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有烘干工艺么?

普洱茶有烘干工艺么?

2019-03-27 访问量: 35 茶礼仪网

普洱茶有烘干工艺么?

国标上说,云南普洱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但是纵观整个普洱饼茶的制作流程,我们会发现它还有“烘干”这一道工序,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不难理解,“日晒”是毛茶的干燥方式,而“烘干”是饼茶在蒸软压饼后进行二次干燥时所采取的一种方式。

茶叶经过杀青揉捻后,依然有多余的水分,此时的干燥方式必须采用日晒。如果做生散茶,工序到日晒晾干这一步基本就结束了,但散茶的香气、滋味流失的都比较快,制成饼茶才能锁质锁香,于是又有了后续的蒸软、压饼、烘干等流程。

压饼后的干燥方式有三种,分别是阴干、晒干和烘干。阴干是将茶叶放在空气流通的阴凉处使其自然干燥,这种方式的弊端在于:饼茶中心凹陷部分因为压得太紧,水分不容易散失,茶叶有出现霉变的风险。

第二种方式晒干,固然可以让茶叶快速干燥,但是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破坏了茶叶表层的活性酶,造成表层茶叶变成褐红色。这种茶叶在初期品饮时,香甜感和润度比较好,两三年之后会出现酸、薄、寡、淡的口感。

第三种方式即烘干,将茶叶放在特定的烘房内,烘房温度控制在50℃以内,高于60℃以上即高温,高温烘干的茶叶香气好,滋味足,但是喝起来有燥感,久存后品质急剧下降。而低温烘干既可以让茶叶快速失水,茶叶的香气也要优于阴干的茶,这种干燥方式从国营厂时代一直延续至今。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黄片是什么?能喝吗?

普洱茶黄片是什么?能喝吗?

黄片是指老茶树上的老叶子,老黄片的形成,一般是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之外的第三叶;二是揉捻时没有揉捻到位,条索比较疏松的叶子。在这两种情况下,杀青会造成叶片颜色发黄,于是就有了老黄片。这些黄片,在制茶的过程中,因条索疏松、粗大在揉捻过程中不成条,常常被拣出来。

在普洱茶体系中,鲜嫩的标准不像在绿茶体系那么坚挺。在许多老茶客看来,原料粗老一些的普洱茶后期存放的效果会更好,口感会更醇和。有经验的茶客会告诉你,黄片的冲泡,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要够,否则滋味就不能够充分展现。

黄片都是粗老叶,苦涩味的咖啡机和茶多酚含量较少,而甜味的糖类含量较多,对肠胃的刺激性小,喝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茶农在山上就会喝黄片。黄片由于其内质特点,还特别利用消食。由于茶多酚含量较为丰富,有降血糖的效果。

《茶吃记》的译者施袁喜先生讲过,农村养猪,黄片有妙用,至催膘月,猪厌食。取黄片一把煮后捣碎,拌细糖,猪必大啖,啖而肥,肥而待宰。

普洱茶陈化后的变化


  中国普洱茶网讯:关于普洱茶在后期陈化过程中的转化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口感、香气、汤色。目前的普洱茶仓储技术,没有一家以陈化为结果来进行研究的。

 

  (1)口感

 

  一般新制的普洱茶都带有苦涩感,优质的普洱茶苦能化而涩不显。经过一定时间的陈化,苦涩味逐渐减退,口感逐渐醇厚、甘甜。

 

  (2)香气

 

  普洱茶在仓储陈化过程中,茶叶香气会发生复杂的变化。质量上乘的普洱茶在合理的仓储环境下自然陈化,香气变得自然,浓而不腻,清而不扬,重而不闷,故有“越陈越香”的说法。

 

  (3)汤色

 

  普洱茶汤色的变化最富魅力。优质普洱茶的汤色可用“红、浓、透、亮”四字来形容,随着时间的转化,愈加清透明亮;而质次的则“红而不浓,浓而不透,欠明亮”。

 

普洱茶膏的巅峰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推波助澜!

普洱茶膏的巅峰离不开乾隆皇帝的推波助澜!翻阅清朝的各种史料,我们发现,自乾隆当政以来,云南的普洱茶上贡朝廷的数量相比雍正时期不是在减少,而是逐年扩大,但是却没有发现普洱茶膏的“身影”,这是为何呢?

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乾隆皇帝将普洱茶膏制作工艺迁入清朝皇宫自己制作,之所以这样做的愿意有两点:

第一,当时的云南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经常出现“反清复明”,加之地处在边陲,离京城路途遥远,统治者极为害怕投毒;

第二,云南土法制作的茶膏基本上以熬制为主。这种反复的熬炼与“炼丹术”有点相似,其铅、砷的含量自然很大。加之这种高温会破坏茶叶多种营养物质,失去原有的价值。

乾隆时期,乃至以后的茶膏制作被迁入到清朝皇宫内的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且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非常大的改进。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们在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基础上,采取了一套近似我们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这种工艺,使用的原料仍然是云南上贡的普洱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了选料更精细,或者防范茶中投毒,竟在御茶房之外建了“清水房”,将云南上贡的普洱茶进行“检验—解块—漂洗—检验”。在正式压榨前对原料进行检测和“预处理”。然后将其移到御茶房正式压榨制作,其压榨的整个工艺极其复杂,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没有任何高温的过程,使生产出的“普洱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一跃成为宫廷制品(又称为“宫廷御品”),使普洱茶膏的制作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普洱茶膏”由此正式确立。也就是我们现今俗称的“宫廷普洱茶膏”。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才使得当时的药学家赵学敏(公元1719~1805年)在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5年)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将“普洱茶膏”正式纳入其中。这是我们从官方的文献中看到的第一个正式称谓:普洱茶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