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2019-03-28 访问量: 29 茶礼仪网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如果非要在中国茶里找个坐标,你觉得会是哪一个?这篇文字相比以往,着重补充了泾阳茯茶的贸易特性,并在其他部分也有完善,好让这个坐标更加充分和鲜活,让泾阳茯茶的真身更“真”。

就像机舱里即时显示航线的面板,从西安出发,大箭头就带你到下一个地标,下下一个地标。航线并不一定笔直,但是路线清晰。在中国,象西湖龙井、云南普洱、汉中仙毫这么大的茶叶品牌,就有近1100个。我有时会想,如果中国茶叶品牌有这么一个航线图,那给研究茶和消费茶的人,得带来多大的方便啊。很多人学茶都吃亏于一品障目,一器障目,一地障目,或者是一个茶类障目,深陷其中,看不到宏观的茶。如果要在中国这些茶叶品牌中找个坐标,类似航线一样,能顺带映射一下其他茶品牌,那就非常棒了。但实际上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大多数的中国茶都是地方割据主义,彼此并不牵连,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往往出了这个地域就销声匿迹。所以泾阳茯茶是其中非常难得的存在。

非常有趣的事实是,古往今来,其他茶的贩运是物理移动,而泾阳茶是化学移动。某部长站在法国售卖龙井茶的柜台感叹,我们杭州的西湖龙井运到法国,拴上一道红头绳倒挂起来就变成“胶菜”了!但无论法国龙井还是西湖龙井,都改变了不了龙井是绿茶的事实。而泾阳茯茶的难得,是在南茶西运的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品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就是“发花”,这种发花技术才真正确立了泾阳茯茶在中国茶品牌中的地位。

更为难得的是,泾阳茯茶,南茶西运,横跨的区域多,耗费的银子多,动用的人力多,产品大宗,规模宏大,无论抚边还是易马,政府重视程度高,意义重大。泾阳茯茶,就是中国茶叶发展史的一个活标本。从泾阳茯茶的身上,可以或深或浅的映射到任何一个中国茶品牌。

这才是泾阳茯茶的真身所在。

1.首先泾阳茯茶串联了很多饮茶方式

陕西泾阳可视作西北水运通道的尽头,在这里茶叶及货品要上岸,分包。从泾阳茯茶往西看,往下游看,因为要更节省空间便于运输,原来用篾篓填筑的黑毛茶在泾阳重新被“检运”,压制成长方形的砖体。为什么是长方形?因为西运的主要方式是车载,而不是马驼人背船运,规规整整才能装的多。同时在交易中方便结算,论块付钱。到左宗棠主政新疆的时候,供应军需包括运输茯茶的大道,已经颇为壮观。这条道路的路基,宽度为3丈至10丈,最宽处为30丈,车马往来可以通行无阻。官路两旁,5里筑一小墩,10里筑一大墩,作为里程标记。沿着陕甘茶马古道,它被运到西藏、新疆,或者从西安走太原汇入万里茶道运到蒙古,和边土疆域的煮茶法保持了同一脉络。甘肃人用茯砖来喝熬的浓浓的罐罐茶,西藏人用茯砖来打酥油茶,蒙古人用茯砖来煮奶茶,牛羊不下奶的季节用茯砖喝素茶,新疆人倒是习惯清饮,用来配馕,或者放在食摊上当招待茶。被流放的纪晓岚就是在乌鲁木齐的街头认识了茯茶,写出了“向来只识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的感叹!这句诗对茯茶功效的诉求高于现今任何关于茯茶的推广。广东有早茶,北方人也有。呼和浩特的老人,清早二两烧麦一壶茯茶,或者一碗羊杂碎一壶茯茶。这个茶真不是泛泛的喝个茶,而是非常正式的配一壶茶。食客连喝带吃,可以在饭店坐一两个小时。茶有免费的,比如茯茶,也有付钱的比如普洱熟茶铁观音等。但每批客人,不论人数,都是单享一壶茶,这就是“正式”的意思。我第一次去呼和浩特,早餐去老馆子吃烧麦,不懂规矩,拎起对面老者面前的一壶茶就倒,还贪杯,现在想想都汗颜。

从泾阳茯茶往南看,往上游看,压砖之前,其原料统一称为黑毛茶。黑毛茶也有粗细级别之分,粗的粗枝大叶,细的如天尖贡尖。历史上粗的称“甘引”,细的称“陕引”。甘引,就是甘肃官方定制的意思,主要供应新疆青海西藏等地,陕引就是陕西官方定制的意思,主要供应西安太原绥远察哈尔等地,两者级别不同供应的渠道不同消费群体不尽相同。有人说内地人之前不喝茯茶,这个概念可能有所偏差。在泾阳个别茯茶老字号当中,也能发现制作陕引茯茶的器具。历史上黑毛茶的前身是绿茶,经过蒸压、渥堆和长时间发酵,色泽变得油黑或褐黑。黑毛茶的制作工艺,更多记载于湖北的地方文献中,这条也被陈宗懋先生主编的《中国茶经》收录。所以历史上说的湖茶,其实指湖南湖北两地的黑毛茶,并不单指湖南安化的黑毛茶。另外,基本所有的绿茶都可以制作黑毛茶,现在泾阳茯茶使用的原料,就包括两湖、四川、贵州、云南、福建等地。随着茯茶发花工艺的成熟,制作茯茶的黑毛茶原料还扩充到了绿茶、红茶白茶、普洱等,可以说如今无茶不想发花。所以要说茶类大融合,兼容并蓄,还真泾阳茯茶莫属!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2.其次,泾阳茯茶串联了很多产茶区

从泾阳茯茶往南看,泾阳茯茶在陕西的前一个中转站是陕西汉中。唐朝时,随着文成公主进藏,回纥人开始以马换茶,茶叶就多取自陕南。到了宋朝,朝廷需要的战马太多,又因为全球气温下降的原因茶区南移,陕南茶不够用,开始大量引进蜀茶。到了明朝,不光蜀茶,两湖的茶也中转汉中运到泾阳集散。洪武年间,汉中就设有加工毛茶的基地,专门加工官方统购的毛茶,这也算陕西最早的官营茶厂。汤显祖《茶马》诗中说,“秦晋有茶贾,楚蜀多茶旗。”说明至少在明朝万历年以前,黑毛茶原料还主要取自于四川和湖北。在明朝《食货志》一书有记载,茶马贸易中,川茶和陕茶产量少价格贵,湖茶产量多而价格便宜,所以商人多有走私湖茶入川陕。明朝政府看到这种情况,认为湖茶虽苦,但搭配酥酪饮用还是比较合适的,准许纳入正常生产。但是规定优先供应汉茶川茶的黑毛茶,前者不够了再供应湖茶的黑毛茶。网上有一些茶友认为安化黑茶是泾阳茯茶的源头,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泾阳是“茯茶之源”,这四字并为湖南农业科技大学施兆鹏老先生题写。安化黑茶只是泾阳茯茶n多原料来源产区之一,不是唯一,而且也并非最优。“汉茶味甘而薄,湖茶味苦”,这句话会不会对现代茶企也有所启示呢?毕竟世易时移,人们的饮茶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茶以苦为美还能延续多久?历史上湖南茶的兴旺和左宗棠有莫大关系。因为湖茶“多而值下”,色重便宜耐泡,于是成了泾阳茶叶转运的主力。在左宗棠的运作下,泾阳茯茶在“东柜”、“西柜”的基础上加了“南柜”,约六成的茶叶为湖南商人所把持。这就是有些人只见“湖茶”不见其他茶的成因。由此可见,历史上泾阳一个出口,便扯进了陕西、四川、湖南、湖北四个茶叶产区,这就是泾阳茯茶的厉害!如今所涉及的产区还要更多。

尽管泾阳历史上很早就作为盛大的茶叶的集散地,但江湖上并没有“泾阳茶”这一名号。历史上在泾阳转运的茶叶,往往被笼统地按原料产地被称为湖茶、川茶、陕茶等。因为是官方贸易,所以朝廷来往函件文书都冠以“官茶”称谓。所以尽管泾阳在宋朝就有茶叶贸易,但主要以转运地而存在,对茶叶本质并没有带来根本性转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最早的金花是在茶砖中形成的,散茶发花和表层发花都才是21世纪的新技术。很长一段时期,或者说在明确发花工艺之前,泾阳茶砖都有一个模糊的名称,叫“泾阳青砖”。青即是黑的意思。这是对泾阳压制砖茶历史的肯定,这个技术也是目前存世紧压茶中历史最悠久的,至少有640多年,泾阳茯茶也是现存黑茶种类中历史最悠久的品种。与此相比,安化黑砖才诞生于1839年。普洱紧压茶技术更为短暂,不过百年。

后来无意中发现,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茶砖可以发出金花,泡出的茶有一种浓郁的茯苓菌香,更被边疆牧民喜欢。所以泾阳茶商就摸索着,形成一种工艺,总结了“三不离”。这一时间,被学者标注为1368年。有了金花,才有了泾阳茯茶。没有金花,不叫泾阳茯茶。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3.再者,在中国茶史中,泾阳茯茶是独有的贸易产品

细观中国流传的千余种名茶,之所以有名,都是贴着“贡茶”的标签,如果说有区别的话,也只是“官焙”和“土贡”的区别。地方官员把珍贵土产上贡给皇室小部分人群消遣,茶从来没有逃脱“农产品”的属性,而且还要拔尖进贡,更是失去了市场意义。这在当代都有很现实的意义。众里挑一,只有泾阳茯茶是论“官茶”而不论“贡茶”。所以如今泾阳茯茶中比较火的一款茶叫“陕西官茶”,也可理解为“陕引茯茶”,多家茶企都有生产。那年花开剧中,周莹把泾阳茯茶作为伴手礼带给了慈禧太后,太后乐呵呵的说“福茶好,福茶好!”泾阳茯茶是历朝政府为了保障边境安宁民族融合而特许生产的大宗茶产品。它的生产加工运输贸易整个过程已经具备了工业生产的雏形和商品经济的特征,尤其明清。左宗棠时期,在泾阳从事茶叶“检运”的工人有上万名,交易旺盛,规模十分宏大。据在世的泾阳老茶工回忆,民国时期泾阳县前街,一年有三季生产,从事茯茶加工的作坊也是一家接着一家,孩子们就从这个院子穿到那个院子玩,满满的茶香。这种盛况在全国茶里都是极少的。当今泾阳茯茶的吞吐量也比不上往昔。如果再考虑到国防民生民族稳定的因素,泾阳茯茶就是独一份的。

据西北大学李刚教授的研究,最早秦国人乌氏倮就在丝绸之路上做生意。到了西汉时期,陕西城固人张骞壮大了丝绸之路的名声,司马迁用“凿空”二字给贴了标签,史无前例。东汉时期班固的团队走的最远,已经到了波斯,因为惧怕坐船而折返,回来之后给皇帝汇报的第一句话是“海水是咸的”。陕西镇巴县是历史上班固的封地。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不久,吐蕃族首领已经有了几种值得炫耀的内地茶。从唐朝开始政府实行“榷茶”的制度,茶叶由国家管控在专门市场销售,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建国后的供销社。宋朝开始实行“以茶易马”的国策,以茶制边,交换战马,增强国力。明清时期茶叶既易马又抚边,“人硬货硬脾气硬”的陕商抓住了当时“引岸制”的国策机遇,总结了“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从事军需物资的运输,陕商辉煌一时。如今风靡邪乎的小罐茶也不外乎“两头在外”的商业模式,昨天我参加他们在西安的路演,看到一句口号,“一罐打破一贯”,泾阳茯茶其实一直都是以“一花打破一贯”,一花发遍中国茶,只是很少人意识到它的深刻含义,尤其在商业经济和品牌包装上的深刻含义。

清末因为天平天国起义,江南战事不断,从福建运往蒙古的茶路不通,所以晋商闽商就近在两湖制作黑砖茶,北上万里茶道。这个时候也是陕甘茶马古道泾阳茯茶式微之始。如果说泾阳茯茶就是国家计划经济产物的话,万里茶道就是市场经济的自由贸易。在清末,“榷茶”方式逐渐淡化,计划经济逐渐让渡给了市场经济。到了康熙四年,清政府正式取消了茶马交易,但是茶叶依旧是国家重要的税收来源。因为万里茶道的影响,泾阳茶商把贸易的主力转向了西南,把茶多运往四川重庆,和藏民做生意。1932年,陇海铁路西安段通车,火车一响,作为传统贸易重要中转地的泾阳、三原失去了区位优势,经济重心和运输枢纽回到了西安。到了1958年,泾阳茯茶绝产。泾阳茯茶传略转移表面是因为政策原因,背后的实质其实是区位优势的更迭。2009年,泾阳茯茶复出。2013年,“我的家乡在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泾阳茯茶新的区位优势。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4.最重要的,泾阳茯茶制砖技术独有

前面说了,发花是泾阳茯茶的独门秘诀。除此之外,泾阳茯茶虽被称为砖茶,但却和其他紧压茶大大不同。它不是压成砖,而是捣成砖。唐宋的团饼茶是紧压型绿茶,也有捣的工序,是把蒸软的茶树鲜叶捣烂,捣成烂泥状,然后拍成饼,就像往面点模子里填入面团,只改变形状并不改变密度。近代的砖茶,无论是安化黑砖,还是羊楼洞青砖,或者普洱茶饼,都是利用机械的压力,无论是像压饸络面的压床,还是油坊榨油的重锤,无论是人力机械还是自动化的机器,都是把茶叶挤在密闭的空间,大大改变密度。现代青砖茶的液压机显示的力量往往是好几吨,远非人工所能力及。泾阳茯茶介于两者之间,比青砖更松散,比散茶更密实。

泾阳茯茶的压砖是“捣”的动作,还会用细棍把各个角落夯结实,使其在有限的空间里能容纳更多的茶。陕西人把这个动作形容为“筑土墙”。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也不是一次把茶装够填满,而是加一层捣一层。因为粗茶之间不易粘接,不易塑形,为了保证砖面齐整,手工茯茶一般要先置入纸封。否则,边角会多有脱落。脱模后,还要捆扎麻绳,以防茶砖发花过程纸封胀裂,或者在翻转倒腾中散形。制作茯茶加茶卤,不光提味,还有粘结作用。唐代前后,做茶饼都要加入粘稠的米汤,用以粘结。安化黑茶压砖,羊楼洞青砖,基本在同一时期诞生,依赖于人工机械的进步,强大的压力把茶叶压得很紧密。所以这两种茶会压印图文,而且字口清晰。普洱茶饼也是用了很重的石模具,增大了压力,为了压的形状更好,事先加了布包。除过以上这两种方式以外,对泾阳茯茶而言,就是用纸包住茶别让它散了,这种疏松有利于发花。

泾阳茯茶的真身|泾阳茯茶的全面解析

5.原料陈化,是泾阳茯茶的独有特征

一个更有趣的问题是,第一次发现茯茶发花是始于成砖前还是成砖后?我问到的泾阳人,都说这个问题刁钻。但从“捣”这种压砖的方式来说,应该是发现于成砖前。目前泾阳茯茶的制茶工艺从某种程度说是在恢复篾篓装运的方式。黑毛茶从湖南运到泾阳,是用篾篓装载,甘引茶粗老,一筐装90斤,陕引茶较细,一筐装50斤。毕竟茶叶轻,所以在装篾篓时,就使劲往里填装。略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装最多茶的方式就是装一层压一下,装一层压一下,而不是先灌满最后再压。这种装茶的方式,无独有偶,如今保留的传统安化千两茶,明朝文献记载的云南普洱茶,都是这种填充方式,可见中国茶文化的共性。这个篾包虽然不是砖茶,但也压得很紧,当然也更不是散茶了。篾包在运输过程可能有所损坏,所以要在泾阳另行检运,分包成终端消费品。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把圆滚滚的茶篾包改制成方形的茶砖,从马驼人背水运改到以车载为主的陆运方式。所以在做茶砖的时候就仿照了装篾篓的方式,放一层紧一层,放一层紧一层。这就可以解释传统的泾阳茯茶筑砖为什么不是“打胡基”,而是“筑土墙”。可能篾包在运输过程中经常掉到河里或多次淋了雨,或者人畜的汗水长期浸染,总之当时发现篾包中的茶有发花现象。可以肯定,这并不是个案,而是个大概率事件。只是最让人头疼的是,发花不均匀!有些有发花,有些没发花,有些发花重,有些发花轻。既然发花的茶改变了原来湖茶生涩的味道,更受消费者欢迎,那么,为何不让它全部发花呢?可以想象,制茶工人为了总结这个发花的生化条件,费了很多心血。能想到的是,篾包运输的很多情景被反复排查和实验,要找出其中最核心的一个或者几个。不用说,祈福仪式也用过,茶包也在水里泡过类似熟普的渥堆也用过。后来,终于找到了几条,比如碱性水是关键,不是河水不是雨水而是类似于汗水的水,比如茶叶密度是关键,不能过紧,不能过松,比如温度湿度通风是关键,所以仿照篾条编织的缝隙新压制好的茶砖要插孔。再到后来,浓缩成最核心的三条,就是大家都知道的“三不离”。那年花开剧中,把这一过程表现为偶然的茶包落水,这是一种低俗的茶文化表现,不尊重历史,不尊重泾阳老茶工群体的努力,不尊重人在茶中的主观能动性。为什么安化黑茶后来研制茯茶发花技术整整用去了十年之久呢?他们也仿照了很多条件,还有很多现代化仪器设备,包括请泾阳的茶工到湖南。到底为什么呢?我查了很多资料,把这个原因归结为黑毛茶原料陈化时间不够。清朝时期,黑毛茶从湖南安化运到泾阳,路顺了历时8个月,一般都得一年左右,在这个运输过程中,黑毛茶都在湿热的环境中陈化。而且有的大茶商为了平抑采购价格,还要囤积原料,这样前后可达三年之久。就和发木耳一样,新伐倒的树是种不出木耳的。泾阳茯茶的醇厚,这是时间功力的积淀。从采摘鲜叶到压制成砖,中国茶里面没有第二个像泾阳茯茶这么长的历程了!你说说,它是不是个活标本?

有用+10
分享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方法获湖南省专利奖一等奖

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方法获湖南省专利奖一等奖

历经近80道传统工艺制作,加上49天日晒夜露,以及天然材质的包装……安化千两茶以其古朴大气的外形、特殊的生产工艺、独特的成茶品质和保健功效,被誉为“世界茶王”。1月17日,在长沙举行的湖南省专利奖励表彰大会上,安化县茶叶协会的“千两茶的制作方法”获得了2013年湖南省专利奖一等奖。

安化千两茶,又称“花卷茶”, 创制于清朝同治年间,是以安化黑毛茶二级、三级7~8等为主要原料,经过独特工艺加工后外形呈长圆柱体状的安化黑茶成品,以及经过切割形成的各种规格的茶饼。其制作方法独特。采用的高温蒸煮、再次发酵工艺,使茶叶色香味俱佳。独特的大自然晾置49天以上的干燥工艺,使茶叶吸天地之精华,聚日月之灵气,使干燥与发酵得到完善的统一。采用蓼(箬)叶、棕叶衬内,外套花格篾篓捆压而成,使包装与茶品在精制过程中融为一体,解决了黑茶的运输存贮问题。采用多轮压制及可收缩的梭形花格竹篓结构,不仅解决了传统黑茶口感差以及茶叶紧压的问题,而且使之具有独特的古朴自然之美观。这些发明均为国内外首创或国内领先水平。

“千两茶的制作方法”2007年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使这一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安化千两茶的制作技术得以恢复和提升,为安化黑茶重新崛起在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2007年至2012年安化黑茶总产量为16.8万吨,其中千两茶产量为80450吨,约占安化黑茶总产量的50%。千两茶主要销往香港、台湾及东南亚国家,2007年出口量为130吨左右,随着其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出口量逐年递增。经统计,2007年至2012年出口量为1022吨,出口单价约为100元/公斤。

2012广州茶博会湖南安化黑茶遭疯抢

2012广州茶博会湖南安化黑茶遭疯抢

11月 24日广州茶博会期间,《品鉴•珍藏•财富》湖南安化黑茶怡清源典藏珍品品鉴会火热举办,中国知名黑茶专家蔡正安、怡清源总经理邓学武、怡清源总工程师张流梅以及广州各经销商代表、藏家朋友共同出席,吸引广东各大媒体记者争相报道。

怡清源总经理邓学武(图中)谈广东安化黑茶市场

怡清源总工程师张流梅(图中)和藏家朋友分享怡清源三大典藏黑茶

怡清源年份原叶、野尖千两套组以及999天尖现场遭疯抢!

“广州是全国茶叶消费以及收藏重地,市民对饮食与健康相当关注。‘品饮保健’、‘收藏增值’,湖南安化黑茶被众多藏家看好,广东省个人收藏黑茶者已超过20万人,怡清源非常看好广州黑茶市场发展前景!”怡清源总经理邓学武介绍。怡清源本次三大典藏级珍品:年份原叶茯茶、野尖千两茶套组以及999•天尖相当受欢迎,现场订购火爆,年份原叶订空,野尖花卷茶套组、999天尖订货量60%,回笼资金1000万!

据悉,原汁原味原生态,金花茂盛,独具保健功效,怡清源原叶茯茶向来颇受好评,本次推出的年份原叶,以三年陈茶为原料,口感醇和,绝版珍品,12000片,自然深受藏家热捧;另外怡清源野尖千两茶套组分为千两、八百两、五百两、三百两、百两,精选安化冰碛岩野生谷雨春茶为原料,传承千年工艺,限量发行500组,稀缺珍罕,其中怡清源千两茶是2011年广州茶博会名优茶评比金奖产品;怡清源999•天尖全球限量1999箱,传承千年的安化天尖茶制作工艺,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茶质的天然本色,包装纯竹篾加木箱,古朴自然,令每一箱“天尖”都是不可多得的茶中珍品。加上天尖黑茶属众多湖南茶中的上品,清道光年间皇室贡品茶,自古资源有限,产量极少,且越陈越香,是难得的收藏佳品。

辛亥革命百年沧桑浮沉黑茶茶人两岸越海情亲

辛亥革命百年沧桑浮沉黑茶茶人两岸越海情亲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海峡两岸人民举行了一系列活动纪念百年前革命先驱的光辉事迹,重温祖国万方多难之际志士仁人慷慨许国,为民族独立富强奔走的激扬岁月。两岸皆中华民族血脉,民族亲情一往而深,如今交流联系愈加紧密,其中也诞生了一段段颇让人感怀的故事。

2011年3月,中央电视台4套《走遍中国》栏目播出安化黑茶专题片《安化黑茶》,其中就讲了一段台湾茶人曾至贤千里走访黑茶故乡湖南益阳市安化县的故事。

曾至贤,台湾权威茶人,安化黑茶资深研究者。这段故事要从一根千两茶说起。我们都知道,千两茶是黑茶至尊,有“世界茶王”之誉,但这个名号最先是谁提出的呢?就是曾至贤先生在他的茶学专着《方圆之缘——深探紧压茶世界》中提出来的,并称千两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可见曾先生爱千两之深。1997年,曾先生偶然得到了一根老的千两茶,品茶之日,他为这根千两举行了“开茶大典”,霎时锣鼓喧腾,芳香四溢,千两黑茶茶身隐约有“华堂”二字,爱茶情切的他想这可能是某个黑茶庄的宝号或者某个茶厂的名号,那个地方现在还在不在呢?于是,曾先生带着一点老千两,踏上了黑茶寻源之路。

安化位于湖南中部雪峰山下、资江边上,山川青翠、绿水环绕,是安化黑茶得天独厚的生长条件,这种环境下滋生的安化茶树,其茶叶内含物丰富,芳香无比。乡民累世种茶,聊以为生,对茶神敬爱有加,不敢怠慢。千百年来生于茶长于茶的安化人让安化茶文化代代相传,一些皓首老人中不乏制茶大师或某个茶庄制茶技艺传人,曾先生的那根千两就是这群人的手笔。曾先生一生爱茶,对安化黑茶尤为倾倒,今天到了它的故乡,看到了时代做黑茶的人们,所谓英雄相逢恨晚、惺惺相惜,遂取所携老千两与老茶人共饮。相对无言,唯有茶香入喉,情思万千。

曾至贤与安化老茶人颔首相对,共饮黑茶

安化黑茶随着历史风云慢慢沉淀,传入四海千家万户,成为岁月人世之见证,成为感情之纽带。人事流转,茶香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