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普洱茶>普洱茶鉴别>问答: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一)

问答: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一)

2019-03-27 访问量: 32 茶礼仪网

问答: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一)

问题补充:在合适条件下,普洱生茶具备越陈越香的潜力,但是目前生普市场也良莠不齐,请问如何鉴别两饼不同的生普洱谁更具备陈化价值?

这是一个大问题。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厘清好几个概念。

一、何谓“越陈越香”?

关于这个子问题的答案,请允许我偷懒,摘抄一段现成文章,文章题目为《普洱茶“越陈越香”之探(一)》,转自经典普洱微信公众平台)

普洱茶“越陈越香”的概念,从一开始提出时被业界其它茶类的业者所抵触排斥,到成为所谓喜爱普洱之人的共识,也不过是发生在最近几十年间的事情。如何定义越陈越香?它产生的缘由何在?其间或许有许多有趣的内容可供探究。

首先需要阐明的是,普洱茶“越陈越香”中的“香”,并非是如绿茶铁观音一样高扬、明锐、以鼻腔为首要感受部位的香气。普洱茶的香往往会在口腔以下,甚至是咽喉之间获得感受,这一点相信嗜好普洱的茶友大多深有感触。相较于“越陈越香”,“越陈越醇厚”或许更为确切。原料、制程、仓储正确的普洱茶,茶品的厚度、饱满度会随着仓储年限的增加而增加,而“香”往往会联想到高扬的、感受于鼻腔的香气,这显然不是普洱茶,特别是陈年普洱茶会均有的特质。相反陈年普洱茶应该是韵更深沉,厚度更饱满。“越陈越香”的概念在提出的伊始收到攻击便是有人将这里的“香”联想为绿茶、乌龙茶一类茶品的香气。

大家会用“香”来形容陈年普洱茶的曼妙,更多的是出于表述上的习惯。我们会在主观上将自己喜欢却又难以用某种既有味道精确形容的感受统称为“香”。石昆牧老师在提出好茶的定义时曾经提到过,好茶必然是“酸甜苦涩香甘滑重”的饱满均衡,这里的“香”便是指口腔与咽喉的香气饱满,而非是高扬的、“冲”的、感受于鼻腔的香气。这也是普洱茶异于其它茶类的一大特性。实际上即使是即便是传统工艺制程制作,可以陈放的乌龙茶类,它的“香”也会从高扬向深沉的方向转化。高扬的香气物质必然具有较高的物理与化学活性,在茶品的仓储过程中,它会更容易的挥发、降解逸散。因此历经岁月洗礼的茶品,我们能感受到的便是这份深沉的美感——“越陈越香”。

二、何谓“合适条件”?

问答: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一)

我们所讲的“好茶”,多是指最后我们喝入口的茶汤,那么它能够成为“好茶”就需要一系列的前置条件。好茶,必然是正确的原料X制程X仓储X冲泡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这里使用“X”而非“+”,前提是将各种因素的上限设为“1”,而实际表现只能是在(0~1)的区间内取值。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必然会影响最终结果的呈现,而不可能通过其它环节的优异表现予以挽回。如若某个环节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其取值为0,那么最终结果也只能是0,如此方才可以正确的表述茶品从鲜叶到茶汤的全过程。对于任何茶品都如是,只是普洱茶的“仓储”环节会特别的突出,因为其它茶类的仓储多是为了“保质”,也就是以降低茶质衰减的速度为目的。而普洱茶的仓储,几乎可以视作制程的一部分,对于普洱茶最终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而这里的合适条件,除了一些客观的技术参数,还需要考量商家、品饮者和消费者对于茶品风格的诉求。普洱茶传统消费地香港的老茶客讲究“无仓不成茶”,这里的“仓”指的就是港仓(可不仅仅是所谓“湿仓”,厘清这个需要另起一题了),自本世纪初普洱茶的消费地开始从港台向内地迁移开始,普洱茶仓储的“干仓”概念也愈发被人提及。实际上干仓抑或湿仓,只要仓储得当,茶品对路,都可以存出好茶,关键还是在于消费取向。南方人体质偏寒,相对偏湿的仓储环境下茶品寒性褪去的速度也会比较快,而北方人对于新生茶之类寒凉性更强的茶品耐受度就会更高(相对于南方人,且仅指平均状况)。我本人可以接受港仓,干仓茶亦可接受,新茶老茶也都可喝,关键不在于仓储,而在于茶好不好。基本上只要仓储环境洁净无污染、无异味、无过度通风、无阳光直射,其余的仓储条件(温湿度)影响的多是茶品的转化走向而非品质。

三、因为在普洱茶曾经的“香港历史”时期

问答:普洱茶生茶的陈化价值如何鉴别?(一)

只有入仓到位并退仓到位的茶品方才被认为是可以喝的“成品”,而港仓高温高湿的极端条件下只有苦涩度高的台地茶方可经得住环境的蹂躏,因此“不苦不涩不是茶”的说法曾一度流行,以当时的消费取向而言也确实是正确的。但在当下,普洱茶干仓存储占据主流,还在提倡“不苦不涩不是茶”,就大多是在为劣质茶品寻找借口了——商家拍胸口保证某款苦涩难以下咽的茶品十年后可以转化为好茶,可甭用十年,明年就找不到这厮了。

所以于我看来,只有当下是好茶,方可能具备更好的转化价值(或曰转化空间,当然,正确的仓储仍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只有足够厚重的茶质方可能经历住岁月的洗礼。这又产生了一个新问题,如何辨识茶品?品饮者能否结合“酸、甜、苦、涩、香、甘、滑、重”这些口感因素以及“酸、麻、胀、痛、寒、凉、温、热”这些体感因素综合判断茶品的品质?如何能够不被商家使用的一些制程或是营销上的小伎俩所蒙骗?(这些小伎俩对于业外人士而言命中率蛮高的),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另外一个大坑了。

作者|真的是单大宝(知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有用+10
分享

人兮妖兮:普洱茶“茶气”之我观

人兮妖兮:普洱茶“茶气”之我观

在普洱茶界于坊间喝茶品茗,常听茶友说道“茶气”一词。这于我而言,似很玄乎,也很邪门,更是一个无从阐述的东西。或许,这与笔者自身的品茗经验不足所致,不太懂得这其中的邪门之道。据说,“茶气”于部分茶友而言,无所感获;于部分茶友而言,却是坊间品茗时刻的宝刀——视为茶客们摆弄的词语罢,说得头头是道,且对“茶气”十分敏锐。

关于茶气,众说纷纭

对于茶气的理解,在普洱茶界,可谓众说纷纭。一款好茶,其鲜叶内含物质(如咖啡碱、茶多酚、氨基酸等)之丰富,在制成成品普洱茶后,泡之茶汁浓酽。再经过长时间的干仓储藏陈化,茶中多糖类等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作用,在冲泡时都一泡溶于水。喝茶时,茶汤中饱含的各种物质进入体内,会和身体发生一定的反应,如出汗、打嗝等现象,谓之茶“气”。此等体验,茶之雅物,于笔者而言,无所体验,或是体验不来。观我国茶之历史,源远流长,古往今来国人自爱嗜茶者多不可计,试问有几人真正体会到茶气的美妙境界?

前几日闲暇时刻,同几位茶友小聚一起喝茶叙旧,在品饮一款布朗山普洱茶时,一茶友以“茶气很强”概之。何为“茶气很强”?按几位茶友自身的品茗经验来阐释,从字面上理解其意,大概是这么解释:一是指茶的香味很强,二是指茶汤很浓,三是指茶的内含物很足,口感饱满,四是说茶汤苦涩味很重。这些理解真的是真正的“茶气”吗?

人兮妖兮:普洱茶“茶气”之我观

茶气到底是什么?

“茶气”,从茶理观念上来解释,知其一也未必知其二,从医学生理角度去理解较易。其实,在普洱茶界“茶气”之概念,实际上是指茶汤进入人体过程中,后引起的药理功效与人体的精神活动相结合的综合作用。茶气对人和人与茶气的互动产生的效应,不同的人感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环境和心境下的感受也不一样。因此,茶气,是这个很主观的东西,没有一定的标准。故而能不能悟出茶气,当然也要看喝茶者的心境,笔者觉得能喝出那茶气必然是得带着一种闲适淡定的心境窥探和体验吧。尽管每一款好茶的品质是客观不变的,但这种心境却不是每个喝茶的人都有的。所以,有的人可能喝的茶不少,但就是领悟不出什么是茶气,而少数经验丰富的品茶人却对茶气特别敏感,每每好茶茶汤入口,就能分辨出茶气的强弱,茶气强的茶品会有一种很“劲道”的感受。再继续品饮,正如卢仝在《七碗茶》中所描述的,喝到七碗茶时,茶气生清风,使人飘扬欲仙!

不过,说到底,尽管有那么多形容茶气的说法,气尽管也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笔者认为茶气还是个很“玄妙”的概念。其中主观因素太强,所以,不好做明确界定。

人兮妖兮:普洱茶“茶气”之我观

茶气,无须与之较真

普洱茶泰斗邓时海老师在《普洱茶》一书中说过,“茶气,对普洱茶品茗具有极重要地位,也是普洱茶最主要特色之一。”邓老先生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述了茶气的形成机理和作用,但是对于到底什么是茶气的问题,似乎也并没有从正面给予一个明确的答复。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茶气这个东西真的是多多少少有点难以捉摸的。

而且,不同的人身体素质、品茶水平不同,都可能造成对茶气体验的不同。所以,茶气这东西,若能体悟,那是最好,若不能,也无需太较真。千万别把茶气描述的像宗教神学那么神秘。

特别声明:本图文均由独家原创发布,

普洱茶核心精神文化内涵的根本性把握


  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是茶道及其和外在表现形式的茶艺,而要把握和发扬普洱茶文化的核心精神文化内涵,只有从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的根本影响方面入手方能领悟其真谛。

  云南民族文化对普洱茶的茶道精神和茶艺影响可以体现为:

  一为质朴之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和”及个体与社会以及社会中各种关系的和谐始终是贯穿于中国茶文化中。在这一主流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内地茶文化无论在品茶的“色”“香”“味”“韵”还是形式上的“器”“形”“艺”“俗”已发展到与社会的均衡,和谐、稳定、有序的思想高度,从而形成具有释、道、儒哲学思想内含的茶道精神。而云南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普洱茶文化,由于云南在历史上的封闭落后,则少受内地主流文化的影响,更多她保存了茶文化初始阶段的质朴,但也正是这种质朴,反而在朴实无华中更直接地体显了中庸之道的简约、宽厚、温和、淡定的最佳内涵。

  二为简洁之本。从茶道精神的最高境界看,中国茶文化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洁。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洁即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云南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普洱茶文化,各民族用茶自始便是方便实用,十分的简捷,一开始便是返璞归真中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云南民族文化的简朴特质正是构成了普洱茶文化内涵的又一根本。

  三为自然之性。 “自然”一词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天地万物,其二是自然而然的人性。人是自然之子,人受自然的恩赐生存又在大自然中获得思想和艺术启示而升华。只有自然才有生命的体现,在云南民族文化中,自始至终便充满了肯定自然和因之获得的生生不息的生命流动。饱受云南民族文化浸润的普洱茶,深得自然之性,一切取之自然、源于自然、归干自然的属性是那么的本真,所以体现在普洱茶的采种、加工、储存、运输、泡饮等都应符合自然,方能为茶道、茶艺最高境界。

  四为明伦之礼。礼仪作为一种人类的行为体系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规则,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千古不灭之传统。在无比丰富的云南民族礼俗文化中,其明伦之礼虽未上什升至上层建筑意识形态之高度,但也同样也体现在各民族日常生活习俗中,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礼、茶俗、茶德甚至可以是早期人类文明史的活化石,为今天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活史料。如无论布郎族、傣族、哈尼族的竹筒茶、基诺族的凉拌茶,还是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等都有自己独特的以饮茶为契机的礼仪习俗,充满了在明伦之礼中的和谐统一。

  五是求实之用。在云南民族生活中,茶是用来喝的、用来吃的、用来表情达意的,是和大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他们在饮茶用茶中不仅关注冲泡过程,更关注解渴提神的作用,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和社交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如云南民族烤茶便是最具云南民族特色的生活化茶艺,它是云南民间仍然沿用的饮茶法,在各民族及很多山区汉族中,至今仍常饮用酽厚醇实的烤茶,并用烤茶欢迎客人。烤茶的历史可以上塑至千余年前,它曾是最原始的饮茶方式。至今在云南一直沿袭着古老“烤茶”饮茶法,无疑成了研究世界茶树原产地和茶叶应用的重要内容之一。

  六是充满着自然主义的生活气息及生命的活力。普洱茶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比如,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吃烤茶,茶叶要煨好,才足以品出茶中三味和茶叶精华,才能在苦涩中体会极甘极醇,这才是吃茶,这才如佛家所说的包含太深的合义的“吃茶”。在云南民族的生活里,虽不说“品”甚至也无“饮”只有“吃”,这个词似乎跟文化一点关系都没有,然这才是返朴归真的文化实质。

  因此普洱茶从采制包装贮存烹饮,只要在严格符合卫生安全前题下,无须一定要规范要求,不僵化、不刻板、无凝滞,率性而为,充满着浓郁的民族生活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及越陈越香,才是普洱茶应充分体现的文化特质。在茶艺表现上,富有云南各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艺各有意境,百花齐放、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让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才能全面准确地体现出普洱茶独特而深刻文化内涵。
图文/蒋文中 

普洱茶特点

普洱茶产于云南省西双版纳、普洱等地,普洱茶是采用云南大叶种制作成的茶叶,共分为生茶和熟茶两类,普洱生茶特点为色泽墨绿,香气清纯持久,滋味浓厚回甘,汤色绿黄清亮,叶底肥厚黄绿;普洱熟茶特点为色泽褐红或深栗色,冲泡后汤色红浓透明,口感陈香醇厚,有独特的陈香。

普洱熟茶的特点:

干茶外形条索紧结、清晰;干茶色泽呈褐红或深栗色,俗称“猪肝红”,有些芽茶则呈暗金黄色。

冲泡后汤色红浓透明,品饮起来口感陈香醇厚,顺滑、不苦不涩回甘明显,有独特的陈香。

普洱茶的香气是由青樟香转变为淡淡的樟香,然后变参香带枣香味,时间越久、仓储条件越好,枣香味、参香味会越持久。

叶底发酵度较轻者叶底呈红棕色,但不柔韧。重发酵者叶底呈深褐色或黑色居多,较硬而易碎。

普洱熟茶一般存放2~3年即可获得很好的品质风味,具有一股特殊的陈香味,并且具有经医学证实的几十种保健功效,所以普通消费者,无论从口感上还是价格上,建议先从熟茶喝起,而且熟茶的减肥功效更加明显。

普洱生茶的特点:

制程:鲜叶采摘后,经杀青、揉捻、毛茶干燥,即为生茶。再经紧压成型,成为紧压生茶品。

茶颜色与香气:青绿至墨绿色为主,有些部分转黄红色。新制茶味道不明显,若经高温则有烘干香甜味。

口感:口感强烈,刺激性较高。若经高温,清香水甜而薄,微涩。

汤色:以黄绿、青绿色为主。

叶底:新茶以绿色、黄绿色为主。活性高,较柔韧,有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