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普洱茶中的黄片得名

普洱茶中的黄片得名

2019-03-22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普洱茶中的黄片得名

 

 

说说普洱茶中的黄片

 

  黄片”,在众多的普洱茶爱好者甚至是发烧友中,真正弄清楚它的人没有多少 。所谓黄片,说白了就是茶树上的老叶子,因为多数老叶时间长了会泛黄,“黄片”因此得名。其实是指在原料筛拣工序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的部分,按照生产标准筛拣出来的这部分茶菁,俗称为“黄片”。黄片的品质和所选原料茶菁的品质是一致的,就我有限的所知大部分黄片基本都是第三叶。只是因外形不佳而被拣出,但并不意味着品质不好。相反,老黄片由于叶片组织厚实,反以甘甜醇厚的滋味和持久耐泡见长。

 

  黄片的冲泡,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的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一定要够,否则滋味就不能够充分展现。至于投多少茶和泡多长时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摸索一下了。建议茶友们将黄片茶煮来喝,更加能体现黄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一个顶极的台湾普洱茶人,有一款他称之为“神农一叶漂”的特制普洱茶,其实就黄片 。相传“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按照那位顶极台湾普洱茶人想象的描述,神农氏在出发去尝百草之前,是在一棵大树下烧着一锅水备着回来喝的,而这棵树刚好就是一棵大茶树。一天下来,神农氏吃了一肚子的毒草,挣扎着回到大树下,这时火已灭,烧开的水已凉,温水里漂着几片大树叶,肚子奇疼的神农连叶子也顾不上拣出来就把大半锅水喝完了。说来奇怪,那半锅微苦的水除了透出丝丝回甘外,立马止住了神农的疼痛,七十二毒就这样被解掉了。神农既然是肚子奇疼,叶子又是自动漂到锅里的,那也就不可能是细嫩的芽叶,肯定是老树黄片了。台湾茶人由此命名了他的黄片“神农一叶漂”。

 

  如今在茶圈子里所讲的“黄片”,有一种说法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古镇易武也与版纳的其他茶山一样,贯彻执行上级的文件精神:改造低产茶园,栽种高产优良茶种茶树。一夜之间,许多百年以上树龄的古茶树惨遭砍伐,茶农们把砍伐倒的茶树上稍嫩点的老叶采回家里,制作成当地人爱喝的粗毛茶——老帕卡,也就是今天令人称道的大黄片茶。另外的一种说法更为贴近现实:黄片并非某几座茶山专有,但凡茶区,茶农们采摘茶叶后,在杀青和筛捡时会将一部分看样不好的叶片捡出来,而在进入揉捻工序时,嫩的芽叶会卷成条索,有些稍老的卷不起来,仍然是伸展的一大片,这就是现在通常所说的“黄片”了。

 

  按照以上的两种说法,黄片一般都不是被主动采摘下来的,因此要喝到成规模、有产量及品质保证的黄片还真是不容易。

 

  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黄片无须陈放,在当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就我喝过的几款不同年份的黄片来讲,它也具有越陈越香醇的品质特征。当然有个前题,必须是足够树龄的黄片。

 

  黄片比一芽两叶虽老一点,茶味虽淡一点,但是甜度却较前者高许多。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滑润感都很好很有特点,另外,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黄片。因为在茶叶基地的茶树,定期管理采摘,大部分是不会有老黄叶的。老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似有悠悠馥郁兰香。照这样的转化程度,窃喜自己手上几款老树黄片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不俗的表现。

 

  如果有一天,你喝到一款没有条索,叶面黄绿各色都有,但汤色却橙黄显亮,口感细腻顺滑,特有的香味从第一泡延续至十五、六泡才渐渐弱下去的普洱茶,那么恭喜你,你尝到的绝对是很好的老黄片。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hecha_zu  为广大茶友分享更多茶资讯

 

普洱茶中的黄片得名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的储存小知识百科

普洱茶的储存小知识百科查看图集

 

 

   普洱茶的储存方式不同于其他茶叶,由于普洱茶需要空气中的水分帮助持续发酵,因此不能置放于密闭的容器内,最好是存放于陶罐或紫砂罐内,摆在室内通风处即可。若是购买压制的茶砖或沱茶,最好拨开再存放。

 

 

中茶黑茶园【天地人和】走进千两茶踩制现场

中茶黑茶园【天 地 人 和】走进千两茶踩制现场

壮哉千两,

传世茶王,

其形如柱,

经久如故,

篾篓为裳,

馥郁陈香……

在众多黑茶产品中,千两茶以其紧实厚重的茶柱,古朴陈韵的花篾篓自成一派,而真正让这款茶出挑的,则是来自于工艺的张力。

【初制——七星上灶馥郁沉香】

走进安化茶厂车间,采摘自安化核心产区的优质大叶种茶青,正待巧工精制。炒青后的原叶经反复揉捻,形成条状,当茶汁溢附于叶表,进而开始渥堆发酵。流转间,茶叶褪去青涩,黑毛茶便初具雏形。

初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七星烘焙这一工序。《茶经》云“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意思是炙烤茶时,注意不要在有风的地方,因为火焰飘忽,会导致冷热不均,要靠近火且及时翻动。七星灶上有方形空间,下设热传导通道,将渥堆完毕的茶青置于竹席之上反复翻炒,内添松柴,明火烘焙,于是黑毛茶浓缩着松烟香进入库房。

【再造——人工踩制呈现大美千两】

经过初制、初藏的黑毛茶仍需经历蒸包灌篓、杠压紧形方才成为传世千两。

蒸包灌篓分五吊、五蒸、五灌、铺蓼叶、胎棕片,上“牛笼嘴”等步骤。将原料分次过称后,分别用布包好吊入蒸桶用高温汽蒸软化,装入花篾篓,内称蓼叶、竹叶、棕丝片各一层。经过人工踩实压紧,最后上“牛笼嘴”锁扣,这便完成了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杠压紧形,将灌好茶的花篾篓置于压制场地的特制杠杆下,一帮青壮年汉子短装绑腿上阵,一人前移杠五人齐心压,在压杠和绞小中反复交替中,茶便紧实如柱。力道与粗犷,大美千两茶浑然天成。

【绽放——日晒夜露沉淀传世茶王】

最后,将千两茶置于晾晒场,日晒夜露七七四十九天,吸收日光之精粹,月夜之余辉。一款好茶,需要经过时间的打磨,中茶·黑茶园在完成了以上工序后,仍坚持悉心醇化,将定型的千两置于中国现存唯一完整的纯木质结构仓库——百年木仓。一仓两藏,脱去多余的水份,沉淀微生物精华。

安化千两茶,中国看湖湘,湖湘观安化,安化选中茶!

【千两茶小贴士】

千两茶素有“茶中古董”之美誉,因其合计老称一千两而得名。

当年,安化黑茶以量多、质好、价廉、适销“四大优势”主宰西北“引茶”市场。最盛时从安化输出的“引茶”达4000余吨,但由于引包体积庞大,内质疏松,运输不便,于是在清朝道光年间,安化酉州,也就是后世安化茶厂所在地,制成第一支花卷茶(即百两茶)。延续到同治年间,山西茶商与江南江边刘姓兄弟在“百两”茶的基础上,增重为每支一千两制成花卷,“世界茶王”便应运而生。

安化千两,特点显著:

第一,踩制千两茶的原料是做工纯正的二三级安化黑毛茶。茶树长于阳崖阴林,安化崇山峻岭,山脉延绵,云雾缭绕,拥有非常适宜于茶叶生长的自然气候条件。境内广布的云台山大叶是中国有名的优良茶树品种之一,叶片柔软肥厚,可塑性大,极利于加工。另外,安化境地资江两岸的山体往往覆盖着厚厚一层由板页岩风化而来的土壤,这种土壤对植物生长最为有益。在此基础上,采摘成熟度较高的鲜叶,用独特的工艺加工而成的黑毛茶,奠定了安化千两茶特殊的品质内涵。

第二,千两茶的包装奇特。它用篾片捆压,讲究新鲜楠竹,韧性弹性俱佳方可。千两茶的茶胎用经过特殊处理的蓼叶包裹,能保持其独特的茶香和色泽。蓼叶以外衬以棕叶,可防水防潮,保护品质。

第三,千两茶压制工艺独特,可以说是集数百年黑茶加工工艺之大成。工艺复杂、温湿把控,都有极其精确的物理化学指标。

潺潺资江清泉水,绵绵安化野山茶

有研究表明,茶叶在中国首先被人类使用可至少追溯到一万年以前,先作为食品、后来作为药品,再后来作为饮品。黑茶起源于何时,一般认为黑茶始于十六世纪初,理由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出现“黑茶”二字,《明史.茶法》记载,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御使陈讲奏称:商茶低伪,悉征黑茶……。也有人认为黑茶始于1373年。有历史记载,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朱元璋“诏天全、六蕃(今四川天全、宝兴等县)司明,免其徭役,专令蒸乌茶易马”。乌茶即黑茶。黑茶品质的形成,在早期阶段,并不是生产中有意思进行发酵的。因为气候的原因,中国南方产茶北方不产茶,北方消费的茶叶要从南方运去,在古代,茶叶的运输多数靠骆驼马背运输,从茶叶产区的湖南、四川等地运往西北途中往往需要半年乃至一月时间,在这漫长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日晒水淋等原因,部分茶叶在驼背上慢慢发酵,人们发现,这些发了酵的茶香气更高,滋味更醇,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越来越快捷,人们开始通过在加工过程中通过增加发酵工艺来改善品质,逐步形成了黑茶这一独特茶类。从这一点来看,黑茶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朝后期的茶马互市。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4年),据《封氏闻见记》载:“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湖南茶叶生产历史十分悠久。历史记载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炎帝神农氏,最后就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日的湖南省炎陵县鹿原陂,证明在炎帝神农氏时代,湖南就有茶树生长,并被神农氏发现和利用。至今炎陵县山上仍有野生茶树生长。湖南黑茶生产始于安化县。据唐.杨烨《膳夫经手录》记载,唐朝时,安化所产渠江簿片,已运销湖北江陵、襄阳一带。五代毛文锡的《茶谱》记有:“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又说:“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而多毒蛇猛兽……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证明在唐朝湖南安化已有“渠江簿片”生产,当有些名气,而这种茶色泽为黑褐色,即典型的上等黑茶色泽,说明当时就有黑茶生产。   安化黑茶经营始于桥口,后来以江南为集散地。量多质好的是六洞二溪茶。即资水南岸的思贤溪之火烧洞,竹林溪之条鱼洞,大酉溪潭水洞、桥香洞,黄沙溪之深水洞,竹坪溪之仙缸洞,和高家溪、马家溪。品质以后者最好。至道光元年(1820年),湖南黑茶除一部分运往陕西泾阳县加工成茯砖茶销往西北之外,一部分在陕西、山西加工成“百两茶”,另一部分商人来安化就地加工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生尖、捆尖等,每年约三万老担(合1720吨),主销山西、陕西等省。当时湖南资江沿岸茶园遍布,茶号林立,仅酉州、黄沙坪、东坪就有茶号六、七十家之多。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晋商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上好的高家溪、马家溪的黑毛茶,在安化加工成“千两茶”,每支老称重1000两,净重36.25公斤。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交通阻塞,体积庞大的黑毛茶运往泾阳加工十分困难,销往西北的黑茶逐渐减少,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湖南省成立茶业管理处,同年5月,茶业管理处派副处长彭先泽先生到安化江南试制黑砖茶并获得财政部贸易委员会检验合格。8月,彭先泽先生又报请成立湖南省茶业管理处砖茶厂,在安化江南租赁德和庆记茶行为厂址,1940年3月1日正式开工压制。自1941年起,砖茶厂改由湖南省建设厅直辖,改名湖南省砖茶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