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金花酵库”再掀黑茶热潮寻茶团“闻香找茶”赴湘益

“金花酵库”再掀黑茶热潮寻茶团“闻香找茶”赴湘益

2019-04-05 访问量: 26 茶礼仪网

“金花酵库”再掀黑茶热潮 寻茶团“闻香找茶”赴湘益

  1月7日,中国最大黑茶生产企业湘益茯茶迎来远方客人,广东省茶文化促进会会长蔡金华率队的寻茶之旅茶友团走进湘益,实地考察了解湘益茯茶以及其成为黑茶经典的历史渊源。

  湘风楚韵源千载,益茯金花惠万民。黑茶,尤其是茯砖茶,因其茶内满布“金花”而对很多人来说倍感神秘。益阳茶厂有限公司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茯砖茶制作技艺唯一传承保护单位,拥有具有55年历史沉积的“金花酵库”,造就湘益茯茶不可复制的产品经典品质特色。

  湘益茯茶负责人彭雄根介绍到,益阳茶厂有限公司其发展的沿革,可以追溯到1939年,是茯砖茶生产的纯正源头。走过老厂区大门,茶友团一行来到了边销茶生产车间和金花酵库。在这里,茶友们得以亲眼看到气势恢宏的“金花酵库”以及摆放井然有序正待“发花”的茯砖茶,亲身感受到茯砖茶神秘“金花”的培育环境。

  茶友团此次不虚此行,品尝到了湘益新产品系列的“新一品茯茶”、“正源58茯茶”、“950g湘益茯茶”。据介绍,在传承传统茯茶制作技艺精髓的同时,湘益建立了集黑茶原料储备、产品生产、储运物流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茯茶产业园。此外,湘益茯茶55年来一直坚持为西北少数民族提供优质茯砖茶,“湘益茯茶”在边疆地区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神秘之茶,因此,在西北地区有“喝酒要喝伊犁特,喝茶要喝湘益特”的美誉。

  在结束老厂的参观后,茶友团一行参观了位于龙岭工业园的新厂区。在园区,茶友们依次参观了公司茯茶现代化、标准化、清洁化生产车间,筛分车间,金花酵库,湘益茶博馆等。茯砖茶在茶友心目中的神秘面纱渐渐退去,茶友们对茯砖茶的生产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又一次感受到茯砖茶的独特魅力。

有用+10
分享

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历史

普洱茶传统制作工艺的历史

传统普洱茶的历史

 

      据古代文献记载(蛮书、滇南新语、普洱茶记等),唐代滇南地区的茶为「散收、无采造法,以椒姜桂何烹而饮之」,与当时唐代内地的饼茶、团茶的制法与型态不同。只将茶叶由树上采摘下来后,直接日晒而成生晒散茶,这可说是为云南最早的普洱茶。现在还有许多云南少数民族所饮用的茶品,仍以此简单古法制作,笔者品尝过后,感觉其入口清甜而香气持久。明朝时,除散茶外还出现毛尖与蕊珠茶,属于幼嫩的高级绿茶类。

 

传统普洱茶贡品的发展

 

     而贡品中的紧压团茶也有两种,二两、四两的芽茶,与一斤到十斤重的女儿茶。到清朝之时为普洱茶的鼎盛时期,贵族人士饮用普洱茶蔚为风潮,普洱珍品有毛尖、芽茶、女儿茶都被作为贡品,普洱文献也达十余部。制作工序逐步出现炒青工序,及贡品八色茶等许多各式花色品种。十九世纪初期商人开始在民间收购毛茶,且将毛茶系分成铺面的嫩材与较粗老叶的里茶,蒸压成包面的团茶,此即现代紧压茶拼配模式的原貌。这种做法改变原本以采茶季节分档次、级别的概念,使普洱茶能藉以生产大宗花色产品,适应广大销售市场需要。

 

到了二十世纪初期普洱茶不需上贡朝廷,成为一般民间商品茶,蒸制以竹箬成团裹的竹篓装大宗茶。文献指出(云南茶叶产销概况)云南普洱茶制法分初制与覆制,初制是将鲜叶经锅炒杀青、手揉、晒干而成。覆制再分毛茶筛分与蒸揉(精制)二阶段。

 

普洱茶的制作工艺初步成型

 

1953~1954年间,云南省茶叶研究所调查傣族生产茶品工序,原则区分出三种型态:

 

1.杀青→揉捻→晒干此即晒青毛茶,与一般认知的少数民族传统制法相同。将鲜叶放入热锅内手炒杀青,至颜色转深绿色时倒在竹席上以手揉条状,再摊均晒干。

 

2.杀青→揉捻→后发酵→晒干此制法的后发酵方式,是将杀青揉捻好的茶叶在干燥之前,先装入竹篓中进行后发酵,让茶叶转成红褐色,隔日才将茶叶日晒干燥。过程类似渥堆,但并无洒水增湿之步骤。此类做法茶叶成品为黑褐色,有些类似红茶,与晒青毛茶的香气、口感大有不同。

 

3.杀青→初揉→后发酵→晒干→复揉→晒干此制法在杀青完,第一次将80%以上茶菁揉成条后,即装入竹篓进行后发酵;隔日再摊均在竹席上,晒至半干时,再将未完全揉成条状的偏老叶部分再揉一次,而后再晒干即成。

 

云南在1938年以前一直只生产晒青茶,1945年有蒸青绿茶,1964年揉茶机出现,此时也才开始生产云南大叶种烘青绿茶。可以推断的是,从1964年开始传统晒青毛茶在充分接受现代文明的冲击与新制茶技术洗礼下,制作工艺有了另一种思维。传统制法因为没有经过高温的炒青及干燥,的活性没有完全消失,在经蒸压工序或储存过程,仍可以继续进行发酵及氧化作用,口感香气浓烈且可长存久放。不像一般经过高温炒青与干燥的绿茶,虽然香甜可口,但如果没有适当保存,在很短的时间内产生质变。传统晒青制法不仅目前许多滇南地区少数民族仍在使用,所制成的晒青毛茶口感多样化;而其制程中微渥微发酵的做法,也是现代普洱茶洒水渥堆工序的先驱。


【传统普洱茶制作加工】

 

鲜叶→【→杀青(蒸笼、锅炒)→生晒(萎凋)】→手工团揉→晒干(阴干)→筛分→精制!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如果非要在中国茶里找个坐标,你觉得会是哪一个?这篇文字相比以往,着重补充了泾阳茯茶的贸易特性,并在其他部分也有完善,好让这个坐标更加充分和鲜活,让泾阳茯茶的真身更“真”。

就像机舱里即时显示航线的面板,从西安出发,大箭头就带你到下一个地标,下下一个地标。航线并不一定笔直,但是路线清晰。在中国,象西湖龙井、云南普洱、汉中仙毫这么大的茶叶品牌,就有近1100个。我有时会想,如果中国茶叶品牌有这么一个航线图,那给研究茶和消费茶的人,得带来多大的方便啊。很多人学茶都吃亏于一品障目,一器障目,一地障目,或者是一个茶类障目,深陷其中,看不到宏观的茶。如果要在中国这些茶叶品牌中找个坐标,类似航线一样,能顺带映射一下其他茶品牌,那就非常棒了。但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中国茶都是地方割据主义,彼此并不牵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往往出了这个地域就销声匿迹。所以泾阳茯茶是其中非常难得的存在。

非常有趣的事实是,古往今来,其他茶的贩运是物理移动,而泾阳茶是化学移动。某部长站在法国售卖龙井茶的柜台感叹,我们杭州的西湖龙井运到法国,拴上一道红头绳倒挂起来就变成“胶菜”了!但无论法国龙井还是西湖龙井,都改变了不了龙井是绿茶的事实。而泾阳茯茶的难得,是在南茶西运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品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就是“发花”,这种发花技术才真正确立了泾阳茯茶在中国茶品牌中的地位。

更为难得的是,泾阳茯茶,南茶西运,横跨的区域多,耗费的银子多,动用的人力多,产品大宗,规模宏大,无论抚边还是易马,政府重视程度高,意义重大。泾阳茯茶,就是中国茶叶发展史的一个活标本。从泾阳茯茶的身上,可以或深或浅的映射到任何一个中国茶品牌。

这才是泾阳茯茶的真身所在。

1.首先泾阳茯茶串联了很多饮茶方式

陕西泾阳可视作西北水运通道的尽头,在这里茶叶及货品要上岸,分包。从泾阳茯茶往西看,往下游看,因为要更节省空间便于运输,原来用篾篓填筑的黑毛茶在泾阳重新被“检运”,压制成长方形的砖体。为什么是长方形?因为西运的主要方式是车载,而不是马驼人背船运,规规整整才能装的多。同时在交易中方便结算,论块付钱。到左宗棠主政新疆的时候,供应军需包括运输茯茶的大道,已经颇为壮观。这条道路的路基,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车马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5里筑一小墩,10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沿着陕甘茶马古道,它被运到西藏、新疆,或者从西安走太原汇入万里茶道运到蒙古,和边土疆域的煮茶法保持了同一脉络。甘肃人用茯砖来喝熬的浓浓的罐罐茶,西藏人用茯砖来打酥油茶,蒙古人用茯砖来煮奶茶,牛羊不下奶的季节用茯砖喝素茶,新疆人倒是习惯清饮,用来配馕,或者放在食摊上当招待茶。被流放的纪晓岚就是在乌鲁木齐的街头认识了茯茶,写出了“向来只识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的感叹!这句诗对茯茶功效的诉求高于现今任何关于茯茶的推广。广东有早茶,北方人也有。呼和浩特的老人,清早二两烧麦一壶茯茶,或者一碗羊杂碎一壶茯茶。这个茶真不是泛泛的喝个茶,而是非常正式的配一壶茶。食客连喝带吃,可以在饭店坐一两个小时。茶有免费的,比如茯茶,也有付钱的比如普洱熟茶铁观音等。但每批客人,不论人数,都是单享一壶茶,这就是“正式”的意思。我第一次去呼和浩特,早餐去老馆子吃烧麦,不懂规矩,拎起对面老者面前的一壶茶就倒,还贪杯,现在想想都汗颜。

从泾阳茯茶往南看,往上游看,压砖之前,其原料统一称为黑毛茶。黑毛茶也有粗细级别之分,粗的粗枝大叶,细的如天尖贡尖。历史上粗的称“甘引”,细的称“陕引”。甘引,就是甘肃官方定制的意思,主要供应新疆青海西藏等地,陕引就是陕西官方定制的意思,主要供应西安太原绥远察哈尔等地,两者级别不同供应的渠道不同消费群体不尽相同。有人说内地人之前不喝茯茶,这个概念可能有所偏差。在泾阳个别茯茶老字号当中,也能发现制作陕引茯茶的器具。历史上黑毛茶的前身是绿茶,经过蒸压、渥堆和长时间发酵,色泽变得油黑或褐黑。黑毛茶的制作工艺,更多记载于湖北的地方文献中,这条也被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收录。所以历史上说的湖茶,其实指湖南湖北两地的黑毛茶,并不单指湖南安化的黑毛茶。另外,基本所有的绿茶都可以制作黑毛茶,现在泾阳茯茶使用的原料,就包括两湖、四川、贵州、云南、福建等地。随着茯茶发花工艺的成熟,制作茯茶的黑毛茶原料还扩充到了绿茶、红茶、白茶、普洱等,可以说如今无茶不想发花。所以要说茶类大融合,兼容并蓄,还真泾阳茯茶莫属!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2.其次,泾阳茯茶串联了很多产茶区

从泾阳茯茶往南看,泾阳茯茶在陕西的前一个中转站是陕西汉中。唐朝时,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回纥人开始以马换茶,茶叶就多取自陕南。到了宋朝,朝廷需要的战马太多,又因为全球气温下降的原因茶区南移,陕南茶不够用,开始大量引进蜀茶。到了明朝,不光蜀茶,两湖的茶也中转汉中运到泾阳集散。洪武年间,汉中就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专门加工官方统购的毛茶,这也算陕西最早的官营茶厂。汤显祖《茶马》诗中说,“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说明至少在明朝万历年以前,黑毛茶原料还主要取自于四川和湖北。在明朝《食货志》一书有记载,茶马贸易中,川茶和陕茶产量少价格贵,湖茶产量多而价格便宜,所以商人多有走私湖茶入川陕。明朝政府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湖茶虽苦,但搭配酥酪饮用还是比较合适的,准许纳入正常生产。但是规定优先供应汉茶川茶的黑毛茶,前者不够了再供应湖茶的黑毛茶。网上有一些茶友认为安化黑茶是泾阳茯茶的源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泾阳是“茯茶之源”,这四字并为湖南农业科技大学施兆鹏老先生题写。安化黑茶只是泾阳茯茶n多原料来源产区之一,不是唯一,而且也并非最优。“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这句话会不会对现代茶企也有所启示呢?毕竟世易时移,人们的饮茶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茶以苦为美还能延续多久?历史上湖南茶的兴旺和左宗棠有莫大关系。因为湖茶“多而值下”,色重便宜耐泡,于是成了泾阳茶叶转运的主力。在左宗棠的运作下,泾阳茯茶在“东柜”、“西柜”的基础上加了“南柜”,约六成的茶叶为湖南商人所把持。这就是有些人只见“湖茶”不见其他茶的成因。由此可见,历史上泾阳一个出口,便扯进了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四个茶叶产区,这就是泾阳茯茶的厉害!如今所涉及的产区还要更多。

尽管泾阳历史上很早就作为盛大的茶叶的集散地,但江湖上并没有“泾阳茶”这一名号。历史上在泾阳转运的茶叶,往往被笼统地按原料产地被称为湖茶、川茶、陕茶等。因为是官方贸易,所以朝廷来往函件文书都冠以“官茶”称谓。所以尽管泾阳在宋朝就有茶叶贸易,但主要以转运地而存在,对茶叶本质并没有带来根本性转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最早的金花是在茶砖中形成的,散茶发花和表层发花都才是21世纪的新技术。很长一段时期,或者说在明确发花工艺之前,泾阳茶砖都有一个模糊的名称,叫“泾阳青砖”。青即是黑的意思。这是对泾阳压制砖茶历史的肯定,这个技术也是目前存世紧压茶中历史最悠久的,至少有640多年,泾阳茯茶也是现存黑茶种类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与此相比,安化黑砖才诞生于1839年。普洱紧压茶技术更为短暂,不过百年。

后来无意中发现,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茶砖可以发出金花,泡出的茶有一种浓郁的茯苓菌香,更被边疆牧民喜欢。所以泾阳茶商就摸索着,形成一种工艺,总结了“三不离”。这一时间,被学者标注为1368年。有了金花,才有了泾阳茯茶。没有金花,不叫泾阳茯茶。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3.再者,在中国茶史中,泾阳茯茶是独有的贸易产品

细观中国流传的千余种名茶,之所以有名,都是贴着“贡茶”的标签,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也只是“官焙”和“土贡”的区别。地方官员把珍贵土产上贡给皇室小部分人群消遣,茶从来没有逃脱“农产品”的属性,而且还要拔尖进贡,更是失去了市场意义。这在当代都有很现实的意义。众里挑一,只有泾阳茯茶是论“官茶”而不论“贡茶”。所以如今泾阳茯茶中比较火的一款茶叫“陕西官茶”,也可理解为“陕引茯茶”,多家茶企都有生产。那年花开剧中,周莹把泾阳茯茶作为伴手礼带给了慈禧太后,太后乐呵呵的说“福茶好,福茶好!”泾阳茯茶是历朝政府为了保障边境安宁民族融合而特许生产的大宗茶产品。它的生产加工运输贸易整个过程已经具备了工业生产的雏形和商品经济的特征,尤其明清。左宗棠时期,在泾阳从事茶叶“检运”的工人有上万名,交易旺盛,规模十分宏大。据在世的泾阳老茶工回忆,民国时期泾阳县前街,一年有三季生产,从事茯茶加工的作坊也是一家接着一家,孩子们就从这个院子穿到那个院子玩,满满的茶香。这种盛况在全国茶里都是极少的。当今泾阳茯茶的吞吐量也比不上往昔。如果再考虑到国防民生民族稳定的因素,泾阳茯茶就是独一份的。

据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的研究,最早秦国人乌氏倮就在丝绸之路上做生意。到了西汉时期,陕西城固人张骞壮大了丝绸之路的名声,司马迁用“凿空”二字给贴了标签,史无前例。东汉时期班固的团队走的最远,已经到了波斯,因为惧怕坐船而折返,回来之后给皇帝汇报的第一句话是“海水是咸的”。陕西镇巴县是历史上班固的封地。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不久,吐蕃族首领已经有了几种值得炫耀的内地茶。从唐朝开始政府实行“榷茶”的制度,茶叶由国家管控在专门市场销售,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供销社。宋朝开始实行“以茶易马”的国策,以茶制边,交换战马,增强国力。明清时期茶叶既易马又抚边,“人硬货硬脾气硬”的陕商抓住了当时“引岸制”的国策机遇,总结了“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从事军需物资的运输,陕商辉煌一时。如今风靡邪乎的小罐茶也不外乎“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昨天我参加他们在西安的路演,看到一句口号,“一罐打破一贯”,泾阳茯茶其实一直都是以“一花打破一贯”,一花发遍中国茶,只是很少人意识到它的深刻含义,尤其在商业经济和品牌包装上的深刻含义。

清末因为天平天国起义,江南战事不断,从福建运往蒙古的茶路不通,所以晋商闽商就近在两湖制作黑砖茶,北上万里茶道。这个时候也是陕甘茶马古道泾阳茯茶式微之始。如果说泾阳茯茶就是国家计划经济产物的话,万里茶道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在清末,“榷茶”方式逐渐淡化,计划经济逐渐让渡给了市场经济。到了康熙四年,清政府正式取消了茶马交易,但是茶叶依旧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因为万里茶道的影响,泾阳茶商把贸易的主力转向了西南,把茶多运往四川重庆,和藏民做生意。1932年,陇海铁路西安段通车,火车一响,作为传统贸易重要中转地的泾阳、三原失去了区位优势,经济重心和运输枢纽回到了西安。到了1958年,泾阳茯茶绝产。泾阳茯茶传略转移表面是因为政策原因,背后的实质其实是区位优势的更迭。2009年,泾阳茯茶复出。2013年,“我的家乡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泾阳茯茶新的区位优势。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4.最重要的,泾阳茯茶制砖技术独有

前面说了,发花是泾阳茯茶的独门秘诀。除此之外,泾阳茯茶虽被称为砖茶,但却和其他紧压茶大大不同。它不是压成砖,而是捣成砖。唐宋的团饼茶是紧压型绿茶,也有捣的工序,是把蒸软的茶树鲜叶捣烂,捣成烂泥状,然后拍成饼,就像往面点模子里填入面团,只改变形状并不改变密度。近代的砖茶,无论是安化黑砖,还是羊楼洞青砖,或者普洱茶饼,都是利用机械的压力,无论是像压饸络面的压床,还是油坊榨油的重锤,无论是人力机械还是自动化的机器,都是把茶叶挤在密闭的空间,大大改变密度。现代青砖茶的液压机显示的力量往往是好几吨,远非人工所能力及。泾阳茯茶介于两者之间,比青砖更松散,比散茶更密实。

泾阳茯茶的压砖是“捣”的动作,还会用细棍把各个角落夯结实,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容纳更多的茶。陕西人把这个动作形容为“筑土墙”。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不是一次把茶装够填满,而是加一层捣一层。因为粗茶之间不易粘接,不易塑形,为了保证砖面齐整,手工茯茶一般要先置入纸封。否则,边角会多有脱落。脱模后,还要捆扎麻绳,以防茶砖发花过程纸封胀裂,或者在翻转倒腾中散形。制作茯茶加茶卤,不光提味,还有粘结作用。唐代前后,做茶饼都要加入粘稠的米汤,用以粘结。安化黑茶压砖,羊楼洞青砖,基本在同一时期诞生,依赖于人工机械的进步,强大的压力把茶叶压得很紧密。所以这两种茶会压印图文,而且字口清晰。普洱茶饼也是用了很重的石模具,增大了压力,为了压的形状更好,事先加了布包。除过以上这两种方式以外,对泾阳茯茶而言,就是用纸包住茶别让它散了,这种疏松有利于发花。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5.原料陈化,是泾阳茯茶的独有特征

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第一次发现茯茶发花是始于成砖前还是成砖后?我问到的泾阳人,都说这个问题刁钻。但从“捣”这种压砖的方式来说,应该是发现于成砖前。目前泾阳茯茶的制茶工艺从某种程度说是在恢复篾篓装运的方式。黑毛茶从湖南运到泾阳,是用篾篓装载,甘引茶粗老,一筐装90斤,陕引茶较细,一筐装50斤。毕竟茶叶轻,所以在装篾篓时,就使劲往里填装。略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装最多茶的方式就是装一层压一下,装一层压一下,而不是先灌满最后再压。这种装茶的方式,无独有偶,如今保留的传统安化千两茶,明朝文献记载的云南普洱茶,都是这种填充方式,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共性。这个篾包虽然不是砖茶,但也压得很紧,当然也更不是散茶了。篾包在运输过程可能有所损坏,所以要在泾阳另行检运,分包成终端消费品。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把圆滚滚的茶篾包改制成方形的茶砖,从马驼人背水运改到以车载为主的陆运方式。所以在做茶砖的时候就仿照了装篾篓的方式,放一层紧一层,放一层紧一层。这就可以解释传统的泾阳茯茶筑砖为什么不是“打胡基”,而是“筑土墙”。可能篾包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掉到河里或多次淋了雨,或者人畜的汗水长期浸染,总之当时发现篾包中的茶有发花现象。可以肯定,这并不是个案,而是个大概率事件。只是最让人头疼的是,发花不均匀!有些有发花,有些没发花,有些发花重,有些发花轻。既然发花的茶改变了原来湖茶生涩的味道,更受消费者欢迎,那么,为何不让它全部发花呢?可以想象,制茶工人为了总结这个发花的生化条件,费了很多心血。能想到的是,篾包运输的很多情景被反复排查和实验,要找出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或者几个。不用说,祈福仪式也用过,茶包也在水里泡过类似熟普的渥堆也用过。后来,终于找到了几条,比如碱性水是关键,不是河水不是雨水而是类似于汗水的水,比如茶叶密度是关键,不能过紧,不能过松,比如温度湿度通风是关键,所以仿照篾条编织的缝隙新压制好的茶砖要插孔。再到后来,浓缩成最核心的三条,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不离”。那年花开剧中,把这一过程表现为偶然的茶包落水,这是一种低俗的茶文化表现,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泾阳老茶工群体的努力,不尊重人在茶中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安化黑茶后来研制茯茶发花技术整整用去了十年之久呢?他们也仿照了很多条件,还有很多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请泾阳的茶工到湖南。到底为什么呢?我查了很多资料,把这个原因归结为黑毛茶原料陈化时间不够。清朝时期,黑毛茶从湖南安化运到泾阳,路顺了历时8个月,一般都得一年左右,在这个运输过程中,黑毛茶都在湿热的环境中陈化。而且有的大茶商为了平抑采购价格,还要囤积原料,这样前后可达三年之久。就和发木耳一样,新伐倒的树是种不出木耳的。泾阳茯茶的醇厚,这是时间功力的积淀。从采摘鲜叶到压制成砖,中国茶里面没有第二个像泾阳茯茶这么长的历程了!你说说,它是不是个活标本?

藏茶知识:藏茶主要以什么功效对抗高原反应?

藏茶知识:藏茶主要以什么功效对抗高原反应?

经医学专家研究发现,饮用藏茶后血红蛋白的载氧量增高一倍以上,而且藏茶有红细胞再生功能,难怪在高原有“旦夕不可暂缺”的谚语。

机体氧的供给和代谢主要是通过红细胞系统来完成的。红细胞又称红血球或红血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血细胞。红细胞中含有的血红蛋白能和空气中的氧结合,因此红细胞能通过血红蛋白将吸入肺泡中的氧运送给组织,而组织中新陈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红细胞运到肺部并被排出体外。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及运输状态是氧代谢的关键。

西藏地区高寒缺氧,日照辐射度强。机体氧代谢中血红蛋白携氧量低,红细胞的生成和运输能力下降,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出现头晕、恶心、胸闷等缺氧症状。

藏茶在其全发酵过程中,较完整地保存大量的营养成份和多种微量元素,为红细胞系统的发展提供多方面支持,主要机理为:

① 全面补充红细胞生长发育中的各种原料。藏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约占20%~30%)及铁、锰、硒等矿物质,及叶酸等各种维生素。而机体制造红细胞的主要原料为蛋白质和二价铁,也要有适量的维生素B12、叶酸等辅助物质,促进红细胞发育成熟。此外,还需要维生素B6、B2、C、E以及微量元素铜、锰、钴、锌等。可见,藏茶为红细胞的生成和成熟提供了重要的营养物质。

② 抗辐射、抗缺氧作用。藏茶原料采用海拔800--2000米以内的成熟茶叶,其中茶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茶类。经实验证实茶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辐射损害、保护造血功能的作用。小鼠通过r-射线照射后,服用茶多糖可以保持血色素平稳,红血球下降幅度减少。王丁刚等报导,腹腔注射50和100 mg/kg体重茶多糖,正常小鼠在常压下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59%和66%(P≤0.01);对用异丙肾上腺素的小鼠存活时间比对照组分别延长31%和29%(P≤0.010)。

③ 改善血液循环,提高运氧能力。藏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还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抗放射线伤害、保护造血功能、抗凝血和血栓、减少血小板凝集等作用。茶多糖还有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降中性脂肪、降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血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减慢血沉。从而改善血液循环,保护心血管系统,提高红细胞运氧能力。

④ 富含硒类物质,全面保护红细胞及血红蛋白。硒类物质能激发免疫及抗体产生,有效地降低血红细胞脂质过氧化损伤,提高血红细胞携带氧的功能,保护红细胞高铁血红蛋白还原酶和红细胞膜的完整性,促进酶的活性,对抗溶血。世界上40余个国家和地区贫硒。一般茶叶含硒在0.05~2.0mg/kg,藏茶是一种富含硒茶类,硒的含量大多在5~6mg/kg,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最佳饮料,饮用藏茶是补充人体硒元素的最佳途径之一。

⑤ 学医科的洛桑喇嘛比对了多种茶得出的结论是:之所以叫藏茶,是在海拔3000米以上喝了能够增加氧份的雅安藏茶,而许多茶喝了会耗氧,主要表现是头痛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