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乌龙茶>武夷岩茶>浅谈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浅谈高效生态茶园建设技术

2019-05-16 访问量: 17 茶礼仪网

张锡友(作者简介:张锡友,男,1973年出生,农艺师)

(福建省武夷山市星村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 354300)

星村镇被誉为“武夷岩茶第一镇”和“茶不到星村不香”之说。地处武夷山景区的中心地带,辖区之2/3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典型的丹霞地貌,不受污染的九曲溪水形成的独特小环境气候,铸就了星村所产武夷岩茶“岩骨花香”之岩韵著称于世。茶叶是星村镇的主导产业,武夷岩茶是该镇独一无二的传统宝贵遗产。全镇现有茶园面积265万hm²,大小茶叶厂家1000多家(其中规模在10吨以上的就有46家)。全镇从事茶叶生产、加工、流通的人员近万人。年产武夷岩茶2500吨,产值近60000万元。所产茶叶销往本省云宵、广东、上海、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地,市场前景看好。

我镇大部分生产茶园都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陆续建立起来的,许多茶园道路沟渠设计不合理,茶园平台大小不一、高低不平,茶园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滞后,茶园抵抗自然灾害能力弱,造成茶园管理成本增加,综合效益不高,难于跟上产业升级、茶叶增值和茶农增收。现将高效生态茶园有关技术总结如下。

1 茶园基地的选择与规划

茶园环境条件应符合农业部行业标准NY/T5018-2001。基地规划与建设应有利于保护和改善茶园生态环境,维护茶园生态平衡,充分发挥茶树良种优势。园地规划的基本要求是:水沟、道路合理布局;等高梯层,面宽合理;全面深垦,重施基肥,合理密植,良种壮苗,适时条栽。茶叶生产应向茶区园林化、茶树良种化、茶园水利化、生产机械化、管理标准化发展。茶园道路分主干道和生产道。主干道水泥路2.5—3.5m、生产道宽1.2m(用水泥预制板或现浇水泥);并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以常绿树(桂花树)为主。茶园周边植树造林要求做到“头戴帽、中间留腰带、脚穿鞋”的原则。

2 茶园排灌系统建设

2.1 排水系统 建好路边沟(现浇水泥或梯形槽)。水沟要分主沟和支沟,主沟和支沟要连接,以保证茶地不积水和利于排洪为准。

2.2 喷灌系统 在有条件的茶园基地建设喷灌系统,通过喷灌系统建设。既可以提高茶园的抗旱能力、又能提高茶叶的品质、产量,增加茶园的经济效益。

2.3 茶园建设蓄水池 在茶园园地内侧、周围空旷地和田林交界处建设蓄水池(现浇水泥)。通过茶园蓄水池建设极大方便茶园病虫害防治,提高了病虫害防治效果,降低了病虫害防治成本。

3 新茶园的开垦定植

3.1 平缓地开垦要求 种植沟行距1.6—2M,沟深宽40*40cm以上。

3.2 坡度在5°以上的山地建园要求 修建等高梯层,梯面宽度最窄不小于1.8m,梯壁高度一般不超过1.6m。

3.3 定植前先施基肥、再回土 基肥深施30—40CM,667M施有机肥,如菜饼、茶叶专业有机肥等150—200kg、磷肥50—100kg。

3.4 选择壮苗 苗高25cm以上,丛植2-3株,丛距为25-30cm,667hm²植2000—3000株苗。

3.5 定植时间 以秋末至次年雨水以前为宜。

4 品种的选择

选择适宜当地气候,又具较强抗病虫性的品种,早、中、迟芽种比例相近进行合理搭配。既要考虑经济效益、品种多样化、良种化,又要考虑初制加工等生产的合理协调。

5 茶园土壤管理与施肥技术

适时合理耕作,采用土壤覆盖、耕作除草、测土施肥、套种绿肥等一系列土壤管理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茶园施肥以无害化处理的有机肥(饼肥、农家肥等)和生物有机肥为主,对无机肥(化肥)进行限量使用。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有机肥为主,亩施饼肥或茶叶专用有机肥100-150kg,过钙50-100kg,于当年秋季开沟深施;追肥以化学肥料为主,在茶叶开采前15—30天开沟施入,也可根据茶树生长状况,进行叶面追肥,但在采摘前10天停止使用。

6 间、套种绿肥及茶梗的回填利用

在幼龄茶园,间、套种豆科绿肥,不宜套种与茶树争光、争肥、争水或相同病虫害的作物。间、套种绿肥可增强茶园的保水能力;为天敌助迁,栖息和繁衍提供了优良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了天敌对植食性昆虫的自然控制作用;提高茶园生态群落结构稳定性,提高茶园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充分发挥群落的自我调控功能,促进茶园生态系统持续、健康稳定。

在春季草生长前将茶梗粉碎发酵施于茶行之间。茶梗回填不仅可增加茶园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而且茶梗回填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防止茶园土壤的板结硬化,促进茶树根系的生长,有利于茶树的健康成长,促进茶园微生物及天敌的繁育,还可能抑制杂草生长,有利于农药的减量使用,尤其是除草剂的使用,有利于茶园生态稳定,避免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

7 茶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保型农药,通过应用生物农药、天敌、物理防治、茶园耕作、定期采摘和修剪等技术,建立适应无公害茶园的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此外,通过设立病虫害测报点,对病虫害进行预测预报,指导茶农准确及时用药,避免盲目用药。

7.1 农业防治 清除茶园病株、残叶、以及田间杂草、进行堆沤处理或集中进行焚毁,减少田间病原和虫源;及时采摘,不仅是保证茶叶质量的重要措施,而且可以防除病虫。

7.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既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天敌、作物以及其他有益生物基本无害,也不会使病虫产生抗性。具对病虫有较长时间的控制作用。如利用寄生性昆虫和捕食性昆虫来防治害虫。

7.3 物理防治 利用性诱剂和黄色诱虫板相结合的诱杀技术可大量诱杀茶假眼小绿叶蝉,有效降低虫口基数,减轻危害;利用灯光诱杀鳞翅目害虫。

7.4 农药防治 选择低毒、低残留、有针对性的特效农药;适时防治;混用、轮用农药,以提高用药效果,防止病虫害产生抗性;注意用药安全间隔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有用+10
分享

武夷岩茶是一款什么样的茶呢?

  武夷岩茶是一款什么样的茶呢?很多人对于武夷岩茶也是比较陌生的,但是提到大红袍相信大家就会很有兴趣了。没错,大红袍就是武夷岩茶的一种呢。武夷岩茶的生产地区也是在福建地区,福建是一个产茶大省,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武夷岩茶的风采吧。

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属于乌龙茶类的茶品,产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岩茶的茶树一般都生长于岩缝之间,使得制作而成的岩茶茶品都具有一定的岩韵韵味。

  武夷岩茶保存方法

  武夷岩茶作为茶叶中的一种,也具有容易吸收异味,吸收水分等特性,保存时也要放置好才行。那么对于武夷岩茶来说要如何进行保存呢,下面就跟半盏茶百科小编我一起来看看吧。

  1、武夷岩茶冰箱保存:武夷岩茶在低温的环境下存放,保存时间会长一些,不过放入冰箱时要注意将其密封好才行,因为冰箱中潮湿而且有异味,没有保存好的话,就会变味了。

  2、武夷岩茶茶叶罐保存:如果你购买的岩茶的数量不是很多的话,可以将其放入茶叶罐中进行保存,放入干燥剂,盖好罐子盖。

  3、武夷岩茶玻璃瓶保存:将茶叶放入深色的玻璃瓶中进行保存,放入干燥剂,然后将其密封好,放置在阴凉处避光保存即可。

  武夷岩茶的保存方法是非常多的,大家在购买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保存方式,对于很多人来说保存好茶叶是比较困难的,掌握了以上的方法就不会再有问题啦。

茶叶感官审评的具体步骤

茶叶的品质主要是依靠人的感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来鉴定。相对于理化检验,茶叶感官审评的主要内容是茶叶品质、等级、制作等质量问题。包括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叶底五项,简称“五项因子”,相应定义了500余条专用评茶术语。

  评茶师徐老师认为评茶是否准确,除评茶人员的技能外,必须具备适应审评的设备,良好的环境,以及一套合理的程序和正确的方法。尽量做到主客观条件一致,那么具体的可分为以下几点:

  感官审评需要有一个适合的评茶室,室内光线要充足、均匀,避免阳光直射。室内墙壁、门窗、天花板宜涂成白色,并安装足够的灯管在自然光较少时用。评茶室要求干燥清洁,最好设在楼上远离有异味的场所。评茶室设有干评台,湿评台,样茶柜架,分别用于审评样茶外形,内质及存放茶样。

  评茶需专门的用具:

  1、 审评盘:用于审评茶叶外形,以木质为宜,涂成白色,形状有方形和长方形,规格为23X23X3CM或25X16X3CM。

  2、 审评杯:用来泡茶和审评香气,瓷质白色,杯盖上有一小孔,在杯柄对面的杯口上有一弧形或锯齿形,容量一般为150ML(武夷山茶叶一般用110ML的审评杯)。

  3、 审评碗:用于审评汤色和滋味,白色瓷质,容量与审评杯一致。

  4、 叶底盘:审评叶底用,一般为木质,涂成黑色,有正方形(10X10X2CM)和长方形(12X8.5X2CM)两种。

  5、 天平秤:用来称量茶叶。

  6、 计时器:计时用。

  7、 网匙:用于取茶汤中的碎片茶渣。

  8、 茶匙:取茶汤评滋味用。

  9、 吐茶筒:审评时吐茶及盛废水茶渣用。

10、 烧水壶:用于烧开水。


茶叶感官审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审评环境

在GB/T18797-2002《茶叶感官审室基本要求》和 SB/T10157-93《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中对审评环境有着严格的规定, 它是审评工作场所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 也是进行审评工作 的先决条件。

1.温度
审评环境温度一般以 20℃~27℃,湿度不高于 70%为宜。过高的温度,不仅会造成审 评人员的不适感,影响审评人员的正常心态,也会给审评操作带来不便,甚至造成失误。例 如手上出汗,审评员在称样和沥茶汤时就必须予以注意。而过低的温度,在造成审评人员感 觉灵敏性下降的同时,也会因审评杯热量散失过快,影响茶叶的冲泡效果。此外,某些茶叶 的浸出成分会因温度过低而发生络合,改变茶汤的特征表现,如出现“冷后浑” 。同时低温 也限制了高沸点气体分子的扩散活动,使香气的表现产生变化。
2.光照
审评室要求光照充足、均匀,但不得有直射的阳光。强烈的阳光会导致光化学反应的发 生,改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造成风味的下降。不均匀的光线会影响审评人员对茶叶色泽的 辨识,对外形、汤色和叶底审评也会产生影响。在自然光照不足时,可视需要用人工光源进 行部分补充或全部以人工光源替代, 此时必须注意光照的均匀性, 而且不能使用白炽灯泡或 类似的发光源。 因为此类光源会导致茶叶颜色失真, 与茶叶在自然光下的颜色表现出入极大, 影响审评的结果。同样道理,审评室的窗户也不可使用有色玻璃。
3.噪音
审评环境必须保持安静。持续的噪音对审评人员的生理和心理都会造成压力, 且噪音程 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审评人员的压力也会越大。相关的研究表明,强度超过 80dB 的持 续噪音,就能使人情绪失控。在有意无意之中,噪音会导致审评人员出现情绪波动,这必然 不利于准确地进行茶叶感官审评。 因此必须注意审评室的隔音密封性, 并将外源声音音量控 制在 60dB 以下。
4.异味
审评环境受异味污染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异味随空气飘移污染, 在审评室内使用有气味 的清洁品,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并不是只有令人不快的刺激性气味会造成污染,化妆品、清 洁用品及各种外来的香气,都会干扰审评工作。
在建立审评室时,必须考虑到附近的环境不能存在强烈的气味, 更不能在审评室内放置、 使用有气味的物品。同时,还应注意保持审评室内空气的流通,审评室的门窗长时间关闭会 造成空气质量下降,不利于审评工作。


审评设备

即使是对同一批茶,审评器具、用水及其他设备在材质、规格和使用方法上的差异,都可能使审评结果出现很大差异。

1.正确选择器具

在国家标准的审评方法中,对审评器具有具体的规定。使用规范的器具,才能正常表现 出茶叶的感官品质, 确保审评结果的重现, 也才能使所有的审评术语和评分较为客观和合理。 在同时审评多只茶样时,除了注意审评杯、碗的配套外,还需要考虑到瓷质材料在色度上的 一致性。

2.重视器具的清洁和维护

审评完毕后,审评器具简单地用水冲洗,并不能彻底清除审评杯、碗中的茶汁,虽然当 时肉眼不能发现,但杯、碗干透后出现深色痕迹,这必将会影响到以后的审评工作。 茶汤需要入口审评滋味,在多位审评人员同时审评时,有时限于时间、器具数量和效率 等,不进行单独审评,此时更要注意自己使用器具的清洁卫生,如可以先将茶汤倒入小杯中 再入口等,以免影响他人的审评。一些评茶人员在审评时会选择纸杯供吐茶用,表面看来既 清洁,又便于审评后处理,但目前市售的一次性纸杯因材料的关系,多有化学物质的气味, 反而会影响到审评的结果。

3.了解冲泡用水的水质状况

审评时的冲泡用水除了要求透明洁净、无嗅无味外,还应注意水的酸碱度、硬度,及水 中所含各种矿物质、离子的数量对审评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茶汤的颜色方面,对香 气和滋味的体现影响更甚。 一般来说,由于茶树在偏酸的环境中生长良好,因此用稍偏酸性的水冲泡,有利于茶叶 品质的良好表现。而偏碱性的水,会使茶叶内含的黄酮类物质产生自动氧化,造成茶汤颜色 加深变暗,滋味也失去鲜爽感。水的硬度不仅影响其 pH 值,对茶叶内含物质的浸出率也有 显著影响。硬水中高含量的钙会与多酚类物质结合,抑制茶多酚的溶解和浸出,影响茶汤滋 味。 许多矿物质及溶解的金属离子,如果含量稍高,常会使茶汤产生苦涩味,影响茶味的正 常表现。如果用含铁量较高的水冲泡茶叶,或茶叶中混有含铁的杂质,还会使茶汤颜色变暗发黑。


审评操作

茶叶感官品质受时间、温度等的影响很大,开始审评后,必须依次尽快完成操作步骤。 审评步骤是考虑了各种影响因素, 并结合评茶人员的感官适宜性而建立的。 规范有序的操作, 是评茶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体现,也是获得正确审评结果的前提之一。

1.培养编号和记录的良好习惯

对专业评茶人员而言, 一只茶样的感官审评在数分钟内即可完成。 但审评的结果可能不 是当时就需要,没有审评记录而仅凭记忆难以长期保持对细节的掌握。此外,对一只茶叶的 最终评价,是综合所有审评因子的表现后得出的,缺乏记录,有时会忽视某些审评因子的表 现。同时审评多只茶样时,尤其是多位评茶人员共同参与审评时,常有移动样盘和审评杯、 碗进行相互比较的情况出现,如果没有预先编号,容易引起位置顺序的混淆,进而影响审评 的正常进程和结果。

2.保持规范操作的一致性

审评多只茶样时,保持操作的一致性,不仅是对操作动作的要求,还包括对时间等因素 的控制。在称取茶样时,样品的代表性是通过操作动作的规范一致来实现的。茶叶审评强调 由同一个人完成冲泡和倒茶程序, 就是为了确保每只茶样的冲泡时间一致。 冲泡后也必须按 冲泡的顺序倒茶。 审评香气时, 需要依次进行热嗅、 温嗅和冷嗅, 并以此综合评价茶叶香气, 这同样要求保持操作的一致性,不可对不同的茶样分别处理,一嗅即过。

3.充分考虑干扰因素,谨慎下结论

感官审评的准确完成, 建立在了解审评环境和把握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 例如审评室 内如果光线存在差异,在进行与颜色相关的审评程序时,就需要移动器具,互相换位,从多 个角度进行比较。冬季进行审评时,如果室温偏低,审评前还需要用热水烫杯(应注意不可 使水进入杯内),以此缓和冲泡过程中审评杯壁的热量散失,减少温度下降过快对审评的干扰。

茶叶各审评因子的感官表现,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间也存在着很密切的关联性,从外形到汤色,再到香气、滋味,评茶人员在审评中应做到仔细地判断比较,如果某一因子的 表现存在明显不同,就必须认真地查证,找出其中的原因。对记录下的评茶术语,也需要进行细致的检查, 避免出现误差。


审评人员

不因个人偏好影响审评结果

茶叶本身是一种偏好型消费饮品,我国茶叶种类繁多而特色各异,各地的饮用习俗也存在很大差异。在评审过程中,评茶人员必须注意评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客观的结论,因此不能将地域习惯和个人爱好带 入审评过程,并因此影响到审评的结果。

坚持训练,克服感官疲劳

已有的研究发现,感觉器官产生疲劳致使敏感性降低,也是人体对环境的一种本能的适应。审评人员有目的地进行长期针对性训练,可以提高感觉器官在相关方面的灵敏程度,而且也有助于在长时间、高密 度的审评过程中保持感觉器官的敏感性。因此评茶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就需要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坚持审 评训练。只有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提高感觉器官抵抗疲劳的能力,达到保持感觉器官敏锐的目的。

积极交流,修正感官认识的系统性误差

简练、准确的品质术语便于评茶人员相互交流。评茶术语的熟练使用建立在对茶叶品质的系统化认识 之上。这种系统化的认识最初会因每个人感觉器官的感受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使用含意相近的术语时,就 可能引起理解上的混淆。因此,在掌握、运用评茶术语的过程中,积极开展交流,有助于取得对茶叶品质 的共识,获得对术语一致、准确的理解,消除系统性的误差,从而建立规范、统一的茶叶评判体系。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与程序

一、茶叶感官审评方法制定的依据

茶叶品质是由茶叶的外形和内质两个方面组成的。茶叶外形与内质,通常有分为八项因子,即外形因子 为;条索、整碎、净度和色泽四项;内质因子为;香气、滋味、汤色、叶底、四项。茶叶感官审评分为干评 (干看)和湿看(湿看) 。干评主要是评外形的四项因子。湿评主要是评内质的四项因子。茶叶品质的的优 劣主要是针对审评茶叶的八项而言,所以茶叶审评方法的制订也就离不开决定茶叶品质的八项因子。制订茶 叶审评的依据是根据茶叶感官审评的原理,通过对决定茶叶品质优劣的八项因子的评定来制订的。

首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武夷岩茶的岩骨花香

什么是岩骨花香?

刚接触岩茶的人,其实不用太刻意去“读懂”岩骨花香,在小建眼中,岩骨花香是岩茶独有的体现。她不是某一种特定的香型,也不是某一种味蕾的体验,而是由色、香、味共同体现出来的感受。开始慢慢读懂“岩骨花香”,是在喝别的茶的时候,突然记起了岩茶的美好,而那美好,就是“岩骨花香”。

岩骨花香,不仅是比拼山场更是比拼手艺。

在武夷山和茶师们交流的时候,茶师跟我说:最快乐的时候就是做茶的时候。做茶的时候,由于不同的山场,不同的人,做出来的岩茶都会有所不同;而每个茶师对茶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他们喜欢把自己做的茶都拿出来比一比,看看谁做得更好,更有岩骨花香。在他们看来,岩骨花香是一种比拼手艺的乐趣。

岩骨,是武夷人的乡愁、是记忆中的味道。

“岩骨”是武夷山特有的山水所孕育出来的风味。喝茶的时候,小建曾听武夷友人这样描述过家乡:晴时水光潋滟,山峰碧秀;雨时雾霭重重,山色空潆。

那一刻的表情,也让小建有了这样的感悟:所谓岩骨,或许是那些在外闯荡的武夷人记忆中的家乡味;是平凡的乡愁。

花香的体现。

“花香”并非狭意上的花的香味,其泛指武夷岩茶各品种通过做青及炭焙使得茶汤中透出自然的类似花卉、果类、草木植物的香。但也有很多岩茶有炭火香而无花香,炭火香味盖过了自然花香,却是因为不知所以然地追求高火茶、火香茶而把岩茶焙死。花香,同时是考验做青水平及炭焙火候的体现。

半岩洲茶也会有岩骨花香。

产地决定了岩茶的基本品质之后,其实武夷山各个山口都有微小的差异,每家农户在采摘加工水平不一致,况且,做茶有时候本身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可以就此断定,正岩一定就是好茶,而洲茶和半岩就一定不是好岩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