,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民风骠悍。

 

  茶商乱。一段“桃色丑闻”引发血案,导致整个茶寨被烧。雍正六年(1728),几个江西籍的茶商到云南六大茶山之莽枝茶山的牛滚塘去购买茶叶,借宿在一个叫麻布朋的当地人家中。其中一人勾引麻布朋的妻子与之通奸,事情败露之后,麻布朋杀死了妻子和这个商人。而这几个商人不但不思悔过,反而恶人先告状,联名向省府诬告麻布朋“劫商害民”。当时管理莽枝山的大土司刀正彦没有处置麻布朋,也没有理会清政府,却给自己惹了祸。看史料: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11卷99页《滇云历年传·云南事略·卷十二》(清·倪蜕缉)

 

  当时的云贵总督鄂尔泰下令清军进山平叛,许多的茶寨都被烧毁,尽管一年后动乱以刀正彦与麻布朋均被斩首而结束,茶山却也就此衰败。直到乾隆初年(1736),这些动荡才真正被平息下去,山里却已经是“户口寥寥”,到了乾隆年间,本地的少数民族逃的逃,散的散,人数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茶园全都荒废。

 

  现在有的人责怪部分茶区民族民风不古,怎么不追问他们是谁影响帮教的?立个牌、照个相、标个注→自己的某某茶园、茶树,明目张胆做假卖假!拉上教会有的民族兄弟坑害热爱普洱茶的消费者,茶山乱象方兴未艾!

  (2002年紫大益7542)

 

  官也乱。看史料:

  (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449-450页《附录:筹酌普思元新善后事宜疏》清·尹继善撰)

 

  正如清人倪蜕于《滇云历年志》(卷二)(公元1737年)记载:“小民生生之计,只有此茶,不以为资,又以为累。何况文官责之以贡茶,武官挟之以生息,则截其根,赭其山,是亦事之出于莫可如何者也。”

 

  四、税负过重、茶山荒废

 

  从唐代到民国茶叶不仅仅是食品,更是管制品,都是采取垄断性的管理办法,要求以茶治边,以茶养兵,以茶丰库。

 

  茶税(课税)的历史:榷茶制→茶马法→茶引制。

 

  唐代(云南当时叫南诏国)→始于唐代建中元年(公元780年),茶叶实行官办官卖的专卖制称为榷(què,专卖)茶制。宋代(云南当时叫大理国)→北宋时先实行榷茶制,后改为行通商法和茶引法(但四川实行榷茶法和以茶易马的茶马法)。元代→沿用茶引法,废茶马法。明代→以实行茶引为主。清代→茶引法。

 

  古代茶法极严,如明代茶法规定,私贩茶叶出境者以通番论罪,关隘失查者并凌迟处死。西、北少数民族对茶依赖性很强,犹如离不开盐一样。因为西、北少数民族多以肉类和奶酪等为主食,茶叶是帮助“消化”的必需品,“番以茶为命,北狄若得,藉以制番,番必从狄,贻患匪细”。所以“茶”成了中原的战略物资,作为“驭边”的“羁縻”政策。

 

  云南记载茶税是从康熙四年(1665)在北胜(今丽江永胜县)设茶马市,实行的是“茶引法”,商人买茶易马,货银每两抽三分;咸丰三年(1853)开始实行厘金制,在水陆交通要道设卡征收出口茶值7.5%的通过税(每担估价银50两,抽取税银三两七钱五分);光绪二十年(1894)加收二成茶捐,1901年又增为三成茶捐。到了民国茶税更是名目繁多,有照票、胥役费、挂号、扦手钱、灰印钱、草鞋钱等。

  (2004年大益7542)

 

  税要交、费要出。看史料:

  (方国瑜主编的《云南史料丛刊》第8卷《清会典有关云南事迹摘录·附录:钦定大清会典事例》218页)

 

  个人认为,正因为上述一外力推动、根基不牢,二假货盛行、祸害他人,三茶山乱象、奸商蜂拥,四税负过重、茶山荒废,这四个原因,到了清代后期,云南茶区茶叶无出路、农民放弃种茶,茶园荒芜,当时茶区流传一首歌谣:“满山茶树头光光,茶农茶工泪汪汪,两手空空无出路,卖儿卖女去逃荒”。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开始,难以出口和国内动荡,普洱茶也就从“京师尤重之”到世间少人知晓。

 


公元1911年之后的普洱茶

  

  民国普洱茶

 

  公元1911年之后,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发顺畅,这一时期的普洱茶产品,是普洱茶历史上的一段品质升级的好时期,同时也是普洱茶这个小众茶类的知名度上升期。民国期间,普洱茶产品百花齐放,虽然说形状没有多少变化,但普洱茶的表现已经出现了几乎能想到的所有变化。表层现象是普洱茶的价格档位和汤色品种。现在喝普洱茶的人大多迷信普洱茶的树龄,普洱茶的年份,普洱茶的产地和料子。而在当时,这都是不被人提倡的,为什么?因为那时炒作普洱茶没这么“厉害”,同时大家更喜欢直接粗暴的方式看一款普洱茶,随着赋予它相应的价格。那时候的普洱茶的几个种类:七子元茶-红汤,粗配茶-淡黄汤。这里不在多写了,有兴趣的看这张图片。

  民国那时的普洱茶产品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那就是普洱茶产品的包装。那时的普洱茶一般有三种:无包装,纸包装,竹箩笋壳包装。无包装的茶一般都是散茶散卖,类似于现今卖的散茶那种样子,买了随便拿个什么东西包着拿走。纸包装由于纸质太多就不一一说了,在当时有种叫油纸的纸,目前少见了。竹子材料做的普洱茶包装现在都常见,自然也不说了。

 

  民国普洱茶工艺

 

  民国阶段内的普洱茶,由于工艺多种多样,因此造成了当时百花齐放的普洱茶产品,或许当时那些产品并不能叫做普洱茶,我们姑且这样来看。

 

  李拂一先生《教育与科学》杂志:“(普洱茶经晒干初制后)或零星担入市场售卖,或分别质量装入竹篮。入篮须得湿以少许水分,以防齑脆。竹篮四周,范以大竹箨(俗称饭笋叶),一人立篮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捣压使其尽之紧密,是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发酵,任其蒸发自行干燥。所以遵绿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叶,其结果反变为不规则发酵之暗褐色红茶矣。”(这里所说的红只是指叶底和汤色,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红茶不同)这种包装在用细篾缠牢后,还要用铁棍或木、竹棍对穿,钻上气孔,每件一般直穿3~5孔,横穿2~4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民国时期的普洱茶制作工艺之一。但我们看上面那些茶,其实那时的普洱茶还有很多工艺,但是好像都遗失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了,但可喜的事,那些当年交易的茶品资料,给我留下了很多的线索。以当今制茶人员对于普洱茶的深入了解以及制茶工艺环境,那些相应汤色的产品绝对可以制作出来。但为什么没人这样做?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去理解,现在的市场能否还认民国时候的那种销售方式?或者换个角度来说,我们能否放弃现今对普洱茶那些间接的宣传介绍,直面简单的普洱茶汤色?

 

  民国普洱茶状况

 

  民国时期的普洱茶销售市场地域,已经达到了很多地区,但主销区还是沿海地带和边疆。就云南省内来说,当时主要是“绿茶”也就是汤不红的茶。由于当时普洱茶主要是指七子圆(元)茶,而在当时的人也很聪明,从料的等级和滋味来给茶定价。从芽茶滋味好于叶茶好于茶梗来看。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至于为什么?你可以自己去分别尝试下。但你喜欢茶梗多于芽茶我也没办法说什么。所以带“尖”的茶是很贵的。一般人在那个年代,很是喝不起普洱茶的,最简单的就是肚子里油水不够,喝普洱茶非常容易饿,不管是当时的黄汤还是红汤普洱茶。一般人也不爱茶叶中的“苦,涩,粗气,酸感”。大多喜欢的是香,甜,润。

 

  而在沿海地带的广东,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等地,由于湿气较重,那时的交通也不发达,从云南运到那些地区要几个月时间。这期间茶叶的环境变化挺大。茶叶的滋味变化也非常明显,但由于普洱茶相对廉价,滋味香气也差,不多数人是伴花茶一起饮用的。而某些商人为了在广东当地增加普洱茶产量,直接采购原料过去添加广东茶料制作更多的普洱茶。这种做法促进了新普洱茶工艺的产生的同时也破坏了云南这边的利益。同时,一些大茶商为了做常年的普洱茶生意,库存普洱茶不断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