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2019-03-27 访问量: 31 茶礼仪网

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在茶饮界,云南普洱茶因有显著的品饮特点和保健功效,越来越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就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而言,目前,其观点多是:持正面观点的人群认为,长期饮用普洱茶,确实具有一定的减肥效果;持反面观点的人群认为,以长期饮用普洱茶来减肥并不可靠。那么,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呢?从科学方面来探索,普洱茶减肥的原理有三,一是化学作用,二是物理作用,三是微生物作用。具体如下:

1、从化学作用探讨普洱茶减肥效果

普洱茶是否具备加肥效果?这一问题的答案无疑就深藏于普洱茶内含物质之中。在品饮普洱茶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普洱茶审评中的湿评这一步骤中就更能直观的认识到普洱茶的内含物质。比如,普洱茶的香气,普洱茶的茶汤,普洱茶的滋味、口感等方面的表现均来自普洱茶内含物质的呈现,这些物质主要成分就是茶叶中所含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维生素C等物质。

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据科研结果表示,普遍存在于茶叶中的这些内含物质,比如,茶多酚能去脂解油腻,叶绿素能阻碍胆固醇的消化和吸收,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的排泄等,这些物质都是纯天然的、对身体没有任何副作用的。那存在于普洱茶中这些内含物质,其保健功效又如何呢?在普洱茶不为众所周知前,有人认为,普洱茶的保健功效不如绿茶乌龙茶之好。这无疑又是对普洱茶的误解。

当“世界茶源”之争尘埃落定后,作为世界茶树的发源地的云南,其大叶种茶被证实是世界上最原始的茶树品种。同时,相关科研研究也表明了云南大叶种茶的内含物质,如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等含量,要远远高于其它中小叶种茶。

2、从物理作用探讨普洱茶减肥效果

据研究表明,普洱茶对离体肠段有减少收缩幅度和降低收缩频率的作用,小肠收缩频率减慢,意味着对食糜的笑话较不充分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较少。并且普洱茶能使肠壁舒张,故每个蠕动波可以把食糜的推进距离增大,因而缩短食糜在肠内停留的时间,这样小肠就来不及吸收食物的营养了。因此,就能达到食物吃得多、营养吸收少的效果。

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由于脂肪的消化周期较长,一般是饭后3个小时左右才能完成脂肪的消化,故饭后喝普洱熟茶有利于减少脂肪的吸收,而脂肪则通过便便排出体外。这也就是西部边疆的游牧民族钟爱普洱茶的原因,他们以肉为主食,每天都摄入很多的蛋白质和脂肪,又由于当地缺少蔬菜和水果,维生素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很少,因此只能通过喝普洱茶来帮助代谢摄入体内的多余脂肪,这些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普洱茶能刮脂。

3、从微生物作用探讨普洱茶减肥效果

无论是人工发酵,还是自然陈化发酵,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都是形成普洱茶(这里指的是熟茶和陈年老茶)品质、构成普洱茶汤色滋味、实现普洱茶保健功效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有益菌群,主要是黑曲霉、酵母属一类的,能够帮助消化,促进代谢,从而实现减肥的效果。与此同时,很多医学研究也证明,普洱茶确实具有减肥、降脂、降胆固醇与防癌等功能。此外,相关研究也证明了普洱茶还具有助消化,提神醒脑、明目,延年益寿,降血压、降血脂、防高血压,减肥,利尿、消肿,抗菌消炎,抗动脉硬化,防治冠心病,抗辐射(例如电视的辐射)等多种保健功用。

普洱茶到底有没有减肥的效果,普洱茶减肥效果好吗?

从科学与医学研究的结果来看,普洱茶的确有减肥功效。那么,持反面观点的人群认为长期饮用普洱茶减肥并不可靠是何缘故呢?其实,就普洱茶的品饮而言,大多数人讲究“适口为珍”,同样的道理,就普洱茶的保健功效而言,是否有效,也是“因人而异”的。

特此声明:本文由普洱悦泉整理,独家发布,文章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本网立场。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有用+10
分享

何为普洱茶三青?

 

 

  云南普洱茶汤色红褐,滋味醇厚,陈香显著,并且具有时间越长、品质越佳的品质特点。

 

  普洱茶的三青是指普洱茶制作工程中的晒青、烘青、炒青三种制作方法,这三种不同的加工技术成就了普洱茶不同的茶品质及风格。

 

  晒青毛茶常使用锅炒杀青,杀青温度较低,叶温多在80℃以下,多酚氧化酶钝化较少,低沸点香气物质未完全消失,杀青叶透青草气,杀青程度较嫩。

 

  烘青、炒青毛茶:锅炒、滚筒、蒸汽、热风杀青均可用,杀青温度高,叶温多在90℃以上,多酚氧化酶破坏彻底,低沸点香气物质消失,杀青叶透清香,无青草气,杀青程度较老。晒青毛茶杀青温度低,酶活性被保留,带青草气。有利于普洱茶后期“发酵”。烘青、炒青杀青温度高,酶活性破坏彻底,不利于普洱茶后期“发酵”。

 

  普洱茶晒青原料,苦涩为首选,汤色泛黄、苦涩杂味会随时间化掉。当年春芽、春尖、春玉烫色滋味的,消费者极易鉴别;烘青、炒青茶味清爽,汤色碧绿,有糯米或板栗微香,但陈旧后出苦不出甘。

 

  存放多年后,晒青叶色褐红,烘青、炒青叶色变黑,冲泡后晒青茶底微微皱折黑褐,而烘青、炒青的茶底则较平滑光鲜,叶底色泽非常接近红茶。

 

  烘青和炒青在氧化和发酵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点,遇湿、遇潮、遇水就变苦。烘青和炒青与潮湿为敌,而晒青则与潮湿为友。自然陈化的生普和人工发酵的熟普都同湿热发生过联系,因而区别茶中是否混有非普洱茶烘青和炒青还有一些其它方法,除观察叶底外,对比品尝非常重要。

 

  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喝很多喜爱喝普洱茶的茶友对普洱茶的三青都有了一定的认知,只有加深自身的普洱茶知识,才能保证在购买时不会买到劣质的普洱茶叶。

论普洱饼茶的谜团

  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普洱饼茶的起源迄今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我这里所说的普洱饼茶,其旨却并非是就饼茶说饼茶,而是以饼茶作为一种类型标志,就此用来论说普洱型各种紧压茶,包括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竹筒香茶等等。因此所谓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实质上即指云南紧压茶和中国紧压茶的起源之谜。
那么普洱饼茶到底是发源于何处呢?其文化渊源来自哪里呢?某些学者断然论定,它是来自陆羽的《茶经》,全然承袭了陆羽的衣钵,或说是继承了唐、宋、元三代的“团茶”之衣钵。不过,他们深感遗憾的是,陆羽所撰的《茶经》之中,却“唯独漏掉了最能继承他衣钵的云南普洱茶”!
中国饼茶并非经由陆羽之手发明的。因为早在唐代之前,而且至少早在南北朝之前,甚至更还在两晋之前,我国就有饼茶闻世。它恰恰就记载在陆羽的《茶经》上。其原文是这样的:
《广雅》云:荆、巴间茶叶作饼,叶老,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笔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引自陆羽《茶经·七之事》

且看此文的记述中,既有饼茶的采制法,又有饼茶的饮啜法。而且就饼茶的采制法来说,其时至少已然有了两种:一种是采来老叶做成的饼茶,一种是采来嫩叶做成的饼茶,两者的制法则各各不同;这就是所谓“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至于叶嫩者呢,则其在饼成之后,当然就无须以米膏出之。
那么,这个饼茶的采制法和饮啜法是何人记载下来的呢?更重要的是,它是什么年代记载下来的呢,而且其所记载的则又是何地出产的饼茶呢?
先且从《广雅》说起罢——
《广雅》本是一部字书。而中国饼茶最早见之于历史记载的,准确地说,最早见之于汉文的历史记载的,就在这部字书上。《广雅》的作者张揖。张揖,乃魏国清河(即今河北)人也。张揖曾任“明帝太和中博士”,而“太和”即魏明帝年号(227-233),当然乃属三国时代无疑。这就是说,早在陆羽《茶经》问世的五百余年之前,中国饼茶就已然见诸史籍。
再说《广雅》记载的饼茶,原文说是出自“荆、巴间”,所谓“荆、巴间茶叶作饼”之说,就其所指的地域而言,不止是指现今的四川、湖北一带,而且还指现今的云南、贵州一带。那么,在上述四个地域之中,何处最有条件足以作为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呢?
依我拙见,中国饼茶的滥觞之地,理当就是云南,特别是云南境内的西双版纳并思茅一带,只缘这里乃是中国茶树原生地的中心地带之故也。
这个推断有无载诸史册的史据呢?历史并未恩赐给我所谓载诸史册的现成答案。只缘那时在云南的茶树王国境内,所有土著部族尚无自己的文字,他们当然无法作也所谓载诸史册的文字记载。而汉族的王公大臣及其御用史官之辈,则又把那些土著部族视为可怖的蛮夷,当作征服而供其奴役与剥夺的对象,哪里还会记载他们的什么创造与发明,赞美他们的什么智慧与文明呢。即如后来到了唐代,由朝延派驻南诏古国的汉官樊绰,他虽在他所编撰的《云南志》(卷七)中说,“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此言却亦不足以为据也。
既然说是“散收无采造法”,但接着却又说是“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这在事理上说得通么?试问,若是无有采茶法并制茶法,那么,银生城界诸山之茶,怎么竟会采制出来而转运行销于蒙舍即今洱海地区一带去的呢?而且,那些“蒙舍蛮”所采用的吃茶之法,恰恰是饼茶的饮啜法,并且恰恰跟上述《广雅》所说的饼茶之饮啜法,两者煞是相似呢:一则说,“用椒、姜、橘子笔之”;一则说,“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且看一个是三国时代的饼茶饮啜法,一个是唐代晚期的“蒙舍蛮”所用的无以名之的饮啜法,两者相隔达五百余年之久,吃法竟是如出一辙的相似,这个茶史之谜,试问,该是难解还是不难解呢?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宋代有一位名叫李石的士人,在他所编撰的《续博物志》(卷七)中,许是参照了比之樊绰的《云南志》更为可靠的史料罢,于是他则断然删剔了樊绰所谓“散收无采造法”的字样,并且代之以“采无时”这样一个精当的措词,堪称笔力不凡也。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此外樊绰笔下的“蒙舍蛮”之说,纯乎是歧视和诬谤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贬称,因而亦被李石删去。李石笔下的文字则是这样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而饮之。”
前面说过,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虽说在先秦前后、两汉前后史籍上难以觅得破释的现成答案,不过却也不乏可资参考的某些侧面线索,兹即引述于下。
侧面线索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此中之‘巴蜀之师’,据史家考证,乃是今云贵川三省的八个小族国人组成,其中的濮人,就是今勐海县布朗族的祖先。
……;也就是说,在商周时代,勐海就产茶,史料及史诗中理应有更多的记载。“(引自雷平阳《普洱茶记》)
我在这里尚要补充一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除了著有《巴志》和《蜀志》之外,尚还撰著了《南中志》。这个“南中”,即相当于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南中在巴蜀之南,故以名之。《南中志》称:“平夷县……有石兆津安乐水,山出荼(茶)蜜。”这恰好与《巴志》所述的纳贡之茶,彼此对应起来。那么,既然南中“山出茶蜜”,兼之昔日巴蜀之师中又有聚居于勐海县的布朗族之祖先,这么说来,其所纳贡之茶,何尝不就是云南之茶呢?
而且这种贡茶,依我推断,它很可能就正是云南普洱型茶呢。


[1][2]下一页

普洱茶黄片品质特点

普洱茶黄片品质特点

黄片的冲泡,可以稍增加一点投茶量,最关键的是水一定要开,泡的时间一定要够,否则滋味就不能够充分展现。至于投多少茶和泡多长时间,就需要根据自己的口味摸索一下了。茶友们也可以试试将黄片茶煮来喝,更加能体现黄片茶的香滑柔甜的特性。

茶山中的茶农,在品饮黄片时都将其煮饮,这样更能体会黄片独特的口感,你不妨试试。黄片口感不苦不涩,香味独特,而且不像嫩叶生茶那么伤胃。所以,黄片无需陈放,在当年就可以痛痛快快地喝。

黄片比一芽两叶虽老一点,茶味虽淡一点,但是甜度却较前者高许多。存放得好的老黄片不论茶气、香气、醇厚感以及润滑感都很好很有特点,另外,能够喝到的黄片,其实树种都很好,也就是很多茶友说的老茶树、野茶树上的茶叶,枝叶高大,量少,不容易采到,所以就显得珍贵了,而且陈化后的黄片绝对滋味出众。黄片转化快,丝爽绵滑,回甘迅速,闻香气就似有悠悠馥郁兰香。照这样的转化程度,窃喜自己手上几款老树黄片不久的将来一定有不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