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绿茶>湄潭翠芽>遵义红”“湄潭翠芽”于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倾情上市

遵义红”“湄潭翠芽”于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倾情上市

2019-04-13 访问量: 22 茶礼仪网

中国茶网讯:5月29日9时,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在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产业博览会上隆重举办了“湄潭翠芽”、“遵义红”的上市交易仪式。仪式由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刘远坤主持,省人大副主任傅传耀鸣锣。各级政府部门领导、省内外各大媒体代表、全国各地的茶商代表以及其他各行各业人士相聚湄潭县中国茶城主会场,共同见证了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湄潭翠芽”、“遵义红”上市交易仪式。

在仪式上,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总经理徐平表示:“湄潭翠芽”、“遵义红”的上市交易,只是交易中心商品上市行动计划第一步。交易中心还将兼顾省内外两个市场,通过公共品牌和企业品牌上市,提高国内农业各主要产业和产区的整体发展水平。交易中心将继续以博大的胸怀、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立足贵州,面向全国,奋力拼搏,争取为客户,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据悉,“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是专业从事农产品网上交易并提供仓储物流、在线融资、产品溯源、质量检测、管理跟踪与实时监控、商品价格评估、信息管理系统设计开发、行业资讯等全方位服务的电子商务企业。交易中心共致力于七大目标:1、促传统产业升级;2、促企业做大做强;3、促交易模式创新;4、促新型产业积聚;5、促商品资本融通;6、促产业标准规范;7、促服务全面提高。同时,交易中心还为政府及各类各级企业提供支持和服务,为各类第三方合作企业提供公众平台服务。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遵义红”和“湄潭翠芽”均为贵州省名茶,其中,“遵义红”是湄潭2008年以来充分开发黔湄系列国家级无性系良种,属工夫红茶的一种,具有暖胃,抗感冒,抑菌的功效,同时茶汤色亮丽,呈琥珀色或橙色,视觉效果佳的特点,受到了张天福、陈宗懋等茶届泰斗和消费者的青睐,并首次参加名优茶评比即获广州茶博会和上海茶博会金奖。而“湄潭翠芽” 则创制于1943年,至今已有60多年历史,属肩形高级绿茶,外形扁平光滑,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自2001年起,已连续获贵州省名茶,获“中茶杯”特等奖、一等奖,“中绿杯”金奖,国际名茶评比金奖,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国际茶博会金奖共28次。

“湄潭翠芽”、“遵义红”上市交易仪式是2015中国(贵州·遵义)国际茶文化节暨茶产业博览会上的最大亮点之一,它的召开为此次茶博会众多精彩内容拉开了帷幕。贵州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向更多消费者弘扬茶叶文化,为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兴盛与繁荣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有用+10
分享

湄潭翠芽属于什么茶?产自哪里?

湄潭翠芽属于什么茶?产自哪里?

湄潭翠芽属于绿茶,2017年5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湄潭翠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光滑,形似葵花籽,隐毫稀见,色泽绿翠,香气清芬悦鼻,粟香浓并伴有新鲜花香,滋味醇厚爽口,回味甘甜,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绿匀整。

产品特点

湄潭翠芽外形扁平、匀整,色泽黄绿;汤色黄绿明亮;香气栗香持久;滋味鲜醇;叶底黄绿明亮。理化指标水浸出物≥39.0%,水份≤6.0%。

产地环境编

湄潭翠芽产自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市处于云贵高原向湖南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起伏大,地貌类型复杂。海拔高度一般在800~1300米,在全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遵义市平坝及河谷盆地面积占6.57%,丘陵占28.35%,山地占65.08%。大娄山山脉自西南向东北横亘其间,成为天然屏障,是市内南北水系的分水岭,在地貌上明显地把遵义市划分为两大片:山南是贵州高原的主体之一,以低中山丘陵和宽谷盆地为主,一般耕地比较集中连片,土地利用率较高,是粮食、油料作物的主要产地。

遵义市受季风影响特别显著。冬春季节多受北半球移来的寒潮或冷空气影响,冬季风一般多为东北风或偏东风。遵义受偏东北季风影响时,云层浓密低厚,一到夜间云顶辐射冷却,常常产生夜雨。如果这时再遇上偏南气流北上在川黔间与偏北气流汇合,往往在3300米高空形成一长江切变线,或在近地层形成一云贵准静止锋,阴雨绵绵的天气就更长。4月中旬西南季风北上,阴云密布天气减少,晴间多云日数增多,温度显著上升。由于遵义所处纬度低,日光照射强烈,连晴三天温度就可能升至30℃以上,适宜种植茶树。

湄潭翠芽的制作方法

湄潭翠芽的制作方法

杀青

目的是破坏酶的活性,蒸发水分,初步做形。当锅温105-125℃,投入200-300克摊放叶。开始采用抖、带手势。当散发部分水分,叶质柔软,降低锅温至70℃左右,采用搭、带、抖、拉、拓手势,边拉扣理条,边拓,并结合抖、带、搭手法。用力由轻到重,将芽叶拉直、搭平、拓紧。当杀青叶含水量达60%左右,茶香显露,茶条平伏,即可起锅。特级、1级翠片杀青过程历时10-11分钟,2-3级翠片历时16-17分钟。

杀青叶摊放在双层白纸垫底的簸盘内摊凉散热,使水分重新分布均匀,便于二炒。摊凉时间50分钟左右。

二炒

目的是继续做形和失水。当锅温60-70℃,投入300-400克摊凉叶,先用抓、抖、拓手势。当茶叶转软,有热手感时,换用拉、带、拓、推、磨手法,最后用推、磨为主的手势,将茶叶推直、磨光、磨平。当锅内发出沙沙响声,起锅摊凉。历时约15-20分钟。二炒叶经30-40分钟摊凉回潮,用簸扬去轻片,6孔筛割去碎末。

辉锅

目的是定形、干燥。当锅温50℃左右,投入250-300克二炒摊凉叶,先采用抓、抖手势,后用拉、推、磨、压手势,将茶叶贴紧锅壁,往返磨擦,尽量将茶叶磨光压平。当茶叶将达足干时,动作应轻巧,轻抓、轻磨、轻推,使外形扁平光滑,茸毫隐藏稀见,含水量4%左右,手一触即断,一捻即为粉末,起锅摊凉。筛分整形,簸去黄片、鱼叶、老叶,筛去碎末及其他夹杂物,分级归堆,包装贮藏,严防受潮。

喝了“湄潭翠芽”,才懂得一生只等一壶茶

 

这座被誉为西北“小江南”的小城,迎着晨曦在黑夜中醒来。街边早餐店热气腾腾的,茶农也早早的钻进了茶园,开始了一天的劳作——“采茶”

 

 

湄潭翠芽的采摘和炒制都极为讲究,叶梗不能留下陷痕,炒制的时候,手法和对火候的拿捏都要求特别精准,这样才能保证每一片叶子怦然发出春的气息。

 

 

游离雅俗间

 

在湄潭会不时看见这样的广告牌,上面写着一句广告语,道是:“一生只等一壶茶”。每当广告进入视线,总感觉这句话很有诗意,“一生”何其长!“一壶”何其短。而把一生这个长长的时间,用“只等”二字,投射到了“一壶茶”。这就是湄潭。

 

 

中国几千年来有个词,都是修身之道——舍得。先舍才能得,舍了生,便无所谓死;舍了老,病也无了依托。更重要的是,放了爱,不去怨,无所求,便没有那如同火焰烧灼般令人痛苦的内心。

然而,世间有几人可以做到?凡是做到的,都已成为传说。在茶中,湄潭翠芽是悟了的,在热水中被煎熬,几起几落,抖落几片翠芽,终于舍了自已,完全融入茶汤之中,散发出清醇的妙香。留下叶底还是干茶的形状,不过红尘历练一番。已经膨大,闪烁氤氲的光芒。只留下满腔香气,回甘袅袅。

 

 

水墨茶香中的小江南

 

湄潭,一个可以让人浮想联翩的名字,如一位温润女子,眉若黛,目如潭,裙如翠,婷婷莞尔,如伊人,在水一方。

早在明朝万历年间,远在西南的湄潭就已经建立了县制,因当时江水环绕小城,城南有二水颠倒流合,弯弯如眉,汇为深潭,故为湄潭。

湄潭是中国名茶之乡,是贵州省最大的产茶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最受老百姓欢迎茶产地,茶品有湄潭翠芽、遵义红、绿宝石等。

多少年过去了,湄江依旧在那里,静静流淌,温润着这座贵州小城。小城不大,却十分繁荣。中国茶城,中国茶海,茶乡大道,相关茶的广告牌、标语、路牌处处可见。茶乡、茶文化的氛围很浓。在进入湄潭城区后,抬头都可以望见已经成为这座小城标志的“天下第一壶”。这座已经获得“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称号的“天下第一壶”,高高矗立在城中的那座小山上,如灯塔,照亮这座小城,让小城灵动了起来。

 

 

中国茶叶第一扇大门

 

1939年秋天,由著名茶人张天福、李联标等率队在西南4省12个产茶区考察后,选址在湄潭创建的中国近代第一个国家级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国民政府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湄潭实验茶场”。其创建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战时茶叶经济,意图通过西南国际通道史迪威公路和驼峰航线,将曾受到国际青睐的中国茶叶出口国外,以换取更多的枪支弹药支持前线抗战。

 

 

中央实验茶场在湄潭县十年时间,汇聚了张天福、刘淦芝、李联标、朱源林、夏怀恩等40余位国内知名的茶叶、昆虫、农业技术等专家,在具有悠久产茶历史的湄潭茶区开展了一系列的科研生产活动,创造了累累生产科研成果。不仅成为中国茶叶科研生产机构和茶叶规模化示范种植的开端,开启了中国现代茶业的第一扇大门,还对湄潭县乃至贵州现代茶叶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湄潭县在中国现代茶业和贵州当代茶业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也为贵州、乃至全国茶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一生只等一壶茶

 

在茶乡湄潭,大街小巷,到处是茶馆。
 

贵州高原上的天亮得比较晚,早上八点不到,街上的商铺一家家都还在沉睡时,唯有一个行当的铺子,是肯定开门营业了的——那就是茶馆。
 

尽管茶馆老板起得很早,却仍不及等早茶喝的人早。微寒的晨风里,老板忙前忙后地赶工,喝早茶的人们三三两两地在店门口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着,也不催,好像老板忙不忙,全然与他们无关。

壶里乾坤,茶中日月。一个骨子里都流传着水与茶灵魂的地方。在湄潭,人和茶之间似乎与生俱来就有着一份默契,不浓也不淡。那份感情融在每一杯翠芽里,看不见,只得用心灵去品,才品得出。

 

 

核桃坝的“翠缘”

 

茶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享有“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的核桃坝村,位于湄潭县城东北角,行走在这里,茶园青翠,满目是诗画乡村景致,满腔清新空气,满耳婉转茶歌。林木葱笼的浅丘、山峦,绵延起伏的茶园,黔北民居错落亮眼,湄江河岸绿树成荫,公路两旁樱花绚丽,新增种的桂花树郁郁葱葱。一到春暖花开时节,在桃红柳绿的映衬下,满山遍野的茶树呈现出盎然生机,形成了一道亮丽而独具特色的风景线。每家每户在雕花窗上,都刻有精致的小茶壶图案,与县城“天下第一壶”遥相对映,显得格外别致。

 

 

 

上世纪60年代前,当地有一首民谣是这样说的:“核桃坝,几道弯,十年就有九年干,顿顿吃的包谷饭,吃水要翻几座山,小伙一心往外走,姑娘不愿嫁进山。” 

核桃坝在老支书何殿伦的带领下,率先在非耕地上试种茶叶,试种成功后,由党员一户带几户推动种茶,核桃坝村百姓依靠茶业发展,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先后接见该村老支书何殿伦,曾当选为党的十四大代表的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模、中国茶业界十大风云人物,并以其为原型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老茶农》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老支书去世后,当地村民在村里最好的地段,为他修亭子和塑像。

一碧万顷的茶园和郁郁葱葱的森林,将这个村子完全包围。一天的忙碌和喧嚣后,人们坐在公园里,闻听虫鸣。外来观光客坐在游园,悠闲地刷微博、发微信。中国工程院首位茶学院士陈宗懋在参观了湄潭茶乡尤其是核桃坝生态园之后说:“这是我走过全国很多茶区都没有看到的林茶相间的生态环境。”他认为,这样的茶园是一流的、全世界少有的。

 

 

何殿伦,中国茶业界十大风云人物,并以其为原型拍摄的电视专题片——《老茶农》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出。当地村民在村里最好的地段,为他修亭子和塑像。

 

 

 

 

 

除以上论述外

早在康熙年间湄潭县令

杨玉柱邀韩时应等同僚

游湄潭象山时

韩时应触景生情

遂吟出

两岸踏歌声

士女采茶工且艳

 

之后

象山茶园一直保留到民国

才有了后来的实验茶场总部

设于象山脚下的万寿宫

 

才有了今天的的湄潭翠芽

一生只等一壶茶

 

 

 

资料来源:湄潭旅游网官方网站

部分资料来源《20世纪茶工业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