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茶礼仪网专注茶道礼仪,弘扬茶道文化。传播茶叶知识、茶道、茶艺、品茶、泡法知识。
您所在的位置:茶叶网>黑茶>六堡茶>六堡茶储藏>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2019-05-18 访问量: 18 茶礼仪网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不似绿茶讲究新鲜品饮,六堡茶越陈越佳的特点,使得它非常适合存放。在家里屯一些好原料的六堡茶,假以年月,就可以喝到真正意义上的老茶,且干净卫生。在存放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年份变化,对比品鉴,颇多乐趣又可提高学习。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家庭存放六堡茶,对存放环境的要求:1、干燥如果在相对湿度超过85%以上的环境中长期存放,六堡茶很容易发霉变质。所以家庭存茶要保持干燥,湿度控制在40%-70%之间最好。2、阴凉、避光存茶环境温度最好不超过35℃。另外,防止六堡茶叶变酸甚至变质,应避免长期光照,存茶房间可用稍厚窗帘遮挡光线。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3、通风存茶的房间不能完全封闭,可以根据天气情况选择适当的时间段开窗通风。存茶的容器选择有透气效果的纸箱、陶罐等,更利于茶叶本身的转化。4、无异味和污染源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六堡茶家庭存放的注意事项:1、根据存茶量,外包装可选择双层或者多层的瓦楞纸箱,或者陶制容器、竹箩筐、木盒等。陶制类容器要求不能上釉,以保持其透气性。使用前清洗干净,去其土味、火味等。木盒存放不要选择有香味或异味的,比如樟木盒子、沉香木盒子等,以避免茶叶吸附异味,影响品质。2、传统工艺六堡茶和现代工艺六堡茶分开存放,不同年份分类存放,外包装上可标注茶品信息。3、整件购入的六堡茶,不必再拆封存放,用原包装整件存放即可。4、离地离墙存放。要存放的六堡茶,包装合适后可以放置在有一定高度的木架上,离开地面,同时和墙体保持一定距离。5、在存茶房间不同位置放置温度湿度计,定期观察。温度控制在15℃-35℃左右,湿度在40%-70%之间。


买回来的六堡茶,在家如何储存?

南方茶友如果遇到回南天、梅雨季,不要开窗,可以在存茶室内不同角落放置适量木炭或者竹炭除湿。等到天气晴朗干爽的时候,再适当开窗通风。特别潮湿的时候,如果使用纸箱,可以用棉纸将纸箱外围包裹起来,以隔绝湿气。北方干燥的季节可以在室内放几盆水加湿,但是要注意常换水,或者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

有用+10
分享

六堡霜降老茶婆是什么茶?

六堡霜降老茶婆是什么茶?

在六堡茶市场,你会发现有这么一些梗粗叶薄,平展舒开,残缺不齐,甚至部分叶面上还有一个个虫咬的小洞的茶叶片,这些墨绿、浅青、褐色不一的干叶片被称为六堡老茶婆。

第一次听到老茶婆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有点奇怪?以为是一个制茶的老阿婆?其实老茶婆是农家六堡茶中一个比较特色的品种,是茶农于秋冬之季采摘当年老叶或隔年老叶,采用捞水杀青(或蒸汽杀青)后,存放自留饮用、药用的一种颇具特殊风味的粗老六堡茶。之所以叫老茶婆,据当地人所说,茶婆是六堡人对茶树中的老茶叶的尊称,老茶婆表达的就是老叶子。

为什么茶农会采这些老茶叶制茶?正所谓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茶农一样。旧时的六堡镇茶农因为要把好的茶谷(茶芽)、中茶交收,换取金钱和生活用品,往往舍不得喝精细的茶芽,只好采些粗老叶子,进行简单处理后当做口粮茶留给自己喝。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老茶婆在六堡茶中的地位还是极低的,人们对待它就是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态度。近年来由于老茶婆的原料、干茶以及茶汤的色、味、香等,都是独具特色,且其他茶类中少有这样的品种,因而越来越得到茶客们的喜爱和追捧。

老茶婆最大的特点就是香,众所周知,春茶以茶味见长,秋茶则以茶香取胜,采制于秋冬季的老茶婆便能很好的呈现秋茶的香,而其中又以霜降老茶婆最为香浓味厚。

“霜降”是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秋冬季节,六堡茶产区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此时的老叶生长得更厚实、叶质更丰富。在霜降前后三天将茶树的老叶片采下,用一大铁锅煮沸水,烫水杀青(或蒸汽杀青),阴干后,晾挂在灶头或阁楼上保存,这就是霜降老茶婆。气候特性赋予了霜降老茶婆的香气高扬的独特品质,其“降香”更是让人品尝过后久久不忘,因此备受推崇。

老茶婆的盛行除了“香”也离不开其良好的保健作用。老茶婆富含木糖醇,据资料显示木糖醇对糖代谢方面具有与胰岛素类似的作用,故多喝老茶婆能够预防糖尿病,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的功效;同时,粗枝老叶的老茶婆较普通茶叶含有更多的茶多糖,对降血糖、降血脂,抗凝血、增强肌体免疫功能、抗氧化、降血压、保护心血管都有一定的功效。

新制的老茶婆涩味较重,口感不佳,但经过陈放的老茶婆味道甘甜,入口生津,带有浓郁的果香味,陈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好。不过切不可盲目最求上了年份的老茶婆,在过去老茶婆鲜有人追捧,茶农多是一边放一边饮,很少有存放几十年的老茶婆,即使有,数量也是非常非常少的。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将老茶婆和黄片混为一谈。黄片是制茶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是制茶过程中对较硬揉捻不成条并拣选出来的叶片的一种民间叫法,并不是在茶树上发黄的叶子。老茶婆则是利用一些较为粗老的叶子专门制作的一种日常茶。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茶百科在之前的分享文章中,曾品饮了一款传统工艺制作的六堡社前茶,在茶品介绍中,提到了“群体种”这个概念。有些不太熟悉六堡茶的朋友们可能对这个概念还比较陌生,作为高品质六堡茶的立“茶”之本,今天咱们借由这个概念来说一说茶树品种那些事儿,只要了解了这个,你可以说是完成了对茶的N多个层次的提升!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小百科(通俗版):群体种,生物意义上亦称混合育种,与系统育种相并列。简单来说,就是区别于系统育种在早期就进行单株选择,优化培育,而是以杂种群体状态自由栽培,直到后期世代才作单株选择,育成系统。在六堡茶茶品介绍中的“群体种”,是在其生物意义范畴下的一个茶树品种,即“六堡茶原种”或“原种六堡茶”。


  看到这儿,有拿小本本的朋友不乐意了,这是嘛?几个字翻来又倒去,是一个意思么?小编你是不是饿晕头了?


  小百科2(通俗又有点绕版): 六堡茶在我国茶系中极为特殊,它是极少数从茶叶品种到工艺、再到茶成品,均以“六堡茶”为唯一标称的茶品。也就是说,“六堡茶”这个名称包含了三个概念:即(六堡)茶树品种、制茶工艺、成品茶。下文所说的“原种六堡茶”,即是指它的茶树品种这个概念。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茶树品种分类


  俗语说“土是根,种是本”,把镜头推远,让我们先从茶树品种的大类说起吧。


  按树型:可将茶树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乔木型:属于比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却很大。


  小乔木型:属于进化类型,亦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较高大,植株上部主干不明显,分枝较稀,叶片较大,但比乔木型小。


  灌木型:属于进化类型,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地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品种最多,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叶片较小。


  按叶片大小:可将茶树分为特大叶、大叶、中叶和小叶


  俗称大叶种、小叶种。


  茶树最早都属于野生大叶种,为了适应环境和生长条件,部分开始慢慢演变而成为中叶种和小叶种。


  大叶种茶所含的茶多酚、咖啡因等物质较多,普洱茶就是其中的代表。小叶种类茶的胡萝卜素、叶黄素含量高,可制出鲜爽、高香茶叶,制成的茶味道馥郁,名优绿茶大多属于中、小叶种。


  对于一些品质非常独特的茶树,会根据它的特点加工出独特的成茶来,并以其茶树名命为茶名,如铁观音、水仙、佛手等。


  茶树中有一些传统品种,例如人们熟知的青心乌龙、硬枝红心、铁观音、水仙、佛手等;还有一些改良品种,如从印度移植来的阿萨姆;此外还有因增产、耐害、早采等需要自行研发的新品种,如金萱(又称台茶12号)、翠玉(又称台茶13号)、浙农12号、福云10号等。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茶的“适制性”


  了解完茶树的分类,哪些茶树品种适合制作六堡茶?六堡茶原种制茶的独特优势体现在哪里?


  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先聚焦一个很关键的概念——(茶树品种的)适制性


  一种茶树并非只能特定的做某一种茶,一般而言,新鲜的茶青,按照不同的制作工艺,即可以制成绿茶,也可以制成红茶,还可以制作成黑茶等。


  但是它可能制成绿茶最好喝,做成红茶滋味就很一般,制成黑茶的话就更是平淡无奇。这其中就存在着一个“适合”的问题了。


  因此,茶树的适制性,简单来说就是根据茶树品种的自身特性,因材施法,制作成最能发挥其优势的茶品。


  通常茶多酚和氨基酸的含量比值在一定程度上就决定了茶类的适制性。除此之外,还有芽叶大小、绒毛量以及芽叶色泽,它们主要影响成品茶的外形、干茶色泽等。只有充分了解了茶树的适制性,才能做出综合品质最佳的茶叶。这就是为什么市场上流行白茶,全国各地用各种当地的茶树品种制作白茶,有白茶形,却永远没有福鼎白茶、政和白茶的那种味道,存放后也不具有太多价值的原因。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六堡茶属黑茶类,其品质形成的关键工序是堆闷、渥堆和陈化,根据六堡茶品质特征及其形成机理,适制六堡茶的茶树品种要求内含物丰富,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等的含量较高。


  历史上用于加工制作六堡茶的原料来源于多个茶树品种,除了声名远播的原种六堡茶(六堡茶群体种)之外,还有资源大叶茶、桂青种、龙脊种,以及引进的云南大叶种等。这几个茶树品种,在树形、叶片形态、生化成分上就比较相似,根据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测定分析,几个茶树品种茶多酚的平均含量都在35%~45%,儿茶素总量在113.93~230.03mg/g,含量均较高,水浸出物含量也很高。


  这其中又以原种六堡茶最为优异,加工制作的六堡茶,成茶品质外形与内质都比其它品种更胜一筹。用其芽叶制成六堡毛茶,外形色泽墨绿,有光泽,内质滋味极浓醇,回甘味强,特耐冲泡。特耐贮存,经若干年陈化之后,内质更醇浓,甘爽,嫩滑,极具陈韵,经过陈化后所表现出来纯正槟榔香和“红、浓、醇、陈”(现代工艺六堡茶)的特有品质。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原种六堡茶的特征和独特优势体现


  据说六堡茶在200多年前从湖南江华道县,通过广西贺县八步传入境内,品种属槠叶种。湖南茶树有槠叶种,在安化等地产的黑茶。其加工方法与六堡茶大同小异,故较为可信。一直以来,六堡茶农都是采用茶果育种的有性繁殖方式种植茶树,经过品种变异,形成六堡群体种,为了区别于其他引进种或适制品种的茶树品种而称为“原种六堡茶”


  原种六堡茶为灌术型中叶种,树势开展,分枝密。叶形椭圆,叶色绿至深绿,有光泽,角质厚,较软,锯齿稀且深。发芽密,芽头粗壮,茸毛少,持嫩性较强。盛花期在11月上旬至12月中旬,开花结果能力强,种子成熟期在10 月下旬,茶果直径1.5~3.4厘米,果皮棕褐色,果实为肾形或球形,果实l~3室,每室l粒种子。种子圆形,少数长形,黑褐色。


  原种六堡茶树生长较为缓慢,喜土层深厚、排水良好、含有机质的酸性土壤(pH值4.5~6.5);喜雨水充足和具有散射光的环境。由于经过了长期的自然选择,原种六堡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其个体间性状差异较大,性状特征也比较丰富,从芽叶色泽上分,有绿芽、黄绿芽、红芽和紫芽等多种。叶型有长叶、卵叶、普通、笋芽和米碎茶等几大类。


  明清两代在南粤大地传播流行的六堡茶,都是使用原种为原料,加上古老的传统工艺,成就了独具特色的历史名茶。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茶叶要发展,品种必先行”,六堡茶优秀的品质,是由其优秀的品种所决定的。


  首先是杂。品种多,变异丰富,很难找到两棵差不多的茶树。“杂”的好处是它的口感很丰富,在它越陈越香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香型和口感的变化。


  其次是繁殖能力强。原种六堡茶多茶花多茶果,花果的成长消耗了它的能量,产量虽然稍低,内含物质却很高,所以纯正的六堡茶会很耐泡。同时,茶花茶果也可入茶,别有风味。


  再次是生命力强。原种六堡茶非常适合生态化种植,不用过多的人为干预,也一样生长茂盛且经济寿命很长。


六堡茶的原生家庭有多好?


变异多,紫芽、青芽混制味醇厚


  六堡原种作为群体种,绝大多数是青芽,有少量红芽、紫芽(颜色深浅有差异,品质区别不大)。


  紫芽茶有更丰富的茶多酚和花青素,在缓慢发酵的过程中可以更多地转化出滋味物质、香气物质,花青素的苦涩却在这漫长的发酵过程中减弱了。而一般的茶叶经过这样的存放,滋味物质不断释放,待真正品饮的时候,滋味已经大不如前。虽然在刚制好时,苦涩重口,但是经过六堡茶的陈化工艺,会变得醇厚、香甜。


  六堡茶农一直将紫芽和青芽混采同制,并不挑拣,他们认为这样才能转化出品质好的六堡茶。深懂茶的友,都知道像绿茶,追求鲜香为主,而这样的混制对于绿茶滋味来说就是很大的缺陷,但对于六堡茶来说,恰恰是它的魅力所在。茶的神奇与魅力,也在于此,万不可全国谁流行,就套用制作谁。


  原种六堡茶,是茶品种库中的宝贵资源,有极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请随着茶百科的脚步一起追寻“一山一味”、“一茶一韵”的魅力。。。

六堡茶发展历史

六堡茶发展历史

六堡茶具有更强的分解油腻,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胆固醇,三酸甘油脂的功效,长期饮用可以健胃养神,健身减肥。

六堡茶在清代嘉庆年间,以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上世纪50年代起,由于加工粗制滥造,传统风味消失等原因,销量逐渐降低,六堡茶被其它名茶所取代。

在中国清朝初期,南洋马来西亚就已经发现并开始开采锡矿,中国广东、广西两地越来越多人去那里“淘宝”。但是因当地湿热气候及水土不服,很多人肠胃不适拉肚子,于是他们带去的具有祛湿除燥、通便驱痢、调理肠胃功效的六堡茶起到了很大作用,本来就有饮用六堡茶习惯的粤桂两地人于是更加喜爱和依赖六堡茶,当时在广州、潮州一带迅速兴起了以六堡茶易锡的贸易,六堡茶渐渐兴盛起来。至清代嘉庆年间以其特殊的槟榔香味而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享誉海内外。从清朝康熙年间开始,在两广涌现了一批六堡茶老字号。

《苍梧县志》记载虾斗茶“色香味俱佳,唯稍薄耳”。六堡茶当年广为流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见西方在中国沿海地区非法贸易活动猖獗,便封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处海关,只留广州一个口岸通商,于是“十三行”便独占中国对外贸易。六堡茶也随之名声大噪。六堡茶的发展历经了“平三藩”、“十三行大火灾”、“太平天国”、“鸦片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诸多历史风云,几经磨难,大小茶号遍布粤桂、港澳、南洋,并将茶叶贸易做到了英国等欧洲国家。